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讀后感(一)
文/陳少樂
人們都知道,“徒以口舌為勞”這句話的本意是表現(xiàn)廉頗對藺相如的極其不服,但人們很少想到,這句話容易誤導(dǎo)許多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在看文章時也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qū):廉頗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藺相如的口才,沒有看到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于是,我們?yōu)榱笋g斥這句話,就會去強調(diào)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甚至刻意引導(dǎo)學(xué)生去關(guān)注這一點,反而忽略了藺相如的口才。實則,在我看來藺相如應(yīng)當是集機智與勇敢于一身的,而這一點又恰恰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口舌”之上。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里,我們的大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遷不僅僅表現(xiàn)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以國為先的這一形象層面上的特點,實際上還突出了藺相如非凡的口頭表達能力,即文中廉頗所說的“徒以口舌為勞”中的“口舌”之功。在此一文中司馬遷還充分肯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一、口舌第一功——解繆賢之困
繆賢的舉薦對于藺相如的出場而言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從文章中繆賢對藺相如的介紹,我們能看出的這樣一點令我們思考的東西:如果藺相如沒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個普通的門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繆賢言聽計從呢?而當時藺相如的建議可是足以決定繆賢生死的,算是一招險棋,而繆賢會接受這樣的建議,在我看來,不能不說是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處已經(jīng)可嶄露頭角,藺相如還沒有出場,司馬遷就通過旁人之語間接地表現(xiàn)其口才,為后面的描寫做了鋪墊。
結(jié)果也正因為藺相如的“口舌之勞”才救了繆賢一命,繆賢因此把他舉薦給趙王。因為在繆賢心目中,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勸服自己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勇氣與智慧,在此時,國難當頭之際,藺相如應(yīng)能,也只有他能擔此重任。這是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這一“口舌之勞”挽救了主子的聲譽與生命,也為自己才能的施展打下了基礎(chǔ)!
事實也證明,繆賢果然沒有看錯人,藺相如只用三言兩語,就打消了趙王的顧慮,其果斷的魄力無人能比。即使是“以勇氣聞名于諸侯”的廉頗,此刻也只能是相形見絀,藺相如一開場就把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但藺相如最出色的表現(xiàn)還是在秦國的殿堂之上。所以司馬遷除了描寫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之外,實則更是著重刻畫了他的“口舌”力度。
二、口舌第二功——完璧歸趙
以和氏璧為焦點的秦趙之爭,從表面上看是政治談判,實際上是政治斗爭。在秦強趙弱的大環(huán)境下,等待藺相如的是一個被動的語言環(huán)境。藺相如雖是使臣身份,但是卻根本得不到應(yīng)有的尊重。傲慢的秦王居然在一般的宮殿召見他,公開表明對趙國的極度蔑視。在這樣的場合,語言的選擇就更顯得至關(guān)重要了:既要準確,又必須得體;既要維護國家主權(quán),又不可破壞兩國邦交!
語言準確、得體,在普通語境中似乎無關(guān)緊要,然而藺相如當時所處的“語境”卻極其特殊且復(fù)雜。秦趙兩國表面上看是友好國家,實際上是暗中相爭,是化敵為友還是化友為敵可能只在一念之間。此時的言辭必須精確到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然而,現(xiàn)實狀況是藺相如根本沒有過多時間來反復(fù)考量,仔細斟酌,難度之大,由此可見。司馬遷正是通過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來刻畫藺相如的,使他的機智、勇敢與口才在這樣一個特殊場合里融為一體,迸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例如,當藺相如看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立刻設(shè)法奪回璧,然后“持璧卻立”與秦王據(jù)理力爭。相如先列舉事實,用趙王送璧的虔誠反襯出秦王迎璧的無禮。語言既準確又有力量。慷慨陳詞中,還不忘插入一句“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這極大的滿足了秦王的虛榮心。使得秦王先是面對證據(jù)確鑿的事實,而后又面對藺相如刻意為之設(shè)定“大王”所應(yīng)具備的行為要求,即使有怒也無法說出,甚至還得再三向相如道歉。而當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藺相如并不為其所動,反而要求秦國必須先舉行隆重的迎璧儀式、方顯誠意。明知這是緩兵之計,但秦王卻也無可奈何。因為和氏璧在相如手中,而且藺相如的要求從情理上看,乃是合情合理的;從措辭的語氣上講,也找不到任何破綻。結(jié)果秦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在朝堂之上與和氏璧失之交臂!而當秦王終于“設(shè)九賓于廷”,藺相如卻又先發(fā)制人。請注意,這里他運用了一個“自……以來……未嘗有”的判斷句式,指出秦國歷代國君從不遵守諾言的歷史事實。這種特殊句式,往往帶有強硬的、不容置疑的語氣,表達的句意往往具有嚴密性、權(quán)威性,令對方無法反駁。所以,秦王和他的大臣們均啞口無言,一時無計可施。
藺相如不僅善于運用語言,而且很有技巧,當初秦王用“十五城請易璧”之時,趙國是非常被動的,不得不派相如奉璧前去。直到相如謊稱璧有瑕,從秦王手中奪回和氏璧時,局面才有了專機;待到藺相如堅持秦王須“設(shè)九賓禮于庭”的時候,局面實則已起了根本的變化,這回是秦王不得不聽從藺相如的安排;而完璧歸趙之后,藺相如則任憑處置,坦然相對,此刻被動的反而是秦王了。
三、口舌第三功——澠池之會
澠池會上,趙王一開始就落入秦王設(shè)下的圈套,使本來就被動的局面陷入絕境。危急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他沒有揭穿其中的陰謀,也不便阻止趙王,而是不動聲色地懇請秦王“擊缶”,理由是“以相娛樂”。好一句“以相娛樂”,妙哉!絕矣!此言一出,局面馬上改觀。進退兩難的變成是秦王自己!雖然他惱羞成怒,但結(jié)果還是老老實實地“為一擊缶”。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藺相如所說過的話,就可發(fā)現(xiàn)他在應(yīng)對秦王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無可取代的。這種唯一性,把藺相如的善于言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口舌第四功——化解干戈
在廉頗的心目中,只有攻城野戰(zhàn)、廝殺沙場,才是為國打拼,才值得人們尊重,國君器重。這樣的一個莽漢又怎么會了解藺相如只身深入虎穴,甚至“請就湯鑊”之刑,敢于“以頸血濺”秦王之時的以命相搏呢?
