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是饞嘴貓
我給您講一個小故事,是關(guān)于上帝饞嘴的故事。這里面寓意深刻,調(diào)侃幽默,但它可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說是一個盲人,小時候深為自己的缺陷煩惱沮喪,認定這是老天在懲罰他,自己這一輩子算完了。后來一位教師開導(dǎo)他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
他很受鼓舞,從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鐘愛,開始振作起來,向命運挑戰(zhàn)。若干年后,他成了一個著名的盲人推拿師,為許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跡被寫進當(dāng)?shù)氐男W(xué)課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這個思路太奇特了,盡管這有點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墒,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這個世界上誰不需要找點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這個理由又是這樣的善解人意,幽默可愛。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灰,文學(xué)家彌爾頓是瞎子,大音樂家貝多芬是聾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巴,如果用“上帝咬蘋果”的理論來推理,他們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別喜愛,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緣故。
就說說帕格尼尼吧,四歲時出麻疹,險些喪命;七歲時患肺炎,又幾近夭折;四十六歲時牙齒全部掉光;四十七歲時視力急劇下降,幾乎失明;五十歲時又成了啞巴。上帝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個天才的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三歲學(xué)琴,即顯天分;八歲時已小有名氣;十二歲時舉辦首次音樂會,即大獲成功。之后,他的琴聲幾乎遍及世界,擁有無數(shù)的崇拜者,他在與病痛的搏斗中,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世界。著名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shù)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xiàn)了火一樣的靈魂”。有人說,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幾倍于天才的苦難。這話真不假。
上帝很饞,見誰咬誰,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與生俱來的,有后天形成的。既然無法抗拒,又難以彌補,就只有“既‘咬’之,則安之”,從容應(yīng)對。你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運的擺布,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的咽喉,或者干脆學(xué)學(xué)尼采,公開宣布:上帝死了!
上帝又吝嗇得很,決不肯把所有的好處都給一個人,給了你美貌,就不肯給你智慧;給了你金錢,就不肯給你健康;給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點苦難……當(dāng)你遇到這些不如意時,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棄,頂好的辦法,就是像那個老師那樣去自勵自慰;我們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只不過上帝特別喜歡我,所以咬的這一口更大罷了。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想了解帕格尼尼的情況。那好吧,我就給您進一步地講一講:
尼可羅·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屬于歐洲晚期古典樂派,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對小提琴演奏技術(shù)進行了很多創(chuàng)新。
他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那亞。父親是小商人,沒受過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yè)余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陀鈴并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在他7歲時教他小提琴,后又與熱那亞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xué)習(xí)。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么曲子,他都立刻能輕松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xué)習(xí)作曲,八歲就會寫小提琴奏鳴曲。十二歲,他在熱那亞舉行公開演奏會,獲得極大成功。他十三歲開始旅行演出。從十余歲起,帕格尼尼跟著許多不同的老師學(xué)習(xí),包括了GiovanniServetto和AlessandroRolla,但是對于這早來的成功,他沒有辦法妥善的處理。(勵志一生 )在他十六歲時,他就開始賭博和酗酒,就在這個時候,荻達拯救了他,把他帶到她的家去,在那里他又開始學(xué)習(xí)小提琴,共學(xué)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他也彈奏吉他。1805年他擔(dān)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后,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表現(xiàn)了高超的技巧。1840年5月27日夜,這位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帕格尼尼開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為名震歐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豐富,情緒激奮,如癡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樂會上才華橫溢地即興演奏。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斷小提琴上的一兩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繼續(xù)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幾乎懾服了歐洲所有的藝術(shù)家,如文學(xué)大師司湯達、巴爾扎克、梅涅、大仲馬,音樂大師肖邦、舒曼、李斯特等,聽過他的演奏無不為之激動不已。他對肖邦、柏遼茲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柏遼茲還應(yīng)帕格尼尼之邀寫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獻給他。而帕格尼尼雖從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夠輝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給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掙扎的柏遼茲兩萬法郎。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無論到哪里演出都大獲成功,收入頗豐,可是源源而來的金錢,又因他嗜賭的惡習(xí)而輸?shù)木。?jù)說他父親也是個賭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為賭注輸?shù)袅。在帕格尼尼為演出無琴發(fā)愁之際,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國商人借給他一把瓜爾內(nèi)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這使演出大為增色,獲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動,對帕格尼尼說:“這把名琴就送給您了,但請切記千萬不可給別人。”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這一約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遺囑將這把小提琴交于日內(nèi)瓦博物館收藏。
帕格尼尼在藝術(shù)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卻備受疾病的折磨。他從小就病魔纏身,一生中幾度死里逃生。四十六歲時,突然牙床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初愈,又染上嚴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兒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
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來越少。過了五十歲后,關(guān)節(jié)炎、腸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斷向他襲來,后來他的聲帶也壞了,成了啞巴,只能靠兒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譯來與人溝通,可見他一生的成就來得多么不易。
1801年起的五年間,他忽然隱居起來,據(jù)說在練習(xí)吉他和務(wù)農(nóng),也有人說是為了戀愛而躲避起來。此間,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與吉他合奏的奏鳴曲。1805年,23歲的帕格尼尼復(fù)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被拿破侖的妹妹莉薩·波拿巴·巴喬基聘為皮昂比諾的音樂指揮。三年合同期滿后,帕格尼尼的蹤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復(fù)出,在意大利許多城市舉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樂會。1828年維也納、1831年在巴黎和倫敦的演出均引起轟動。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馬賽,然后去尼斯,并于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為了隱藏自己獨創(chuàng)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將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十年后,人們才將他的作品編輯出版,總共包括:五十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改編成鋼琴曲;十二首小提琴與吉他奏鳴曲,其中六首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六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其中《b小調(diào)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鐘聲》)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點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兩個樂章遙相呼應(yīng),精彩迷人,無愧于它的標題《鐘聲》。作品1851年剛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將它改編為同名鋼琴練習(xí)曲。原作與改編曲雙雙傳于后世,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他還創(chuàng)作有吉他曲兩百首,以及其他各種室內(nèi)樂作品等。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