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寧百姓的母親河。
近日讀齊邦媛先生筆下的《巨流河》,《巨流河》一書是齊邦媛先生回首往事,追思故鄉(xiāng),本書記錄埋藏巨大悲傷的二十世紀中國,也是兩代人從巨流河(遼寧)到啞口海(臺灣)變遷的所作的親身見證。書讀近半,彼時抗日戰(zhàn)爭勝利,邦媛先生大學畢業(yè)前往后半生扎根的臺灣,便有感寫下這篇讀后感。
整本書隨著時間推移,在先生娓娓道來的敘述中讓我跟隨她從出生的東北遼寧莊院里到南京,輾轉湘鄉(xiāng),四川、廣西、武漢等南方城市,以及最后穩(wěn)定于臺灣,漂泊一生,終究渡不過巨流河的驚濤駭浪,“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依舊在異鄉(xiāng)的上空回響。
生于遼寧的齊邦媛先生度過了沒有父親的幼年,父母的婚姻是傳統(tǒng)的門當戶對,雙方家長同意就訂婚的婚事,此時的母親已經(jīng)對那從未謀面的丈夫有了一些美好的期待,而充滿新思想的父親此時還在日本剪了辮子,見證一波又一波的新思想。齊世英正是那個時代接受西方教育,有新思想,對拯救中國,建設現(xiàn)代化中國有著滿腔熱血和見識的青年。母親是一個常常在牧草中在周圍滿是芍藥花的墓地旁低聲哭泣的寂寞的女人。幼年記憶中的父親是一位溫和的君子,后來她們一家也在亂世中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頗有張愛玲《傾城之戀》的味道。
在母親的眼里父親雖然不是“家庭第一”的男人,
但他一生是溫和潔凈的真君子。
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炮響、南京大屠殺血淋淋的殺戮、九一八讓遭受災難人四處流散,東北流亡子弟亂世中搬遷,一路逃亡,那被些哭喊聲淹沒的許多惶恐之夜,生者不言,死者默默。
在動蕩的年代,總有一些溫暖的人。南開中學仁愛的張伯苓先生,堅定教育救國的信念,創(chuàng)立南開大學,南開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毀的學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長期抗戰(zhàn)為信念重建的學校。張校長創(chuàng)業(yè)立世全靠堅強的愛國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南開精神”的化生,南開中學在抗戰(zhàn)最艱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數(shù)萬青年,每個人幾乎都是張校長精神的延伸。
在英詩課上哽咽落淚的朱光潛先生,讓美育深入人心。
溫和儒雅的基督徒張大飛,在戰(zhàn)火中殉國,他可愛而溫暖的祝福默默溫存。
關于兩代人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將中國建設成現(xiàn)代化國家的父親,公而忘私的先生;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學子,初識文學的南開少女,含淚朗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那盛開鐵石芍藥的故鄉(xiāng),那波濤滾滾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風里、隘口邊回頭探望的少年張大飛……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并未遠去的時代,關于兩代人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故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