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我一生》讀書筆記
書是好書,一貫的我喜愛的文風,厚重而不羅嗦,深刻而不矯情,頗顯長者風范?上б晕业膶W識,只有學習和理解的份,卻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見和自己的觀點。站在他所提的高度,確實能比較準確的解釋現(xiàn)在中國文化和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
我摘錄了書中講的關于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至今的特點:
1.幾千年的中華文明能夠不斷的延續(xù)至今,不是常例,而是奇跡,極其罕見,極其艱難。
2.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傳導技術上的原因在于早早的建立了一個既統(tǒng)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tǒng)。
3.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傳導狀態(tài)上的原因在于早早地建立了一個對社會,對歷史的開放式對話系統(tǒng)。
4.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生息空間上的原因在于一直沒有失去過一個遼闊而穩(wěn)固的承載地域。
5.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精神空間上的原因在于一直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的嚴重灼傷。
6.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外部關系上的原因在于一直因地理阻隔和農(nóng)耕心態(tài)而并不過度熱衷于對其他文明的軍事遠征。
7.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內(nèi)部關系上的原因在于一直沒有讓社會長期陷于整體性無序狀態(tài)。
8.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固守精神主軸方面的原因是借助于科舉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種廣泛的生命化遺傳。
9.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汲取外部資源方面的原因是采取了一種粗糙而又松軟的彈性態(tài)勢使各文種文明成分大致相安無事。
中西文明對比:
1.中國當前社會轉(zhuǎn)型中文化的地位,要開創(chuàng)新文化
2.中國知識分子的群體人格和行為方式矯情
3.中國文化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的自滿
4.中國近代以來的激進主義選擇
5.中國文化在近代城市生態(tài)上的缺漏。
6.經(jīng)濟奮斗中缺少人文目標的盲目性
7.中國文化歷來重老式榮譽,輕視法律意識的傳統(tǒng)
8.中國文化越演越烈的民族主義偏執(zhí)
之后中華文明的方向,作者有自己的觀點:
傳統(tǒng)文化和創(chuàng)新精神并行不悖,共臻極致
個人自由和相互尊重并行不悖,形成公德
此為我對于余先生寫此書的一些看法:
對于科技學者來說,出成果應該是在青壯年時期,老年時期除了教授弟子,就應該是享受尊榮。而對于文化學者來說,我一直認為是“老而彌堅”的,雖然精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比年輕時,但學識的積累應該是會越來越醇厚,固然也要傳道授業(yè)及享受尊榮,但是還是有很大機會發(fā)揮學術方面的第二春的。而以老余的年齡和身體狀況(1946生,今66歲),現(xiàn)在就急著寫出自轉(zhuǎn)體散文,詳述自己的人生軌跡和總結(jié)自己的學術思想,我感覺有點為時尚早。為何他選擇在這個時候?莫非他認為自己的學術創(chuàng)作已經(jīng)達到了頂峰,之后無論是精力還是智力都難以為繼了?還是他已決定收山?
