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一直在重溫《想太多,干不了大事》這本書,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首先,說一下我對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從他的封皮到排版,都非常的精致,篇章篇幅簡短,讓人有想讀的欲望。另外,書的內容也對我非常的有益,非常適合我。我對自我的定位就是在思想上算不上巨人,但行動上確確實實是個矮子。做事不夠果敢,想的太多猶猶豫豫,而我目前也在盡力的改變自己。通過讀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我有了更明確的自我改變的著力點,那就是日常的習慣。而這本書也是我自我提升的行動指南。本書圍繞著九個習慣展開說明的,我讀完之后總結了以下收獲。
別想太多,先做再說,因為空想真的沒有什么用。之前,當我遇到一些機會時,我一般會經(jīng)歷以下三段心路歷程:首先,前前后后的衡量自己有沒有能力可以做好這件事;然后,設想千千萬萬種萬一,如果失敗了會有怎樣怎樣的后果;最后,給自己找各種理由,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打消自己去做的念頭。而當我在左思右想,猶猶豫豫的時候,基本上就與這個機會失之交臂了。因此,因為缺乏嘗試,我會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總覺得我不行。長時間的給自己灌輸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并且很少在一些事情上取得成就感,久而久之,自己也就真的不行了。
另外就是學會學習,善于模仿。在生活中,要善于向身邊優(yōu)秀的人學習。在我看來學習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就拿平時的教學來說吧,初為人師,總有很多疑惑,課堂內外也總會遇到一些棘手的難題,這個時候向其他老師學習就很重要。這也說明了聽課的必要性。作為一個新教師,最快的成長之路就是復制粘貼老教師的課堂?赡苡腥藭J為這不能體現(xiàn)自己的風格,應該做自己。但是,我認為教學是個良心活,新手教師每節(jié)磨礪打造自己風格但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課堂,都是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所以個性可以有,但要堅守做事的底線。而且,模仿并不意味著失去自我,要做到:一直在模仿,一直在超越,才會真的有進步!
總之,我們要學會克服負面情緒,放下心靈包袱;少想些沒用的,多做點有用的;減輕心靈負擔、緩解焦慮壓力,讓自己變得更專注,更積極地去做事情,也讓心理垃圾無處遁形,徹底消散。
人生很多東西找不到答案,對未來迷茫,其實,當我們把當下做好,其他的東西那就自然而然的就來了,那些路會自己來到我們身邊。走好自己選擇的路,而不是選擇好走的路,畢竟不管是哪一條路,都不會太好走。當我們有了規(guī)劃,吧一件一件事情做好,堅持下去,這個成長是無止境的。
別想太多,就會發(fā)現(xiàn)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結局;別想太多,會發(fā)現(xiàn)生活越來越簡單而富足。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