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義務教育階段文言文翻譯的技巧
淺談義務教育階段文言文翻譯的技巧
義務教育階段課文中一些文言文旁有助讀的譯意,它突破了“硬譯”的局限,而十分注意文字的規(guī)范和流暢,有利于學生學好現(xiàn)代語文,在教學中,可以適當使用它。但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注意和原文配合使用譯意只能幫助我們?nèi)ダ斫庠亩荒艽嬖。如果我們把原文撇在一邊一味去啃譯意,一旦離開譯意,原文當然還是不懂,這豈非本末倒置?二是要注意與注釋配合使用。譯意與注釋助讀的功能不同,譯意也不能代替注釋。譯意只譯寫文句,不作任何說明,在譯意和原文之間很難一一找到語詞的對應關(guān)系;注釋對所注詞或語句的解釋比較具體,與原文的對應關(guān)系一目了然。讀了注釋再看譯意,就知道原句為什么這樣譯寫了。所以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把二者配合起來使用,才能相得益彰。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上還有許多文言文沒有文旁譯意,能借助的只有注釋,因此,我們要掌握翻譯的技巧。有人把文言文的翻譯技巧總結(jié)為六個字,即:對、換、留、刪、補、調(diào)。
1.“對”即對譯。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翻譯時要把單音詞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例:①“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學”可對譯為“學習”,“習”可對譯為“溫習”;②“一狼徑去”(《狼》)中“徑去”可對譯為“徑直離去。”當然,有的文言文單音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多個雙音詞,對譯時要注意根據(jù)語境選擇使用。例:“其人視端容寂”(《核舟記》)中的“視”可以組成“視力”、“視線”等雙音詞,根據(jù)語境應選擇“視線”,而“端”也只能選擇“端正”這一詞為理解。2.“換”即替換。一種情況就是:文言文中有些單音詞不能對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雙音詞時,就要換上一個確切的詞來翻譯。例“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岳陽樓記》)中的“薄”,譯為“迫近”;“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幼時記趣》)中的“明”,譯為“眼力”。另一種情況就是要把通假字換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時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使用,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譯時,先要換成本字,再作解釋。例:《核舟記》中“詘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詘”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彎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橫”,“橫”是本字。
3.“留”即保留,指有的文言文詞語不用翻譯。古今詞義相同的詞語,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號、官名、書名、器物名、度量衡單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譯文中。4.“刪”即刪除不譯,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無實在意義,翻譯時可以刪去不譯。如“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夫”是句首發(fā)語詞,只起引發(fā)議論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也可刪去不譯;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狼》)中的“之”則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譯時也可刪去;另外,如“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中的“云”是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不用翻譯。
5.“補”即補充。文言文中,數(shù)詞往往直接放在動詞或名詞前,不用量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應把量詞補充進去。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應譯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撫尺罷了”。另一種情況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現(xiàn)象,翻譯時要補充完整。(1)省主語。例《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句:“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語“漁人”,在“便要還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譯時要增補進去。(2)省略介詞或介詞賓語。例“放之山下”(《黔之驢》)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見原句中省略了“于”(應為“放之于山下”),“于”譯為“到”。再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句中省略了介詞“以”的賓語“之”,可譯為此”,“這”,指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3)省略動詞的賓語。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還家”一句,動詞“要”同“邀”,其后省略了賓語“漁人”。(4)省略動詞謂語。如《登泰山記》中“極天云一線異色”,省略了“呈”,即為“極天云呈一線異色”,可譯為“呈現(xiàn)”?傊,這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一定要充實完整。
6.“調(diào)”即調(diào)整,文言文有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詞序不同的,翻譯時要對原文語序進行調(diào)整,使其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調(diào)整:①定語后置句。如“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應譯為“能挑擔子的子孫三人”。②狀語后置句,如“成于機杼”(《樂羊子妻》),應譯為“在織布機上織成”。③謂語提前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應譯為“你太不聰明了!”④賓語提前句。它又分為幾種情況: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于動詞之前。如“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無實在意義,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翻譯時應刪去,句子調(diào)整為“有何陋”,譯成“有什么簡陋呢?”又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時應把代詞“誰”調(diào)整到動詞“歸”之后,語氣詞“與”放在最后,即“吾歸誰與?”譯為“我歸依誰呢?”b.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詞“不、未、無(毋)”,而賓語又是代詞的,代詞前置于動詞前,翻譯時要把賓語調(diào)整到動詞后。如“時不我待”,譯時要調(diào)整為“時不待我”。搞好文言文的翻譯,還須掌握古今詞義活用,被動用法,常見虛詞等一定數(shù)量的詞匯知識和古漢語語法知識。除此之外,還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中心,翻譯時才能得心應手。而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來說,這些均有較大難度,教師在教學中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把握住教學深度,不可脫離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大綱。
綜上所述,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而正是多虧了文言文這種書面語言,它才得以超越時空的限制而流傳至今。所以,我們要重視文言文的教與學,幫助學生奠定初步的基礎(chǔ),從而能掌握一把打開古代文化寶庫的鑰匙,為今天的建設事業(yè)服務。
擴展閱讀:簡談義務教育階段文言文課堂教與學的方法
簡談義務教育階段文言文課堂教與學的方法:
“五步”教學法,使學生“活”、“動”起來
隨著課改的推行與實施,現(xiàn)在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現(xiàn)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陳腐篇目多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時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無疑問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guān)重要。長期以來,怎樣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困惑。在傳統(tǒng)教學中,有的教師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把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一段一段地讀,一句一句地講,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課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他們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動中,有的教師又脫離了雙基,大講特講其藝術(shù)特色、人物形象。這樣以來,學生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是,當他們合起書本之后,卻是一片茫然。針對這些情況,我嘗試采用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文言文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讀”: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組合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