——201*年5月28日
lyc
第二篇:借我一生讀書筆記 (1)
借我一生讀后感
讀書必先讀其作者,了解其寫作背景,余秋雨先生一生淡薄名利,正直善良,勤于鉆研,筆耕不輟。他不僅博覽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寶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注重史實,深入世界各地實地考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十年間,他依然埋頭苦讀,并不是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事實上在動亂的年月,他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難,父親一直被隔離,叔叔自殺,而他自己也一次次地被人無中生有地陷害,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著,默默地奮斗著。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一篇篇學術論文接連發(fā)表,一部部著作相繼問世,得到了學術屆的認可,同事的尊重,三次民主推薦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在實在不能推托的情況下,他擔起了學院院長的大梁,并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nèi)使學院的各項工作都有了較大的起色,率先帶領學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況下,他卻毅然放棄了權力和地位,擺脫了虛假,選擇了真實的文化。正是出于對余秋雨先生的了解,使我對他寫的書產(chǎn)生了好奇,原本打算去圖書館找找?guī)妆竟就扑]的書假期閱讀閱讀,但不經(jīng)意間便發(fā)現(xiàn)了余秋雨先生寫的《借我一生》,我好不猶豫從書架上取了下來,而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也正是公司推薦書目之一。
《借我一生》這個題目給我很多想象,有言情小說的味道,擔當你翻開書目一看就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原比言情小說吸引你的眼球,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也沒有語法嚴格的種種修飾,文章只是才用了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將60年代的動亂無序,咆哮的
熱情和失去理智的瘋狂,靈魂的追思和心靈的檢討在讀者的面前一一展現(xiàn)。
本書一直都是在寫余秋雨先生所經(jīng)歷和所聞的一些真實事情,但當帶著思考去品讀時你會發(fā)現(xiàn)正是對這些真實而平淡的事情描述反映了當時的很多社會現(xiàn)象,就比如說本書第一卷第二章的鄉(xiāng)間的事所描述到的“惡婆婆是中國農(nóng)村的恐怖夢魘,一個個原本善良而又膽怯的婦女,在宏大的宗法倫理構架中儲存著惡,見習著惡,只等時間一到像著更年輕的一代的婦女潑灑,造成大量的傳代暴虐!边@段話的每一個字都體現(xiàn)了當時被封建思想束縛的人們備受其嚴重的殘害。還如“她們不相信一場短暫的露天懲罰能改變千百年來的屋里規(guī)矩,便不再理會婦女會的事先勸阻,壯著膽子要去替婆婆代勞”這足以體現(xiàn)出這種長期封建思想已近侵入她們骨髓,她們已經(jīng)接受了這種思想。類似的文字還很多,可以說正本書都是通過這種描述體現(xiàn)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對學問的追求,以及他那娓娓道來的親切交流,了解了他那被苦難磨難一生也奮斗一生的心路歷程。這本書有著一種濃郁的“磁場”在感召我們每個人,讓大家感覺幸福,想象艱辛,思考責任,學會感恩,更使我清晰了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直面挫折,熱愛生活,在競爭中調(diào)解好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身心健康,善待身邊所有人,抓住機遇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第三篇:余秋雨散文摘錄
余秋雨散文集文字拾掇
1、第一根白發(fā)把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連成了一條綿長的邏輯線,人生得任何一段都與它相連。
2、進入年老也是一種美好的況味,用不著吃力的搬種夏天的繁枝來遮蓋晚秋的云天,什么季節(jié)觀什么景,什么時令賞什么花,這才完整和自然。
3、錯選了一種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關于年齡》
4、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最后的課程》
5、李白時代的詩人,既熾戀著四川的風土人物,又向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于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腳在何處,故鄉(xiāng)就在何處,水在哪里,道路就在那
里。---《三峽》
6、與沒有責任感的男人談戀愛,就像與朝霧和晚霞廝磨,再美好也沒有著落。他們是男人,是已經(jīng)長大的男人,再多情也不應該把女友的耳畔當作他們唯一的講臺,男人的講臺理應在更大的空
