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在线视频观看,一级日韩免费大片,在线网站黄色,澳门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新生代國學啟蒙教育的實踐與思考(精選多篇)

新生代國學啟蒙教育的實踐與思考(精選多篇)

網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17 08:53:55 | 移動端:新生代國學啟蒙教育的實踐與思考(精選多篇)

第一篇:新生代國學啟蒙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當今中國的文化建設或文化創(chuàng)新,意味著中華文化的復興,或者說,是當代東方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新歷程。實現這項歷史使命,至少需要1xx年,需要3代人的不懈奮斗。其中,我們?yōu)?0歲以下這一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何種文化環(huán)境? 生產何種文化產品? 提供何種文化服務?特別關鍵,值得關注。文化建設,重在建設。重中之重,是新生代的國學啟蒙。

自1993年以來,我們以“大中小學進行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研究”為題,先后被立項為“八五”、“九五”、“十五”、 “十一五”,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在北京、山東、黑龍江、河南、廣東、**、四川、湖北、浙江、陜西、江蘇等地,選定600余所大中小學校,開展了連續(xù)滾動的教育試驗研究,有80余萬學生接受了教育,取得了較好教育效果和一批成果,得到了家長、學校、社區(qū)的認可。為21世紀的中國學校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新一代中國人,摸索了一些可行的路徑。13年的實驗研究,苦辣酸甜,使我們對于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歷史命運,當代轉化,弘揚發(fā)展等,有了些許刻骨銘心的思考與記憶。

1996年,在香港的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上,臺灣學者向我提問:中國學校向中國學生進行中華美德教育,為何還要進行實驗?為何還要立項為國家級的科研項目?這一提問,令人尷尬,使人反思!

文化反思的力量

1993年,此項研究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是在北京市的三個區(qū)縣選擇不到百所學校進行實驗。當時,社會、家庭、尤其是學校的教師,對于中華文化及其傳統了解和認同嗎?對于何謂中華美德?如何進行中華美德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先在一小部分學校進行教育實驗,取得經驗逐步推廣,能有希望進入教育“體內循環(huán)”,變成政府的教育行為嗎?當代人對于自己傳統文化的陌生與偏見,是弘揚中華文化,進行中華美德教育的最大思想瓶頸。

然而,這是個歷史的過錯。只有對這種歷史過錯有了痛心疾首、客觀清醒地反思,才能擺脫百余年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卑與弱勢的“文化心理”。才能走出“打倒孔家店”,“破除四舊”,“評法批儒 ”,“黃色文明”等等“文革思維”的文化迷宮。有了這種文化反思,有了文化觀念的轉變,中國人才能找回“文化自我”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民族的“文化脊梁”,才能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建設中國的新文明。這是一個民族走向文化成熟的一種思想解放的歷程。為此,我們始終把幫助學校校長、老師轉變文化觀念,解放文化思想,作為首要任務。13年來,通過組織召開國內外關于“中華倫理與公民道德”為中心內容的學術研討會,舉辦“中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班”,以落實此項任務。至少取得了以下共識:

1、傳統

傳統,是世代相傳,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它既有空間的局限性,又有超時空的無限性。它是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充實和更新內容,在不斷向現實靠攏、并為現實服務的過程中,得以豐富和發(fā)展。

傳統有落后于時代的成分,但它不等于落后;傳統有其凝滯性,但它不等于保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主要形成于封建社會,但它不等于封建。

2、傳統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也就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個不尊重自己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中華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但是,必須建立精華多于糟粕的文化觀,必須拋棄多年來形成的糟粕多于精華的文化偏見。

對于傳統文化需要批判的繼承。然而,批判是手段,繼承是目的。如果在實踐中只有批判,少有繼承,甚至不繼承,那么,手段就會變成了目的。這種本末顛倒的文化思維,只會有文化的破壞,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建設。

對于傳統文化,批判不能取代繼承,革命不能替代建設。沒有建設的革命,只能損傷文化的元氣,導致文化衰敗與危機。只有以建設為本,才能使文化得以生存、復興與繁榮。

3、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華文化,是中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阻力?還是動力?

