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堂課都要掌握好教學節(jié)奏,太快了,學生接受不了,太慢了,學生會覺得無聊。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菧\談對語文課堂教學節(jié)奏的調控論文,有興趣的小伙伴進來看看吧!
于漪老師曾說:“如果四十五分鐘都是一個調子,平鋪直敘,象流水般的淌、淌、淌,學生會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是人,是活生生的、有獨特而生動思想的學生;教學的內容是語文,是有深刻而細膩的情感、有豐富而深遠的內蘊、有廣闊而無垠的外延的課程。真正精彩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充滿靈性的,是無法完全預約的。特級教師的課往往上得抑揚頓挫、行云流水,給聽課者輕松、愉悅、意猶未盡的感受。究其原因,除了教案設計精巧之外,功夫更在課堂上。他們清楚地知道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并能根據(jù)課堂變化情況隨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使課堂教學節(jié)奏適宜、恰當。用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話來說就是:語文課堂教學要做到密處不透風,疏處可行馬,這也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了解學生,隨時準備跳出教案的束縛,依據(jù)教學情境隨機進行生發(fā)和聯(lián)想,從而有機地生成新的內容。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張弛有度,富有彈性,時有亮點生成閃現(xiàn)。那么,如何有效地調控語文課堂教學節(jié)奏呢?
一、適時轉換 展示個性
語文課程的實踐生成性決定了不同個體對語文學習內容的理解是多元的。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基礎、生活經歷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每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是富有個性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和相信學生,能始終清醒地關注教學動態(tài),并認真傾聽學生的問題和回答,隨時發(fā)現(xiàn)并抓住學生思維的亮點,把它變成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并吸納到課堂教學中來,及時地轉換預設的教學方案以適應教學的實際,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
一位教師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中的父親經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文中幾次出現(xiàn)這一句話?”問題一出,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們很快有了答案:“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文中一次出現(xiàn)”。學生的回答非常順利。這時,有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問:“父親對兒子說這樣的話是很正常的,我的爸爸媽媽也常這樣告訴我,難道地震中其他孩子的父母親就置之不理、輕易離開嗎?”這時,底下有很多學生開始竊竊私語,這位教師一時不知所措,于是,他把“繡球”又拋給了學生:“同學們,剛才這位同學的問題很有價值,你們帶著這個問題再好好地讀讀課文,看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呢?”很快,學生就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有的同學認為其他的父母也悲痛欲絕,只是絕望了;有的同學認為阿曼達和他的父親都因為有一種意念,他們都認為對方會堅持到最后;甚至有同學說,生命就是不拋棄、不放棄,生命就是不離不棄……學生交流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讀這句話,學生們讀得精彩極了。
課堂上學生的理解完成超越了教學參考書中所言的“諾言”、“責任感”、“信任”,往往都是教師備課時沒有想到的,但這絲毫沒有阻擋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千變萬化的,中間總會有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xiàn),如果教師能及時抓住時機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對話,肯定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
二、戛然而止,延伸感悟
學生學習的潛力是無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學習狀態(tài)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始終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教學狀態(tài),如果學生的學習已經達到了教師預期的目的,已經完成了課堂教學的目標,這時,教師要大膽地終止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到課雖終但意未盡,把對文本的感受長久地停留在腦海中。如果此時教師依然按照預定繼續(xù)教學,反而會起到負作用,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而課堂教學中的收放完全取決于教師自身的能力和對課堂的判斷和把握,這也是教師智慧的體現(xiàn)之一。
曾經有一位教師上《橋》,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生死的抉擇面前,村長為了挽救更多的村民,寧愿把危險留給自己與兒子。課文中這樣描寫道:“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踩著人們的腰。 老漢順手從隊伍里拖出一個小伙子,罵道:“你他媽還是個黨員嗎?你最后一個走!”老漢兇得像個豹子。”在教學時,教師配上音樂,引導學生朗讀,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已經讀得非常投入到位了,而這位教師又問道:“文中有個比喻句,把老漢比作一個豹子”問題一出,異常熱烈,學生就開始模仿豹子是怎樣的兇,老漢是怎樣的狠。學生上臺“表演”,便引來一又一片的笑聲,把那種大無畏、緊張的意境都破壞了。其實,這不能怪學生“不解風情”,而是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完全是多余的,學生充滿情感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老漢心情的最好詮釋,是任何言語都無法替代的。
可見,教師的眼中要裝著課堂,裝著學生,要充分相信學生能夠完成教學,有時候教師的不放心,換來的反而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
三、隨機插入,活躍思維
通常人們所保持的信息之間有豐富的意義聯(lián)系,當人的思維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時,這些聯(lián)系就會被激活,成為提取相關信息的線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也會發(fā)生激烈的思維碰撞,因此,在與學生積極對話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備課時沒有想到的記憶會被激活,這時,教師要善于把這些隨機激活的內容引入課堂教學,激起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這一插入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
一位教師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導入課文板書課題時,他順勢問學生:“你們知道‘伯父’和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樣的關系呢?”問題一出,全班學生沉默。現(xiàn)在的學生甚至連學生的父母親都是獨生子女,由于沒有切身的體驗,他們對這些稱呼的關系搞不清楚,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是,這位教師就給學生解釋道:“伯父就是小女孩的父親的哥哥,你的父親如果有哥哥也叫‘伯父’,所以‘伯父’與你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學生有了這層理解,就不難理解小女孩為什么對“伯父”的去世那么傷心了,為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線索埋下伏筆。
可見,教師要保持良好的思維狀態(tài),關注學生的學習,與學生進行對話,把自己腦海中的靈感隨機整合到課堂中來,這也就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學機智。
四、有意蕩開,激發(fā)想象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限定于一定的層次或范圍沒有突破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其思維從固有的路徑蕩開,在新的層次或從新的角度開始去學習和思考。這一蕩往往能蕩開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眼前一亮。
《白鷺》是一篇清純似水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的顏色,身段的精巧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一位教師在課前找了大量白鷺的圖片,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做成課件,讓學生一邊聽著老師動情的朗讀,一邊走進白鷺的世界。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發(fā),審美意識得到了提煉。有了這樣的感悟再去學習白鷺的精巧和韻味就是水到渠成的了。課文學習完了,這位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這篇課文的作者僅僅在寫白鷺嗎?他還有什么弦外之音嗎?”問題一出,全班沉默。這時,他把方向一轉:“同學們,看來這個問題很難,我們還沒有完全明白作者的心。這篇課文是郭沫若在五十歲的時候寫的,他經歷了太多的滄桑和坎坷……”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是作者以白鷺暗喻自己;有的說是作者抒發(fā)自己與世無爭、淡薄名利的感慨……學生的想象是無限的,而這一緩一蕩卻激開了這扇想象之門。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猶如溪流,有緩處,有急處,有寬處,也有窄處。教師要憑借自己一雙慧眼,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隨時調整課前的教學設計,優(yōu)化原本的教案,力求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能夠疏密相間、快慢結合、動靜相生、張弛有度,充滿問題的變換、知識的遷移,促使學生興奮點的不斷生成。這樣舒卷有致、聲情流轉的課堂必將是人本的、精彩的。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