間。---《這樣的男人》
7、人們?nèi)菀装l(fā)現(xiàn)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盜,而對于一個分解開來的巨大騙局,卻很艱難在各個局部上發(fā)現(xiàn),反而實利的誘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大橋的寓言》
8、在這個世界上,眾口喧騰的可能是虛假;萬人恥笑的可能是真實;長久期盼的可能是虛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實;疊床架屋的可能是虛假,單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實。
9、其實,世間的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就在這里。何謂平庸?做加法,層層疊疊的人云亦云;何偉杰出?做減法,力求簡單的直奔事實。
10、真實老被嗤笑,因此杰出者總是數(shù)量不大。人們總想躲開遺憾,因此,更大的遺憾總是緊緊跟隨。---《遺憾的真實》
11、與謬誤辯論,很可能獲得真理;與無聊辯論,只可能一起無聊。
12、不要因為害怕被別人誤會而等待理解,現(xiàn)代生活各自獨立、萬象共存,東家的柳樹矮一點,不必向路人解釋本來有長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樹高一點,也不必向鄰居說明自己沒有獨占風水的企圖。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是不是新事;出一個高招,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創(chuàng)造都是對原有模式的背離、對社會適應的突破、對民眾習慣的挑戰(zhàn),如果眼巴巴的指望眾人的理解,創(chuàng)造的純粹性必然會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13、回想一下,我們一生可以做的比較像樣的大事,連父母也未必深刻理解,父母締造了我們卻理解不了我們,這便是進化。
---《燈下回信》
14、珠穆朗瑪峰上寒冷透骨,已無所謂境界。世上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里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15、外力終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師只能是生命本身。
16、收藏人生,比收藏書籍古董更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邊,在風夕雨夜點起一盞燈,盤點查看一番,第二天風和日麗,那就拿出來晾晾曬曬。
---《收藏昨天》
17、據(jù)說本來每家的小媳婦最愛坐在門口編織花邊,后來旅游者多了,她們便躲進屋去,悄悄美麗又悄悄蒼老,留下一街安靜。
---《與平庸一起棲宿》
18、簡樸不等于寒磣。在這里,總統(tǒng)的排場鬧得越大越?jīng)]有對象。歷來的統(tǒng)治者的裝模作樣都是為了吸引他們心中千萬雙仰慕的眼睛,但千古冰原全然不在乎人類的高低尊卑、升沉榮辱,更不會化作春水來環(huán)繞歡唱。
---《生命的理由》
19、歷史的轉(zhuǎn)彎處大多并不美麗,就像河口上常常聚集著太多的垃圾和泡沫,美麗的轉(zhuǎn)折一定是修飾的結(jié)果,而修飾往往是歷史的改寫。
20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么反過來,真正傷害你的,也是一樣。
21、原以為渡過那隱秘的河灣后一切都會挺直、敞亮、歡快,其實根本不是,正像幸福是一種接力賽,災難也是一種接力賽,而且兩條跑道往往結(jié)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隱秘的河灣》
22、前輩學者身上有不少我們不必繼承的時代特征和個人特征,不少年長的文化人甚至打著文化的旗號噬咬文化、破壞文化,因此,不能一見白發(fā)和皺紋就失去警惕。
23、世間的大判斷,不分行業(yè)。
24、所謂偉大的時代,也就是誰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時代。
25、我們不是高大的偉人,但我們有資格驕傲,歷史給我們的權利并不太多,但災難畢竟教會了我們嘲笑。---《我能聽到》
26、 真正的人生選擇,是一種缺少參照坐標的自我挑戰(zhàn)。在中國,沒有先例就沒有說服力。
27、人的一生,陪在一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需短短的一截,便終生銘記。我說過,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28、每個人都會對人生中最重要的地方,最重要的人物一一告別,卻無法預想告別的方式,母校,我就這樣向你告別。車輪快速碾過濕漉漉的落葉,悄然無聲。
---《濕漉漉的落葉》
29、我平生見過的所有災難都來自于虛假,大家總把災難的起因解釋為邪惡。其實,以虛假為坐標,邪惡才有了粉墨登場的舞臺。---《那么走吧》
30、犯人未必是壞人,壞人未必進監(jiān)獄。
31、最大的災難是小人災難,最大的廢墟是人格廢墟。---《從廢墟到廢墟》
32、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真怕,怕這塊土地到處都是善的堆壘,擠走了美的蹤影。