亞洲“四小龍”社會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推翻了1xx年前馬科斯 ● 韋伯鼓吹的“阻力論”。

當中國人歷經百年苦苦求索社會發(fā)展道路與模式,終于選擇了“走自己的路”的時候,也就選擇了中國自己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意,沒有中華文化的復興,就沒有完整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踐令人欣喜,一位教師的認識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級中華美德教育就展開了。一位校長的文化觀念轉變了,他所領導的學校中華文化、中華美德教育就熱氣騰騰,效果顯著。一位教育局長的文化思維解放了,他所管的縣市整個教育界的中華文化,中華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計進教材、進課堂、進學校。一個地區(qū)的領導班子認定了文化的價值和力量,對中華文化有了真情實感,就能夠將中華文化、中華美德教育變成政府行為,推向整個縣市,成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陽光的全民行動。值得慶幸的是,黨的十七大為弘揚中華文化、承接中華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華文化復興的新希望。然而, 扎扎實實的文化觀念的轉變、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項相當艱巨的歷史任務。

反思是一種智慧和力量。能夠“一日三省吾身”的人,才可能成為強者。一個具有文化反思能力的民族,才有未來的輝煌。一個善于文化反思的政府,才能推動文化的科學發(fā)展。

中華美德與核心價值觀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靈魂。對傳統美德進行現代轉化,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新文明的核心內容。

1994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我們成立了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其社會定位,是向青少年普及中華美德。張岱年先生的題詞是“弘道明德”。從此,這個研究所就成為“中華美德教育行動”研究團隊的大本營。

本著小學講故事、中學講規(guī)范、大學講理論的思路,分別編寫了《中華美德》、《中國道德》、《中華倫理》三個學段的教育實驗用書。

使用之后,反響不一。有一份全國性刊物對《中華倫理》大動干戈,整整批判了一年,認為《中華倫理》的“錯誤”,在于企圖用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用封建糟粕毒害當代青少年。對此,我們無暇與其理論,只是感謝它令人清醒和謹慎。

道德是自律非他律。道德行為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實踐道德規(guī)范,不是外在力量的驅使,而是一種內在的自覺,這種道德自覺,是道德知識、意識與理念的外化。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知識的學習、道德意識與理念的內在強化,就難以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道德行為。因此,道德行為是重要的,而道德知識、意識與理念更加重要,一個人的道德素質,是道德知識、意識、理念與行為的整合。

我們在一批大師的幫助下,從歷代道德及其教育的發(fā)展脈絡中吸取智慧,參照東亞、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道德教育的經驗,確定了: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八個美德,依此建構中華美德教育內容的新體系,并在內涵上進行了現代轉化: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

誠──求真務實的品質 信──立身興業(yè)的基點

禮──人際文明的規(guī)范 義──人間正道的向導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

為了幫助第一線的校長和教師把握“八德”的內容及其現代轉化。⑴、了解每個德目的歷史演變;⑵、把握每個德目精華與糟粕的兩重性;⑶、認識每個德目的歷史價值;⑷、探討每個德目對現代社會道德問題的回應;⑸、掌握每個德目教育的途徑與方法。1999年,我們請了8位文科博士,依照以上宗旨,每人一個德目寫成一部書,合成一套《大眾道德》叢書,xx年初由紅旗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次對傳統美德的再加工、精神產品的再生產,使歷史傳統轉化為活生生的道德現實,使新一代中國人對于陌生的傳統道德,感到親近、可學、能做。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又將“八德”擴展為“十德”,按照不同年級,分層次設計和實施。如小學開展孝(愛心)、禮(明禮)、勤(勤奮)、誠(誠實)、恥(知恥)“五德”教育,體現了貼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統一,重在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中學進行忠(責任)、信(信用)、義(奉獻)、寬(寬容)、廉(廉潔)“五德”教育,體現了關注社會、理性思考,強調公民意識,重在道德價值認同和道德境界的培養(yǎng)。這種內容分布,符合中小學生在不同學段道德成長與發(fā)展的需要。

