淺議新教育理念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摘要]新教育技術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會產生推動作用,但不適當的使用就會對語文教學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資源的喧賓奪主,減弱學生的想象力,妨礙師生情感互動,退化教師技能等現象。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新教育技術 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優(yōu)勢 誤區(qū) 應對方法
普及新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的共識和不可逆轉的趨勢與潮流。我國教育部也于2004年制定和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其中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把人類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技術、新設備加以改進并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實質就是要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中,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憑借其知識的多樣、廣泛、速度快等優(yōu)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給教學帶來了一場全新的革命。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之優(yōu)勢
1、信息表現的直觀性,能突破學生視覺的限制,讓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教學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通過信息技術制作的課件創(chuàng)設出的情境,可以讓學生輕松進入學習氛圍。并且能迅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學習興趣。
3、交互性,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并通過創(chuàng)造反思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一特性建立在教師對多媒體的有效利用上,要熟練掌握鏈接、留言板和計算機的操作,才可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
4、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例如學習說明文時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既可以使學生整體把握作者寫作的順序、方位、角度,更有助于理解說明文的寫作方法。
5、可重復性,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和克服遺忘1。傳統(tǒng)課堂教學無法重來,但現在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把課堂教學記錄下來,以供同學參考,減少知識的遺忘。對難點的重放則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
總之,大量的教學實踐充分證明了信息技術的確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便利與革新,然而目前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認識、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導致在語文教學中出現誤區(qū)。筆者僅就所聞所見談談自己的認識。
二、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誤區(qū)
1、教學資源喧賓奪主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程結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采用信息技術教學主要在于利用其圖、文、聲、像等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簡單化,達到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程度的目的。“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有效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類型和使用技巧,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而制作出適宜的教學課件,以發(fā)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yōu)勢。”2但在我所了解的汕頭一些學校的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忽略了這個目的,使用了過量形式優(yōu)美的視頻、動態(tài)信息,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但沖淡了教學的主題和內容,偏離了語文教育、語言學習的中心目標,影響教學實效性。具體表現在:
(1)信息容量大。比如在講授《黃山記》這一課時,有位老師花了很多精力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總想將課文內容擴展開來講。他認為只要講了學生就能理解掌握并應用,講了比不講好。于是課件成了“黃山圖片展”。課堂看起來很熱鬧,學生積極發(fā)言,實際由于信息量過大,學生目不暇接,沒思維的空間,對整節(jié)課的內容只是囫圇吞棗,只有個大概的印象,對作者的感情理解并不深刻。對文章整體的結構把握不清。個別學生在反饋教學意見時甚至說:“這不是機器化大生產下的‘填鴨’教育嗎?不用人灌用機器灌。”
(2)信息表現方式復雜。在課堂教學中是所教的內容決定教師備課的內容及課件的表現方式。如果在形式上一味追求新穎和動感,大量運用強烈的色彩、豐富的圖片和多變的動畫?此瞥浞掷昧硕嗝襟w信息技術的特點,實際上僅僅是追求了優(yōu)美的形式和藝術效果,過多的運用了強烈的色彩、動畫和聲音以致喧賓奪主,致使學生被新異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還有一些問題用簡單的語言、文字、圖形就可表示清楚,卻采用各種形式優(yōu)美、復雜的課件,使得視頻影像的播放占用大量教學時間,授課量減少,降低了授課效率。
