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問:長征時彰顯出的軍民魚水情有多深?
“于都河畔送紅軍,長憶軍民魚水情”。1934年9月下旬,蔣介石在廬山召開會議部署“鐵桶計劃”,確定以瑞金為最終目標,形成以瑞金為中心,半徑150公里的包圍圈,一舉殲滅中央紅軍。“鐵桶計劃”很快被黨中央獲知。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蘇區(qū)、中央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和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6萬余人,分別從江西于都梓山鄉(xiāng)的山峰壩,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羅坳的孟口、鯉魚、石尾、魚翁埠等8個渡口渡過于都河,踏上漫漫征程。長征出發(fā)時,國民黨的軍隊已逼近于都。當時,于都河上沒有橋,而河面最寬的地方達600米,水深1至3米。流速也非?,成為紅軍長征跨越的第一道天險。只有3處渡口適合趟水過河。為了保證大部隊安全快速渡河,紅軍決定征調(diào)民船作為橋墩,然后在上面鋪設木板,在5個渡口搭建浮橋。有位漁工想出一個好辦法,讓每個民船頭上掛上一個馬燈,夜里就能排成一行,過河效率大大提高?罩校粫r飛過國民黨的飛機。為躲避敵機偵察,軍民們每天下午架橋,次日凌晨拆除,不留任何痕跡。5個渡口的浮橋反復拆搭有15次之多。架橋過程中,聽說紅軍缺木料,沿岸的許多百姓義無反顧地把自家的床鋪、門板和瓜棚拆卸下來,送到架橋現(xiàn)場。有位姓曾的大爺,甚至把百年歸老的棺木也捐了出來。當時,于都百姓傾其所有,他們出動了上萬勞力和800多條船只。據(jù)研究者統(tǒng)計,僅在紅軍長征出發(fā)前的1934年5月至8月,于都人民就獻出糧食79390石。在當時,這相當于于都全縣30萬人3年的口糧。長征前,于都人積極響應黨中央“擴大百萬鐵的紅軍”的號召,踴躍參軍參戰(zhàn)。1.6萬多名于都兒女參加了長征,為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出發(fā)提供了人員保障。據(jù)統(tǒng)計,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期間,于都參加紅軍人數(shù)達67709人,占當時全軍總人口的1/4強。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烈士多達1.63萬人。這些,于都河會刻骨銘心地記住,我們一代代后人也會永遠銘刻心間!由此看來,長征時彰顯出的軍民魚水情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啊!
有人疑問:漫漫長征路意味著什么?
勿容質(zhì)疑。踏上長征路,就意味著死亡時時相伴。當時,也許誰也沒有想到,渡過于都河,一走就是二萬五千里的漫漫長路; 也許誰也沒有想到,這一路,將要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生離死別!最近,我讀了一則關于女紅軍過草地的故事,令我心生感慨、肅然起敬。這位女紅軍的名字叫趙瑛,生前曾任吉林省四平聯(lián)合化工廠黨委書記。趙瑛14歲參加紅軍時,個頭兒僅1米多一點,比長槍高不了多少。但她戴上八角帽,穿著寬大過膝的灰軍裝,背上長槍和2.5公斤炒面,跟上大部隊出發(fā)了。水草茫茫的松潘草地縱模300公里,一望無際,平坦如砥,沒有山丘也沒有村莊,甚至連一棵樹也沒有。這里是危機四伏的沼澤地,草皮下面都是淺水稀泥,一腳踩下去,爛泥中會咕咕響著冒出嗆人的臭氣。只要在一處稍做停留,身子就會漸漸陷進去直至沒頂,而且越掙扎陷得越快。戰(zhàn)友們也很難伸手相救,因為上級規(guī)定不許救,怕戰(zhàn)友們一塊陷下去。有一次,一位女兵突然陷進泥沼中,掙扎不出來了。她流著眼淚,在沒頂這前把自己的槍和米袋子扔給了身邊的戰(zhàn)友趙瑛。趙瑛一屁股癱坐在塔頭墩上放聲大哭,直至戰(zhàn)友沒頂,消失在大地中。由于雙腳整天在泥里泡著,腿腳全腫了,身上頭發(fā)長滿了虱子。紅四方面軍過草地的時候,紅一方面軍已經(jīng)先行通過,路上的野菜都被先頭部隊吃光了。趙瑛所在的衛(wèi)生隊就是能挖到一些野菜,也要先給傷病員吃。女兵們個個瘦得皮包骨。不時頭上還有國民黨的飛機,呼嘯著跟著行軍隊伍,瘋狂掃射,只有幾桿破槍的紅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草地上又無可掩蔽之處,一批批紅軍戰(zhàn)士倒在草地上。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經(jīng)過四十多天的長途跋涉,趙瑛和戰(zhàn)友們終于看到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村莊、牛羊和裊裊炊煙,趙瑛和姐妹們互相擁抱在一起歡呼跳躍,眼里噙滿喜悅的淚水,他們終于走出草地了。長征告訴我們,冶煉金屬的未必都是爐火,還有苦難和犧牲。紅軍的苦難,厚過2.5萬里。長征途中,武器簡陋的紅軍所面對的往往是裝備了飛機大炮且數(shù)十倍于己的敵人。年輕的紅軍官兵能在數(shù)天未進一粒米的情況下,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然后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zhàn)斗,他們的英勇頑強、不畏犧牲舉世無雙!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