這“十德”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而今幫助未成年人用9--12年的時間修煉這些共同價值觀,就能為他們進一步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思想基礎。

價值觀,是一個當代引進的概念。西方人認為價值觀是西方文化的靈魂,而且企圖用“血與火”、“金錢與網絡”,向世界“出口”他們的價值觀。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這個概念,一直將核心道德視為文化的靈魂。是否可以說,西方人所說的價值觀,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中華美德,是它使得中國人成為中國人,它是中國人的共同價值觀。

40xx年前,舜帝的“孝”。30xx年前,周代的“禮”和齊國管仲的“四維”---禮、義、廉、恥。25xx年前,孔子的“三達德”---智、仁、勇和孟子的“四德”--- 仁、義、禮、智。xx年前,漢代董仲舒的“五!---仁、義、禮、智、信。近千年前,宋代程、朱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近百年前,民國孫中山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及后來增加的“四維”---禮、義、廉、恥。直至xx年,xx提出的“八榮八恥”。這簡要回顧表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華美德的演變史。其中一些核心道德始終沒有被歷史所揚棄,它們的永恒性,是由決定此種道德的人際關系或社會關系是永恒的

第二篇:淺談幼兒國學啟蒙教育

一、何謂國學

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精神支柱的血脈和源泉,是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中傳承與積累下來的文化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使得中華民族得以五千年延綿不衰。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對世界和生命最集中的、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何謂國學經典?“深入人心,影響深遙,永不貶值,千年不朽,世代流傳的原創(chuàng)性典籍”,即中華文化中最優(yōu)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江澤民曾提出:“揚中國古代優(yōu)良道德傳統和革命道德傳統,吸取人類一切優(yōu)秀道德成就,努力創(chuàng)建人類先進的精神文明。”

二、幼兒期國學啟蒙的優(yōu)越性

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自0歲開始發(fā)展,1——3歲即有明顯的發(fā)展,3——6歲發(fā)展更為迅速,6——13歲則是一生中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利用幼兒記憶力發(fā)展的最好時期,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無疑能達到文化熏陶、智慧鍛煉與人格培養(yǎng)的目的。幼兒是社會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現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卻對充滿先賢智慧的經典毫無知曉,這難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嗎?國學啟蒙從幼兒時期開始,還因為他們擁有兩項得天獨厚的本錢,一曰“德性凈、記性強”,二曰“時間充!。一名小學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級開始啟蒙,那么他頂多只有三四年時間接觸經典,然而一名幼兒園中班開始啟蒙的小朋友則大不相同,他可以有八年的時間浸潤在經典世界中。

三、如何開展幼兒國學啟蒙教育

對幼兒開展國學啟蒙教育是現行幼兒園教育的補充,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做成部分,是學習中華文化,宣傳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華的重要形式,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

1、開展國學啟蒙首先要有計劃,在不影響孩子正;顒油瑫r,選擇適當的時間,以游戲、故事、兒歌等多樣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學或分組或個別的進行。

2、在內容的選擇上要簡單易懂。

幼兒期孩子的思維直觀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選材上要精練,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圖畫,便于幼兒理解,內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經》,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憶誦讀,內容豐富,濃縮了大量的文化知識和倫理道德。通過學習孩子們知道了孟母三遷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讓梨的道理。在區(qū)角游戲活動中,有的還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有一天,吃點心時,笑顏把她的那份給了我班的小妹妹小蕾,我很吃驚地問她:“你不喜歡吃嗎?”她高興地回答我:“我是姐姐,我要學孔融,讓給小妹妹吃。”從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人之初,性本善”。

3、選取對培養(yǎng)幼兒德育、智育發(fā)展起積極作用的內容,為了形象生動,盡量配合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

