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ok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fā)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zhí)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2.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tài)度。
教學設想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一些重點字詞,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二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右舱f:“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边@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2.作者及文體簡介
二、初讀,讀熟課文1.學生自讀課文,圈出生字,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標記解決。2.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停頓、讀音。3.集體正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嗜學怠叩問綺秀裘葛謁余撰
4.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語調5、學生齊讀課文6、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7、教師根據學生復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師板書(邊講述邊板書)
勤幼時——借書——室內抄書——嗜學苦
且中
艱加冠——求教——百里叩問——益墓圣賢之道作
若
此當余之從師也——求學——負籍遠游——中有足樂者樂
學生根據板書提示,嘗試背誦課文。
8.學生反復讀課文,并熟讀成誦。9.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三、精讀,疏通文意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5)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仪髮W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4)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
(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yōu)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yōu)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四、研讀,賞析文章檢查背誦品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審美鑒賞。
1.圍繞“用審美的眼光看,你覺得這篇文章美嗎?美在哪里?”的話題展開討論。
2.賞析本文的說理美、手法美、語言美。
3.“作者求學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迪”或“文章給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小組交流討論。
五、朗讀,積累詞句1.回讀課文,再次領會作者思想,把握文章感情。
2.整理文章多音詞,一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
六、布置作業(yè)學習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一篇讀后感。
勤幼時——借書——室內抄書——嗜學苦
且中
艱加冠——求教——百里叩問——益墓圣賢之道作
若
此當余之從師也——求學——負籍遠游——中有足樂樂
學習研討:
1、精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他求學時的艱難的?
明確:三個方面:無書之苦、求師之難、生活之艱。
②根據第二段內容,請具體指出作者的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求學路途艱難;衣服破舊;食物粗劣。
③文中寫了教師的態(tài)度和同舍生的生活,各有什么作用?
明確:寫教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艱難和求學態(tài)度的誠懇。寫同舍生的奢華生活在于與作者的貧困生活形成對比,突出作者生活條件的艱難,從而襯托他讀書的勤奮、執(zhí)著和以讀書為樂、樂以忘憂的求學精神。
④作者的勤奮又體現在哪里?
明確:體現在“手自筆錄”、“色愈恭,禮愈至”、“略無慕艷意”等語句上。
⑤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
明確:作者從讀書中得到精神上的快樂,不在意生活的貧困。
⑥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經歷的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同時,文章由自己的經歷寫起,現身說法,讀起來也更親切平易。 ⑦讀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明確:學習的動力源于濃厚的興趣;向人求教要謙虛誠懇;學習要敢于發(fā)問;學習要有主動性;學習要勤奮刻苦;以讀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
第二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文中的實詞,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點。
(二)了解贈序的文體知識,學習本文通過對比闡發(fā)主旨的寫法。
(三)沉潛涵泳,體悟作者的諄諄教誨,感受作者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讀順文,并圈出意蘊深刻、內涵豐富的句子。
(3)讀懂意,朗讀全文,初知文章大意。
2導入新課
孟子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边@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苦難中堅持苦讀而大有成就的古人的故事就更多了。以買不起燈油為例,鑿壁借光的有漢匡衡,囊螢的有晉車胤,映雪的有晉孫康,隨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其實,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3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在浙江省義烏縣一帶)人。明初文學家。他幼年家貧,學習十分刻苦,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借口父母年邁辭不就職,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朱元璋讓他為太子講經,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認為是“開國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xiāng)。不久,因長孫宋慎被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一帶),中途病死于夔州(現在四川奉節(jié))。宋濂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的文章內容深廣,辭采豐富,閑雅從容,善于變化,又以傳記文學最為出色,能用多種方法塑造人物,代表作有《王冕傳》等。宋濂一生勤奮好學,“未嘗一日去書卷”,一天也沒有離開過讀書。著有《宋學士文集》。
