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監(jiān)測實訓周總結
生物監(jiān)測實訓周總結
生態(tài)0931班
組員:鐘紅梅周曉琴鐘山張宇琛史華杰
測定項目:蠶豆根尖微核監(jiān)測技術測定時間:201*/12/27-31實驗材料:蠶豆
實驗儀器:顯微鏡、溫箱、恒溫水浴鍋、冰箱、手持計數(shù)器、鑷子、脫脂棉盤、解剖針、載玻片、蓋玻片、試劑瓶、青霉素空瓶、燒杯、吸水紙等。
所需溶液:卡偌液、席夫試劑、SO2洗滌液、洗滌劑45%的醋酸溶液、。一、實驗步驟;
1.侵種(12月23日上午)
將蠶豆按需要放入盛有自來水的燒杯中。置25℃溫箱內,侵泡26h。
2、催芽(12月24日上午)
待種子吸脹后,將其放入解剖盤中,在25溫度下℃培養(yǎng)24小時,待種子初生根2-3mm時,選發(fā)芽好的,放入脫脂棉的解剖盤中。在25℃催芽48小時,出生根長至2-3cm時,進行處理。3、處理根尖(12月27日8:20)
截取蠶豆的根尖,放入三個培養(yǎng)皿中,被測液的濃度分別是,讓被測液侵住根尖即可。用自來水作對照實驗,處理時間為4h.4、根尖細胞的恢復培養(yǎng)(12月27日12:20)
將處理后的種子用自來水侵洗3次,每次2-3分鐘,然后把洗凈的種子放在濕脫脂棉盤中,恢復培養(yǎng)22-24h。5、根尖細胞的固定(12月28日12:20)
將恢復的種子,從根尖頂端切下1cm長幼根放入青霉素空瓶中,加入卡洛液固定24h,置4℃冰箱內保存?zhèn)溆。6、孚爾根染色?2月29日12:20)
1)固定好的幼根,在青霉素瓶中用蒸餾水侵洗三次,每次5min.2)洗凈殘水,再加5mol/lHCL將幼根泡住,連瓶放入28℃水浴鍋中水解幼根25min左右,只有跟被軟化為止。3)用蒸餾水侵洗幼根兩次,每次5min。
4)在暗室或遮光的條件下加席夫試劑,染色1-4h。5)除去染液,用SO2侵洗液清洗幼根2次,每次5min。6)用蒸餾水侵洗1次,5min。
7)將幼根放在新?lián)Q的蒸餾水中,置4℃的冰箱內保存,可供隨時裝片之用。
7、制片(12月30日8:00)
1)將幼根放在干凈的載玻片上,用解剖針截下1mm左右的根尖。2)滴上少許45%的醋酸溶液,用解剖針將根尖搗脆。3)蓋上蓋玻片,注意不要有氣泡。4)再在蓋玻片上加一小塊濾紙。8、鏡檢及微核識別標準將制好的片子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先用低倍鏡找到分生細胞區(qū)細胞分散均勻、膨大、分裂較多的部位,再轉高倍鏡觀察。
每一處理觀察2個根尖。記錄細胞數(shù)。二、實驗結果
蠶豆根尖微核監(jiān)測記錄表
對照組序號12處理組2處理組11212三、計算
MCN‰=某測試樣點(或對照)觀察到的MCN數(shù)/某測試樣點(或對照)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1000‰對照組:
1、MCN‰=2/1073×1000‰=1.86‰2、MCN‰=2/1136×1000‰=1.76‰
微核數(shù)223256觀察的細胞數(shù)107311361811101213531246均值=1.86‰+1.76‰/2=1.81‰處理組:
1、MCN‰=3/1811×1000MCN‰=1.66‰2、MCN‰=2/1012×1000‰=1.98‰均值=1.66‰+1.98‰/2=1.82‰處理組
1、MCN‰=5/1353×1000‰=3.70‰2、MCN‰=6/1246×1000‰=4.82‰均值=3.70‰+4.82‰/2=4.26‰
污染指數(shù)(PI)=處理組MCN‰平均值/對照組MCN‰平均值處理組1
污染指數(shù)(PI)=1.82‰/1.81‰=1.01
處理組2
污染指數(shù)(PI)=4.26/1.81‰=2.35
四、實驗結論
處理組1PI在0-1.5之間,基本沒污染。處理組2PI處于2-3.5之間屬中污染。五、實驗心得
1、對嚴重污染的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可能導致根尖死亡,應先稀釋再做實驗。
2、根尖催芽時,溫度應保持于25℃,否則會影響根尖正常生長。實驗二
監(jiān)測項目:總大腸大腸菌群的測定
實驗器材及試劑:瓶皿、移液管、試管、錐形瓶、恒溫箱、顯微鏡、恒溫培養(yǎng)箱、高壓蒸汽滅菌鍋、電爐、采樣瓶、量杯、導管、酒精燈、接種環(huán)、無菌水、PH試紙。
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結晶紫染液、革蘭氏碘液、番紅染液、95%乙醇
一、實驗步驟:1、12月27日
1)制作乳糖蛋白胨培養(yǎng)基、伊紅美藍培養(yǎng)基2)包扎實驗儀器并滅菌2、12月28日
1)在圭塘河的排污口上、中、下游采集水樣。2)對采集的水樣進行稀釋3)進行初步發(fā)酵3、12月29日
1)平板分離(將初發(fā)酵中產(chǎn)酸產(chǎn)氣及產(chǎn)酸發(fā)酵管接種于伊紅美藍培養(yǎng)基上,并平板分離。
2)將接種好的瓶皿置于37攝氏度恒溫箱中培養(yǎng)18-24h。4、12月30日
1)在伊紅美藍培養(yǎng)基上選取符合特征的菌落。(深紫黑色。具有金屬光澤,紫黑色,不帶或略帶金屬光澤的菌落;淡紅色,中心色較深的菌落)