國學教育不能眉毛胡須一把抓,“經典是本,詩文是末”,在內容上要循序漸進,先養(yǎng)德,再啟智。在學習過程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主動的獲取新的知識和理念,而不是傳統的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所以要求老師在尊重幼兒天性和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還是要有一定的組織和引導能力,以幼兒感興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誘。學習《弟子規(guī)》時,我們很多時候都配以情景表演,“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教育幼兒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yè)無變”,告訴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訴父母,回家也要稟報父母,做事要有規(guī)律。幼兒對這樣的學習形式很感興趣。電視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品,把有意義的經典故事制成幻燈,在多媒體上播放給孩子看,也能收到不錯的效果。“教之道,貴以專”,在教學過程中只要你做到了十分的功夫,幼兒就能從中獲取新知。

4、家園緊密配合

國學經典要成為有用的東西,尤其是在幼兒階段,如果單靠孩子的機械記憶的話,其中的教育價值將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關于做人禮儀的方面,故而國學啟蒙教育要靠教師、家長和

幼兒的三方互動式教學才能實現。在學校老師要以身作則,樹立孩子學習的榜樣;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親師友,習禮儀”。現在的家庭都是一個孩子,他們幾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變這個現狀,現代家庭更要重視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加強德育教育,教會他們尊敬父母,孝敬長輩,做一個誠信、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首先要轉變家長的觀念,不需要孩子背誦的了多少內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沒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狈彩鞘衷谝夂⒆颖痴b的成績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長“欲速”與“見小利”的心態(tài)所致,請諸位家長牢記孔夫子的一句名言“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們不要求每個經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記憶里有美好的東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體會。

四、幼兒國學啟蒙的意義

1、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奠定德育基礎;

國學經典有很多是圣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讀圣賢,曉禮儀。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以先人的事跡教育祖國的未來,讓幼兒受到啟示,學習好的典范,摒棄壞的習慣,大力提高幼兒的德育水平。

2、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注更意力和自控力

國學并不是一門枯燥的學問,國學經典博大精深,需要幼兒長期持久的去理解和學習,有益幼兒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提高幼兒活動的持久性。

3、有效并且極大限度開發(fā)右腦潛意識的巨大記憶力和創(chuàng)造力;

通過國學啟蒙來開發(fā)兒童的記憶能力是非常不錯的,大家都知道人的右腦是主管記憶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大家拼命的想開發(fā)孩子的右腦潛能,在此入手豈不一舉多得嗎!兒童之所以能夠輕松簡單地記住國學經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典中高度濃縮又相對關聯的思想體系,國學經典中的詞匯是大量的,在語言上又是高度緊湊濃縮的,包括對人生、世界及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為人(更多內容請訪問首頁m.seogis.com)之道的論述,是古人真是深遠的生命體驗,但在文字組合時,都是用簡練的語句,讀起來有一種輕松有趣的音韻感。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幫孩子有一點懵懂的理解更好,可問題是理解正是人一生的事情,就同一個問題,同一個對象,我們成人的認識和理解也是不斷的深化的。正所謂“少兒不解歌吟事,種粒冬埋春復蘇”。

4、可以明確快速的增加識字量,為幼小銜接作準備;

在幼兒學習過程中他們不自覺地喜歡上了誦讀活動,主動地去認識文字,認識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隨著幼兒識字量的增加,記憶力的提高,在輕松愉快的幼兒園里,學習能力增強,為孩子入小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蔽覀円鲋腥A文化精髓的繼承者和傳承者。十七大報告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我們在影響孩子的同時,讓一個孩子去影響一個家庭,乃至讓更多的人在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中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享受美好生活,提高全民綜合素質,成為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承繼者、傳播者。 國學早教機,中華教育研究會科研成品,在國學教育方面,特別倡導:桃李不言讓孩子感受國學,春風化雨讓孩子享受國學,童蒙養(yǎng)正讓孩子扎根國學,采用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快快樂樂學習國學。

