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時,周新?lián)嗡痉ò床焓购,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jīng)搶先出門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只已經(jīng)風干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二、立檄拒禮
康熙19年,于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jié)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布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為,并明令所屬官員,今后如果發(fā)現(xiàn)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三、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xié),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xié)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四、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于一車糧草的數(shù)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五、羊續(xù)懸魚
東漢時,羊續(xù)任廬江太守。一天,羊續(xù)的下屬府丞焦儉見羊續(xù)生活太清苦,便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面對這條“禮魚”,羊續(xù)左右為難:不收吧,對不住焦儉的一片好心;收吧,有違自己為官清廉的道德規(guī)范。但眼前焦儉的盛情難卻啊,無奈之下,只好暫且收下。等焦儉一走,他就讓下人把魚掛在庭檐下。沒過幾天,魚成了一條枯魚干,在屋檐下飄來蕩去,羊續(xù)也不讓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儉又笑嘻嘻地拎著更大的一條鯉魚來拜訪羊續(xù),羊續(xù)也不說話,只是笑著指了指懸掛著的那條魚,輕輕地搖了搖頭。焦儉看著這條絲毫沒有動過的枯魚干,領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紅著臉收起魚,退了出去,從此再也不敢給羊續(xù)送東西了。這件事傳開之后,府吏們?yōu)檠蚶m(xù)的高風亮節(jié)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禮賄他了。
六、懸絲尚書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吏部尚書山濤,為官三十余年,“居榮貴,貞慎儉約”,清正廉潔,從不收禮。有一次,縣令袁毅偷偷地給山濤送去百余斤真絲,山濤得知后命家人將這些真絲懸掛于梁上而不用。后來,袁毅劣跡事敗,朝廷得知他曾送真絲給山濤后,派人到山濤府上查詢,只見那百斤真絲仍懸掛在梁上,雖已為蟲蛀食,但“塵埃封印如故”,眾人不禁欽佩山濤為官清廉,因而山濤也被人尊稱為“懸絲尚書”。
七、四鐵御史
明代的馮恩,在任御史(監(jiān)官)時,執(zhí)法嚴明,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明史•馮恩傳》載:因“疏劾汪,上怒,命會大臣鞫(審問)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汝殺我,我為厲鬼亦殺汝。’益怒,謂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無君,人人得而誅之,何但(只)叱!’觀者嘆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鐵,其膝、其膽、其骨皆鐵也。’遂號‘四鐵御史’。”馮恩如此不畏權貴,直言斥奸,守持“四鐵”,表現(xiàn)出了凜凜正氣、錚錚鐵骨,實屬可貴可敬,可頌可鑒。
八、風月尚書
南北朝時的徐勉,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傳》載:他擔任梁吏部尚書時,“嘗與門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時人敬其公廉正派,贊其為“風月尚書”。
九、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李勉以近屬陪位入仕,歷任開封府尉、監(jiān)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廣州刺史兼嶺南節(jié)度觀察使等職。晚年入朝為相,任吏部尚書,平章事。李勉生性耿直,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潔,奉公守法。
十、清除私心,不取私財
李勉少年貧困,客游外地時,曾與一書生同行,書生生病將死時,取出所帶金銀交給李勉,說:“左右無人知,幸君為我葬,余則君自取。”李勉為使他安心而逝,答應了他的要求。然而安葬時,李勉卻將多余的金銀放入書生的棺材里。后來,書生的家人拜訪時,李勉和他們一塊打開墳墓,把金銀全部交給了他們。769年,李勉任廣州刺史兼嶺南節(jié)度觀察史,此時的廣州“地當會要,俗號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湊”。他到任后,對商人更加撫慰,商船入口,不許侵奪,一年后廣州商船如織,經(jīng)濟很快繁榮起來,許多商人為感謝他,送來厚禮,都被他婉言拒絕。