(2)文體知識
古代的贈序與序言不同。贈序是友人臨別時所寫的贈言,多用“送??序”為題。如柳宗元的《送孟東野序》、《送李愿歸盤谷序》!端蜄|陽馬生序》即是“送給東陽縣姓馬的年輕人的臨別贈言”。序言則是作者或熟悉了解作者有關情況的人寫在書前面的話,多是介紹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經過等方面的內容。
(二)活動過程
1正音聽讀
(1)下列加點的字該怎么讀?(板書或以多媒體顯示,學生認讀后配上拼音)
余幼時即嗜學(shì)不敢稍逾約(yú)
或遇其叱咄(chìduō)俟其欣悅,則又請焉(sì)
負篋曳屣(qiè yè xǐ)足膚皸裂而不知(jūn)
媵人持湯沃灌(yìng)以衾擁覆(qīn)
右備容臭(xiù)燁然若神人(yè)
(2)聽老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聽準讀音,聽清句讀。
范讀旨在以教師的美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吟誦涵泳,培養(yǎng)文言語
感,體味文言文的韻味。
2朗讀質疑
(1)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停頓恰當。
(2)質疑活動
策略: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決的,舉手質疑。
3討論交流
(1)落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意古今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每:時常。假借:同義詞連用,可譯為“借”。
②無從致書以觀。
無從:沒有辦法。致:取得,這里指買到。
③益慕圣賢之道。
道:學說。
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碩:大。碩師即大師,才學淵博的人。游:交往。
⑤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俟:等待。欣悅:高興。請:請教。
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湯:熱水。乃:才。
⑦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綺繡:絲綢做的華麗的衣服。
⑧假諸人而后見也。
假:借。諸:兼詞,“之于”的合音。
⑨之
弗之怠代詞,指抄書。(“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詞賓語前置句)
當余之從師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結構助詞,的。
⑩以
以衾擁覆介詞,相當于“用”。
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身份,可譯為“用(憑)??身份”。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
俯身傾耳以請連詞,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語。
以中有足樂者連詞,表原因,相當于“因為”。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前一個“以”同“是”組成復音虛詞,相當于“因此”,引出事
理發(fā)展或推理的結果;后一個“以”是介詞,相當于“把”或“拿”。)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并譯成現代漢語。
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我)抄完后,趕快(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期限。(注意“走”的古今不同意義)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給準備兩頓飯,從沒有魚肉這樣的東西可以享受。(注意“再”的
古今不同意義)
③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如果他們的學業(yè)不能精進,良好的道德品行不能養(yǎng)成,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專一,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注意“卑”古今意義不一樣,感情色彩也有區(qū)別)④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
(馬君則)寫了一封專呈公侯的信作為見面禮,言辭非常流暢、通達。
⑤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講講求學的艱難來告訴他。(注意兩個“其”和兩個“之”各自的不同用法)
4誦讀設疑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設疑激趣:作者寫這篇贈序的緣起和目的是什么?從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
(3)誦讀策略:指導同學抑揚頓挫地誦讀課文,養(yǎng)成吟誦、咀嚼、揣摩、品味的習慣。5討論活動
(1)作者寫這篇贈序的緣起和目的是什么?從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明確:第3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緣起和意圖。同鄉(xiāng)的年輕后生馬君則來拜訪“我”,因覺其“善學”,在他將回鄉(xiāng)省親之際,作者作了這篇臨別贈言,目的在于勉勵馬君則進一步刻苦向學,實際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輕人提出告誡。
(2)活動策略
①抓住關鍵詞“善學”!笆强芍^善學者”的結論的得出有三個依據:一、同輩的評價“流輩甚稱其賢”;二、“善學”的結果,“辭甚暢達”;三、“與之論辯”時的表現“言和而色夷”。②結尾交代寫作意圖,是“贈序”的文體特點。
(三)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力爭成誦。
第二課時
(一)精讀品析
1誦讀課文
要求:請學生自己高聲朗讀課文第1段,邊讀邊圈出仍有疑難的詞句和感觸最深的句子。2討論交流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清句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2)質疑活動
活動策略:
鼓勵大膽質疑和相互交流釋疑,以解決語言上的一些難點和重點;鞏固前一堂課所學知識,落實翻譯任務。
①余幼時即嗜學。
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②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氣很冷,硯臺里的水結成很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和伸直,也從不(因此)對抄書有所懈怠。
③未嘗稍降辭色。
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④援疑質理。
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詢問道理。
⑤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交流感受
①第1段中,哪些語句最能打動你的心扉,哪些語言最能扣動你的心弦?