第三篇:吉林省兒童國學啟蒙教育研究的一點思考

吉林省兒童國學啟蒙教育研究的一點思考

有幸參加了吉林省小學中外優(yōu)秀文化傳統教育閱讀行動計劃暨兒童國學啟蒙教育研究課題啟動會,對幼兒園開展國學啟蒙教育有自己的一點點的看法,與同行們共同交流分享。

一、對課題的理解。

(一)、“全息兒童國學啟蒙教育研究”課題全面分析了在兒童國學啟蒙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單一的要求背誦,使國學教育流于表面。

2、傳統文化斷層,國學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3、對于國學經典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4、中華名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沒有得到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5、教師的國學素養(yǎng)和教學知道基本功存在問題,影響國學啟蒙教育的效果。

(二)、課題第一次提出了“全息”的教育理念。

1、根據兒童的特點和需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全面立體地學習祖國的傳統文化。

2、對國學經典蒙篇的內涵進行全方位的挖掘,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國學經典蒙篇的豐富內涵,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國學經典蒙篇的教育意義。

3、全方位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

(三)、本課題的實踐意義是要糾正“只背誦、不理解、重知識、輕做人”的錯誤傾向,用“全息”理念解讀國學經典,讓學生真正做到立人啟智,學以致用。

(四)、課題研究以梳理中華文化中具有現代意義的經典作品,建立與理論建構相適應的高效的充滿人文精神的國學啟蒙教育的實施內容體系和策略方法,與各學科教學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效提高小學和幼兒園教育質量,提高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學修養(yǎng)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機制和策略為內容。以探索全息兒童國學啟蒙教育的規(guī)律、基本理論和實踐策略;構建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理念指導下的全息國學啟蒙教育的內容體系和教育資源;提高兒童國學啟蒙教育的質量,國學啟蒙駕馭質量,提升教師的國學素養(yǎng)和教育指導能力;探索建立全息兒童國學啟蒙教育實施的推動機制;推動全省兒童國學啟蒙教育科學、有效、健康和可持續(xù)地發(fā)展為目標;重點研究國學啟蒙教育的基本理論與目標體系;國學啟蒙教育的內容體系和教材;國學啟蒙教育的直到策略體系和評價策略。

二、幾點思考

1、教師自身素質問題。

幼兒園教師基本上都是中專畢業(yè),函授或自考參加本科學習的很少是本專業(yè)的,就是就讀本專業(yè)的也都是函授性質的,沒有系統的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專業(yè)性學習,因此,教師自身的內涵、修養(yǎng)、素養(yǎng)能否駕馭了教材,能否將教材所應滲透給孩子們的教育思想和中華名族文化底蘊傳遞給孩子們是問題的關鍵。同時授課的教師應該接受相關

課程內容的培訓,尤其是幼兒園的教師,幼兒的集中注意力時間短,能否在幼兒有效注意的時間內,讓幼兒充分的學習,授課的方式方法能否適合幼兒,能否能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對于幼兒園的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

2、教材的使用問題。

從《全息三字經》教材簡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教材適用于小學生,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不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文字較多,圖片少而單一;由《三字經》原文故事選編出的100個歷史故事,對于幼兒來說遠離了他們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拓展識字這個模塊我個人覺得是這個教材的一處亮點,可以從字形、偏旁和朗朗上口的歌謠中學習漢字,但識字量過大,超出了幼兒的接受范圍。課題報告中提到國學課程是通過立體的教學方法,可以借助多媒體、圖示、識字玩具和講故事等教學手段,這些是教材提供的教輔還是我們在實施課程中自己制作?這就涉及到教材編訂問題。

3、教材編訂和課程設置問題。

就幼兒園的教學特點來說,教材的使用要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要使國學課程適合于幼兒園的幼兒,我們就要結合各班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編訂教材,什么樣的內容適合中班,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大班和學前班,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具、學具(圖片、光盤、手偶、操作卡片等等)這些我們什么時間購置和制作?現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有主題教學、蒙氏教學、奧爾夫音樂教學、特色教學等等對幼兒園課程的沖擊很大,老師會有怎么樣的

精力去安排這些課程、制作相關的教具、學具,還要編訂新的未涉及過的國學課程?并制作相關的教、學具?

