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總結
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總結
一、學生情況總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現(xiàn)有兩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于被老師和家長牽著走,而不善于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jīng)驗:學生雖經(jīng)過一年的科學學習,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shù)、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diào)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nèi)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調(diào)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二、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jù)進行驗證,經(jīng)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三、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點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了解。例如,對于空氣是否熱脹冷縮,要求學生想出一些觀察的方法。包括用什么方法把空氣裝起來,怎樣才能不使空氣跑掉,怎樣才能看到空氣遇冷或遇熱后的體積變化。在探究活動中,要求小學生自己想出觀察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他們要在積累和掌握了對這一事物的有關知識和一定的觀察經(jīng)驗之后,才可能做到。由于學生在三年級已經(jīng)學習了“空氣”單元,并已經(jīng)掌握了觀察液體熱脹冷縮的方法,所以在這里對學生提出這個要求是適時的。我們希望在其他活動中,也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自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在本冊的活動設計中,不僅要求學生更為準確和細致地觀察物體,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并選擇適當?shù)脑~匯、數(shù)據(jù)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xiàn)象。例如,云量和雨量、氣溫、天氣、磁性的強弱、聲音的高低等。在溶解、不同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等活動中,也對學生的觀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要求學生不僅觀察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年級科學下學期教學總結
泰安第十五中學小學部
宋愛琴
擴展閱讀: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一)、適當擴大單元規(guī)模,使學生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nèi)深入研究。四(下)教材在呈現(xiàn)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大單元的模式,這是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進。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動,這對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研究興趣、經(jīng)歷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以及實現(xiàn)科學教育目標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單元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在持續(xù)一個月的主題學習中學習興趣不斷得到激發(fā),探究活動不斷深入,學習活動能夠向著更多、更廣闊的領域拓展,獲得更為全面和豐富的學習體驗。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活動之間的結構聯(lián)系,促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新的問題,以問題推動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探究方法不斷豐富。在三年級的科學教學中,強調(diào)科學探究始于觀察。確實,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茖W上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也往往正是由觀察邁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觀察作為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方法加以強調(diào)是完全正確的,也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隨著科學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應該得到不斷豐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測,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本冊教材在這兩方面就是有所側重的。隨著探究方法的豐富,探究的模式也跟著豐富起來:如觀察-統(tǒng)計-比較-分析-結論、觀察-假設(推測)-驗證(測量、實驗)-分析-結論等。
(三)、加強對學習主體的研究,構建以兒童心理發(fā)展為線索的科學探究體系。本冊教材是以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為基礎構建的,所有的活動都在對兒童認識問題的規(guī)律和特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具體說,就是活動設計充分遵循了兒童認識發(fā)展的順序,從學生們可觀察到的微小變化開始,從關注學生身邊的事物四、教材分析:
1、全冊內(nèi)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四冊。全冊教材包括了“電”、“新的生命”、“食物”、巖石和礦物”四個單元,由30多個典型活動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單元內(nèi)容和課時情況:
第一單元“電”共9課時,具體包括:電和我們的生活(1課時),點亮我的小燈泡(1課時),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1課時),電路出故障了(1課時),導體和絕緣體(1課時),我來做個小開關(1課時),里面是怎樣連接的(1課時),我們選擇了什么(2課時)。第二單元“新的生命”共7課時,具體包括:油菜花開了(1課時),各種各樣的花(1課時),花、果實和種子(1課時),豌豆夾里的豌豆(1課時)。把種子散播到遠處(1課時),萌發(fā)的種子(1課時),動物的卵(1課時),
第三單元“食物”共7課時,具體包括:一天的食物(1課時),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什么(1課時),吃什么和還吃什么(1課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課時),面包發(fā)霉了(1課時),減慢食物變質(zhì)的速度(1課時),食物包裝上的信息(1課時)。
第四單元“巖石和礦物”共7課時,具體包括:各種各樣的巖石(1課時),進一步觀察巖石(1課時),巖石的組成(1課時),怎樣觀察描述礦物(1課時)。巖石會改變模樣嗎(1課時),巖石礦物和我們(1課時)。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開始,
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進他們?nèi)ソ⒆约旱挠^點和概念。
專題一、電單元分析與教學建議(一)、教材簡析第一:電和我們的生活
本課是《電》單元的起始課,教材看似非常簡單但是蘊涵著教材設計者深刻的思考。本課的教學是學生們關注“電”這個事物的開始,也許他們在以前也關注電,但是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有目的的去關注電。
