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師講現(xiàn)代文閱讀 歸納作品要點 揭示寫作意圖
201*年3月21日 第658期
沈國全
上海市嘉定區(qū)教師進修學院高中語文教研員、語文高級教師 沈國全◎本期出場名師
沈國全,中學高級教師,嘉定區(qū)高三語文教研員。歷任多所名校高中語文教師,教研組長。長期致力于高考命題研究,現(xiàn)為上海市高考語文閱卷中心組成員、東方有線名師講座高中語文主講、嘉定區(qū)教育咨詢中心語文專家組組長,嘉定區(qū)語文名師工作室導師。參編著作6部,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市級課堂教學、學術論文、文學作品評比獎項。
研究和分析一篇文章,可以從四個角度進行,即“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寫得怎樣”、“為什么這樣寫”。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這兩個問題,一個有關作品內(nèi)容,一個有關作品寫作意圖。我們小的時候,都熟悉這樣的句式——“通過對什么的記敘或描寫,歌頌了什么,或表達了作者什么”,其中通過什么,即作品的內(nèi)容,表達了什么,即作品的寫作意圖。描述這個考點的謂語動詞是“歸納”、“概括”、“揭示”,所以,屬于分析、綜合這個能力層級,需要較高的思維能力。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高考中有關這個考點的經(jīng)典考題。
經(jīng)典試題
例1.從全文看,筆墨的“超越”可以歸納為哪些要點?(4分)(201*年上海秋考試卷)
【細解】從全文看,該段文字談筆墨的“超越”主要是在后半部分,即第⑤段至結尾。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即⑤~⑥、⑦~⑧、⑨。根據(jù)語句之間的送迎際會,可以圈定三個中心句:“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解題方法是從結構入手,把握層次,篩選信息,歸納要點。
【答案】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
例2.第⑷—⑺段中,作者筆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點,請寫出其中兩個主要特點。(每處不超過10個字)(2004年上海春考試卷)
【細解】考查段落大意的概括。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們都很熟悉,第⑷段“那里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像北平那樣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第⑸段“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氣”;“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是的,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第⑹段“是的,北平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產(chǎn)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從它里面說,它沒有像倫敦的那些成天冒煙的工廠;從外面說,它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nóng)村”。概括起來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⑴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⑵動中有靜使人快樂安適;⑶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或:處處有空兒可自由喘氣);⑷緊連園林、菜圃與農(nóng)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寫出兩點即可,后兩點合起來答為“接近自然”也給分。)
以下為考查文章內(nèi)容要點的變式。
例3.根據(jù)文意,對阿炳作一簡介。(50字左右)(4分)(2003年上海春考試卷)
【細解】所謂簡介,是一種說明性的文字。這就要求從原本屬于散文的文本里篩選出有關阿炳的信息再加以整合!叭宋锖喗椤毙枰榻B其“身份、生活年代、主要作品、作品風格”等。
【答案】身份(盲人藝術家、民間藝人、二胡作曲家、演奏家等)、生活年代、主要作品、作品風格。示例:“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無錫人。生活于20世紀上半葉,是我們著名的民間盲人音樂家,代表作有《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等,樂曲婉轉幽咽,滄桑悲涼。”
此類題目出現(xiàn)過兩次,另有一次是依據(jù)文意簡介梅蘭芳。
例4.第⑿段中寫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圖是____________。(4分)(201*年秋季高考試卷)
【細解】這道題目觸及到本文的主旨。雖然看起來是考查幾個句子的作用,但是這幾個句子位于句末,意義非常。作者表面在談論“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實際的用途卻是由情及理,將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將烈士為理想而犧牲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現(xiàn)實背景下思考,反思當下,并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F(xiàn)實是“我們似乎模糊了他們理想的內(nèi)容”,這讓烈士“詰問”,實際上是自己對這種“模糊”(遺忘先烈、淡忘歷史)的責問與擔憂。作者這種深刻的反思,又體現(xiàn)出對理想、信仰的堅守。
散文特別是抒情散文的閱讀,標題非常重要。無論是地名、人名還是物名,在作者的筆下常常成為寄托深遠的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如“燈籠紅”、“春聲和春深”、“天目山”等,我們在閱讀時要予以特別關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脈絡和情感的線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載的豐富情感與深刻思考,把它作為讀懂文本的一把鑰匙。我們教材中此類