4、家長問題。

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對幼兒教育的一些課程不能夠很好的理解,認為小學學的東西都是幼兒園應該學的,幼兒園學的就是為小學學的做好鋪墊和基礎,當然,作為幼兒教育來說,我們是小學教育的一個準備階段,但我們更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為幼兒終身學習打基礎的階段。在孩子的一生當中,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而幼兒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等諸方面非智力因素的養(yǎng)成也是在幼兒期形成的,幼兒期是很多技能和能力發(fā)展的黃金期,錯過了,很難再形成或糾正,這些非智力因素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未必小學學的課程幼兒園必須也要學。我們的工作更多的是為幼兒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打基礎,為幼兒入小學學習做好各方面的儲備,比附:前書寫、前閱讀、前識字、前計算等等,同時還包括執(zhí)筆姿勢、坐立行走、文明禮貌、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等等。

5、課程管理和銜接問題。

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和小學教學內容出現了斷層和重復的問題,斷層問題是家長不愿意接受的,在上一個問題里說明過了,但該斷層的必須要斷層,這是幼兒教育的需要也是幼兒的需要。但有些課程是不應該斷層的比如我們即將要開展的國學課程、古詩詞教學、英語教學、科學教學等等,這里就存在著銜接問題和重復教學問題,如果我們的課程設置合理,幼兒園的一些課程設置完全可以是小學課程的一個前

準備階段,不需要在小學進行重復學習,浪費孩子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開設了國學課程,幼兒園應該講哪些內容,小學應該講哪些內容,教學方法上如何進行一一的銜接和改變去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而真正使我們的課程實施好,達到課程實施的效果和目的,這都是需要我們考慮的問題。

總之,我們想要去實施一個新的課程,想要把一個新的理念滲透到我們老師腦海里,將好的知識技能傳遞給我們孩子們,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不是一個多好的圈圈不管大小,只要好看就往自己身上套的問題,好的不一定適合我們,適合我們實際的我們要如何去操作是問題的關鍵。個人覺得對于國學課程應不應該在幼兒園開展,我認為是應該的,但如何開展、如何將它開展好是關鍵,開展了沒效果又增加了孩子和老師的壓力、負擔,就事與愿違了。以上是我與會的拙見,請領導批評指正!

第四篇:關于小學國學教育實踐的幾個問題的思考

關于小學國學教育實踐的幾個問題的思考

但是,在國學教育正在許多小學大力興起的今天,有些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加以思考。只有厘清了這些問題,才能使國學教育更好地開展。

一、關于國學的概念界定的誤區(qū)

對“國學”的概念界定不清,是現在小學中的國學教育的一個普遍性問題!皣鴮W”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jiān)。作為學問一說,“國學”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晚清時期。“國學”概念有傳統與現在之分。當時,國學以學科分,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部。納入國學的是《詩》、《書》、《禮》、《樂》、《春秋》、《易》漢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代六藝。

今天,我們所指稱的“國學”概念,不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和“學術”。 由于對“國學”的概念界定不清,有的教師甚至把組織學生誦讀一些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guī)》、《千家詩》等古代幼學啟蒙讀物和諸子百家的經典作品就以為是國學教育;也有一些教師居然說他們至今還沒有開展國學教育——盡管他們每天實際上對學生進行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包含有國學教育的成分;還有一些教師簡單地把國學等同于孔子和儒家學說。諸如此類對國學概念的片面理解和曲解對在小學中深入開展國學教育顯然是有害的。 國學教育的內容是無比寬泛的。在作為現代意義上的以經、史、子、集文獻材料為研究主體、包括諸子百家的“國學”概念下,整個中華文明都是國學,而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國學內涵,實際上還包括了戲劇、書法、繪畫、棋藝、武術、氣功、太極拳、民間工藝、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民風民俗、陶瓷、雕刻、中國建筑和中醫(yī)藥,等等。其最大特點,正如已故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是“多元一體”的文化。