本課主要有“調(diào)查家中的電器”、“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兩項活動。調(diào)查家中的電器,這是一項比較容易開展的調(diào)查活動。調(diào)查活動前,教師要強調(diào)注意安全,同時組織引導學生盡可能地多調(diào)查用電器,并且要求及時地做記錄。上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交流,把自己的記錄、想法與大家分享。認識家用電器所用的電是不一樣的。教材中一個孩子指著家中的電器調(diào)查記錄說:“我把他們分為沒有觸電危險的和有觸電危險的兩大類。”是為了指導學生認識,電器可以按用電性質(zhì)進行分類:使用交流電的、使用電池的、既可以使用干電池又可以使用交流電的。必須指出,有些電器所用的電是有觸電危險的,這些電是從電廠發(fā)出、通過電線送到各家各戶的220V交流電。這是足以引發(fā)觸電事故、致人死亡的電!而干電池的電壓很低。只有1.5V,因此是沒有觸電危險的。在調(diào)查的過程,使學生理解電的重要性。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先進行個體研究后小組交流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課前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電的資料,課堂內(nèi)引導交流討論。交流的內(nèi)容可以多種多樣,根據(jù)收集的資料來確定。討論可以圍繞兩大類內(nèi)容:一是電的知識,讓學生們思考他們所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二是安全用電的知識,要讓他們初步認識1.5V、220V、5500V、等電壓的意義。用一節(jié)1.5V的干電池點亮小燈泡,并不怎么亮,但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對人體來說,低于36V的電壓是安全的。而生活中,一般都使用220V以上的電壓,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安全的。因此,一定要注意電器的使用,不能接觸電器的帶電部分。教材中兩則關于安全用電的資料的展現(xiàn),是對學生安全用電的警告。
第二:點亮我的小燈泡
點亮小燈泡,對于成人來說很簡單,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大多是沒有實際操作過的。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點亮小燈泡。教材首先讓學生觀察小燈泡的內(nèi)部構造,這是以前自然課與常識課中都沒有的,意在后面的活動中體驗電流是怎么流過小燈泡的。也許學生們拿到電線、電池立刻就能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但是,他們還沒有去認識電路的真正意義。所以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材料及其結構進行觀察認識。在學生們嘗試用這些材料組裝簡單電路時,每個學生都應動手試一試,讓自己連接的小燈泡亮起來,可能有些學生沒有成功,要鼓勵他們再試。小燈泡點亮了,學生們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這時要他們說說是怎樣連接才使小燈泡發(fā)亮的。
在學會連接簡單電路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將發(fā)光燈泡的連接裝置用實物圖的方式畫在科學文件夾上,將有助于他們理解電路中電流的流動路線。教師可以請學生用手勢比劃電是怎么流的,也可以在科學文件夾上請學生用箭頭表述。也許描述電流流動方向的說法各不相同,這是完全正常也是應該的,因為電是怎么流的我們看不見,我們只能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猜測。教師應該允許各種猜測,把各種猜測羅列出來,再來比較一下:被人們廣泛認可的是哪一種猜測?哪一條最接近科學家的猜測。
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礎上,教材的第二部分分別選擇了四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供學生思考:怎樣連接才能使燈泡發(fā)光,怎樣連接不能使小燈泡發(fā)光。這四種連接方式比較典型,建議讓學生都嘗試連一連并且把它們畫在科學文件夾里。畫的時候應要求把不能使燈泡發(fā)光的電路與能使燈泡發(fā)光的電路分開,比較一下它們各自的特點,并說說哪種連接方式會使小燈泡發(fā)光?哪種連接不能使小燈泡發(fā)光?為什么?在電路連接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有一種連接方式會使電池或電線發(fā)熱,這可能是造成了短路。要告訴他們,當電池的兩端直接通過電線連接在一起時,就會發(fā)生短路。不要以這種方式去連接,否則會損壞電池。如果發(fā)生短路,必須立即斷開電線,這樣電池還可以再用。短路現(xiàn)象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短路對于學生來說是新的知識,只有讓他們從實踐中去嘗試、體驗,他們才會理解。在這里,要求學生能區(qū)分斷路和短路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三: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在這個課題的教學中試圖讓孩子經(jīng)歷讓更多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提高在活動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小燈座、一個電池盒,先仔細觀察這些材料的構造。意在讓學生理解制作的原理,明白這些材料在電路中起到的作用。在教學中要確保每個學生都學會用電池盒、小燈座來組裝電路。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法。小燈泡亮了以后,要讓學生拿出科學文件夾,把電路用實物圖畫下來。在畫的過程中,學生們會覺得畫實物電路圖比較費時間,這時可以引入一種簡單的方法即簡單電路圖。要指導學生認識一些簡單的符號,這樣的教學設計便于學生下面課題的研究,也便于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
教學中我們也可以這樣組織這部分的教學,先提供給學生兩個燈泡與一個電池以及導線,請學生到講臺展示自己的連接方法,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這樣雖然能亮起來的但是真的比較麻煩。這時教師可以逐個出現(xiàn)燈座、電池盒。這樣的教學也是比較生動的。
在學生們已經(jīng)學會使用電池盒、小燈座之后,用這些材料來組建一個比較復雜電路的活動可以開始了。點亮更多的燈泡,意味著要提供比較多的材料。教材要求提供2個小燈泡、2個小燈座、電池盒、干電池各1個、電線4根等,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開展活動,每個學生都要參與進來。可以在小組內(nèi)先討論一下打算研究的內(nèi)容。比如:2個小燈泡怎樣連接?有幾種辦法?在電路中只安裝1個燈泡和2個燈泡,亮度是否相同?如果2個燈泡之間拿掉一根電線,燈泡還會亮嗎?同時點亮3個小燈泡行不行?這些活動都需要學生們互相合作來完成。當新的電路連好時,要讓他們把這些電路畫在科學文件夾上,以便討論、交流時使用。教師可以從這些圖中,了解學生對電路的掌握情況。活動全部結束后,應提醒學生對材料進行整理并放回原處,確保電路是不連接的。交流匯報的過程相當重要,要讓學生們充分發(fā)表自己的電路連接方式,組里的一些設想、一些思考,使思維更加活躍。
第四:電路出故障了
學生在接亮很多小燈泡的活動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連接方法正確可是燈泡不亮的情況。這就引出了“電路出故障”這個課題的研究。怎么解釋連接方法正確燈泡卻不亮這個現(xiàn)象?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解釋。第一層面的解釋是電路斷路了;第二層面的解釋是電路中哪個材料有可能壞了。不同層面的解釋是學生不同思維發(fā)展水平的體現(xiàn)。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進行解釋。教學中教師可提供給學生一個出了故障的電路,(教師可以準備多個好的和壞了的小燈泡,有電的和沒電的電池等有結構的材料。)讓孩子們推測,整理出可能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各種原因。研究小燈泡怎么不亮了,需要讓學生制定一個研究計劃、查找原因、進行猜測,要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盡可能多地分析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并做記錄。
孩子們檢查燈泡不亮的原因會有多種方法,比如材料替換法等。這一課孩子們將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電路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體驗科學的檢測手段將使我們更為迅速地解決問題。電路檢測器做好以后,怎樣用它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呢?可以先讓孩子們思考一下,然后分小組討論檢測步驟,制定檢測方案,再來試一試。在利用排除法進行測試,找出故障的原因后,還應該讓孩子們再試一次,使小燈泡重新亮起來。值得提醒的是,有了電路檢測器,不要忘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教師可以這樣問學生:我們的電路檢測器能檢驗家里的電燈泡嗎?我們這個檢測器能不能檢驗裝在墻壁上的接線板?