活動策略:
引導學生“讀出自己”。所謂“讀出自己”,就是從課文當中,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個情節(jié),甚至讀出觸動自己心靈的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交流可圍繞下列幾方面進行:
第一,幼時求學的情形。面對“嗜學”與“家貧”這一對矛盾,作者的勤苦求學令人感動。借書抄錄,手自筆錄,雖苦不怠,走送不逾期,結果是“遍觀群書”。
第二,成年后求師的情形。這一層著重寫“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去向“先達”求教。在老師面前還要畢恭畢敬,“立侍左右”、“俯身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這些表現既說明了“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又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
第三,從師求教的道路異常之辛苦。行走于“深山巨谷”,冒著“窮冬烈風”,“足膚皸裂??四支僵勁”形象地寫出了長途跋涉所遇到的種種艱難困苦。
第四,求學時的生活情況。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極其簡樸,但不追求“口體之奉”、一心向學。
第五,作者“勤且艱”的求學經歷給我們的啟示是,只要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是作者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作者現身說法,用自身的實例不僅最有說服力,也最能打動人,作者對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見一斑。
這一段結構層次較清楚,在交流談論過程中可理清本段的層次關系。
第一層幼時求學(開頭至“余因得便觀群書”)
第二層成年求師(“既加冠”至“卒獲有所聞”)
第三層跋涉艱難(“當余之從師也”至“久而乃和”)
第四層簡樸生活(“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第五層勤奮艱苦(最后一句)
②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活動策略: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要想準確生動地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二)研讀探究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聽讀的同學思考如下問題:(1)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yōu)越的用意何在?
2學生活動要求:結合自己讀的感受,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備足理由。
輔助策略:理清層次,注意與第一段的對照。
3討論交流
(1)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確: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
(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
明確:這一段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稟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經過四層對比,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yōu)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yōu)越的用意何在?
明確: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關鍵在于用心是否專。這一段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學習條件好,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因而應多反省,知警惕。
(三)提高升華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作者所提倡的刻苦向學和誠懇專一在今天有沒有現實意義;顒右笈c策略:
允許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談自己獨特的認識。要求闡述觀點時要備足理由。
(四)活動總結
1活動方式
教師提出課堂總結的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
主題方面:本文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技巧方面:在寫作上本文有哪些方法值得學習?
2規(guī)范結論
主題:以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文中的諄諄教誨至今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
技巧:對比的手法
(五)課外遷移
1古人“嗜學”的事例很多,試搜集一兩個,并與同學交流。
2課外閱讀清朝文學家袁枚的《黃生借書說》,鞏固對古人苦讀精神的認識。
(六)拓展訓練
補出下列語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 )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質理,( )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復;俟其欣悅,( )則又請焉。
明確:先達、余、余、余、余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借書 手自筆錄 不稍逾期
勤且艱若此叩問 援疑質理 色恭禮至
從師 負篋曳屣 足膚皸裂對比
寓旅 再食敝衣 中有足樂
業(yè)精德成←———→勤苦專一
(選自李禧同主編《教案選編》)
第三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 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2、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體特征。
3、 理清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
4、 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 通過反復朗讀,增強文言文語感,進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 通過復述及同學之間的互相點評,進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刻苦求學,努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復述法、討論法、質疑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刻苦求學的成語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解題:(文前導語)
三、作者簡介:(課文p179)
四、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 分兩大組競讀,并互相指出對方讀書過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
2、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帶,要求聽讀。(注意上述幾個方面)
3、 齊讀。
4、 自主與合作:解決字、詞、句的意思
5、 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五、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1、選定一名學生朗讀。
2、分小組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以“宋濂求學記”為題。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合理概括其求學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這么做的原因。
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
教師根據學生講的情況,幫助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作者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tài)度、學習的毅力。據此可知,在艱苦的條件下,作者勤奮學習,意志堅定,毅力非幾,只因“中有足樂者”。
六、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講述)
七、寫法鑒賞(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八、拓展延伸(課后練習3)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幼時----嗜學---家貧---------借書---手抄------------遍觀群書
加冠----益慕圣賢之道------求教---無碩師名人----趨百里叩問
-------俯身傾耳、色恭禮至
從師時----求學-----
附:板書設計
24 送東陽馬生序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不敢稍逾越
求學勤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
東陽馬生
余:足膚皸裂而不知 四支僵勁不能動 無鮮肥滋味之享
求學艱口體之奉不若人而不知對比同舍生:被綺繡 戴朱纓寶飾之帽------燁然若神人
艱苦求學--------------卒有所獲勤奮學習(自勵;勵人)
24.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一、導入新課
苦難有時候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關于作者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人。明代文學家。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志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回鄉(xiāng)。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現四川省汶羌族自治縣一帶)中途病死于夔州(現在四川奉節(jié))。宋濂與劉基、高君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
二、作者、課題介紹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思考探究。
(一)文章結構:
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
無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
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xiāng)之先達
為師嚴厲:未嘗稍降辭色,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