二、關于加強國學教育的目的

如前所說,我們小學每天所進行的教育中都包含國學教育的成分。那么,我們加強國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來說,就是讓小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

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并通過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來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以更好地豐富我們素質教育的內涵。 具體地說,對小學生的國學教育主要要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1.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 中國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記載的。通過誦讀經典名作,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知曉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對小學語文課文的學習得到友誼的補充,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俺霰馗妫幢孛!保ā兜茏右(guī)》)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則在詞性上發(fā)生了變化,這里用作動詞,作“照面”解了。 成語“文質彬彬”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從哪里來的?讀了《論語》中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學生自然就會明白了。而不讀這些幼學啟蒙讀物,在小學階段,小學生怕是很難有機會搞懂這些的。

2.增加民族文化素養(yǎng) 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就藝術而言,不僅中國的國畫、石刻、壁畫等在世界藝術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民族音樂對人類文明也是一個巨大貢獻。有一首詩寫道:“八音”古樂久沉埃,藝苑老花今日開。百卉爭妍該獨秀,清風引得鳳凰來!鞍艘簟笔悄陌艘簦咳绻磺宄鞍艘簟笔悄陌艘,是難以想象古樂中的“八音”之美妙的,而這個出處就是《三字經》中的“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比绻蛔x《三字經》,不要說小學生,就是成年人怕也是似懂非懂的。

3.了解中華歷史知識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要用很少的文字將其概括實屬不易。然而,《三字經》中的從“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保瑑H僅用了三百個字,就將一部中國古代史的發(fā)展脈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出來,實在是令人稱奇叫絕。毫無疑問,小學生在誦讀和學習《三字經》的過程中,也同時學到了小學教材中所學不到的厚重的中國朝代更迭和歷史發(fā)展的因果關系的知識。

4.校正行為規(guī)范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是對小學生教育內容的一個重組成部分。這項工作固然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因為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的影響都是有限的,而閱讀是無限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對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教化內容,像《弟子規(guī)》中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和“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既瑯瑯上口,又通俗易懂,選來作為國學教育的內容是很適當的。

5.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盡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會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教育,但是很難做到比較具體而又全面。而在這方面,我們的前人已經作了很好的總結。像《弟子規(guī)》中所倡導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弊x書方法,可謂至理名言,不能不知。 就小學生的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而言,我們在國學中也同樣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如《三字經》中的“昔仲尼,師項橐!钡健疤苿㈥,方七歲。舉神通,作正字!边@些事例,無一不是對小學生進行勵志教育的好素材!兜茏右(guī)》中的“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焙汀墩撜Z》中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睂πW生告誡更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國學教育本身是一種教育路徑和教育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我們應該在國學教育中盡可能多地滲透對學生這些方面的教育,通過國學典故中的生動事例對學生進行生動的國學教育,而避免那種老生常談的簡單的說教,以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6.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如今的小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眼里視作掌上明珠,一方面?zhèn)性特征比較強,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處事方式、方法和風格的相互影響,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行為隨意性。加之,他們又生逢異域文化大舉進入、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信息時代,各種各樣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會思潮包圍著他們,使得他們往往真?zhèn)坞y辨,視覺紛亂,難以形成具有時代意義的積極的社會價值取向。在一個社會思潮紛雜的時代,能夠統一我們的思想的只有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讓學生在學習現代文明的同時,通過國學教育,叩訪民族傳統文化之根。《弟子規(guī)》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薄凹榍烧Z,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钡染烂栽诮裉鞈撌侨匀痪哂袕姶蟮纳Φ摹0褔鴮W中這些永遠都不過時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給我們的學生,對于他們形成積極而又共同的價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7.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國學教育內容的廣泛性決定了它對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多元化和潛能挖掘的多樣性。我校的國學教育實踐表明,國學教育的開展為不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潛能挖掘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成功范例,不勝枚舉。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三、關于國學教育的內容選擇和處理

國學的內涵是龐大的,其內容自然是極其豐富的。在小學進行國學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關鍵在于對過學教育內容的選擇和處理。