---《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33、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必要一直走到底?硬是把腳印延續(xù)至今究竟是福是禍?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去辨別一下別人的腳印,研究一下他們離去的原因。這就必須去遠山,地里的遠山和時間的遠山。請不要指責我不務正業(yè)。中國文化人千年走一回并不嫌多。如果把比喻格局縮小一點,那就不妨說,世界本是一所文明的學校,今年是這所學校的盛大校慶,我們中國屬于最早入學的那幾屆,需要在返校之日尋訪一下早年同窗的蹤跡,捕捉幾許早已遠去的下課鐘聲。這是一種天然使命,不必讓誰來批
準。
---《選擇荒涼》
34、這是一場比賽,后來出現(xiàn)了異常情況,很多賽手半途失蹤,而堅持跑下來的卻不得已闖入了一個百米短跑賽場,起步不久的年親運動員們在身邊健步如飛,裁判員也按照短跑規(guī)則在衡量,這場比賽關乎現(xiàn)實生存尊嚴無法回避,也使遠途而來的選手略感委屈。但是委屈什么呢?尋找不到當初的賽場和選手,就什么也說明不了。
35 、在踏訪的過程中漸漸明白,中華文化不像當初哄傳的那樣頑固和腐朽,她確實步履艱難,卻來自于歷史意志和文化倫理間的深刻沖突。歷史意志要求強蠻、突進、跨越,文化倫理要求端莊、秩序、和諧,兩者都有充分理由卻方向相反,互相牽制,誰也無法實現(xiàn)自己,結(jié)果成了千年廝磨的生死冤家。
--《雨中的白發(fā)》
36、飛機追著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趕上,于是十幾個小時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飛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到來。
37、也許我們沒有權利取笑它,它輝煌在二千五百年前,而飛機出現(xiàn)的年代,早已悠然退出了爭奪輝煌的競賽。
38、漫步在奧林匹亞,我很少說話,領受著不輕的文明沖撞,我們也有燦爛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強烈的納入文明,并被全人類接受,實在是希臘永遠值得我們仰望的地方。
39、中華文明較少關注個體意義和肌體意義上的自我,在人際關系上做了太多文章。結(jié)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標志,只有一些孤獨的個人,在林泉之間悄悄強健,又悄悄衰老。
---《永恒的坐標》
40、如果缺少心理彈性,給我們帶來的傷害不是災難本身,而是那種自我驚嚇,就像聽到警報踩死一片人那樣。因此,在絕大數(shù)情況下,我們寧肯做街上不慌不忙、好像什么也沒發(fā)生的路人,而不必去做那個預言災禍的星象家。
愚鈍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亂,大智又使人安定。我們的文化,應該由小智走向大智。
---《雅典地震》
41、審美畏怯是一種奇特的情緒,大多產(chǎn)生于將見未見那些從小知名的重要物項之時,年輕時候會歡天喜地地直奔過去,而年長的時候便懂得,人世間這種不讓人失望的重要物象并不多,看掉一個就少一個,因此愈加珍惜,不怕沒有看到,只怕看到時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把一種隆重的機遇浪費
了。
---《畏怯巴特農(nóng)》
42、我想,所謂的文明的段殘,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廢弛,而是一片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全不知為何意。為此,站在尼羅河邊,對秦始皇有點想念。
43、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而秦始皇卻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我們現(xiàn)在讀幾千年的古書,就像讀朋友剛剛寄來的信件,這是其他幾種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44、站在金字塔前,我對埃及文化最大的感慨是:我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就像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巨人,默默無聲的表演了幾個精彩的大動作之后轟然倒地,摸他的口袋,連姓名、籍貫、遺囑都沒有留下,多么叫人敬
畏。
45、金字塔至今不肯袒視為什么要如此永久,卻不小心透漏了永久是什么。永久是簡單,永久是糙礪,永久是毫不彎曲的憨直,永久是對荒漠和水草交接的占據(jù),永久是對千年風沙的接受和滑落。
無法解讀是埃及文明的悲劇,但對金字塔本身而言,它比那些容易解讀的文明遺物顯得永久,通俗是他人侵凌的通道,邏輯是后人踩踏的階梯,而它干脆來一個漠然無聲,也就筑起了一塊壁壘,因此還可以補充幾句:永久是對意圖的掩埋,是把復雜的邏輯化作了樸拙。
---《石筑的<易經(jīng)>》
46、今天早晨一推窗,涌進滿屋子清涼。
47、最恣肆的汪洋直逼著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熱鬧緊鄰者千里單調(diào),最放縱的游弋熨帖者萬古冷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當,不需要人類指點,甚至根本沒有留出人的地位。
---《荒原滄!