求學艱難——受人照顧
學習生活艱苦——樂以忘憂
(二)重點問題: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文章寫了其他學生哪些優(yōu)越的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5)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2)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5)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以:以衾擁覆(用,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為,介詞 / 拿,把,介詞)
無從致書以觀 (來,連詞)
和:久而乃和 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謙和
冠:勇冠三軍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歲成年
請:戰(zhàn)則請從 請讓我
俯身傾耳以請 請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兩次
患: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擔憂
無凍餒之患 憂患
之: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的,助詞)
走送之 (代詞,指借的書)
蓋 余之勤且艱若此(不譯)
弗之。悍穸ň浯~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其:門人弟子填其室 (代詞,代鄉(xiāng)之先達)
缊袍敝衣處其間 (代詞,代太學生)
而:足膚皸裂而不知 (表轉折)
久而乃和 (順承連詞)
生: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著
日再食 食:通“飼”,給飯吃
生: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 熱水今: 菜湯
走送之 走:古: 跑今: 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快步走 今: 趨勢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時今: 或者
卒獲有所聞 卒:古: 最終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古:借今:假期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yōu)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yǎng)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fā)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yè)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24.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知識與能力: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利用文中的對比展開討論,層層剝繭,領會文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边@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i4)怠(dai4)叩問(kou4)綺秀(qi3)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2)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tài)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fā)言材料,下節(jié)課交流。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第四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教學目標:
1、熟練地朗讀課文。
2、積累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培養(yǎng)古文自讀能力。
4、學習運用對比表現中心的寫法。
5、引導學生從前人的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精神中受益。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樂曲《高山流水》。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右舱f:“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2、展示學習目標
1)、熟練地朗讀課文。
2)、積累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培養(yǎng)古文自讀能力。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后回答。
導學提綱:
1.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2.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3.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
4.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5.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2、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3、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4)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4、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yè)
1、課堂小結:
你的收獲是什么?
2、推薦作業(yè)
略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歌曲《梁!。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
2、展示學習目標
1)、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培養(yǎng)古文自讀能力。
2)、學習運用對比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的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精神中受益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后回答。
導學提綱:
(1)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
(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yōu)越的用意何在?
(4)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
2、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
難和今日條件的優(yōu)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4、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tài)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yōu)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yè)
1、課堂小結:
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學習有什么感受嗎?
2、推薦作業(yè):
附板書:
教學反
思:
(總第——課時)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歌曲《》。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2、展示學習目標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后回答。
導學提綱: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yè)
1、課堂小結:
2、推薦作業(yè):附板書:
教學反
思:
(總第——課時)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松
欣賞歌曲《》。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2、展示學習目標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后回答。導學提綱: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yè)
1、課堂小結:
2、推薦作業(yè):附板書:
教學反思:
第五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課堂實錄
◆胡振葉
【目標預設】
1.通過變換角色體驗等形式,感受宋濂的苦樂觀
2.領悟“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
3.把握寫作目的,領會寫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1.教學構思:
這篇文章理解難度不大,文章除了個別難懂詞句沒有注釋外,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開篇提出“嗜學”,通篇運用了現身說法,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由詞句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充分體遵循新課標指導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理念,設置使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的理念,力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2.教學方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質疑法
3.課型:教讀課
4.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師:古今中外,家境貧寒,但是勤奮好學,終成大器的人屢見不鮮,同學們能舉出相關的例子嗎?
生:愛迪生。
生:陳景潤。
生:囊螢夜讀的故事。
生:程門立雪的故事。
師:今天我們也來結識一位這樣的人,看看他是怎樣克服艱難困苦、自強不息,成為明代大學士的。(師板書題目及作者,并出示課件,了解作者。)
生讀: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著作收入《宋學士文集》。
師: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課文中的生字詞比較多,請看屏幕,你會讀嗎?