誦讀的初始階段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進行誦讀,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正確斷句!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蔽难晕牡恼b讀若能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對于下一步的“譯”有很大幫助。
二、“點”:教師適當?shù)摹包c撥”。在學生熟讀之后,由教師點撥文中的重要知識點,特別是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雖有之死,有子存焉”,“雖”古義為“即使”表示假設關(guān)系,它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雖然”;“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無”,“沒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課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沒趣”;《閑情記趣》中“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中的“鞭”,古義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是一個典型的倒裝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應為“有何陋”。像這些例子,對于中學生來說,不宜過多地講語法特點,只要讓學生掌握該詞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義和用法也不同。這就是所說的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那么,教師應先告訴學生那個詞在中的理解,再將它與前面學過的用法加以比較,進而弄清它們的不同之處。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在中是“丟失”的意思;在《扁鵲見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鵲,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個詞有多種用法。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等,這些需要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來分析,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和用法。三“譯”:就是翻譯課文。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在義務教育階段階段,翻譯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譯為主。第一步是用現(xiàn)代漢語詞來替代文言詞語,這就形成了一一對應的形式。如“以蟲蟻為獸”可初步譯作“把蟲子螞蟻當作野獸”。再如:“見二蟲斗草間”,對譯后為“看見兩個小蟲爭斗草間”。很顯然,這個句子不僅意思不明確,而且還缺少成份,不通順,讀著也拗口。這時,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該補充成分的要補充,該補足音節(jié)的要補齊,該調(diào)整語序的要調(diào)整,上面列舉的“看見二個小蟲爭斗草間”,整理之后應為“(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此外,但還應注意,把譯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與上下文是否連貫順暢,如不連貫順暢,就在與其相連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使其全篇通暢連貫。如“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譯作“讓它們沖著煙霧飛鳴(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痹谡麄翻譯過程中,要以學生活動為主,不能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那樣,即不符合新的《語文標準》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四、“議”:即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議一議文章所敘之事、所繪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我就從標題入手,告訴學生:“記”表明是“記敘文”;“承天寺”表明地點;“夜”表明時間;“游”就是“游玩”。學生就會說:“這個標題就是記敘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學又會問:“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樣”?……此時,教師只要結(jié)合背景稍加點撥學生就明白了:“寫于蘇軾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并不悲觀,看到窗外美麗的月色,便起身去尋張懷民一同賞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積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錯”,給人一種清新、空靈的感覺。最后由衷地發(fā)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貶謫的悲涼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達觀處世的態(tài)度,無不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講到這里,對于奇特的想象,新穎奇妙的比喻,稍加點撥學生便心領(lǐng)神會了。
總之,以上活動,宜采用邊讀邊議的形式進行。當然,也可能有些學生會提一些無關(guān)緊要或毫無意義的問題。此時,教師要把握住文章的記敘線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讓學生扯得太遠,也不可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論不休。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討,又要有原則性、有重點地指導,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學生學會了讀書的方法將會終身受益。五、“引”:把所學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引向更高的層次?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庇辛饲懊嫠膫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卻不能滿足,而應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教改后,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構(gòu)思、優(yōu)美的語言,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都值得我們?nèi)ゴ。因此,僅僅解決了語言文字關(guān),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遠遠不夠的。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過程。由粗知文章的內(nèi)容,到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到懂得語言運用的技巧,再到能復述文章的大意,最終能夠感悟到透過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隨后,說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問,作出自已獨到的評價,提高自已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并借鑒古人的精美語言和構(gòu)思技巧,用以指導自已的寫作實踐。
由于采用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文言文教學,所以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能力,同時還使他們受到了美的熏陶。這樣以來,學生愛學、樂學。成績自然會穩(wěn)步提高。
當然,解讀文言文,教師應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學習,從方法到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我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課堂學習是非常有限的,教師還應激勵學生廣泛地閱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故事性強的文言作品。如《史記》《漢書》《聊齋志異》《搜神記》等名著。這樣不僅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也能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現(xiàn)代文的能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guān)于《淺談義務教育階段文言文翻譯的技巧》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淺談義務教育階段文言文翻譯的技巧: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