2)對選出的菌落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
3)進行復發(fā)酵實驗(將鏡檢菌落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的桿菌挑取一部分接種乳糖蛋白胨培養(yǎng)基,置于37攝氏度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824小時。5、12月31日
1)對進行復發(fā)酵的試管進行觀察,有產(chǎn)酸產(chǎn)氣者及存在大腸菌群。2)根據(jù)證實有大腸菌群存在的陽性管,并查大腸菌群數(shù)表,報告每升水樣中的大腸菌群數(shù)。二、實驗結論
實驗失敗,無實驗結果。三、實驗心得
1)實驗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初發(fā)酵時時間不足,導致時間時間完全推遲。
2)加小導管時,應避免產(chǎn)生氣泡。3)整個實驗應遵循無菌操作。
擴展閱讀:周圍微生物檢測觀察實驗報告
周圍微生物檢測觀察實驗報告
汽車14班張建宇201*010780實驗時間201*1年10月16號同組成員:馬躍陳浩
A實驗原理:1.微生物的的分離與純化:從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某種或某一株微生物的過程。根據(jù)微生物對營養(yǎng),酸堿度,溫度和氧氣的要求條件不同,供給他適宜的培養(yǎng),或者加入某些抑制劑造成抑制其生存的條件,從而淘汰其他細菌的生長,再用稀釋涂布平板法或稀釋后平板劃線分離,純化該微生物,直至得到純的微生物。
2.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是將待測樣品竟是當d稀世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單
個細胞,取一定量的稀釋樣液接種到平板上,經(jīng)過培養(yǎng),由每個單細胞生長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即一個菌落應代表原樣品中的一個單一細胞。統(tǒng)一菌落數(shù),根據(jù)其稀釋倍數(shù)和取樣接種量即可換輸出樣品中的的含菌數(shù)。
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雖然操作較繁雜,結果需要培養(yǎng)一段時間才能取得,而且測定
結果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由于該計數(shù)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活的活菌的信息,所以被廣泛運用于生物制品檢驗(如活菌制劑),以及食品,飲料和水(包括水源)等的含菌指數(shù)或污染程度。
B實驗材料:菌源:土樣10g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12個1000ul、200ul各一支培養(yǎng)箱
C實驗試劑:生理鹽水,作100倍稀釋用0.9%無菌生理鹽水250ml三角瓶中裝99ml生理鹽水,每瓶加約20粒玻璃珠250ml三角瓶中99ml實驗用具:平皿;涂棒;無菌200ul,1000ul吸頭;記號筆,酒精燈;
D實驗步驟:1.采土樣:
選擇肥沃土壤,去表層土,挖5~20cm深度的土壤數(shù)10g,裝入燒杯,帶回實驗室
2.制備土壤稀釋液;
稱取土樣1.0g,放入盛99ml無菌水并帶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用手振蕩5min使土壤均勻分散成為土壤懸液(10-2)。用1ml的無菌吸頭從中吸取1ml土壤懸液,注入事先分裝有99ml無菌水的試管中,吹吸3次,振蕩均勻(10-4)。
3.涂布
用一支的無菌吸頭,吸取10-4濃度土壤稀釋液100ul,較均勻地放入已寫好稀釋度的牛肉蛋白胨培養(yǎng)基平板上,用滅過菌的無菌玻璃涂棒涂勻。每個同學1個平板。
4.培養(yǎng)
將牛肉蛋白胨培養(yǎng)基平板倒置于350C溫箱中培養(yǎng)24h;統(tǒng)計所長出的菌落數(shù);
5.菌落計數(shù)
有較大片菌苔生長時,棄用,以無片菌苔生長的平皿計數(shù);
若成片菌苔大小不到培養(yǎng)皿的一半,其余一半分布均勻,將此一半計數(shù)*2;6.菌落計數(shù)
土壤微生物含量=平板平均菌落數(shù)x105
E實驗結果:
估計有50-60個
這是用牙垢畫的線長出的菌落,初步
這是泥土中的細菌長成的菌落,雖然堆積混亂,但
是根據(jù)若成片菌苔大小不到培養(yǎng)皿的一半,其余一半分布均勻,將此一半計數(shù)*2的原則?梢詳(shù)出大約有120-150個菌落,折合成土壤微生物含量在1.2-1.5*10^7
這是豆?jié){的菌落圖由于大量菌落堆積,無法數(shù)清具體數(shù)量。
這是敞口10min的圖片,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10個菌落。