嗜學 shì叩問 kòu叱咄 chì duō皸裂 jūn至舍 shè僵勁 jìng媵人 yìng燁然 yè皆被綺繡 pī俟其欣悅 sì以衾擁覆 qīn缊袍敝衣yùn bì負篋曳屣 qiè xǐ右備容臭 xiù
(一生讀,教師糾正,后齊讀兩遍。)
二、讀通文意
師:請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請你邊讀課文邊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要求能理解大意,歸納一下本文的重要語言現象,F在兩人一組,或你讀我譯,或邊讀邊譯,并找出常見文言文現象。
(學生翻譯課文,小組合作交流,4分鐘后,提出疑難,互相糾正,互相提問。)
學生表現:
生:“手自筆錄”是什么意思?
生:親手用筆抄錄。
生:“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是什么意思?
生:又擔心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名人可與之交往。
生:假借的“假”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借”的意思。
生:“無鮮肥滋味之享”是什么意思“
生:沒有新鮮美味的東西可以享受。
生:通假字(詞語替換法):通假字,首先應找出與之相通的字,然后進行解釋。例如: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著
生:一詞多義法(歸類法)
例如:以:以衾擁覆(用)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
俯身傾耳以請(而)
生:詞類活用法(活用變換法)
例如:手自筆錄 “筆”:名詞用作狀語, 用筆
腰白玉之環(huán) “腰”:名詞用為動詞, 腰掛
師:大家總結的方法非常好,老師這里也有兩種方法:
1、拓展法:
例如:“既加冠”中的“冠”,古代指男子成年,一般指二十歲,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等年齡的代稱。
2、以故推新法:
例如: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略無慕艷意(無,沒有)
師:其實這樣的方法有很多,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總結歸納。下面我們就進入角色,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書者”、“先達”、“同舍生”,試以“我所交往的宋濂”為話題說一段話,有創(chuàng)意地翻譯課文,感知文意。(用第一人稱來敘述。)
學生表現:
生:“藏書者”——宋濂是一個嗜書如命的人,家境貧寒,無錢買書,得知我家有許多書,便厚著臉皮從我家借書。但是我怕父母知道,給它限制期限,結果他總能按時歸還,我覺得他還是很講信用的,不過還書時總是氣喘吁吁的樣子,像是跑著來的。有一次我想試試他真讀書還是假讀書,他竟能詳細的陳述整本書的內容,甚至有些內容能夠背下來,令我吃驚不已。后來我才知道,他借書后親自用筆抄書,天氣寒冷的冬天也是這樣,因此每年冬天他的手總是生凍瘡。
師: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更加生動具體了。
生:“先達”——我算是本地方圓百里有道德有學問的老師了,由于我有一些聲望,許多年輕人來拜師求學,我的弟子還不少呢。作為師長不應在弟子面前溫和隨便,要保持嚴肅矜持。其中有一個弟子叫宋濂,非常好學,經常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疑難問題。對老師非常恭敬,請教時,彎著身子,側著耳朵,很用心。有時我斥責他的時候,表情更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說;等我高興了,他就再請教。
師:理解到位,表述非常清楚流暢。
生:“同舍生”——在我們的同窗中,大都是富家子弟,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上系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而宋濂家境算是貧寒的,穿著破棉襖,舊衣衫。但他并不在乎這些,學業(yè)上確實很出色的,他也很以此為榮。
師:感觸頗深!