第五:導體與絕緣體
導體與絕緣體這兩個科學概念學生以前可能都知道。在這一課里,孩子們將會發(fā)現(xiàn)導體是電流容易通過的物質(zhì),絕緣體是電流不容易通過的物質(zhì)。通過本節(jié)課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兩個科學概念。
檢測區(qū)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怎么檢測呢?用電路檢測器檢測一塊橡皮的活動就給孩子們奠定了基礎。在這個活動中,讓孩子們經(jīng)歷“預測檢測燈泡是否會亮檢測橡皮能否通過電流使燈泡發(fā)光重復檢測橡皮記錄檢測結果”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制作檢測計劃的過程。教學中提供檢測的這25種物體,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的,在檢測過程中教師要強調(diào)材料從右邊的盒子里拿出,待檢測完畢后應放到左邊的盒子里,整理檢測記錄。讓孩子們看著自己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發(fā)表見解,然后根據(jù)檢測記錄表,整理出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并說說導體與絕緣體各自的特點。這是一個從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這個檢測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增加要檢測的物體。這些檢測與分析的活動都要在一節(jié)課內(nèi)完成,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觀念與活動效率。但是快速檢測物體并不代表草率的活動,每次檢測都要嚴格按照“檢測檢測器預測檢測重復檢測”的過程進行。知道了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就可以讓學生們討論,教師和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導體、哪些地方用到了絕緣體?導體和絕緣體各有什么作用?教材插圖中的孩子們正在討論:“不要用濕布擦,也不能用濕手觸摸電器和開關!”“要好好保護這些絕緣體。”強調(diào)了安全用電的注事項,同時也強化了孩子們對導體和絕緣體的理解!拔覀兝脤w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希望有電的地方。”
第六:我來做個小開關
通過對導體與絕緣體的研究,學生已知道導體是電流能通過的物體,而絕緣體是電流不容易通過的物體。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本節(jié)課的目標是經(jīng)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并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和創(chuàng)造能力。孩子們通過觀察手電筒的開關活動,能夠了解開關的開和關與小燈泡的亮和滅之間的關系。這個活動要注意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感受開關的功能。明白了手電筒的開關原理之后,孩子們會想到為自己制造的電路設計一個開關,自由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怎么操作呢?在討論中孩子們會漸漸明確:在一個斷開的電路中連接上一個導體,電路就通,斷開導體,電路就不通。用上老師提供的材料,設計好一個方案以后就來試著做一個開關吧。值得老師們注意的是:這些組裝活動要讓每一個孩子都經(jīng)歷,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通過扣式開關和按壓式開關的組裝活動,啟發(fā)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來自己設計一種開關。孩子們會自己制造開關了,生活中常見的紅綠燈開關會組裝嗎?教師可提供給學生組裝紅、綠燈的材料,并引導他們討論如何組裝,然后讓他們嘗試組裝一組紅綠燈裝置。如果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的學生發(fā)展得比較好,教師可以在制作紅、綠燈的基礎上加一個黃燈。
第七: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里面是怎樣連接的”是通過一個暗箱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的課題。請學生觀察只有接線頭的封閉盒子,在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讓學生去解決“盒子里導線是怎樣連接的?”學生會意識到用我們用過的“檢測器”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先請學生推測4接線頭盒子,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的、哪兩個是不通的。在第一個活動階段,可以讓學生進行一定的觀察、檢測,指導他們一邊檢測一邊把結果記錄下來,并把檢測結果寫在黑板上,集體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把漏掉的檢測對數(shù)、錯誤的對數(shù)改正過來,對有規(guī)律的檢測順序應讓孩子們來評價,究竟好在哪里。這些記錄的結果是獲得盒子內(nèi)部連接方式的關鍵信息,如果沒有這些信息,后面的推測活動就無法展開,因此它們是進行推測的依據(jù)。
有了檢測的結果之后,教學的第二個活動就進入了對外部獲得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推斷的活動階段。活動的開展是根據(jù)4接線頭的檢測結果,推測盒子里的電路是怎樣連接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而又有一定智力挑戰(zhàn)性的活動。要讓孩子們把推測的結果畫下來,有幾種推測就畫幾張圖。假如檢測的結果是1和2、1和4、2和4是通的,3和另外幾個接線頭都不通,那么大多數(shù)孩子在推測過程中會認為1和2、1和4、2和4之間肯定有電線連接,但也會有學生想到,如果把1和2這兩根電線拿掉,電路也是通的。這一學生的思維顯然比別的學生向前跨了一步,要請他說說推測的依據(jù),并啟發(fā)全班研究,1和4的連接線拿掉行不行?2和4的連接線拿掉行不行?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們的思維將十分活躍,并且不斷地向前發(fā)展。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他們繼續(xù)深入思考:根據(jù)檢測的結果能確定本組的盒子是哪一種連接方式嗎?學生們會認識到,這是不能確定的。從4接線盒的推測,到6接線盒的推測,這對學生們來說已經(jīng)是非常容易的了。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說說,6接線頭的盒子,需要檢測幾對接線頭,讓他們寫出排列的順序。教師也可以發(fā)給學生6接線頭的盒子,讓他們課后去測試一下。最后出現(xiàn)電路游戲板,相信學生是很容易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
第八:我們選擇了什么
經(jīng)過近一個月的對電的探究活動,研究進行到這里,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同樣是兩節(jié)電池接亮兩個燈泡,不同的連接方法,燈泡的亮度是不一樣的。這節(jié)課的研究內(nèi)容就是從這里引出來的,研究活動中要讓學生認識串聯(lián)電路與并聯(lián)電路。怎么比較串聯(lián)電路與并聯(lián)電路的不一樣?觀察并討論一下吧:把電池串聯(lián)起來使用有什么特點?把電池并聯(lián)起來使用有什么特點?這兩個活動的設計,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把實驗中看到的現(xiàn)象用語言描述出來,并進行分析比較,抓住串聯(lián)、并聯(lián)的主要區(qū)別。
我們已經(jīng)學會用電池、燈泡、電線組裝一盞盞的電燈了,那么我們可以像電工那樣給一個硬紙盒房子設計、裝配房間電路嗎?我們?nèi)绾卧O計呢?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教材中提出的一系列問題給了學生們一些啟示,但在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教材出示的這些問題不是要學生回答的,用意在于提示設計房間照明電路時的一些設計思路。根據(jù)上面的這些提示,小組共同來制定一個設計方案,然后交流各自房間照明電路的設計方案,并彼此進行評價。學生們對安裝自己房間的照明電路會感興趣,但對他們來說也存在著難度,也會產(chǎn)生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時候,要小組同學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大膽地去嘗試。當學生看到自己設計、安裝的房間燈亮了,心中肯定會無比喜悅,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個活動在本節(jié)課的的教學中是一個重點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拔覀冞x擇了什么”是一個內(nèi)容十分豐富的課題。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情況與自己學期總課時的安排確定分幾課時教學。建議本課題的教學課時不要少于兩課時。
(二)、幾點建議:
1、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對電的探究要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個活動,學生借助充足而有結構的材料參與活動,產(chǎn)生科學問題,獲得對的電體驗和感悟。例如:讓小燈泡發(fā)光,每一位學生有一節(jié)干電池、一個小燈泡、一根電線,接通電路,讓小燈泡發(fā)光。使用燈座、點亮更多的燈泡,每一小組都要有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各1個、電線4根。使每一位學生都有用電池盒、小燈座來組裝電路的機會,并能學會小燈座、電池盒的使用方法,發(fā)現(xiàn)兩個小燈泡連接到電路中的兩種不同方法。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師有意地將不能發(fā)光的燈泡、松動了的小燈座或電池盒、沒電的干電池、中間不通的電線等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接到電路中去。為什么小燈泡不亮呢?由此產(chǎn)生研究的問題。檢測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師生共同合作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物體,設計好記錄表和統(tǒng)計表,使學生通過對物體大量的檢測后,找到導體和絕緣體的特點。觀察手電筒,發(fā)動學生收集手電筒,最好做到每人一個,讓學生拆開來進行觀察。教師還要設計好學生用的科學文件夾,有關的記錄表等。這一單元教學中,每一堂課教師都要組織新的活動材料,有的材料可能在科學工具箱里有配備,但不可能每一所學校都有條件配備,這對我們教師來說要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2、科學探究活動從觀察開始?茖W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描述和解釋世界,而描述和解釋世界的途徑便是觀察和實驗。觀察是任何科學研究的基礎。教材中,對“發(fā)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電池盒和小燈座的結構”,“手電筒的材料、構造和開關”,“接線盒”等都安排了觀察活動。還應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電器”,“一根電線、一個電池、一個小燈泡所組成的電路”,“電路中哪個部分出了故障”“比較不同電路的連接方法”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如:觀察與思考的結合。觀察活動是一個理性的過程。如: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的構造是在學生初步感知電路中電流的路線的基礎上開展的,引領學生在觀察時要想一想,電池盒的兩端的銅片與銅片相連接的兩個接口上的彈簧夾各有什么作用,小燈泡上的螺口和彈簧夾各有什么作用,怎樣使用彈簧夾等。這些思考為運用電池盒、小燈座接亮小電燈作了準備。又如:經(jīng)歷從觀察到描述的過程。學生通過運用感官獲得的對事物的各種認識轉化成可以與人交流的信息,就需要對觀察對象進行描述。如:學生在觀察手電筒的結構后,對手電筒所用的材料中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電池和小燈泡是怎樣安裝的,開關有什么作用,開關是怎樣控制電流的通、斷進行討論和交流;用筆畫一畫手電筒中的電流圖,從中體驗開關對手電筒的亮、滅所起的作用。對于觀察活動的方法和作用沈雪明教研員在〈〈科學課〉〉雜志上發(fā)表的〈〈走近觀察〉〉一文中通過讓學生經(jīng)歷“從觀察到描述的過程”,“提出問題、不斷發(fā)現(xiàn)更多觀察內(nèi)容的過程”,“觀察和思考相結合的過程”,等七個方面進行精僻的論述。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觀察內(nèi)容和目的,引領學生開展觀察活動。
3、在活動中產(chǎn)生探究的問題。一般探究活動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你想研究什么?”,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會提出“我想研究……為什么”,“我想研究……怎么樣”的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大多是脫離學生實際體驗的又不大適合學生研究的問題。小學生研究的問題只能是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產(chǎn)生,而不是由教師“逼”出來。本教材的每一課時都是從活動開始。如:讓小燈泡發(fā)光的活動中,學生有可能在拿到干電池、小燈泡、電線后,首先想到的是怎樣接才能使小燈泡發(fā)光呢?在嘗試用不同方法接通電路時,有時小燈泡發(fā)光,有時小燈泡不發(fā)光,為什么這樣接發(fā)光而那樣接不發(fā)光?可能還有提出小燈泡不發(fā)光但電線(電池)為么會發(fā)燙呢?小燈泡亮了,那么干電池里的電是怎樣從跑到燈泡里去的?如果學生能提出這些問題正是課堂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探究的問題。
4、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態(tài)度。要引領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地開展探究活動,就要有科學活動的規(guī)則。如:在檢測是導體還是絕緣體的活動過程中,先讓學生制訂檢測橡皮能不能通過電流的小組活動計劃。因要求學生能制訂出較完整的活動計劃是有困難的,所以在學生制訂活動計劃后,再引導學生讀專家提供的研究方法,并討論專家計劃中的每一步為什么要這樣做,如果少了這一步行不行。讓學生理解:“橡皮從右邊的盒子里拿出,檢測后放入左邊盤子中”是體現(xiàn)了科學研究的有序性;“把預測記錄在科學文件夾上”,因為預測是科學工作者的一個常用方法;“把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接觸一下,看看燈泡是否發(fā)光”,說明檢測工具自身必須準確,如果檢測工具有了問題,檢測結果也就不真實;“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看看燈泡是否發(fā)光”,知道這是初步的檢測結果;“重復檢測一次”是為了提高檢測的準確性,減少失誤;“把檢測時燈泡是否發(fā)光記錄在科學文件夾上”,是因為科學活動必須要有記錄,沒有記錄就沒有一切。在明確了檢測的每一步的目的后,再讓學生開展對橡皮的檢測,又從對橡皮的檢測遷移到對25種材料的檢測,將對橡皮檢測的科學嚴謹態(tài)度遷移和影響著對更多物體的檢測,活動前的規(guī)范行為無疑使得后續(xù)檢測有章可循,在反復的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科學的態(tài)度。
5、科學活動倡導合作,而不是競爭。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總是要爭著表現(xiàn)自己,尤其在小燈泡一次次亮與不亮的變化中,活動能力強或好表現(xiàn)自己的同學更是很少考慮到合作。所以在小組活動中,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每一個人都要有獨立思考,不是每一個人做同樣的事,而是為解決共同的問題而做不同的工作。如:在檢測導體還是絕緣體的活動中,有的同學負責材料工作,把要檢測的材料從右盒子里拿出來,遞給檢測的同學,檢測完畢,從檢測員手中接過來放進左邊的盤子里;有的同學負責檢測工作,并把檢測到的情況讓全組同學看到,然后將檢測的結果匯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認真地觀察檢測過程,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工作;負責匯報的同學在配合其他同學的工作時,聆聽大家的意見,作出匯報的準備。因為檢測的材料比較多,有的角色也可以替換,經(jīng)歷不同的操作過程。6、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在開展調(diào)查家中的電器活動前就要提醒學生,發(fā)電廠里發(fā)出的通過電線送到各戶的電是220V的交流電,是能引發(fā)觸電事故、致人死亡的電。在交流電的知識時,又要提醒學生學校里、家里的電線、插座上的電是很危險的220V的電,明確我們做實驗的電是干電池里的電。在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時,又要進行安全警告,不能用電路檢測器測家用220V的電器電路。在討論家里學校里哪些地方用到導體和絕緣體的時候又要提醒學生不能用濕布擦電器開關,也不能用濕手觸摸電器開關。使學生明確安全用電常識,逐步養(yǎng)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專題二、新的生命(一)、單元的結構按排:
觀察油菜花觀察各種各樣的花(產(chǎn)生問題:顏色、形狀、大小、構造千差萬別,人們是根據(jù)什么把它們統(tǒng)稱為花呢?因為花能開花、結果,果實里面長著種子)花、果實和種子(探究的重點轉移到果實和種子上)豌豆莢里的豌豆(在這項活動之后,學生們回答一棵油菜能長多少顆油菜籽的問題就不難了,但產(chǎn)生新的問題是:這么多油菜籽落在這棵油菜的近旁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況?)把種子撒播到遠處萌發(fā)的種子(觀察研究種子的生命,植物的繁衍)動物的卵(其實它還只是動物新生命誕生的第一課)宣告:生物的研究、生命的研究沒有結束,才剛剛開始。
(二)、單元的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教學希望組織引導學生達成的具體目標有:
1、知道花的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在對一顆油菜的花進行觀察后能推測花的變化過程,并用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學會這種科學思維方式。
