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之書是應當反復閱讀。
我之反復誠不如上。書讀到一半時,恨不能一氣讀完,約五分之一的內(nèi)容時,卻又遲遲不能拿起,讀兩頁,置幾日,再讀時對之前的內(nèi)容有了恍惚,于是在一二章間重復,或是短暫的閱讀過程里,心思拋錨,書之后半部,是心理學中意義療法的治療理念,誠是不能以二用之心理解,于是再讀。拖拖拉拉到今日,終于讀完。
本書作者弗蘭克爾是一名精神科醫(yī)生,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1942年9月他和全家遭逮捕,之后的3年,先后被關(guān)押在奧斯維辛、達豪等四個集中營,期間,他懷孕的妻子、父母,弟弟均因疾病和饑餓慘死于集中營。被關(guān)押之前,他有過申領(lǐng)美國簽證出逃奧地利的機會,因為家人和自己的患者而放棄。
關(guān)于集中營,我印象有三,一是高中課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二是影片《美麗人生》,三則是弗蘭克爾在此書中的描述。清晰地記得書中的一段描述:集中營的床是上下鋪,光木板,每層要容9個人,要側(cè)身躺下,共用兩條毯子,某天晚上一個獄友身處噩夢之中,睡不著的弗蘭克爾想伸手拍醒他,卻又不忍讓那個獄友醒來在比噩夢更可怕的現(xiàn)實中。作者對集中營經(jīng)歷的描述,使我對那部名為《美麗人生》的電影有了更為立體的感觸。
弗蘭克爾是一位天資聰慧,智慧過人的圣者,面對人生中用苦難都不足以形容的經(jīng)歷,他讓我見到如佛陀般圣者的光芒。
首先是圣雄甘地心懷山海般的仁愛,當他從圖爾克海姆營獲救后,知道了他妻子慘死的消息,過去的3年,他能在人間煉獄般的集中營里生存下來,對妻子的愛是強大的心理支撐,他在集中營里送走了自己的父親,失去了母親和弟弟。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做到“忘不了別人給過我的恩惠,不抱怨別人對我做過的壞事”,幫助那些戰(zhàn)后需要恢復的精神病患者,且這些人中有當年參與迫害自己的人。
其次是對人的存在的意義的探究,尤其是精神健康與人類繁榮的問題,他對于自己所感興趣領(lǐng)域孜孜不斷地研究,完美詮釋了活著的意義,他認為,不可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也許沒用,但他擁有人的尊嚴,否則安樂死就被合法化;而人也不是簡單地活著的,魔鬼般的人物也會轉(zhuǎn)化為圣人,人的內(nèi)心里,兩種可能都有,人是有人性光芒的,不該簡單地被視作是機器一樣的存在,他活著的意義在于幫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最后便是他的意義療法,這類似于孔子說的“求仁得仁”,或者是《老人與海》里的那段經(jīng)典臺詞: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或者是《人生十二法則》中的龍蝦理論:昂首闊步蟹螯高舉的龍蝦才是不敢被輕易下手的龍蝦。想起不知是哪本書里的話,得意忘形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意忘形。
以弗蘭克爾“悲劇性樂觀主義”理論作為結(jié)尾:“世界的狀況不妙,但除非我們每個人都竭盡所能,否則一切會越變越糟”。人想成為哪一種,是內(nèi)心的選擇,而不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