生:“媵人”——宋濂是一個求學若渴、能吃苦的人,他家離學舍路途遙遠,又沒有車馬。有一回,是大雪天,他來到學舍后,四肢被凍僵了。我趕緊拿熱水給他擦洗,又給它蓋上被子。不知過了多久他才慢慢暖和過來,總算撿了條命。住在旅店中,一天只有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
師:苦難是最好的大學。
二、讀懂人物
師:大家以不同的身份介紹了你所交往的宋濂,現在你就是“宋濂”,請歸納你求學歷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艱難困苦,并說明你是怎樣面對和解決的。
(生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學生閱讀課文并進行思考、概括。)
學生活動:
生:沒有書,只能借、抄。——“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币驗榧抑胸毟F,無法買書來看, 常向有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用筆抄錄,按約定日期送還。
——致書之艱(師板書“致書之艱” )
生:遇到問題,只能到很遠的地方找老師問!坝只紵o碩師名人與游,常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請繼續(xù) 關注公文素材庫:Wm.seogis.com)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
——尋師之艱
生:請教老師要畢恭畢敬,看老師臉色——“先達德隆望尊??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不曾稍微把言辭和態(tài)度放委婉些。
——問師之難(師板書“從師之難” )
生:求學路途頂風冒雪,足膚皸裂;差點被凍死,至學舍,多虧受人照顧。——“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當年我從師學習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拿熱水給我澆洗,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小⒆≈
生:陋食敝衣——“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俸不若人也! 我寄居在旅店里,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 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好像神人;我卻穿著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吃、穿之苦(師板書“求學之苦” )
師:本文主要從致書之艱、從師之難、求學之苦這三方面來講述了作者的求學生涯。作者講述這些的目的是勸勉馬生努力學習,老師也寫了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勸勉效果更好。
(課件出示:“貧困是一位良師,苦難乃一所名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良好的讀書條件并非人皆具備。期望馬生能珍惜年華,精心向學,終能成為吾國之棟梁之才!保
學生表現:
生:宋濂的勸勉效果更好,因為用自身的事實經歷更易打動并說服馬生。
生:老師寫的只是空頭說教,說服力不強。
生: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身說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勵作用。因而從自己當年的求學經歷談起,委婉地說到馬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馬生專心用功讀書。
三、讀出自己
師:面對這些困難,作者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最終成為一位學識豐富、文采彪炳的大
文學家,F在請同學們說一說從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可以完成這樣一個句式:“我讀出了一個的宋濂”。
學生表現:
生:我讀出了一個勤奮、刻苦讀書的宋濂。從“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這句中讀出來的。(師板書“勤” )
生:我讀出了一個誠實守信的宋濂。從“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边@句中讀出來的。
生:我讀出了一個有強烈從師愿望的宋濂。從“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边@句中讀出來的。
生:我讀出了一個尊敬老師的宋濂。從“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 不敢出 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边@句中讀出來的。
生:我讀出了一位隱忍、堅毅的宋濂。從“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這句中讀出來的。
生:我讀出了一個有志向的宋濂。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边@句中讀出來的。
師:正如韓愈所說:“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币兴删停h(huán)境條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勤奮、刻苦、勇于克服困難,自強不息。文中表現了宋濂少年時致書之艱、從師之難、求學之苦,但他同時認為“有足樂者”,由此,你認為苦與樂有著怎樣的關系?
生:苦與樂相互依存,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生:以苦為樂,其樂無窮;
生:先有苦后有樂,有苦才有樂。(師板書“樂” )
師:作者雖家境貧寒但執(zhí)著為學,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一言,對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方式,你有怎樣的看法?
(自由組合,分別以當代中學生的身份,或“宋濂”、“先達”的身份,開展一次對話活動。)
學生表現:
生:應肯定學習態(tài)度和刻苦精神,正確認識是非關系,辯證看待刻苦精神與快樂學習的關系、學習條件與成才的關系。
生:應認識到彼時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中國舊式教育沿襲已久的、普遍的傳統(tǒng)。
生:應領會作者意圖是勉勵馬生勤奮學習。
生:應肯定其中包含著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于迂腐。
生:要正確處理好尊敬老師與追求真理的關系,倡導教學相長,倡導與老師平等交流,各抒己見,甚至可以展開激烈的討論,因為沒有圣人,我愛我?guī),我更愛真理?/p>
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學,不辭勞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動了他呢?學生表現:
生:想當官,想賺錢!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為了自己的將來。
生: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選這篇文章還有什么意義呢?難道國家倡導我們:你讀書吧,讀書就可以當大官、賺大錢、你就可以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一個沒有知識的人是一個可憐蟲,作者努力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
生:知識就是力量。
生:人的內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質上的滿足。作者便是這樣。作者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于所者來說這是一種樂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我們保持著一種純正的追求,就可以領略到做學問的趣味,生活才更具價值。
師:學習這篇課文,大家有這么多的感觸,其實,要想做成一件事,都會遇到重重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拾級而上的過程,每上一個臺階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雖然苦,但因有勤和樂的相伴,最終會學有所成。這也是我對在座各位同學的期望和勉勵。ò鍟⒐串嬇_階)
下課!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