2、能自己設計有關花的小專題研究方案,完成小專題研究活動,并能將研究結果以表格、圖示、文字等方式呈現(xiàn)出來。在專題觀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花的內(nèi)涵,能夠區(qū)別什么是花?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單性花和兩性花;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
4、知道植物的花承擔著生產(chǎn)種子、繁殖生命的任務,能用自己擅長的方法表達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圖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實的成長過程。
5、能自己設計“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圖表,并通過數(shù)學統(tǒng)計的方法知道豌豆種子數(shù)量的分布規(guī)律。
6、認識幾種常見的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認識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在外部形態(tài)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獨特的傳播方式;認識種子和果實的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探究植物種子和果實的興趣。
7、認識動物的一些繁殖活動及產(chǎn)卵動物的卵的特點,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動植物的多樣性特點及動、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三)、課時安排:
1、油菜花開了--------1課時2、各種各樣的花------2課時3、花、果實和種子---1課時4、豌豆莢里的豌豆---1課時5、把種子撒播到遠方1課時6、萌發(fā)的種子---------2課時7、動物的卵------------1課時(四)、分課時教材分析:第一課時油菜花開了油菜花的研究是從“一棵油菜”,也就是從油菜的完整植株觀察開始的,這里,隱含著一個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
1、觀察一棵油菜
本課時選用油菜作為觀察的對象,是因為油菜具有普及性,在我們江南一帶是一種普遍種植的油料作物。觀察一棵油菜的目的是對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進行了解。(與曾經(jīng)觀察過的鳳仙花進行比較和聯(lián)系也是有意義)課文中“我們能區(qū)分油菜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嗎?”如果學生能區(qū)分,這就是觀察。在觀察中花是最能吸引學生們的注意了,于是觀察油菜花的活動開始了。這部分的內(nèi)容又是本課題教學重點觀察油菜花的引子。
2、觀察一朵油菜花
觀察油菜花的活動,是由解剖油菜花、記錄觀察結果及兩個問題的討論組成的。
油菜花很小,可以用放大鏡觀察,但即使使用放大鏡也無法觀察到花朵里面的情況。怎樣觀察了解油菜花里面的構造呢?解剖是一種可以采用的方法。如果觀察一朵油菜花的活動,一開始就進行解剖觀察,當然也學習了解剖,也認識了油菜花的各個部分,但卻失去了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一次解決問題的經(jīng)歷,在對解剖的認識上也會發(fā)生缺失,解剖只是人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不鼓勵學生在解剖了油菜花后去積極地解剖觀察周圍的花。
解剖一朵油菜花,認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并作好觀察記錄,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可以教給學生,也可以讓學生們自己看書,以解決觀察描述活動中的詞匯。這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這和以前的常識中的教學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但以前的指向是花的結構,而科學課的指向要豐富的多。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在保留了以前常識課上對一朵花的觀察,還增加了觀察一棵油菜的花。觀察一棵油菜的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
讓學生數(shù)數(shù)開了幾朵花,數(shù)數(shù)有幾個花蕾,這不難,但學生數(shù)著數(shù)著就會提出問題,如:花蕾到花這個過程中,那些剛開始裂開的花算是花蕾還是花?半開的算什么?那些謝了的、掉了的花算不算?花謝后算什么?從而就把所有的“花”都列入觀察的范圍。事實上按排這一個觀察活動,可以從一棵油菜的花里可以觀察到一個花蕾的變化(展示了油菜花從花蕾到結果的過程,這是一個用幾分鐘解決了原本需要幾天時間來解決問題的辦法)。于是有了讓學生畫一個花蕾,推想花蕾將產(chǎn)生的一系列變化,畫出花蕾未來的變化連續(xù)圖。讓學生進行推想,下圖中有兩位同學,一位同學說:知道我是怎樣推想的嗎?這里可以是看到其它的花而推想的。也可能是看到這一棵油菜的花而推想的。另一個學生說:我到地里選一個花蕾觀察。這是一種方法的提示,也可以每天看這個花蕾來觀察它的變化,但這個只能是放在課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生想出來的所有的方法都要給予肯定。這些也是學生們能想出來的辦法。
第二課時各種各樣的花完成對一朵花的觀察,在對花的構造的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后,過渡到各種各樣的花。
1、花的專題觀察。
這里首先要提醒學生我們的專題觀察是一項不損傷花朵的觀察活動。這是一個專題觀察,所以首先要同學們?yōu)樽约哼x擇專題,這與植物單元不一樣的是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地自主空間推動孩子去觀察。選擇哪些研究內(nèi)容?書上用幾個小孩子的語言和圖表對觀察的內(nèi)容和方法給了我們一些提示:1、是測量花朵的大小。在記錄時,判定大小時,可以選定一個標準,如以5厘米作標準。2、觀察花的品種。3、數(shù)數(shù)各種花的花瓣。4、研究雄蕊和雌蕊。5、萼片6、花的顏色。7、對一朵花的觀察。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想出觀察、調(diào)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書上展示了科學家的觀察,對4197種花的顏色統(tǒng)計記錄,還展示了一個孩子對一朵花的觀察記錄。這張記錄表上記憶這朵花的名稱是次要的,意義不太大。應多注意那十多個提示怎樣為我們研究一種陌生的花打開思路。
2、“花的觀察”報告會。
這部分的重點是讓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較全面、具體、有條理地描述研究成果,并將研究的成果用表格、圖示等方式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請我們留意書上的提示,有按花的氣味來匯報的,有在花朵里觀察到的小動物一匯報的,有按花瓣的形狀來匯報的。
從選擇觀察專題到通過報告會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學生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小課題研究過程,有利于他們在課外更多地進行獨立的科學研究活動。
3、一朵完全花嗎
書上出示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這些知識是為了幫助孩子解決觀察中的一些困惑。并不是要讓學生背出來。課文讓學生觀察南瓜的雌花和雄花,引導學生思考:植物的花分雌性和雄性有什么意義?通過對比為進一步認識花如何孕育果實埋下伏筆。
第三課時花、果實和種子
這是繼觀察各種各樣的花的教學活動后開展的又一個專題觀察活動。是專題活動中“我們倆合作研究雄蕊和雌蕊”這一專題研究的具體展示。本單元是新的生命,所以本課時順著這個意思,去觀察雄蕊和雌蕊。
1、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通過觀察了解雄蕊和雌蕊,了解各部分,在觀察雄蕊時,看看雄蕊花藥里的花粉都容易抖落,在觀察雌蕊時用手指輕觸柱頭,觀察柱頭有粘性,讓柱頭輕觸紙上的花粉,發(fā)現(xiàn)它不容易掉,教材出示“各種雄蕊”和“各種雌蕊”分別具有這個特點。通過這個活動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傳授花粉,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胚珠受精的過程,書上出示了這段材料,我們教師不要把它當作考試的材料,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看看雌蕊和雄蕊。這一部分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們經(jīng)歷探究過程和描述他們的發(fā)現(xiàn)和推理上。2、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在第一課中學生們已經(jīng)畫了花蕾的未來變化連續(xù)圖,這一部分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們進一步研討油菜果實的成長過程,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討結果。觀察油菜的果實,按成長的順序把它們排列在紙上。這是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一種表述方式?梢允窃谡n外對一個果實進行成長過程的觀察,也可以對一棵油菜花上果實成長的過程進行排序。
