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砹?018年關于孔子的作文:走進孔子,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來參考一下吧,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尚道義的傳統(tǒng),在孔子的思想中,“義”是一個具有根本意義的道德原則。對此我有以下幾方面的理解與感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無所好。’”在我看來,符合道義的事,即使微賤或是難以做到,都值得去追求,只要不違背自己所堅持的義就好。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職業(yè),但職業(yè)卻無高低貴賤之分,每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社會價值,是符合道義的。在擇業(yè)時,要樹立平等就業(yè)觀。既要符合“社會之義”,也要不違背“內(nèi)心之義”,喜歡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因為眼前的名利、地位而改變自己的初衷。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不符合道義的財富與地位,對于我來說如同天上的浮云,轉(zhuǎn)瞬即逝。一個人應該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堅持自己的道德準則,不為身外之物所打破。對于財富,不合道義,棄之如土。
那么,對于“義”,為什么要堅守呢?
“在這個時代,文化變成了一個看似非常喧囂,但其實非常沉默的事情”蔣方舟曾這樣說,看上去人人都在發(fā)表著意見,朋友圈和微博永遠不缺熱門話題,但你會發(fā)現(xiàn):大家關注的信息越來越膚淺,越來越趨向統(tǒng)一,沒有人關心真相是什么,人們只愿相信他們希望的真相。
當人們?nèi)鄙?ldquo;義”這一道德準線時,變的無限自由,失去對真實內(nèi)心的尊敬,忘記不義之事不可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為了不在娛樂至死中失去自我,我們青年一代人,應當以“義”為行為準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戒去浮躁。不被世俗的眼光蒙蔽,追隨自己的內(nèi)心,真正找到有益于社會并愿意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情。
“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這與理學中重義輕利的觀點相似,強調(diào)個人于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前,需先義后利。張載曾莊嚴宣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際發(fā)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呼號。這種重義輕利的精神,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jié)和德操的文化性格。
當代青少年,應奮發(fā)立志,樹立崇高的目標,并為之奮斗。我們所處的時代,早已遠離了硝煙,讓我們在追求個人成就的路上停下來適時回望,提醒我們炎黃血脈中依存的錚錚傲骨,不管以后走哪一條路,不放棄學習,去幫助別人,做到為往圣繼絕學,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見義不為,無勇也。”在關于“老人倒了,扶不扶?”這一問題的討論中,反映出當下人們的怯懦和人之本“義”的喪失。人倒了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嗎?孔子說看見合乎道義的事卻不做,是怯懦的人,人倒在地,路人在考慮是否要扶,畢竟碰瓷事件讓人聞之驚懼,止步不前。為何社會上會存在這種現(xiàn)象?人心太擁擠,若每個人都能堅守本心的“義”,不義之事不為,社會就能良好的運行,那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在無形中加強。
綜而論之,孔子之“義”乃博大精深之物,我深感只得其千分之一二,而經(jīng)過千年沉淀的“義”,是現(xiàn)世人們的無價之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應當追尋本心的“義”,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境界。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