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好論文
如何寫好論文?如何避免粗制濫造?我認為,論文質量高低是多原因造成的。有些原因短期內難以改變。而“基礎訓練不夠”這一因素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因此,我把自己和其他學者的看法歸納總結一下,希望對大家的學術論文寫作有所裨益。
一、學術論文的內容:學術論文是議論文。議論文要說的是對某個或某些問題的論點和為證明論點的正確性而做的求證工作,即提供論據,進行推理,最后得出結論。通俗地說,學術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樣做”和“為什么”,對于“怎樣做”的文章,最好要有“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內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特別是在做了某個項目的研究后的總結性文章,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很少去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原因可能是這樣寫很順,因為工作是他(們)做的,過程很清楚,用不著費勁就可以說明白。這樣的文章深度不夠。不同領域的出錯情況很不相同,很難概括。然而,有五點是應該注意的:
(1)要有創(chuàng)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創(chuàng)新,是論文寫作的最主要出發(fā)點,沒有創(chuàng)新就不可能被權威性刊物錄用?梢哉f,創(chuàng)新有原始創(chuàng)新和集成創(chuàng)新兩種。工學類論文中,原始創(chuàng)新比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屬于集成創(chuàng)新。雖然這也是可取的,但論文必須雄辯地說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結果。管理類論文了。
(2)論文的寫法一定要突出重點。不求“畢其功于一役”,文章面面俱到地把相關問題都說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說得不透徹,沒有深度。如果深入,一是文章篇幅過長,文章必須集中筆墨論述核心問題,說清說透。
(3) 論文的內容要真實、正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不弄虛作假是良好的科學道德。如果讓人看出虛假的東西,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發(fā)表。如果發(fā)表影響更壞,有可能誤導其他人。碩士和博士論文我都發(fā)現數據作假的。采用仿真法(先定性后補充定量數據,以便符合他的觀點)
(4)關于綜述性文章。綜述性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前人對某一專題做過哪些研究、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還需要繼續(xù)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對這一專題繼續(xù)研究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綜述性文章實際上是比較難的,需要占有大量資料,而且,對資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高屋建瓴。千萬不要看了幾篇發(fā)表過的論文就寫綜述。
(5)關于論文中的公式(模型)。學術論文一般少不了公式(模型)。公式推導的正確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導過程寫清楚。有的文章雖然寫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對公式中所用符號的說明,不注意說明公式的適用條件,這樣的公式是沒什么用的。用此模型導出的結果也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層次分此法、多元回歸預測法、引力模型分析入境市場規(guī)模、相關市場關聯度等)。
二、論文的標題:論文的標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應該與文章的內容非常貼切。這一點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標題過大;有的又過于局限。
有一篇碩士論文的標題是 “后奧運時代青島市旅游飯店業(yè)發(fā)展研究”——后奧運時代時間界定?
有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 “仿人機器人的動態(tài)行走控制”,行走有靜態(tài)的嗎?連原地踏步都是動態(tài)的。這樣的標題豈不貽笑大方(小方)?
有一篇碩士論文的標題是 “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務系統(tǒng)的構建研究”——題目過大,不具體可以說“青島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務系統(tǒng)的構建研究”?或以青島市為例。
三、論文摘要: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摘要應寫得簡練,只需說明寫論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結果即可。寫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沒用的話。例如,“近年來,隨著旅游市場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旅游飯店業(yè)迅猛發(fā)展,某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之類的話就沒有用。
四、引言(緒論、前言):論文引言的作用是開宗明義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引言應開門見山、簡明扼要。很多論文在引言中簡要敘述前人在這方面所做過的工作,這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對前人的方法提出改進的文章更有必要。應該注意的是,對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有意歪曲別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優(yōu)點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論文中,對前人工作的概括應盡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這類段落了。文獻的引述要正確。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獻,別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時不注意正確性,就可能以訛傳訛。
許多論文開始引用互聯網上的文獻和消息。網上文獻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新聞報道即使是權威媒體的也不宜引用。
五、實驗驗證:論文中的實驗的目的是驗證論文提出的理論或方法的正確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理論的正確性并非總是要用實驗來驗證的。那些用公認的定理證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驗證。方法可行性的驗證相對簡單一些,實驗只要說明所用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即可。方法(特別是算法)有效性的驗證在很多論文里做得不好。所謂有效性,應該是比別的方法更快或更簡單地解決了問題,或是計算復雜性低,或是計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內存小。要說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較,不能“老王賣瓜”;二是要有相應的數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文中的實驗往往是一種為說明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要說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設法將它孤立起來。
六、結論:由于word等文字處理軟件提供的“復制”、“粘貼”的方便,論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話也就被拷貝到結論中,還沒看到結論就知道結論說什么,這樣的結論已經沒味了。不過偶爾也碰到“過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問題在結論中突然冒了出來。比較罕見的情況是,有的論文的結論把文章中的論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以前用筆寫字的時候,常聽人說“字是人的臉面”,F在論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機打出的印刷體,文章是不是通順就很突出了,也就成為“人的臉
