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位教育學者說過“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在平時的聽課中,我們經?吹,許多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追求的并不是對答如流,完美無缺,但每節(jié)課都能讓我們的心靈為之一顫。在這種真實的美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們愛教育、愛孩子,摒棄了功利思想的無所顧忌,能夠品位到他們平時飽覽群書、激揚文字,課上成竹在胸、收放自如的豐厚底蘊。
筆者在最近聽過幾節(jié)公開課后,更深地體會到常態(tài)下的回歸自然的居家過日子式的教學的魅力,同時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要想使自己的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需求服務,必須學會放手,而這背后支撐的則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需要不斷學習、反復累積才能形成的,當有了強大的文化底蘊作支撐,教師才敢放手,才會放手,在放與讓之中,哪怕是“遺憾”也會精彩!
一、關注細節(jié),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敢于放手。
“老師能夠走多遠,就能帶學生走多遠”,所以教師首先應學會深究,從而帶領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其次應關注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學會關注細節(jié),才會鑄就敏銳與敏感,才可以迅速作出判斷,應對學生,為其提供心理支持。
1.充分預設,把握知識要害,確保放手。
要始終牢記成功的課練的是孩子的思維,并不是授課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所以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必須把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東西“挖”出來,之后找到文章的“眼”——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學習,然后再找到切合實際的教學策略。
審視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由于一些老師對課程改革的理念并沒有吃透,于是,在課堂上就出現了很多“化簡為繁”的“風景”:一節(jié)課上,一會兒合作學習,一會兒探究學習,一會兒表演課本劇,一會兒討論對話……聲光電多媒體,多種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擁而上,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然而,在這熱鬧景象的背后,卻是對語文本體的迷失。
其實我們語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就是要把復雜的語文課教簡單了,把深奧的道理教淺顯了。要把語文課上的清爽簡潔、干凈利落,這是一種境界,千萬不要疊床架屋,不要拖泥帶水,不要把課堂教學搞得太過于復雜,更不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大雜燴!曾聽蘆詠莉老師講《窮人》一課,她簡單的圍繞“窮人”有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桑娜是窮人?桑娜是個怎樣的人?三個問題引發(fā)學生爭論,挖掘更深層次的人性化做人的理解,不時地把球踢給學生,引動學生震撼,脈絡清晰簡介,不能不說是一種境界。
2、關注學生,真實評價反饋,適時放手。
放手,意味著放棄自己,意味著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關注學生的思考深度,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要到位,不能走過場,要真正為語文學習服務。課堂上的精彩最終是學生的,而非老師的。
教師的評價反饋應是啟迪課堂生成的有效手段。關注學生回答,教師的評價要到位,實事求是,迅速從學生的回答中捕捉到有價值的,從學生的回答的現象中去找到本質,要起到一個指導的作用。應真實的解決學生真正的困難,應摒除表演成分,有的時候學生出現了錯誤,老師不能放棄、置之不理。教師的評價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啟發(fā)思維的跳躍。
做到該放手時就放手,放手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自主活動,實行“讓講臺、讓時間、讓空間”的策略,使學生真正“活”起來,真正“動”起來。只有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才會促進主動參與。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