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總結(jié)
“提高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總結(jié)
古田一中李文
“提高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是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技術課堂教學的新路子,盡快提高高一、高二的技術課堂教學質(zhì)量,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創(chuàng)新人才。我校課題組堅持以課題帶動學校信息化建設、以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發(fā)展促進校本教研發(fā)展的理念指導實驗研究,求真務實,改革創(chuàng)新,在提高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jīng)驗。在此,就一年來的實驗研究工作,特作如下總結(jié)。一、搭建理論與實踐平臺,作好實驗準備
(一)成立課題小組成員、推選課題小組負責人,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研究方案、計劃。(二)籌措資金,改善實驗硬件及軟件環(huán)境,為課題實驗研究創(chuàng)造物質(zhì)條件
學校通過積極籌措,現(xiàn)在有計算機教室兩個,均與intel網(wǎng)連接,通用技術實驗教室兩個,配備有完善的物體模型,這些均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實驗提供了保障。在軟件建設方面,安裝了“VB”、“Ofice201*辦公軟件”、“Photoshop”、“Cuteftp”、“Autocad”、“幾何畫板”等多種實用教學軟件,這一切的建設與完善都為順利進行“提高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實驗奠定了基礎。(三)學生的分班
實驗前,對實驗對象的知識基礎和各種能力進行檢測,獲取相關數(shù)據(jù),按等組實驗的方法劃分實驗班級和對比班級。實驗班與對比班教師的年齡、學歷及業(yè)務能力基本接近。嚴格控制實驗對象,不加班加點,不加重學生課業(yè)負擔。二、轉(zhuǎn)變教師教育觀念與更新和提高信息素養(yǎng)(一)提高教師的思想和理論素質(zhì)。
第一,組織全體課題小組教師開展教育理論學習,每周一都有備課組和教研組活動。通過學習,使教師懂得“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現(xiàn)代化教育理論,懂得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被越來越多的引入教學領域,對教育教學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唯有積極提高自身運用多媒體及網(wǎng)絡技術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人才。現(xiàn)在,教師們制作的教學課件、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作等作品論被分門別類地保存下來,以便在校內(nèi)為所有實驗教師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二)強化技術培訓,提高教師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的能力在培訓中,我們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培訓方式。(1)針性:在培訓中,要求通用技術教師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技術教師熟練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應用于教育教學。(2)校本性:在培訓中,利用學校購買的實用教學資料,采取集中培訓和分散學習相結(jié)合的辦法,按步驟、分層次地組織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集中培訓、教育博客培訓,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三、嶄新教學模式的探索,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實驗的第二階段開始,我們先后開展了三輪大型的“提高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研討展示課活動。共出展示課31節(jié),累計聽課人數(shù)達500多人次。展示課體現(xiàn)了以下特點:(一)所有教師都能結(jié)合本學科特點,在課堂上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驅(qū)動學生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利用網(wǎng)絡自主學習。
(二)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也正是利用網(wǎng)絡中形象生動的眾多資源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探索精神和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師從課堂中心退居為輔導者,為學生廣泛地收集學習資料,做好學生學習的后盾。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四)所有上課教師都能綜合應用動畫、影像、圖像、圖形、聲音、文本等多種媒體,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多角度地將大量教學信息快速地傳遞給學生,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縱觀三次研討活動的始末,我們看到了技術課程所顯示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效益,更看到新課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沖擊力,它倡導的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都通過老師們的教學活動展現(xiàn)出來。
四、合理評價,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節(jié)課結(jié)束,給予學生所完成任務及時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技能掌握情況、素養(yǎng)、各方面能力有個清醒的認識,并做及時的反思、總結(jié),同時,也在相互的交流與評價中鍛煉了能力,彌補了不足。在當前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評價己不僅是放在學會知識上,而且更加注重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上,所以在對學生信息技術知識進行評價時,我們更注重對學生技術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評價。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評價呢?我們覺得可以先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一)、基礎知識技能的評價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技能,在當前任務或作品中是否達到了相應的標準和要求。(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評價看學生作品的創(chuàng)意構思,包括是否新穎、美觀,是否創(chuàng)造性地組合、利用了所學知識技能。這里提倡學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風格和方法,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出飽含自己創(chuàng)意的作品。(三)、協(xié)作能力的評價看一個組內(nèi)任務的總體完成情況,彼此的相互協(xié)作是否可以促進組內(nèi)成員的共同提高。