F實驗討論:1.我的土壤實驗中出現(xiàn)了多個菌種,其中還有一個黃色的菌種且擴散的很快,說明在某一個相同的生存壞境中,可以同時存在多個菌種,也表示了在這些菌種中,生在繁殖的快慢是不一樣的。
2.我的幾乎每一個平板的一圈都有明顯的污染雜菌,這給我們兩點啟示,其一就是在排除外菌干擾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邊緣的清理,其二涂抹實驗物的時候要涂抹均勻。3.注意一些極易導致實驗誤差的變量,如實驗過程中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應該盡量避免正對培養(yǎng)皿,同時試驗之前注意洗手(雖然實驗中證明了即使洗手也不會對微生物的存在構成影響)但是可以保證單一變量的穩(wěn)定,使每個同學之間的實驗誤差降低到最低。
4.在放置培養(yǎng)皿的時候請注意正反面的正確位置,向上的方向注意要是有培養(yǎng)瓊脂的一面,這樣是為了水蒸氣不影響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固定化酵母細胞發(fā)酵啤酒實驗
A實驗原理:1.將生物酶或細胞固定在一定的基質上,從而提供酶或細胞的利用效率;
2.固定化技術生產(chǎn)啤酒固定化細胞能重復使用;發(fā)酵后菌體與發(fā)酵液易于分離;后處
理工藝簡單,成本低;可連續(xù)發(fā)酵,過程自動化3包埋法固定化技術的一種;將微生物細胞均勻的包埋在水不溶性載體的緊密結構中,細胞不易漏出;制定固定化細胞時,細胞和載體不起任何反應,細胞處于最佳生理狀態(tài);固定化細胞有載體為屏障,可避免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
B實驗儀器材料和用具:啤酒酵母,100ml麥芽汁(8%~10%)/250ml三角瓶,2.5%海藻酸鈉溶
液5ml,滅菌;1.5%CaCl250ml,滅菌;0.9%無菌生理鹽水,50ml;無菌滴管;無菌玻璃棒;無菌封口膜封好的100ml三角瓶。
C實驗步驟:1.菌體培養(yǎng)
將培養(yǎng)24h的新鮮斜面菌種,接種于三角瓶中培養(yǎng);
2.細胞固定化
在5mL海藻酸鈉溶液中,加入2ml預熱至35oC的酵母培養(yǎng)液,混合均勻,以無菌滴管吸取混合液,滴管口離液面5cm以上,緩慢而穩(wěn)定滴加到CaCl2溶液中,即可得到直徑約3mm左右的凝膠珠;全部滴入.鈣化30min;
3.在無菌玻璃棒幫助下倒掉CaCl2溶液,倒生理鹽水于制得的固定化好的酵母細
胞的瓶子中,洗一次凝膠珠,將100mL發(fā)酵培養(yǎng)基(麥芽汁)倒入制得的固定化小球的瓶子中,25℃靜止培養(yǎng)24小時;放置4℃冰箱。4.品嘗啤酒。
D實驗結果與討論:我們品嘗到了美味的啤酒,但是存在一個問題是麥芽糖液加的
比例過重導致了啤酒的口味極度偏甜,而且在配制海藻酸鈣溶液的時候沒有耐心的擠壓,導致了有一部分的顆粒狀物沒有充分的與液體接觸,這也可能是實驗結果不太盡如人意的地方。
酸奶的制作
A實驗原理:發(fā)酵過程在包裝容器中進行,從而使成品因發(fā)酵而保持了凝乳的狀態(tài)。B實驗材料和用具:袋裝巴氏消毒法處理過的牛奶(此處采用的是三元的牛奶),酸奶菌種。紙杯每人一個。
C實驗步驟:1.取1000ml的鮮奶攪拌煮沸消毒加白糖60g攪拌溶解,趁熱干凈無菌的100ml的紙杯中,用潔凈的封口膜將杯口封住。冷卻至40度的時候將市面上的原味酸奶按5%的比例倒入融界好糖的牛奶中,攪拌均勻。2.在42度的條件下發(fā)酵培養(yǎng)6-8h的時間,此間牛奶不要動,等待凝固成型的時候停止發(fā)酵。
3.將酸奶靜置于4攝氏度的冰箱中24h以上。
D實驗結果和討論:在實驗結束一天過后的,我們品嘗到了自己做的酸奶,酸奶的連稠度明顯高于市面上可以買到的酸奶并且口味更加的甜奶味更加的重。由此可以看出市面上的酸奶在原材料的選擇加工運輸保存方面可能還存在一些漏洞。通過這樣一個簡單實驗,不僅僅給了我們知識和提高了我們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們認識到了一種理論學習與實踐的方法,那就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上,我們有能力去進行一些動手操作的工作,這樣即對我們認識知識理解知識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其實生活中一些看起來比較復雜的事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細心的去專研去開動我們的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動手去做一些有興趣有意義的事,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課余生活,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生物監(jiān)測實訓周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生物監(jiān)測實訓周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