十一、為政簡肅,智斗污吏
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知國子監(jiān)事,每到國子監(jiān)視學,隨從數(shù)百。前京兆尹黎干傾心候事,動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預備數(shù)百人的酒食,魚朝恩還是不甚滿意。李勉到任后,魚朝恩來國子監(jiān),府吏請示李勉,李不允許過分招待。他說:“軍容使判國子監(jiān)事,勉候太學,軍容應具主禮。”魚朝恩碰了個軟釘子,從此再也不到太學騷擾了。
十二、痛恨貪暴,鋤惡揚善
封建官場貪污受賄成風,為整飭吏治,李勉嚴刑峻法。他當開封府尉時,上任后立即張貼告示:“凡受賄者,須在3天內(nèi)自首,過日者舁櫬相見。”告示貼出后,有一個自恃有點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賄后故意放出風來,讓李勉知道。過了期限后,他又滿不在乎,而且還讓人抬著棺材去見李勉。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說:“故意受賄枉法,罪加一等。”對方不以為然,李勉命令手下“將他裝入棺材。”這時他才如夢方醒,但為時已晚,被扔進河里。此后,那些手腳不干凈的官員心驚肉跳,再也不敢貪贓枉法了。
十三、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城后,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后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十四、子罕辭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文: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jīng)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貪為寶”的信條,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給人教育和啟迪。
十五、公儀休拒魚
《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現(xiàn)在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現(xiàn)在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愿每位領導干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jīng)濟帳、家庭帳。
十六、滅官燭看家書
據(jù)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xù)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后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于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jié)上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干部汗顏。
十七、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jīng)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十八、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十九、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shù)貍髡f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后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二十、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二十一、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diào)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shù)匕傩罩鲃訙愬X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二十二、蘇章二天
漢代蘇章為政清廉,執(zhí)法嚴明,公私分明。其出任冀州刺史時,有老友在其屬下任清河太守,因多有貪贓枉法行為,致民怨沸騰,紛紛上告。后其得知蘇章為其上司,便設宴相請。席間清河太守陳述了二人平生的友好,并說:“人皆有一天,我獨有二天”(意即蘇章為其保護傘)。蘇章聞言稱:“今日我與你故人敘舊,是私恩;明日我是冀州刺史,辦公事。”第二日公堂之上,蘇章對清河太守憤然作聲:“你有二天,我亦有二天,上天不可欺,民心不可辱,豈能因私而廢公?”遂將老友拿下,依律治罪。
二十三、蘇瓊三懸