通過對學生知識技能、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協(xié)作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我們的技術教學就更完整、效果就更加有意義了。
五、加強課題管理,促進課題實驗研究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使課題實驗不流于形式,讓實驗的生命力得到生長,必須用一定的制度和措施來激勵和約束。為此,學校制定了“實驗管理制度等”,這些措施的出臺,規(guī)定所有課題小組教師必須按時參加培訓學習和課堂觀摩,經(jīng)驗交流等,必須按計劃運用教學軟件上好實驗課;學校則定期對教師的實驗情況進行檢查,對成績突出的教師給予表揚和獎勵,同時,也作為評優(yōu)、晉職等的重要依據(jù),激發(fā)了全體教師參與課題實驗的熱情,促使教師不斷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擴展閱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課題實驗方案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課題實驗實施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1、實驗背景
(1)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從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班級授課制到21世紀的現(xiàn)代教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就是一個客觀存在。在我國過分強調(diào)的是教師的“教”,是傳授,忽視了作為主體地位的學生。美國教育專家唐納德R克里克山克教授指出:教學應該是一種有意識的、深思熟慮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對于教什么、學生怎樣才能學得最好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后產(chǎn)生的。這一觀點標志著對教師教學行為更加深入研究的開始。
(2)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后,這一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形成了一個共識:教學是藝術,也是科學。于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tǒng),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jié)果變量等。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單位時間內(nèi)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
(3)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課程改革的進行,使我國的教學發(fā)生了生命性的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被打破,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學中一個突出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而且需要提供多種問題解決的方案。我們認為:其中一種方案就是如何調(diào)整教師的教學行為,并且使得我們的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技術。
基于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提出有效教學的問題,旨在通過使語文教師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并運用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研究目的和價值
重構教師角色,探討課堂教學行為及有效性是我們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但教師教學行為轉(zhuǎn)變絕非自然而然地生成,也不是對以往教師教學行為的全盤否定,而是在其基礎上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本課題屬于教師專業(yè)化素質(zhì)發(fā)展及其教學行動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研究,其研究的意義體現(xiàn)在: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征,找到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徑以及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策略,從而使語文教師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并運用有效教學的策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大多數(shù)學生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效提升,學生喜歡學語文,學習富有成效。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能合理分解并分析教學行為的因素,并據(jù)此調(diào)整教師教學行為。2、通過研究,能提出有效教學的基本概念,能使教師認識到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是高效、低效甚至無效的。
3、通過研究,能反復論證并總結(jié)出一套評定有效教學行為的指標體系。
4、通過研究,能探索并總結(jié)出培養(yǎng)有效教學行為的途徑和方法。三、課題的研究內(nèi)容1、研究假設:
(1)教師教學行為與教學質(zhì)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有效教學行為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zhì)量。
(2)名優(yōu)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普通教師的教學行為在有效性方面存在著差異。(3)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4)有效性教學行為可以從教學準備行為、教學實施行為和教學評價行為等方面去研究和培養(yǎng)。
2、研究內(nèi)容:
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為總課題,擬分層次、有計劃地開展如下專題即子課題研究: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2)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效性研究;(3)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有效性研究;(4)小學生習作指導的有效性研究;(5)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6)課堂作業(yè)的有效性研究;(7)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8)課堂教學師生互動與對話的有效性研究;(9)新課程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四、課題界定與支撐理論1、課題界定:
教學行為: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本課題主要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主要以《教學行為指導》、《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教師的成長與發(fā)展》、《教師角色》等理論基礎作為參考。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
(1)教學行為應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在想學的基礎上展開。
(2)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是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要讓學生知道自己處于何種位置,即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怎樣學等。
(3)在教學形式上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采取學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教學有效性:主要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這個指標應取決于單位時間內(nèi)學生的學習結(jié)果和學習過程的綜合考慮。本課題我們主要以《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與好課評價問題》、《有效教學方法》《有效性評價》等理論基礎作為參考,利用觀察、實踐等方法來研究、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并對學生學習的結(jié)果和過程等變量方面開展研究。提出有效教學的基本概念,探索出提高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徑。本課題研究在于將取得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以解決教育工作中一系列具體的問題。因此,根據(jù)人的認識過程,它屬于實踐研究的范疇,根據(jù)教育發(fā)展的周期及范圍,又屬于近期研究和微觀研究。2、支撐理論: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毒V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結(jié)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fā)與管理、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教師的培養(yǎng)與培訓、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等九個方面作出了具體的要求,構建了符合素質(zhì)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2)多元智力理論。美國心理學家Gardner(1983)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8種認識世界的智力方式,即:語言、數(shù)理邏輯、視覺空間、身體動作、音樂、人際、自我認識和自我觀察者等。不同的人可能擅長特定的智力方式學習,固而人類的知識表征與學習方式有許多不同的形態(tài),個別差異在教學中不可忽視。學生的多元化是所有學校和班級正在面對的現(xiàn)實,為了取得更有效的效果,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存在差異的一些重要表現(xiàn)方式和教學行為必須隨之變化,只有這樣才能調(diào)整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有效性。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派建立在認知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研究的主要是人們?nèi)绾嗡季S。認知科學家試圖推測學習時我們的頭腦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認知科學在幫助我們了解學習和記憶過程的同時引出了兩個意義、影響深遠的概念:信息加工和意義學習。信息加工,它研究的主要是人們怎樣接受、儲存并在需要時有效提取信息的過程。意義學習涉及到在使用新信息時如何最有效組織、設計、傳授這些信息的問題研究。四種認知主義的學習方法分別是指接受學習、互動式學習、探究學習和問題解決法。
(4)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學者認為,首先我們需要接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以及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情感和看法的觀點;其次我們需要幫助他們觀察到自己與他人都是有價值、有能力的個體。有這種觀點和傾向的教師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有價值的”,并且“每個兒童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其核心觀點有:擁有對自己和他人的良好感覺對于個人的積極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學校與教室的環(huán)境必須幫助兒童對一些基本的個體需要感到滿意;要以學生的視覺觀察和理解某種情況;要使用一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自己情感和價值的技巧。
(5)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從其認知論出發(fā),對學習作出了全新的解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內(nèi)心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不是從外界把知識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知識,學生要主動建構客觀事物及其關系的表征,但這種建構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jié)構(包括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識策略)對新信息進行生動加工而建構起來的。建構主義提倡一種更加開放的學習。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這種開放的學習