“小心的剝開油菜的果實”是提醒學生關愛植物小生命,通過借助放大鏡來觀察或直接用肉眼來觀察油菜種子,然后說說油菜的果實和種子是怎樣生長的,交流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和問題。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一課的教學做準備。
第四課時豌豆莢里的豌豆1、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
在前面的教學中,已經(jīng)對油菜花作了全面、細致的觀察,這時觀察和討論的重點是油菜花和豌豆花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這個課時內(nèi)的活動和前面有所不同,開展的是比較觀察。
有比較觀察油菜花與豌豆花。(比較花的外部特點,很容易,從顏色、形狀、大小等很容易辨別出來,但花的內(nèi)部構造是否相同呢?教材的插圖提醒學生,這是便于觀察,解剖豌豆花時也應該像解剖油菜花一樣做到有序。)
比較觀察油菜果實與豌豆果實。(依照由外到內(nèi)的觀察順序,先比較果實外部顏色、形狀、大小、長短、粗細,等)
比較觀察油菜種子與豌豆種子。(再打開豆莢,比較種子的形狀、大小、數(shù)量,在打開豌豆莢時對學生進行尊重生命的教育)。在比較種子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有還沒長成的種子,事實這就是原來子房內(nèi)的胚珠,是沒有受精的也就是沒有傳到花粉的。這個認知的過程事實上是學生對植物受精過程反過來再進行認識。
2、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
在上面活動的基礎上再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教材提供的四種果實的剖面圖,這是一種觀察方法的提示,在這個有趣的體驗活動中,學生會有許多的發(fā)現(xiàn)。學生會發(fā)現(xiàn)有的只有一顆種子,有的有許多顆種子,可以進行分類:1顆的,多顆的,由此學生可能會作出猜想:只有1顆的存活率高,而多顆的存活率低,這個也是植物保存后代的方法。這個觀察引發(fā)了學生觀察中的聯(lián)系與思考。
3、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
不同植物的果實種子的數(shù)量是不同的,那么同一種植物果實里的種子數(shù)是否相同呢?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數(shù)一數(shù)”是很好的解決方式。這部分的“數(shù)”是建立在統(tǒng)計基礎上進行的,比起過去單純的“數(shù)數(shù)”要求又提高了。通過“數(shù)”學生們學會用統(tǒng)計的方法來尋找科學的規(guī)律。因此,如何記錄就顯得很重要了。觀察3個豌豆莢,數(shù)數(shù)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并作好記錄,再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畫一張“我們小組的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并把小組同學數(shù)出來的豌豆種子數(shù)記錄在“我們小組的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圖表中,再是設計并合作完成一張“全班()個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圖表。這個活動體現(xiàn)的意義:一是可以看到豌豆莢種子數(shù)分布的規(guī)律,可以看到豆子數(shù)的常態(tài)分布。這里隱含了觀察的問題,統(tǒng)計的問題,描述的問題(豌豆莢里有幾粒豌豆,我們怎樣回答這個問題?)。二是體現(xiàn)了小組合作的意義,從2人到4人乃至全班同學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及時解疑,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延伸:如中國人腳的尺碼問題。
第五課時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本課時是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怎樣研究,并沒有告訴學生傳播種子有哪幾種方法?
1、觀察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
開花、結果的過程是植物新的生命誕生的過程。觀察成熟后裂開的油菜果莢,推測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如果已炸裂的可以從卷起的莢來推測。油菜種子有好幾百粒,如果種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會產(chǎn)生怎樣的情況?引出傳播的遠近(落在近旁,會互相爭奪水分和養(yǎng)料造成物種的退化,為了更好的延續(xù)生命,植物必須將種子傳播到盡可能遠的地方去。)。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猜想和推測是兩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科學研究過程中的第一步,在明確了把種子傳播到遠處的意義的基礎上,先推測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再想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推測,這是類似于科學家尋找證據(jù)的過程。
2、測量栗子跳動與滾動的距離
這是運用測量的方法證明栗子是通過跳動和滾動把種子傳播到遠處的,這是比觀察更能說明問題,證明推測的一種方法。栗子成熟了,從高高的樹上落下來,會掉落到什么地方呢?教材設計了一個模擬栗子跳動和滾動的活動,讓我們來測量一下栗子跳動與滾動的距離。在實際的測量中,會發(fā)現(xiàn)長刺,也有它的道理。栗子跳動與滾動的距離和它的形狀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激發(fā)學生探究種子傳播的興趣。
3、觀察隨風飛行的蒲公英種子
利用風力傳播的植物種子都具有輕、帶翅或絨毛的特點。這部分也是在觀察的基礎上,推測蒲公英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方法,再通過測量的方式來證明。教材中一位小朋友說我們來測量蒲公英種子的飛行距離,這個可以讓同學們在課外進行。
4、收集有關植物散播種子的資料。
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更多的資料,去采集一些種子,如蒼耳,可以通過觀察其外形,推測它是怎樣傳播的,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驗知識來推測的能力。別外如蓮蓬,可以通過觀察它生活的環(huán)境來推測它的傳播方式。布置學生觀察的同時,再布置一個任務:整理從各種資料獲得的知識。第六課時萌發(fā)的種子
種子是由前一代植物開花后的胚珠發(fā)育而來的,是種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孕育著植物的新的生命,預示著植物生長的明天,植物的種子獲得了適宜的條件,胚便由休眠狀態(tài)進入到活動狀態(tài),開始生長,這個過程叫做種子的萌發(fā)。
1、觀察蠶豆發(fā)芽時的吸水量。
被植物散播出去的種子,在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中,如果碰到了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有生長所需的足夠的水分和空氣,有適當?shù)臏囟龋N子就會萌發(fā)了。有的催芽需經(jīng)歷冬天的寒冷,才能發(fā)芽。這里插圖中一個小朋友在思考:我能測量出吸了多少水嗎?在記錄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設計一份記錄表,并且可以將活動持續(xù)到蠶豆長出葉子,甚至于更長的時間。我們可以用來作小課題讓學生來研究。
2、觀察發(fā)芽的蠶豆
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蠶豆的種子的構造。一般的植物種子由種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組成。種子萌發(fā)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種皮向下生長,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種皮向上生長,伸出土面形成莖和葉,逐漸形成幼苗。教材將蠶豆種子的構造統(tǒng)分為種皮,胚芽、胚根、子葉等,這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征。
這部分的教學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對細小事物的觀察能力,像胚芽、胚根在觀察時要用到放大鏡。解剖種子時要用關愛生命的態(tài)度,同時要保持種子的完整性。通過觀察,學生能正確認識“胚芽發(fā)育生長后變成莖和葉,胚根發(fā)育生長后變成根”這一現(xiàn)象。
3、子葉在蠶豆發(fā)芽過程中的作用。