應對方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接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多的信息和信息表現方式,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接受有用信息。因此,課件制作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按照教學設計的思想進行設計制作;要簡潔、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要強調實用性,避免追求表面,喧賓奪主,更不能畫蛇添足;要根據各個階段的學生制作出不同的課件,因人而異。
2、圖解減弱學生的想象力、使創(chuàng)新思維僵化
(1)以詩歌教學為例,詩歌最重要的存在形態(tài)是意象,“意象是作家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心理因素與所描寫的事物有機結合所構成的復雜的經驗世界。古詩文作品的審美經驗,傳達著作者的情感和生命體驗,也能引發(fā)讀者從自我的出發(fā)進入情感和生命體驗,這樣就使意象具有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3。信息技術手段的不當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作品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使作品原有的優(yōu)美意境變成了簡單的畫面,其結果是破壞了學生對作品想象再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六都中學教師講授杜甫的《登岳陽樓》時,課堂上展現的是多幅洞庭湖的圖片。飽覽湖上風光對于學生理解詩歌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每個人對景物的想象都是不同的。固定的畫面會割斷作者的情感聯系,讓這些畫面成為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不利于學生想象。例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樣一幅雄渾壯闊的景象,是很難用具體畫面來傳達的。筆者認為在這里如果使用講授法會讓同學們在自由大膽的想象中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不受約束在品位語言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對詩進行思維再加工使他們有更豐富的想象和作者能產生情感共鳴。就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是每個人的心中之美是“千人千美”。如果用一幅美女的畫表現不僅太直白而且一點意蘊也沒有,更沒有讓人有想象自己心中美女時的那種再造的興奮感,幸福感。
(2)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是語文新課標所要求達到的總目標之一,F代信息技術使信息大量出現,學生的大腦只能像一臺存儲器,盡可能記憶呈現的信息,沒有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對文章的理解就停滯在所顯示的圖文、聲音、解釋上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教授《山居秋暝》一詩時,老師給定學生的畫面就是山間傍晚,茂林修竹起伏搖曳,澄凈碧藍的河水蒸騰著霧氣,霧靄迷蒙中,主人公佇立于蜿蜒的水畔,遠眺周圍的景物。浣女們在竹林中忽隱忽現,可望而不可及,水上漂來小船,荷花在風中擺動……如此一來,學生就只跟著老師做的課件走,沒時間去思考可能還有其它的解釋,長此以往,必定會形成思維定勢,束縛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比如詩中“王孫”的形象,大可啟發(fā)學生思考:你能說出這里的王孫的真實含義么?除了可能是代指,會不會是作者在自喻呢?又或表現的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應對方法 在各種的課程評估中都把是否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所占比重作為重要指標,在客觀上造成個別教師注重多媒體的應用次數,忽略了教學效果。語文課的教學中,教學課件的制作要因需要而不同。在課件中給學生留足夠的空白,教給學生如何思維,讓學生有時間、會獨立去思考,還要多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理解,重建課文。
3 機器妨礙師生情感互動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也要注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教學是教與學雙方互動的活動,課堂是師生思想交融的場所,教師在言傳身教中與學生建立深厚的“師生情”。“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教師應該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用生動、幽默的語言有聲有色地把要講授的內容講出來,有時還要用合適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或眼神變化使語言形象化、藝術化、從而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使其全神貫注。而學生對教師的一個微笑或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產生深刻的心理體驗。當代高中生經常的心理表現就是“愛師及課”,這也是教師的魅力所在。但是,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不適當讓課件主宰了教學,師生的情感交流被拋棄了。質量不高的課件在教學中的大量應用,學生與計算機交流機會增多,而與老師交流的機會減少。學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計算機終端或投影儀上,很少直接面對教師和較少注意教師的形體語言、音容笑貌。教師被“禁錮”在控制臺上,更多關注的是課件的操作和教學內容的演示,而減少了與學生之間情感的溝通,人性化的教學將會被冷冰冰的機器取代,這個機器成了第三者硬生生霸占了課堂的主動權,剝奪了師生對話的權利,阻塞了師生溝通渠道,師生情誼一天天被淡化,一些教師逐漸缺乏激情,一些學生失去熱情。其結果是使本來極其鮮活、富有生機,極易引起學生興趣,能夠讓學生感到其樂無窮的語文學習變得呆滯、拘謹和索然無味。#m.seogis.com#
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學生聽不懂的要講,課堂氣氛不活躍要調動,學生情緒不高要激勵,這些都要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和理解之上,建立在必要的師生互動之上。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啟發(fā),雙方都會增長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能讓教學相長落到實處。