1.關于國學教育內容的選擇有人,甚至不少人都以為,國學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等。因此,國學教育就是教學生這些東西。這種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和有害的。國學可以包含、但絕對不等同于中國古代文學! 如前所說,國學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涵蓋了方方面面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文明,是“多元一體”的。中國象棋、琵琶、古箏、書法、中國畫、剪紙、風箏等都是國學教育的好內容。因此,對國學教育的內容就必須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師資條件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規(guī)律作出科學的選擇。

2.關于國學教育內容的處理 對國學教育的內容處理,首先是一個繼承與揚棄的問題必須勇敢地承認,在我們的國學中是存在糟粕的東西的,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動的毒素在國學中(尤其在文學作品中)是時有所見的。對糟粕如不進行正確的處理,我們的國學教育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會誤入歧途。如《弟子規(guī)》中的“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彼麚P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論調,《三字經》中的“養(yǎng)不教,父之過”所滲透的歧視婦女的言論,在我們的國學教育中都必須進行批判。

其次,我們要反對國學教育的形式主義和簡單化,F在,有些學校搞國學教育就是讓學生機械誦讀、記憶一些古代幼學啟蒙讀物,結果導致學生囫圇吞棗,不知就里,不明其義。試想:學生如果只會背誦《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薄叭谒臍q,能讓梨!,而不清楚“香”指的是誰、“融”指的是誰,更不了解這兩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僅僅會背誦這兩句話,有能有什么意義?這種國學教育是形式主義的,對學生的成長弊大于利!

國學教育中的經典誦讀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重實質,而不能重形式;要把握好一個“度”字,千萬不能走火入魔,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能夠三言兩語用白話就說清楚的東西,偏偏不說,非得“之乎也者”一番,這是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而絕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

國學教育中的中國古代經典誦讀是有必要的,但是少年兒童的成長需要多元營養(yǎng)。在進行國學教育的過程中,要反對厚此薄彼、顧此失彼。僅僅就閱讀而言,

光讀國學名篇名著,不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高士奇的兒童科幻科普作品,那也是遠遠不夠的!

國學教育只有走在理性的道路上,才能對小學素質教育的深化發(fā)揮很好的作用。如何才能使國學教育走在理性的道路上,看來還有待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作進一步深刻思考和研究。

第五篇:《刑法的啟蒙與思考》

《刑法的啟蒙與思考》

(新生研討課,2學分,32課時)

一、課程簡介

《刑法的啟蒙與思考》是法學專業(yè)學科基礎課——刑法學的普及性課程,該課程主要以非法學專業(yè)本科新生為授課對象,旨在通過以研討式授課為主導的交互性學習,形成對現代刑法之品性、機能與運行方向的基本認識,拓展與豐富參與授眾的法學視野,塑造理性思維的旨趣。本課程通過專題研討,探尋刑法在其產生與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塑造并確立其現代品性,及其對刑法的價值目標、觀念、制度與規(guī)范的影響,追問人類為什么需要刑法、人類需要什么樣的刑法、人類未來刑法發(fā)展的基本趨勢與演進方向的問題,探求現代刑法構建的價值根基,與人類刑法需求的合理尺度。

二、本課程的授課要求

1.本課程以交互式授課為主,教師在授課前會將相關研討性問題提供于學生,以便學生在參與課堂授課前準備。

2.本課程以啟發(fā)式授課為主,學生應在參與課堂授課時,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思考線索展開自主性分析,并參與課堂討論。

3.本課程以追問性授課為主,以刑法哲學的宏觀視角,在專題討論中鼓勵學生的廣泛參與,形成對法學思維與旨趣。

4.本課程不以檢測性知識的掌握程度為考查目標,將采取交互性談話的方式進行課程考試,重在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任課教師簡介

魏昌東,男,副教授,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博士。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員,江蘇省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參與、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新生代國學啟蒙教育的實踐與思考(精選多篇)》由互聯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m.seogis.com/gongwen/27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