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驅動與供給側改革,是今年各主流媒體曝光最多的字眼,也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抓手,但說實話,創(chuàng)新驅動與供給側改革,特別是供給側改革,真是沒有完全弄明白,平時看到這個字眼,我還是很留意的,想從中學到點什么,但解說的還是看不懂,一知半解。但回憶黃教授的講課,教授運用大量理論知識、事例和數據分析,就供給側結構改革、創(chuàng)新驅動與供給側改革核心內涵等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講解,使我對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正如習總書記提出的“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產領域加強優(yōu)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確實做到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我國的“供給側”與“需求側”出現了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供過于求,供過于實際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供不應“質量”需求,產品在低層次上徘徊,沒有高附加質,在世界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所以,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必然要求。
作為基層干部,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意圖是政治素質要求,在具體工作中落實中央精神是基本要求,農業(yè)結構調整、城鎮(zhèn)化建設、脫貧攻堅、民生為本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表現。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