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結(jié)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diào)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性、情境性、協(xié)作性。
五、研究對象、方法(一)研究對象:
小學16年級的語文任課教師、學生及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變量。(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圖書、網(wǎng)絡,查閱已有的有效教學研究成果,為本課題提供理論與方法上的支撐,避免重復勞動。2、調(diào)查研究法:
通過調(diào)查,了解我校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了解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程度,找出語文課堂教學無效或低效的癥結(jié)。
3、行動研究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邊研究邊總結(jié),及時修訂研究方案,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
4、觀察分析法:深入課堂,推門聽課,提倡聽常規(guī)課。聽課時既要看老師的教,更要看學生的學;既要看“過程和方法”,更要看“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要認真做好聽課筆記,抓住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分析其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5、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學案例研究,從教學案例中總結(jié)有效課堂教學的經(jīng)驗、找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要把聽課、說課和評課結(jié)合起來,努力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和診斷能力。提倡開展“同課研究”(同年級或同學科教師就同一教學內(nèi)容,先開展集體研究或集體備課,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風格參加學校舉辦的“同課擂臺賽”,同科老師互相聽課、評課,使每一課都成為不斷探索的研究課)。
6、經(jīng)驗總結(jié)法:鼓勵教師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踐,不斷反思、總結(jié)經(jīng)驗。六、研究的程序
(一)研究的步驟及時間規(guī)劃
1、實驗啟動階段(201*年9月201*年12月)本階段主要做以下工作:
(1)宣傳、引導教師、學生及社會對課題的認識并調(diào)動其參與的熱情;(2)反復論證、征求師生意見,進行課堂教學現(xiàn)狀問卷調(diào)查;
(3)組織研討,制定目標及操作體系;(4)請專家指導,立項開題,撰寫實驗方案。2、實驗研究階段(201*年1月201*年6月)本階段主要做以下工作:
(1)深入學習、研討,在廣大教師中形成共識;
(2)分解子課題,組織教師扎實地研究,逐步形成成果;
(3)加強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各項工作管理。完善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達到過程化管理的目的。按研究方案進行具體實施,觀察、記錄及整理研究資料,收集信息,撰寫研究論文或各子課題研究報告等。每學期按課題研究進度做到圍繞一個專題,訂好一份階段性研究計劃,作好一次專題匯報,搞好一次系列研討活動,寫好一份階段性研究總結(jié),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積累一本研究資料,每位課題組成員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研究論文和提供一個教學案例,每學年每個課題組成員發(fā)表或獲獎一篇研究論文。
3、總結(jié)深化階段(201*年7月201*年12月)本階段主要做以下工作:
(1)完成各項測試,進行對照、分析;
(2)整理有關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形成成果并加以推廣;(3)完成研究報告,申請課題結(jié)題。(二)研究管理措施:
1、成立戰(zhàn)斗力較強的課題組。一是設立課題組負責人,并實行課題負責人制度。二是組建“實干+科研”型的課題小組。三是完善教育科研機制,為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2、保障經(jīng)費投入。學校每年拿出課題研究專用經(jīng)費,購置課題實驗必需的儀器設備,改善教師的辦公條件,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以適應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
3、加強培訓學習。課題組每周安排固定時間進行課題研究理論和科研知識的學習,引導教師切實轉(zhuǎn)化教育理念,確立起“有效教育”的觀念。學校還將采用“請進來”與“走出去”的方法相結(jié)合,聘請專家來校指導,努力提高教師們的教研水平。
4、加強與實驗學校之間的交流,使各個子課題互相借鑒、集思廣益,最終合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5、加強實驗研究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的指導與管理,加強課題實驗的動態(tài)管理,做好課題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材料等信息收集,規(guī)范建檔。
七、研究的成果形式
第一階段:調(diào)查報告、課題論證報告、課題實驗計劃。(課題實驗小組)第二階段:課題實驗實施過程中的階段小結(jié)、階段研究報告、研究課精彩案例、課題實驗反思、課題實驗經(jīng)驗總結(jié)或論文。(課題組全體實驗教師)
第三階段:課題實驗結(jié)題報告。(課題負責人)八、研究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組顧問曹勇珍(縣小學教研室副主任)
郭玉蘭(縣小學教研室教研員)鐘小菊(縣小學教研室教研員)
課題領導小組組長:張守瓊副組長:何伯文實驗課題組組長:鄧建軍副組長:鄭永洪丘錦雄成員:鄧福招鄭元菇鄧麗琴黎翠紅何龍昌
張建英丘聲雄鐘建聰鄭永洪陳世階曾喜英丘石生丘錦雄李冬金鐘晉連
九、經(jīng)費預算情況(201*.9201*.12)1、課題實驗材料印刷經(jīng)費:5000元。
2、開展課題實驗需購置的書籍、多媒體設備、光盤等經(jīng)費:8000元。3、實驗人員外出學習、觀摩等差旅費:3000元。4、開展課題研究專項活動等經(jīng)費:201*元。5、其它預算外費用:201*元。
中都中心小學語文課題組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提高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總結(jié)》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提高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總結(jié):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