南北朝北齊年間,蘇瓊受命擔任清河太守。當時郡內(nèi)官吏腐化,貪污送禮之風盛行。蘇瓊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饋贈。不日,屬下府丞送他鮮魚,蘇瓊接受后懸掛在門邊。府丞再送,蘇瓊仍將魚掛上以示謝絕之意。時郡內(nèi)有一八十余歲趙姓老者,仗著年紀大又以鮮魚相送,蘇瓊仍將魚掛在門梁,始終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禮者,蘇瓊均以門梁的懸魚相拒,以示不受之決心。后再也無人送禮給他,整個郡內(nèi)賄送之風大大收斂。
二十四、楊震四知
漢代華陰人楊震,通曉經(jīng)文,風雅清正,志存高遠,人稱關西孔子。他曾推薦“賢人”王密做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于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暗地里做些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一時傳為美談。
二十五、司馬五規(guī)
北宋名臣、史學家司馬光是繼王安石之后的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一職。他雖居高位,但一生崇尚儉樸,不喜奢華。他時刻注重嚴于律己,慎言慎行,同時告誡家人儉則久,久則平,平則穩(wěn),其在所著《訓儉示康》一書中提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治國持家名言。宋仁宗年間,他在朝知諫院任職,即提出為政為官五規(guī):“保業(yè)、惜時、遠謀、謹微、務實”,要求各級官吏關心百姓疾苦,珍惜時光,眼光遠大,謹慎從事政務,為朝庭和百姓做實事,保證了北宋前期吏治的清明和政治的穩(wěn)定。
二十六、不為諸子建宅的劉福
據(jù)《續(xù)資治通鑒》卷十五載,淳化二年(991年),涼州觀察使、判雄州事劉福去世,朝廷贈太傅、忠正節(jié)度使。劉福本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識一個,但在雄州為官五年,“境內(nèi)寧謐”,很受百姓愛戴。他的兒子們常勸劉福營建大宅第,劉福怒曰:“我受祿甚厚,足以僦舍自庇,汝曹既無尺寸功,豈可營居第為自安計乎!”劉福寧可租房居住,也不為兒子們營建大宅第,可見其嚴于律己,當然這也是劉福教子的一種方式。
二十七、令家人退還玉帶的王旦
王旦在宋真宗朝為相十二年之久,官高祿厚,真宗對其禮遇有加,但他不以之為傲,清正廉明,戒驕抑奢,怡然自樂。《續(xù)資治通鑒》卷三三可以為證:王旦病篤時,真宗曾去其家看望,并賜給他親自調(diào)制的藥、薯蕷粥,又賜給金五千兩。王旦要求家人如數(shù)奉還,王旦認為“已慎多藏,況無所用,見欲散施,以息咎殃。”王旦居住的地方頗為簡陋,真宗曾想為他建一所好房子,王旦總是以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是“先人舊廬”為由推辭。王旦也不置田宅,他認為“子孫當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耳!”真宗對王旦多有賞賜,家人將賞賜之物放在庭下,王旦見后總是說:“生民膏血,安用許多!”王旦所著衣物樸素,“家人服飾稍過,即瞑目不視”。有一回,家人在市場上買了一條漂亮的玉帶,家人得意地拿給王旦看,王旦讓他把玉帶系上,問道:“還見佳否?”家人回曰:“系之,安得自見!”王旦曰:“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乎!亟還之。”
二十八、甘居先人敝廬的黃洽
王旦以“先人舊廬”為由,拒絕真宗為其建宅。宋孝宗時有一個叫黃洽的官員,也以“不治私宅”留名青史!独m(xù)資治通鑒》卷一五一載:有人勸黃洽營造私宅,黃洽說:“吾書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報國,而先營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猶有先人敝廬可庇風雨,夫復何憂?”黃洽得官后想到的是如何報國,而不是治私宅,寧愿居“先人敝廬”,也許先人留下的宅第不華美、不氣派,但對于黃洽來說,可以擋風遮雨,這已足夠。
二十九、不以民膏自肥的楊簡
楊簡是南宋人,他廉政愛民,得到百姓擁戴,有“楊父”之譽!端问贰窞槠淞鳎谒膫饔浿,筆者讀到一段感人的記載:楊簡有一顆慈愛之心,他在地方上任官,俸祿不少,對此他常說:“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楊簡升官要離開地方,“老稚扶擁緣道,傾城哭送”,對其政績做出高度評價:“盡掃喜順惡逆之私情,善政盡舉,弊政盡除,民怨自銷,禍亂不作。”南宋與金朝長期對峙,有一年,金朝發(fā)生饑荒,“來歸者日以數(shù)千、萬計,邊吏臨淮水射之”,楊簡以為“得土地易,得人心難”,這些逃難而來的百姓,都是“中土故民”,他們今天投奔南宋,就如同失散已久的孩子找到了母親,豈可吝嗇糧食而以武力相對。楊簡“即日上奏”,言辭哀痛至極。細究楊簡的言行,不難明白為官者只有不以赤子膏血自肥,才能得人心,才能像楊簡那樣“民愛之如父母,咸畫像事之”,真正得到百姓擁戴。
三十、滅燭讀書
宋代《竹坡詩話》記載:李氏家族有一人為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點燃自家的蠟燭、滅掉公家的蠟燭后,才拆開家書來看。因為在他看來,公與私之間不能越雷池半步。公私分明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類似思想俯拾皆是。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