這是一個讓學生自行設計研究計劃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對比實驗活動畢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材給予了一定的指導。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對比實驗研究操作過程,取4粒剛發(fā)芽的蠶豆種子,先剝?nèi)ニ鼈兊姆N皮,再照下列方法用小刀處理子葉。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在剝?nèi)シN皮時,會把胚芽弄壞掉,所以可以不要把種皮剝?nèi)ィ苯忧腥ゼ纯伞T谶@四個實驗中,用小刀切去兩瓣子葉,這個實驗可以不做,長不高,缺少了營養(yǎng)。子葉在發(fā)芽過程中的作用是為下一代準備好營養(yǎng)。接著觀察蠶豆的發(fā)芽情況,測量記錄芽的長度。
第七課時動物的卵
春天是生命開始的季節(jié),植物忙著繁衍它們的下一代,動物也開始了它們的繁殖活動,動物的繁殖方式基本上分為卵生和胎生,教材只引導學生去觀察動物的卵,讓他們注意到植物和動物是有相似之處的。
1、觀察動物的繁殖活動。
按排動物的目的是產(chǎn)生類比,從植物到動物很相似,都經(jīng)歷了受精,這樣的安排是有意識的,除了與植物比較,重要的是讓學生觀察。教材設計了兩個交流活動:1、在我們平時觀察到的動物活動中,哪些是動物繁殖后代的活動?通過討論、交流挖掘學生的以往經(jīng)驗,將探究的目標集中在第2個問題上:在我們比較熟悉的動物中哪些是產(chǎn)卵繁殖的動物?教材中的5幅圖向學生展示了5種產(chǎn)卵動物繁殖是時的表現(xiàn)。主要是激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并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觀察動物的卵
看看各種各樣的卵,這里更可能多的準備卵,如,雞蛋、魚卵,甲魚卵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提出問題。教材展示了四類:昆蟲、魚類、蛙類和鳥類共11種動物的卵,讓學生進行比較,尋找動物的卵在形狀,顏色、數(shù)量、大小等方面的不同,有助于學生對動物多樣性認識的形成。
雞蛋是學生很熟悉的事物,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展開研究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對于經(jīng)常吃雞蛋的同學來說對雞蛋的內(nèi)部結構也有感性認識。用雞蛋作為研究對象有助于調(diào)動他們以往的經(jīng)驗。對于雞蛋的觀察按排了四個活動:1、觀察雞蛋的外部!霸趺从昧σ材蟛黄啤碑嬰u蛋,一頭大一頭小,用放大鏡來觀察雞蛋上的小孔。2、觀察雞蛋的內(nèi)部。一個是觀察敲開一個洞的雞蛋,另一個是觀察打在碗中的雞蛋。再是觀察一具熟雞蛋。在觀察熟雞蛋和生雞蛋后,推測雞蛋各部分對胚胎發(fā)育的作用。接著了解雞蛋卵孵化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雞蛋殼從里到外很脆,小雞會破殼而出。但如果我們捏雞蛋,卻發(fā)現(xiàn)不容易捏碎。
3、觀察青蛙卵的孵化。
這是一個課外持續(xù)的觀察活動,主要是對同學進行生命意義的教育。(五)、理解、思考和研討
1、研究花時最好不要去采花,更不要提倡解剖一朵花。那怎樣進行解剖花的研究活動?
2、畫一個油菜花蕾的變化過程的活動有什么意義和價值?它蘊含著怎樣的科學內(nèi)涵?在組織學生畫一個油菜花蕾變化過程的教學中怎么滲透這種科學教育內(nèi)涵?
3、從觀察各種各樣的花到觀察一朵花,觀察的維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們的教學活動應該怎樣設計?
4、“觀察比較更多果實與種子”、“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這兩個活動是一種怎樣的結構?“豌豆莢里的種子數(shù)”活動,教材想滲透怎樣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思想?
5、“把種子散播到遠處”一課的教學活動怎樣來實現(xiàn)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6、怎樣設計《動物的卵》這課的教學活動?當找不到更多動物的卵時,我們應該怎樣組織教學?
(六)、教學建議1、教材從生命的高度,編寫本單元的內(nèi)容。因此,我們要有一種敬畏生命的意識,來教學本原的內(nèi)容。自始至終要有一種愛惜生命、珍愛自然的思想感情,無論在研究花,還是果實、種子、卵的時候,盡量做到不傷害動植物的生命,竭力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觀察研究。
2、一些內(nèi)容、一些活動與自然課差不多,我們可以從區(qū)別于自然課的角度來認識科學課。哪些方面改變了,改變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要從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去認識這些改變的內(nèi)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盡量體現(xiàn)出這方面的內(nèi)涵。
3、教師要以更高的視野來看待本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內(nèi)容,不要局限于動植物本身的知識,更要擴大知識面,更要體現(xiàn)對科學理解和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
4、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幾種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學生走向自然。當學生學了本單元的內(nèi)容之后,如果走到大自然中,會自覺地仔細地觀察一棵植物,會用教材上的方法進行研究,那么教學的目標就實現(xiàn)了
專題三食物單元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一)、單元教材分析:
吃飯(吃食物),這是孩子們生活中一件普通而又重要的事情。孩子們往往會比較關注什么食物口味好,但關于食物的其他方面的問題關注較少,更談不上研究!妒澄铩穯卧慕虒W,就是希望學生能關注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開始研究自己吃的食物。本單元包含三塊內(nèi)容:一是對食物的靜態(tài)觀察,主要探究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營養(yǎng)的均衡搭配等問題;二是對食物的變化探究,主要觀察比較生的和熟的食物,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直至發(fā)霉變質(zhì)的過程,進而研究減慢食物變質(zhì)的速度;三是研究食物包裝袋上的信息,學以致用。
三上年級時,孩子們已經(jīng)研究觀察過大米、米飯和淀粉的特點,并學會一些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到了四上年級,孩子們對植物與動物有了一定的認識。本單元就是在孩子們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圍繞“食物”這一研究主題,把孩子們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并且是他們能夠進行研究的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吃什么?為什么要吃?怎么吃?吃生的還是吃熟的?吃剩的食物會怎么樣?怎樣減慢食物變質(zhì)的速度?等等這些問題展開的。教材是順著孩子們不斷提出的新問題,不斷產(chǎn)生的探究需求,讓孩子們在課堂內(nèi)外逐步深入地展開觀察探究活動的,所以,活動與活動間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期望孩子們能獲得以下幾個主要的觀察食物的活動經(jīng)歷:
1、交流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yǎng)成分的經(jīng)歷;2、檢驗脂肪、糖類的活動經(jīng)歷;3、觀察生、熟食物,使用酒精燈燒熟食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活動的經(jīng)歷;
4、觀察變質(zhì)食物,比較新鮮食物和變質(zhì)食物的活動經(jīng)歷;5、觀察霉菌的經(jīng)歷;6、觀察食物包裝的經(jīng)歷;
學生通過經(jīng)歷上述觀察探究活動后,能對食物、用餐給以關注,懂得營養(yǎng)均衡的重要性;積極關心食物的變化,主動獲取食品信息,辨別食品優(yōu)劣,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合理飲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可以說還是比較表面的,教學過程中更有價值更深層次的目標是讓孩子們通過對食物的觀察研究活動,發(fā)現(xiàn)一些可以研究的問題,并且能想辦法去解決;能收集相關的信息,并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分析、整理與解釋;能對自己所吃的東西有一些感性的認識,能用科學的方法選擇自己所需的食物;同時,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孩子們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tài)度,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并不斷保持和發(fā)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熱情。這有助于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單元目標:1、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調(diào)查、記錄食物,統(tǒng)計分析找規(guī)律,根據(jù)不同標準對食物進行簡單分類的過程;