應對方法 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應注重交互性,運用課件勿忘師生互動關系。要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就要做到人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是技術的組織者、管理者,信息技術應該適應和滿足教師的需求,二者組成系統(tǒng)才能很好的協(xié)調工作;學生是信息技術服務的對象,信息的使用還要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傳遞教學信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營造和諧的教學情景,學生在和諧環(huán)境中與教師合作交流。只有將這三方面關系調整好,實現人與技術的真正結合,教學才能融會貫通,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課堂才會有人情味,學生才能活躍起來,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
4程序淡化教師個性,退化教師教學技能
(1)不同的課程會有不同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有不可預設的一面。而課件的制作都有一個固定的程序,教師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多媒體課件。課件一旦制成,其內容、程序就固定不便,教師只能跟著課件進行教學,無法觀察學生的反應,不了解學生接受的程度,課堂就會受限于課件。呆板的預設妨礙了活生生的生成,教師很難發(fā)揮特長、形成個性。教師本身散發(fā)出來的信念性格,氣質等隱性魅力在多媒體中難以體現,更不要說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去影響學生。學生的反饋和追問,常常能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課程。但在程序的預設下,老師沒時間,也沒足夠的心理貯備去引領學生研究討論,只讓下去再說,但是下去仍然沒時間,沒空。這樣的問題經常的處理辦法就是擱置,不予理會。實際這是教師最能體現自己特色的機會。教師以自己的個人風格而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是任何課件的文字和圖畫所不能取代的。夸大多媒體課件作用,只會讓課堂變成“放映室”,教師成了“放戲”的播映員,學生成了可“看戲”的觀眾,機器掠奪了老師上課“演戲”的權利。
(2)長期單一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容易降低教師的教學技能。有感情的教師范讀,雋美的板書,恰當的肢體語言,與學生的眼神交流都屬于語文教師的基本技能,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能讓教師的基本技能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發(fā)揚光大。當疲于追趕潮流,使用課件教學時,人們駕馭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能力卻在逐漸退化。特別是剛剛上崗的教師,使用粉筆和黑板的教學基本功沒有打牢、打實,一旦脫離了多媒體課件就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上課。更有消極懶惰的,認為只要有多媒體課件就可“包打天下、一鍵到底”,不再考慮教學的改進創(chuàng)新。長此以往,將導致教學能力退化,最終落伍淘汰。
應對方法 解放學生的頭腦與手腳是讓其成功的培養(yǎng)自己精華所在,可如何“解放”卻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在新疆的信息技術狀態(tài)和物質條件下,多媒體不應完全取代傳統(tǒng)教學,板書、語言描繪、手勢比劃、模型展示、實物演示、師生情感交流等傳統(tǒng)手段仍然是十分有效的,F代信息技術教學擁有以往教學無法比擬的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是它的重要優(yōu)勢。同時,如何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使其成為高水平的教學工具,更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把握教學的“雙主”概念,將多媒體技術靈活的融入教學體系的整體建構之中,各種教學手段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切實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能
總之,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之一,F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的這一舉措,一方面能大大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zhèn)人認為,教師的上崗培訓,除了完成職業(yè)身份的轉化外,也要加強教師多媒體素質的修養(yǎng),不斷提高教育業(yè)務能力,教育主管部門應鼓勵教師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最好可以專門指導教師如何合理的利用課件。讓語文課堂教學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上,還給孩子一個思維的空間!讓孩子深入到實踐中去,發(fā)揮他們的潛能,形成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現代的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更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促進教學的最優(yōu)化。
[注釋]
1彭軍 論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 武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2譚綺球 多媒體教學實踐中的若干偏宕『J』 .教育與職業(yè) 2008(6)
3彭小明 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 『J』.教育研究2008(1)
[參考文獻]
教育心理學 游旭群 主編2-055、080-085
新時期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趙宏義 于秀華 主編 104-141
現代教育學 楊建華 陳鵬 主編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