面”了。俗話說“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問題太多,念不順口,作者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好。學生論文中比較突出的文字、標點方面的問題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語氣、語意不連貫。
⑵ 語意重復,用詞囉嗦,不善運用代詞。
⑶ “而”、“故”、“然”、“其”之類的虛構詞用得別扭。
⑷ 技術術語使用不當或生造術語,這是在論文中最不應出現的文字問題。如果某一領域的名詞術語已經有了國家標準,雖然這類標準一般是推薦性標準,但也應首先使用標準核定的術語,為的是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在論文中不應使用俗名,即使這樣的名詞已被較多的人使用。術語是有內涵的,在制定術語標準時,對收納的每條術語都有嚴格的定義。如果在論文中不得不創(chuàng)造一條新的術語,對它的內涵一定要說清楚,要有嚴格的定義。
⑸ 亂用標點符號。錯得最多的是句號,或是長句不斷,或是斷句不當。最不容易用錯的只有問號和感嘆號。
⑹ 近年來有個很時髦也用得很濫的詞“基于”。有時侯翻開一本雜志十有
二、三的文章標題有“基于”二字。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來追求文皺皺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礎上”,x就應該是個可以被當做基礎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務級??”,這個“任務級”就不是實在的東西。
其實,解決文字方面的問題并不難。作者在寫完文章后只要唸一、兩遍,大部分文字問題都可以發(fā)現。不過,如果作者在口語表達上就有不規(guī)范的地方和固癖,這樣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英文摘要)的特殊問題: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用英語寫作論文當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大多數人還不具有用英語思考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的做法是先寫中文稿再譯成英語,這樣至少能避免直接寫英文稿時容易出現的語意不連貫的問題。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現的用詞問題是:
⑴ 按漢語硬譯,形成所謂的“中式英語”。雖然不大會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類“洋涇浜”,硬譯的情況還是常見的。有一篇論文把“車載的”譯為“tank-load”,其實,單詞“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車載。
⑵ 介詞的使用不當,用“of”、“to”較多,其它介詞用得少。
⑶ 代詞“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句型單調,喜歡(或不得不)用“to be”構成句子。
⑸ 不注意動詞的詞性。有些動詞既可是及物動詞也可是不及物動詞,應該優(yōu)先用不及物動詞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動詞的被動語態(tài)成句。⑹ 冠詞“a”、“the”的使用不當,尤其容易忘記使用定冠詞“the”。
⑺ 不注意名詞的單、復數,不注意主、謂語的人稱配合。
⑻ 論文中的用詞應該比較正式,盡量少用一詞多意的詞,例如,口語中“get”有“獲得”的意思,但論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使英文稿帶有“中國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謙虛,在文章的結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點,說在今后的研究中會逐步克服這些缺點。外國人就不會這么說,他們總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點,也會說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方法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紹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博士導師”,外國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導師的教授是什么樣子。
九、論文的署名:毫無疑問,論文的第一作者應該是執(zhí)筆者。這不僅體現了對他勞動的尊重,而且有對文章的責任。不少文章是在讀的研究生寫的,導師的名字署在后面,這無可非議。但是,從有些文章可以明顯看出,在投稿前導師并沒有看過。甚至有的文章已經發(fā)表,導師還不知道。這種情況不好。導師即使在成文前參加過意見但成文后不看,這是導師沒有負起責任;如果學生在導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署上導師的名字投稿,從好的方面理解是對導師的尊重,從不好的
方面理解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來論文署名還有人數增多的趨勢,甚至一篇不長的文章署了五、六個人的名字。這種情況在某個項目的總結性文章中比較多見。誠然,項目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的主意是很難分清楚的,但是,論文不是工作總結,在寫論文時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時多寫幾個人送人情或者寫上根本沒有參加工作的領導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應提倡的風氣。
十、如何面對審稿意見:一般來說,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經過一次技術性審查,英文稿還有一次文字性審查。這種審查通常是學報或雜志的編輯部聘請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編輯部的責任是統(tǒng)一論文的格式、審查文字、處理審稿意見。審稿人的責任是對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和正確性進行審查,審稿意見一般應包括為提高稿件質量而應做的修改的建議。作者對審稿人提出的審查意見首先應很重視,考慮他為什么要提出這些建議。審稿人的意見畢竟是來自一個旁觀者的意見,俗話說“旁觀者清”,他的意見總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覺得審稿人沒有讀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對他的意見也就不認真考慮,這是不對的。審稿人是論文的第一讀者,如果他都沒有讀懂,作者也得考慮自己的文章有什么問題讓人家不懂,否則發(fā)表后如何面對更多的讀者?當然,對審稿意見也要分析。雖然編輯部聘請的審稿人是同領域的專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領域很寬,審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個具體專題,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見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審稿人的意見去做。審稿后,如果要對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應付審稿人。
不少編輯部對審稿采取了雙盲制,即審稿人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不管這種制度的出發(fā)點是什么,我認為它把作者和審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編輯部甚至只將審稿人的部分意見轉述給作者,這樣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為提高稿件質量的障礙。既然是做學問,就不應該有所顧忌。有的雜志的編輯部似乎不審稿。你剛把稿件發(fā)過去,它就來函說擬在某期發(fā)表,要寄版面費。這是不負責任的編輯部,應該離遠點。
總之,一句話:論文是用心血澆灌出來的。論文好比一棵樹,只有植根于真才實學的沃土上才能枝繁葉茂。要想寫好論文,刻苦鉆研,增長學識才是關鍵。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