(2)經(jīng)歷研究食物中所含營養(yǎng)成分的過程;
(3)經(jīng)歷學習均衡食物營養(yǎng),嘗試設計一日三餐的過程;
(4)經(jīng)歷觀察、比較生食與熟食的不同,并親自操作讓生食變成熟食的過程;
(5)經(jīng)歷對霉菌生長過程的觀察活動;
(6)經(jīng)歷收集、觀察、描述食品袋上信息的活動過程。2.知識與技能
(1)能積極參與討論,初步掌握調(diào)查記錄食物的方法;能通過簡單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一天所吃食物的問題和規(guī)律;能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2)能夠自行查找食物營養(yǎng)成分的資料,知道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能用簡單的方法來判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
(3)知道人需要不同的營養(yǎng),懂得營養(yǎng)均衡的重要性;通過探究理解食物"金字塔結構",初步學會合理搭配食物;(4)知道食物可以生吃和熟吃;能用酒精燈燒熟食物;能通過觀察具體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5)通過觀察發(fā)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會長出霉菌這一現(xiàn)象;能根據(jù)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能設計實驗研究霉菌的生長與環(huán)境的關系;能堅持記錄霉菌的生長情況,會分析、整理自己記錄的數(shù)據(jù);
(6)通過學生們的比較觀察活動,知道引起食物變質(zhì)的原因,從而了解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能對觀察的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識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綜合;(7)通過觀察食品包裝袋上的信息,知道我們可以從中獲取很多有關食物的信息;能根據(jù)食品的報紙琦、配料表等信息,正確選擇適合的食品;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食物營養(yǎng)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fā)探究食物營養(yǎng)成分的興趣;(2)在討論、交流、研討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合理飲食的習慣;(3)使學生養(yǎng)成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關注身邊的科學;(4)養(yǎng)成愛惜食物,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三)、課時安排1、一天的食物-------1課時
2、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什么-----1課時3、吃什么喝還吃什么-------1課時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課時5、面包發(fā)霉了---------------2課時6、減慢食物變質(zhì)的速度------1課時7、食物包裝上的信息---------1課時(四)、教學建議
1、本單元的編寫是從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角度展開的,因此要十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中出現(xiàn)的生成性的問題,及時調(diào)整策略進行教學。
2、對比實驗是相當嚴謹?shù),變量的控制是關鍵。教師要指導好其中的幾個對比實驗,讓學生養(yǎng)成嚴謹、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形成科學價值觀。3、科學課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想辦法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提供幫助,不要以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4、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獲得很多有關事物的知識。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發(fā)展學生的認識經(jīng)歷。通過對事物的觀察研究活動,能有意識的去關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學,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理智。同時學會收集資料、學會分析整理,以此來認識周圍的世界,是很有價值意義的。教師一定要站得高看得遠。
專題四、《巖石與礦物》單元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一、單元總體說明
本單元屬于“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nèi)容,是小學科學教材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巖石是構成地球物質(zhì)之一,它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們?nèi)粘I钪芯哂兄匾饔。巖石的種類很多,本單元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巖石的特征,通過看圖討論、閱讀資料,初步了解巖石是怎樣形成的;還要讓學生了解礦物是含有某種特定性質(zhì)的石頭,是構成巖石的要素。礦物有的具有美麗的顏色,有的晶瑩剔透,有的閃閃發(fā)光,有的堅硬無比。研究礦物的特征、了解他們的性質(zhì)用途,對學生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另外讓學生知道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巖石與礦物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巖石和礦物資源正在日益枯竭,我們一定要保護它們。本單元教學內(nèi)容是根據(jù)《課程標準》中的“地球的物質(zhì)之一:巖石、沙、土壤”來組織的。共分六課:
第一課:各種各樣的巖石。以“石頭展覽會”活動為切入點,積極鼓勵學生們在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去尋找自己的巖石。并指導學生綜合運用眼、鼻、手等觀察器官觀察研究“我的巖石”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們自己選擇一種標準給這些巖石分類!坝^察巖石”目的在于讓學生們研究不同巖石的個性特征,而“給巖石分類”目的在于讓學生們研究一群巖石的共同特性。
第二課:進一步觀察巖石。主要是通過進行一些有結構的觀察活動,拓寬觀察巖石的面,挖掘觀察巖石的點。要讓學生在對巖石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后,自發(fā)地產(chǎn)生希望了解巖石來歷的欲望。基于學生的大量觀察,通過火山噴發(fā)的模擬實驗或錄象資料,進一步促成學生的猜測,并能根據(jù)實驗和查閱資料了解巖石的成因。
第三課:巖石的組成。本課以“石英、長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所有的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睘橹骶展開系列觀察活動,在觀察中確定巖石鑒定的有關標準。在學生們明確了“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之后,引導學生對身邊常見的礦物進行研究。通過閱讀礦物資料卡,使學生知道一些描述礦物特征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diào)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整個活動應建立在學生科學觀察的基礎上。第四課:怎樣觀察、描述礦物。主要是引導學生從觀察礦物的光澤、軟硬、條痕來認識礦物的性質(zhì),了解他們的用途。并能綜合運用所掌握的三種鑒別方法進行觀察研究身邊的一些礦物。(2課時)
第五課: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主要是通過觀察、討論,使學生明白大自然中有各種各樣的巖石,不同環(huán)境中的巖石在形態(tài)上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環(huán)境中的巖石也有微小的差別,因為巖石在不斷地變化著;通過實驗操作,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驗證自己的假設。
第六課:巖石、礦物和我們。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巖石、礦物和人類的關系,使學生了解巖石和礦物對人類的貢獻,了解人類的過度開采使資源日益枯竭,人類要采取措施保護巖石和礦物。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