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從師范學習到走上工作崗位已經(jīng)有整整9年的時間。在這九年里我一直都沒有對教育美好狀態(tài)的探索。大學期間書本知識的學習為我打開了教育世界的大門,為我繪制了教育世界的美好藍圖,讓我對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樹立起了慢慢的自信心。初入學校,當我獨自一人真正站到三尺講臺,我的內心充滿了緊張和不安,看著臺下一雙雙天真明亮的小眼睛,我真怕因為自己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傷害到他們幼小的心靈,所以我一直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前學過的所有教育知識也都沒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在當了班主任后更覺得自己每天被一些瑣事纏繞著,壓得喘不過氣來。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解藥,經(jīng)過一堂堂課、一次次突發(fā)狀況,一番番教研交流,我一路過關斬將,終于在面對“教育”二字時,心里有了些許的從容。
暑假有幸讀到湯勇老師的《教育可以更美好》,眼前突然豁然開朗,自己一直以來追尋的教育事業(yè)不正如湯老師所描繪的教育更美好的狀態(tài)那樣嗎?書中的一些觀點也讓我眼前一亮,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在這本書中湯老師從教育的留白、閱讀、學校、孩子和教育體制等幾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義和方向。教育的核心是人,人即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是將來的社會人,是未來能夠獨立生活的人,是各行各業(yè)的合格公民。因此教育不應是唯分數(shù)和升學至上的非人的、功利性的、迎合的教育。這些書中的觀點不也正迎合了我們教育集團的共享生命成長的教育理念嗎?讀了這本書,我產(chǎn)生了以下兩點感受:
一、好教育不是灌輸,而是留白
正如湯老師在書中所說“教育的首要任務不僅是往學生腦袋瓜里塞多少知識,也不僅是把學生局限于校園里和課堂上,而是讓學生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去與父母和朋友走進大自然,開闊眼界,去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廣泛涉獵,拓展知識面,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具備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創(chuàng)造的品質。”我認為課堂上教授的書本知識不應是教育的結果,而應該是教育的目標和鑰匙,學生只有拿著這把鑰匙去開啟探索的大門,去體會,去探索,去經(jīng)歷,才能真正的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的為自己以后的人生鋪好前進的道路。要想真正做到以留白為目的的教育,我們就不應該占用太多原本屬于孩子的時間去布置太多作業(yè),讓孩子去上太多的輔導班,而應該多留出時間讓孩子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當我們把本應該屬于孩子們的健康、快樂、自由、思考還給了他們,而不是一味地控制與占領,孩子們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便會由此發(fā)生,創(chuàng)新型成果、創(chuàng)造型人才便會為此誕生。
二、生活化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jīng)驗改造”。在本書中提到的田冰冰老師讓孩子回到生活實踐,不僅每人都學會了20個左右的拿手菜,而且以此形成班級的傳統(tǒng)保留項目,這件事就印證了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孩子們通過練就自己的廚藝回到生活實踐中去,熱愛生活,懂得生活,體會到了家人的不易和勞動的快樂,不只是讓孩子學習了生活的技藝,更是培養(yǎng)了孩子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讓生活走進教育、走進課堂,我們不可以把教育應試化,只看孩子的分數(shù)和成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一名老師我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成為能識別千里馬的伯樂,幫助孩子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探索自己前進的方向。要成為一名伯樂,一方面學科教學要善于挖掘學科知識背后所蘊含的那一段段或深或淺、或寬或窄的生活因子,站在這種因子上去組織教學,教學才會有生命的活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練就一身扎實的基本功,認真?zhèn)浜妹恳惶谜n,讓每一堂課能夠融入生活、服務生活、回歸生活。另一方面,應該本著從對孩子未來人生及生活做準備的角度,注重孩子日常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生存技能、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孩子能將學到的東西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幫助解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難題,這樣才能調動和迸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在教育中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接觸更加真實的社會,放眼更廣闊的世界,體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這樣才能不斷為學生的學習注入動力,讓學習成為一種興趣,一種習慣,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成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美好之路必定需要我去一直探索,在此過程中能夠保持純粹的教育初心,以培養(yǎng)生活中完整的人為目標,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過程,不斷地貼近生活、接近生活、走進生活、服務生活,幫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從生活走進教育,從教育回歸生活,幫助其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熟練的生活技能,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才是我應該不斷追尋的教育真諦。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