文本也很多,如《想北平》、《合歡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而且一般情況下總會有一道4分左右的大題跟它有關,考查的就是對文本的整體理解。比較有趣的是秋季高考所選文本的標題這幾年都是一個詞或短語,而春季高考則通常是一個句子,這個句子通常包含一個藝術形象,如“青石板”、“大霧”等,不過以句子為題意思可能更顯豁些。即使標題沒有包含某個核心“形象”,我們也要善于捕捉和分析文本中集中描寫的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它可能是一個物,可能是一個人,或一件事、一片景、一個場面等,如《無限玄機》的核心形象就是“圍棋”。
【答案】表達對遺忘先烈、淡忘歷史的現(xiàn)象的責問與擔憂,以及對理想、信念的堅守?键c精析
作品要點:即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如果是記敘類作品,如散文、小說等實指題材要點,如景物、人物的特點,情節(jié)的要點等;如果是議論類作品,實指作者觀點、對問題的基本觀點等;如果是說明類文章,應該是說明對象的特征,組成要素等。
段落大意:應該既包括自然段落的內(nèi)容概括,又包括層次的內(nèi)容綜合。
主旨:作者思路、感情和寫作意圖在文章中的集中體現(xiàn)。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起著統(tǒng)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文章沒有明確的中心意思,就成了無帥之兵、烏合之眾,因此寫文章要中心明確、集中、深刻;閱讀文章要整體感知文章,提煉文章主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煉文章的主旨,實際上就是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寫作意圖: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達的主題、內(nèi)容和思想。應該說,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其創(chuàng)作意圖,只不過可能有的意圖明顯,有的則不明顯,即意圖隱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節(jié)、形式之中。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來自兩個方面——他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情境,其意圖針對的也是這兩個方面。對作家寫作意圖的理解可以通過作品本身,也可以通過作家所生
存的社會和文化情境來認識。應該說主旨與寫作意圖是相關的,或者說作者的寫作意圖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全文的主旨。
歸納、概括屬于綜合能力,揭示則需要分析能力。
考查特點:⑴有局部概括,有全文歸納;⑵從題型上看,主要是簡答題,分值很高。解題方法
概括段落大意是歸納作品內(nèi)容要點的基礎,而研究全文主旨又要以整體把握全文內(nèi)容為基礎。如前所述,不同的文章“內(nèi)容”的性質不同,歸納的方法當然也會不同。議論性文章,內(nèi)容的要點即是作者的若干觀點,說明性文章內(nèi)容要點即是說明對象的構成要素,文學作品如散文的內(nèi)容主要指情感的載體,即題材以及所寄托的情感。
因此——議論性、說明性的文章歸納要點、把握主旨關鍵在于分析結構,而散文的閱讀關鍵在于對感情變化脈絡的把握。
在從頭到尾的閱讀過程中,我們要時時留意作者隨著思路的展開情感是如何調整——變化、深化、升華的。
研究散文的主旨,還需要區(qū)別不同的抒情方式,除直抒胸臆外,如果是含蓄地表達的,還要研究其藝術手法,如夾敘夾議、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景結情等。通過把握作者的議論,分析其象征體或所托之物、所借之事、所融之景,體會其深藏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要領會作者的表達技巧,如襯托,鋪墊,對比,特別是“以樂襯哀”、“以哀襯樂”的手法。
對寫作意圖的考查在試題中較少出現(xiàn),這是因為,要準確把握寫作意圖必須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心理,這些對隱去了作者的考試文本來說是很難做到的。當然,有些作品會明
示自己的現(xiàn)實針對性,這主要指議論文;有時命題者會提供文本的寫作時間,這等于是在提醒我們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及可能的創(chuàng)作意圖。對這些信息我們要多加關注。
如《想北平》:“好,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北平呀!”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jīng)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xié)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xiāng)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怎么才能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內(nèi)快速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旨呢?特別是文學作品,比如最近幾年頻頻出現(xiàn)的詩性散文。如果一定要求簡潔一些來回答,還是那句話,從結構入手。正確的閱讀應該包括以下七步——
⑴首先要學會一段一段閱讀。
⑵關注內(nèi)容上的重大轉折或跳躍。
⑶讀完全文后,依據(jù)上述轉折將文章的層次理出來。
⑷研究其起承轉合,關注其關節(jié)處的議論性語句。
⑸發(fā)現(xiàn)前后呼應以及照應標題的句子,進而發(fā)現(xiàn)文脈。
⑹依據(jù)文脈把握作者結尾即“合”的部分的含義。
⑺概括內(nèi)容及主旨,依據(jù)文本和時代背景等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當然,如果操作熟練,這些步驟是可以一遍下來同時完成的。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