48、任何一種文明的復興,都以自我確認為前提,而廣泛的自我確認,又以溝通和普及為前提,說起來這也是中華文明強于埃及文明的一大優(yōu)點。
---《文化以溝通為業(yè)》
49、圣潔總會遇到卑劣,而卑劣總是振振有詞。
50、在滴水寸草間都很難留下來的地方所留下來的一點點文明,竟然經(jīng)由卑劣之手變成了鬧市間的花天酒地,文化盜賊有文化,但本質(zhì)還是盜賊。
---《海已枯而石未爛》
51、人折騰人、人擺布人、人報復人,這種本事,幾千年來也真被人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我實在不知道該不該把它劃入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如果不劃入,那么有許多智慧故事、歷史事件便無處落腳;如果劃入,那么文明和野蠻就會分不清界限。
52、其實人折騰人的本事,要算中國最發(fā)達,五六千年間不知有多少精彩絕倫的智慧耗盡在這
里。
---《向誰爭奪》
53、我下到一個考古坑,仔細的看了一座觀察塔的遺跡,心想早在一萬年以前就有人驕傲地守望者這座城市了,而現(xiàn)在的城市竟然那樣破敗和不安全,如果古塔不坍,守望的眼睛不知是否會下淚。
54、次出現(xiàn)在很少有其他美麗,只有幾叢從“神的花園”遺落到今天的花,在飛揚的塵土間鮮艷,鮮艷了一萬年。
---《鮮艷了一萬年》
55有時我們在路邊看見一叢綠草,便停步俯身下去,爭論著它屬于哪個種類,卻沒有人敢剝下根來仔細看,因為它太不容.我們站起身來搓搓手,常常自嘲身大河文化的子民,平日太不知愛惜,愛惜那清晨迷蒙于江面的濃霧,愛惜那傍晚搖曳于江面的蘆葦。
56、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很相像,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我們看到的是:所有的貧困都大同小異,一踏入富庶則五花八門。
57、世間有太多不平事,有的國家你永遠需要仰望,有的國家你只能永遠同情。
---《幽默的笑意》
58、它徹底逃離了文明的視線,差不多有一千年時間,精美絕倫的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不再有人記得,但他們都還完好無損的存在著,只與清風明月為伴。
59、佩特拉以它驚人的美麗,對此(人類對文明的夸張、記載等)提出了否定。它說,人類有比常識更長的歷史,更多的活法,更險惡的遭遇,更寂寞的輝煌。
---《文字外的文明》
60、今天去巴比倫,光說這六個字,就有童話般的趾高氣揚。
61、我并不反對一切古跡復原,而對那些打上了強烈滄桑感的遺跡,萬不可鏟平了重建,甚至連“整舊如新”也不可以,人們要叩拜的是歷史艱辛、滿臉皺紋的老祖母,“整舊如新”等于為老祖母植皮化妝,而鏟平了重建則等于找了個略似祖母年輕時代的農(nóng)村女孩,當作老祖母在供
奉。---《奇怪的巴比倫》
做了一份筆記摘抄,摘自《余秋雨散文集》。時隔三年,重新整理那些文字、重溫當年在文字間徜徉的愉悅心情,體會作者那些哲人一樣的思考和詩一樣的文字,一些不變的記憶涌上心頭,是啊,總有
些記憶伴隨成長永不磨滅,總有些人站在記憶的某個角落里守候著著重逢。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收獲。
第四篇:余秋雨散文讀后感
讀《回望兩河》有感
“比梁實秋、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文化苦旅》!边@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的一段話。余光中把余秋雨與梁實秋、錢鐘書相提并論。的確,十多年來,余秋雨散文讀者眾多,好評如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在豐富的文化聯(lián)想與想象中完成對所表現(xiàn)的對象的理性闡釋,融合了莊子哲學散文的天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維與兩漢賦體鋪敘夸飾,華美凝重的修辭方式,從而表現(xiàn)出浸潤了理性精神與內(nèi)在理趣的詩化特征。
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
他說,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認人生有許多虛假意義的人,更能尋找人生的信念。傳統(tǒng)的樂觀主義虛設了很多“意義的島嶼”,引誘人熱情澎湃,而轉(zhuǎn)眼又陷入痛苦的深淵。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勝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種事情都有自己的意義,從而產(chǎn)生責任。責任,是一個人身份的基點。
他說,狂熱盲目使真理蒙塵,使生活簡單,自以為要解救苦難,實際上是增加了苦難,但等到發(fā)現(xiàn)時往往為時已晚。世間很多政治災禍,都與此有關。
他說,既然由他來從政,就要從精神層面和道德層面來看待政治,爭取人性的回歸。一個表面平靜的社會很可能以善惡的混淆為背景,一種嚴格的秩序很可能以精神的麻木為代價。要防止這一切,前提是反抗謊言,因為謊言是一切邪惡的共同基礎。政治陰謀不是政治,健康的政治鼓勵人們真實地生活,自由地表達生命;成功的政治追求正派、理性、負責、誠懇、寬容。
他說,社會改革的最終成果是人格的變化。不改革,一個人就不想不斷地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滯;不開放,一個人就不想不斷地開拓空間,生命越縮越小,成天膠著于狹窄的人事糾紛。當權者如果停止社會改革,其結(jié)果是對群體人格的閹割。
