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聽過昌邑收地租的小故事呢?這是一個比較有哲理的小故事,具體講了什么呢?大家一起跟小編來看一下吧。
【昌邑】收地租的故事
早先,傳說辛二村有個老漢,治家有方,日子過得鐵筒般結(jié)實(shí)。他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是:"日子要過好,得起三千六百早。"意思是十年不睡懶覺多干活,就不愁吃不上粑粘,喝不上粘粥。他不光嘴上說,也是這么干的:春冬披星戴月去拾糞,夏秋踩著露水就下田。除了猛干活外,他在生活上也是省吃儉用。他反對鍋里"吱啦"著響,總是沉著臉說:鮮魚是好吃,可多費(fèi)油鹽,還要多吃"干糧",光這一項(xiàng)就不合算。所以,平常日,他家和魚肉絕了緣。兒女們就是想買點(diǎn)好吃的孝敬他,也不敢吱聲。更不敢亂動。
隨著孩子們長大,著實(shí)使老漢犯愁了。他總沒完沒了地想:孩子個個成了家,心眼好像拐了彎。有的肯吃苦能干活,有的就不那么愛動彈,還有的嘴饞好花錢,真是一母生百般,唉,真是的!再就是媳婦們,雖也孝順聽話?啥枷霐點(diǎn)"梯已錢".更傷腦筋的是上坡干活,老大不動彈,老二、老三是決不會先行動。媳婦們也是你瞅我,我看你,誰也不愿先抬腿。唉,真是的!他總在這么想啊想,終于想出了好法子。
有一天,他把全家攏上塊,直接了當(dāng)攤了牌,他說:"咱家活路多,別這么大攤堆了,我把咱家的地,好的好價,孬的孬價,租給你們分別種吧,秋后側(cè)完了草,曬干簸凈交地租,多打多剩歸自己。家不辟,人不分,地租雖高點(diǎn),可我有安排。開始兒子、媳婦們說了些不愿意的話,但心里也各揣小九九。最后還是按老頭子的想法定了砣。
土地租出后,老漢樂了。不等他起床,大門就"吱咀吱阻"響兒遍。飯后擺下碗,一袋煙不透,早都各干各的了。果然,人勤地不懶,塊塊地都長出好莊稼。
秋后,兒子們?nèi)鐢?shù)交齊地租。老漢盤算了一下,留足全家吃的,還余下不老少,把賣糧的錢,又置了一畝八分八厘田。就這樣,租子年年收,家產(chǎn)歲歲增。日子越過越紅火。逢年過節(jié)孫子孫女都穿得花花綠綠,沒用老漢掏分文。他只在除夕夜給孩子們分一個"大子"的壓歲錢。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