但是面對這樣無理取鬧的廉頗,藺相如卻不急不惱,在廉頗心里徒以口舌為勞的相如此時沉默了,他沒有同廉頗這樣一個莽夫去爭辯誰是誰非。可正是因為相如的不說,才打動了這個蠻橫的武夫,這恐怕亦是藺相如“口舌”之功中的“無招勝有招”吧!
司馬遷的精彩描寫,讓我們在領(lǐng)略到藺相如口舌的魅力的同時,也明白到藺相如的口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化解了幾次危機,而且還扭轉(zhuǎn)了整個局勢,它甚至使趙國第一次擁有了主動權(quán)。此外,它還能完全消除廉頗的怨恨,化干戈為玉帛,令虎視眈眈的秦國“不敢加兵于趙”!
我們應(yīng)當讓學(xué)生明白的是:本文不僅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以及以國為先,還表現(xiàn)了他出色的口才。所以,我們反而可以牢牢抓住廉頗對藺相如的這句“徒以口舌為勞”的評價,去解讀司馬遷對藺相如的口才的贊賞,我相信只有引導(dǎo)學(xué)生去關(guān)注藺相如的“口舌”之功,才能培養(yǎng)學(xué)生重視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xùn)練,形成新時代的口才觀念,這無疑對學(xué)生的發(fā)展有著無限益處。
廉頗藺相如讀后感(二)
司馬遷寫《廉頗藺相如列傳》,順便記錄了許多發(fā)人深思的歷史故事。趙惠文王任人唯賢就是很值得后人欽佩和效法的。
趙國得了和氏璧,強秦發(fā)書欲用十五城易之。在給還是不給正處兩難且無人可為合適的使秦人選之際,宦者令繆賢舉薦了他的舍人藺相如。一個宦官頭目的門客,其地位之低下不言而喻。但是趙惠文王在初步了解了繆賢舉薦的理由之后,親自招見了他,經(jīng)過一番考察,遂決定派其攜璧使秦。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任其為上大夫。澠池會上,身無縛雞之力的藺相如蔑視秦國君臣,以牙還牙式地逼著秦王為趙王擊缶,用“獻咸陽為趙王壽”。憑著滿腔愛國熱情和自身的勇敢機智,捍衛(wèi)了國家的尊嚴。之后趙王更是委以上卿之任,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
趙奢為田部吏,官不太大,但他不畏權(quán)貴,依法治稅,敢跟平原君較勁。當然平原君畢竟也是一代賢人,為趙奢義正辭嚴的申述而折服,并將其薦與趙王。趙惠文王用其治國賦。秦伐韓,軍閼與;菸耐鯁柫H,問樂乘,能不能救?都說太遠太險,難救。及問趙奢,卻說道險就好象兩只老鼠斗于穴中,勇者勝。于是惠文王就派趙奢為大將率軍出征,結(jié)果大破秦軍。而有在這次戰(zhàn)役中,有一個叫許歷的軍士,因為敢于抗令向趙奢進言并被采納,為這次戰(zhàn)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事后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并將許歷從一個普通軍士提拔為國尉。
從這幾件事情里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趙惠文王用人有幾個與眾不同之處。一是不看重被舉薦人的出身——地位——和資歷,而只注重他是否賢與能;且唯賢唯能是用。二是不光聽舉薦人怎么講,還得親自考察一番,通過考察證實了舉薦人所言不虛,就大膽使用。三是實踐證明了被用之人確屬賢能之士,就不斷地委以重任,讓其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趙國在惠文王時代是當時少有的敢和強秦抗爭的國家之一。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到了今天,趙惠文王任人唯賢的故事仍然對我們具有非同尋常的啟示。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