他說,一切不幸的遺產(chǎn)都與我們有關,我們不能超拔歷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們曾經(jīng)習慣于口是心非,習慣于互相嫉妒,習慣于自私自利,對于人類的互愛、友誼、憐憫、寬容,我們雖然也曾高喊,卻失落了它們本身的深度。但是,我們又應相信,在這些道德病癥的背后,又蘊藏著巨大的人性潛能。只要把些潛能喚醒,我們就能獲得自尊。
他說,那些國際間的危險力量未必是我們的主要敵人,那些曾給我們帶來過不幸的人也未必是我們的主要敵人,我們的主要敵人是我們自己的惡習:自私、嫉妒、互損、空虛。 這一切已侵蝕到我們的大眾傳媒,它們一味鼓動猜疑和仇恨,支持五花八門的劫掠,政治上的誹謗、誣陷也與此有關。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呼喚社會上巨大而又沉睡著的善意。
他說,文化從低層次而言,包括全部日常生活方式,從高層次而言,包括人們的教養(yǎng)和素質(zhì),因此,良好的政治理想都與文化有關。一個國家的公民在文化教養(yǎng)和舉止習慣上的衰退,比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衰退更讓人震驚。
他說,知識分子比別人有更廣泛的思考背景,由此產(chǎn)生更普遍的責任。這固然不錯,但這種情況也可能產(chǎn)生反面效果。真正值得信任的知識分子總是寬容而虛心,他們承認世界的神秘本質(zhì),深感自己的渺小無知,卻又秉承人類的良心,關注著社會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們能使世界更美好……
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地翻開這樣一本《回望兩河》,再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當然會感慨萬千……
潘悅妍初二(6)班南京市中華中學
第五篇:余秋雨散文讀后感
余秋雨散文的讀后感
淺談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于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鑒意義,余秋雨散文讀后感。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
讀秋雨散文,就如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tài)和豐富的個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輕的,他的心又是遲暮的。有著兒童的天真,有著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歷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應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中的“陽關雪”,他對對待敦煌文明隱沒的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于一個無力回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該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zhì)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兒童的心情,方有正視歷史的勇氣。
初次接觸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讀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lián)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談史談鑒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后感《余秋雨散文讀后感》。 讀完后,總想寫點什么,而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淺,甚至落入俗套。在上節(jié)課談到寫作風格問題,于是還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參考了諸多對余秋雨寫作風格的評論,也略加自己的一點淺見。淺談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于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nèi)容是濃重的。余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xiàn),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
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余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并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shù)、富有詩意、表現(xiàn)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