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學科培訓心得體
小學思品學科培訓心得體會
7月7日到14日,我有幸參加了赴省小學思品學科培訓。各位專家做了精彩的講座,聆聽后感覺受益匪淺。
讓我認識到要想做好一名教師,不僅需要有無私的愛心與高尚的師德,合理的知識結構與較強的教學能力,還要有科學的管理思想與育人藝術,全面的合作意識和終生學習的理念。
一、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任課教師如何上課。對每課教材必須把握的三方面:1、興趣-聯(lián)系。
興趣激發(fā)有很多途徑,如,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生活,成果激勵,等等。當教材的內容距離學生實際生活很遠的時候,我們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實施具有實效性的德育?最重要的是問題激發(fā)!皢栴}”必須是真實存在且有價值的。在問題中學習,在行動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已成為國際上教學改革的潮流。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對學習越感興趣,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2、線索-系統(tǒng)。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無論任何版本的教材,小學階段的知識是“散點式”存在的,缺乏系統(tǒng)性,根據(jù)“回歸生活”的理念,將知識點分散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這種“散點式”的融入在1---4年級和5---6年級的力度是不一樣的。
3、目標-價值。
教學大致可以分成學習內容(學什么),學習方式(怎樣學),學習價值(為什么學)三個層面。一線教師能夠把握“學什么”“怎樣學”兩個層面,但不善于思考“為什么學”這個深層次的問題。最為缺失的不是一招一式的教學技巧,而是教學思辯能力。
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教學。貼近生活的品德課是最親切的!镀返屡c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本的內容和編排都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質和健康教育,從法制教育到發(fā)展常識和國情教育,無不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師可以多方面采集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課本上的圖畫,課本上的事例活起來動起來,讓事實說話,將遙遠的拉近,讓歷史復活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
從日常環(huán)境中學到的永遠要比可以用語言描繪出來的道理深刻有意義。雄心壯志不屬于兒童,從小事教起、從小事說起才是明智之舉。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一兩句話就可以完成的,時時刻刻,持續(xù)不斷才是訣竅。有效教學,學生的發(fā)展是硬道理。
三、有效教學的幾點建議:
1、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批判反思能力。2、創(chuàng)設積極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3、對內容的設計要合理。4、學生感興趣。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教學理念,注重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長的幸福。
總之,今后我將以自己的發(fā)展成長為己任,以學生成長為重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為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而努力!
擴展閱讀:小學品德學科培訓心得體會
小學品德學科培訓心得體會
201*年11月11日11月16日,我有幸參加了浙江外國語學院舉辦的浙江省小學品德課堂有效教學研修班的培訓,和來自龍游、長興的八十多位老師一起認真聆聽了多位專家精彩的講座,欣賞了兩堂優(yōu)質的名師示范課。通過學習,我領略了專家們精辟獨到的分析和一線教師的風采,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使多年縈繞在心間的困惑豁然開朗,茅塞頓開。這次培訓使我對今后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深入的領會思想品德新課標的精神實質,真正理解了品德課的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對今后的工作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在此,我想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參加本次培訓的心得體會。
其一,品德課要生活化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本內容和編排都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質和健康教育,從法制教育到發(fā)展常識和國情教育,無不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師可以多方面采集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課本中得圖畫,課本上的事例活起來、動起來,讓事實說話,將遙遠的接近,讓歷史復活……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品德與生活教學提倡課程內容生活化,但絕不是生活內容的簡單翻版,課程內容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學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生活,提煉典型場景,設計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直接參與各種活動進行學習。
其二,品德課要活動化
兒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動,可以說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顒硬粌H是兒童認識的源泉,也是兒童發(fā)展的基礎。只有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兒童的主體參與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有效地改變兒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體驗、思考道德問題,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最終形成新的道德認識,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因此,小學品德課的教學應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小學品德課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常用的有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角色游戲、小品表演、講故事、聽音樂、看錄像、看投影、討論交流等。但從總體上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課前準備活動、課堂學習活動和課后延伸活動。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地選用活動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
其三,品德課的開放性
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向兒童自身開放,向兒童身邊的大自然開放,向兒童生活的社會開放;顒又黝}可以由兒童自己發(fā)現(xiàn)或提出;可以由師生共同發(fā)現(xiàn)或提出;可以是兒童在教師引導下產生和提出;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得到學生的響應。
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力求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lián)結中彈性地延展;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與表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范例,應該結合本地區(qū)、本校、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拓展教學內容。因此,開放性的特點也決定了課前參與的重要性。
給我們授課的老師也不是生來就是專家,他們也是每個地區(qū)的一線品德教師。我要以他們?yōu)榘駱,不斷學習,充實自己。這次培訓,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感受深刻。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把培訓中學到的新知識,新的教學方法、模式運用到課堂上,讓學生樂于學習,喜愛老師,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小學思品學科培訓心得體》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小學思品學科培訓心得體: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