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由 托妮·科萊特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等配音的動畫電影,影片首播于2009年,來自澳大利亞,網(wǎng)友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很高,一起去看看吧!
01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著一個問題的答案,如何與自己相處。
物質(zhì)世界里的一個人,或是鳥陪伴或是魚陪伴,都是無法進行思想層面交流的物種;精神世界里的一個人,仿佛曠野之上只有自己踽踽獨行。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是孤獨的,而幸好他們遇見了彼此,Mary和Max。
友情與愛情,相遇與告別,還有相處與獨處,生命中會遇到的幾大問題都在通信中浮現(xiàn)出來。而這時候恰到好處的love yourself first,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做到,愛,悅納,自然而又困難。不僅是Mary,還有半生已過的Max,都學著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世界,學會珍惜,學會原諒,學會獨自生活。
與孤獨的自己重逢。
最后,相見,亦如不見。
02
8歲的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小女孩與44歲生活在紐約的中年男人無意中的遠隔萬里的通信往來。小女孩因為天生的面部缺陷而經(jīng)常遭到同學的欺負,44歲的男人因為性格上的缺陷同樣的沒有朋友。兩個不同國籍,不同時代的人因為孤獨彼此找到了可以溝通的朋友,以為是一部很溫暖的片子。后來,女孩長大了,與青梅竹馬的男孩結婚,大學畢業(yè),又寫書成名,可就在女孩處在人生巔峰的時候,正是因為女孩出版的書而導致與紐約男人友情的決裂。女孩開始消沉,自我毀滅,丈夫不堪忍受離開了她,女孩絕望中幾乎選擇自殺,而又是紐約男人郵寄來的包裹讓女孩重新振作起來。最后,當女孩終于來紐約看望紐約男時,發(fā)現(xiàn)男人已經(jīng)安靜的離開了人世。影片前半部分很溫暖美好的,后設的情節(jié)有些過于追求效果,過猶不及了。這部影片非常適合學英語,發(fā)音標準,語速又相當?shù)穆?/p>
03
一直以為這是一部關于革命導師的電影所以一直鼓不起勇氣看。
看了之后想說,我們有多久沒有看過這樣一點都不偉光正的動畫片?
這不是一部給孩子們看的電影,因為它很沉重、很傷感、很深邃。
瑪麗和馬克思彼此生活中的經(jīng)歷總令我有似曾相識之感。小時候因為不漂亮又內(nèi)向被同桌男生欺負,大一無法適應學習生活幾乎染上暴食癥,工作后在應酬酒桌上僵硬笨拙不自在…但這些都無法言說,因為身邊的人好像都沒有這些煩惱,令我覺得自己脆弱又異端,心情不好的時候無比挫敗。
即使隔著次元,在他們身上我依然看到了自己。
我們還沒有活很長時間,不夠美不夠圓滑不夠自如,難以適應社會但其他人居然都運籌帷幄,相處得好好的突然因為誤解永不再聯(lián)系,做了自以為對的事結果傷害了最親愛的人…自卑、孤獨、恐懼、不安…我們都得藏起來,這世上人這樣多,但有時依然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孤島。
馬克思很幸福,有瑪麗這樣的朋友,雖然至死都沒見上面,但在鑄造錘煉友誼的過程中他終于接納了自己、原諒了自己,最后吃著甜煉乳安然地離開這個世界。在世俗意義上,馬克思除了中了彩票其他的都糟糕不幸到極點,但我相信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一定是幸福滿足的,旣惒畈欢嗍チ艘磺校吹今R克思工整貼滿一墻壁的信和眼淚瓶子,這感情應該足以拯救一切,她也是幸福的。
人是多么渺小,一生的路或許就是布滿裂縫甚至布滿垃圾的土路。你以為是天將降大任,豈知只是老天要和你開個玩笑。我們也未必遇得上瑪麗或馬克思這樣的朋友。是的,很喪。
但你看連和你隔著山、隔著海、隔著次元壁的人的經(jīng)歷,你要明白,接納自己,愛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救贖。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終極意義。
04
因為卡片大富翁活動,近日回顧了兩部電影,《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與《瑪麗與馬克思》,夏至那日洋洋灑灑激昂澎湃的寫下了一段文字。今日重新看完《瑪麗與馬克思》,我只能說,感謝這次活動,也許不是這個契機,我不一定有機會再次看這部電影,而當下,我剛剛拭去眼角的淚水,寫下下面我不知道將走到哪里的文字。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不知道是多少年前,2010年?總之好久之前的事情了,除卻今日,這部電影給我的印象是感動,我模糊的印象只有一個不合群的小姑娘和一個喜歡甜食的不合群的單身肥胖老男人筆友的故事,粘土制作,黑白色,幾乎沒有什么彩色,留個我的就是感動,但是感動在哪里,友情,可是具體是什么,我答不出。
工作之后,反而屬于自己的時間變得少的可憐,沒有讀書的自律,沒有讀書的束縛,自由反而更加奢侈,前幾日和健身教練相約,才發(fā)現(xiàn)自己活得蠻搞笑的,一個普通小主治醫(yī)師搞得這么忙碌,人家主任,商業(yè)大亨那不得去死啊。工作之后,惡習增多,包括在電影方面。以前讀書時看電影,固定的,帶著耳機,專心看電影,中途不忙二事,而今,看個電影有時候像是任務,一個電影有時候要分好幾次看完,有些時候還是變刷碗邊看,搞笑。
《瑪麗與馬克思》就是這樣看完的。電影90分鐘,說真心話,85分鐘之前,我都想法朋友圈感嘆一下,人長大了,心境不一樣了,曾經(jīng)讓自己感動的東西真的變了,這種友誼的確讓人羨慕不已,但是卻沒讓我有太多感觸,我記得曾經(jīng)我感動的哭了,而今卻沒什么大的感受。直到電影的最后,瑪麗握著馬克思的手,不經(jīng)意看到那臺給自己回信的打字機,看到鏡子邊上自己的照片,看到蠻墻的自己的信件,那個眼淚刷刷留下來,瑪麗回憶著他們曾經(jīng)書信的內(nèi)容,眼淚如決堤般控制不住,我又再次拿了張紙巾,我多想再次發(fā)個朋友圈(剛才那條沒發(fā)),感嘆一下,哈哈哈。
這么多年過去,我還是那個愛哭泣的姑娘。也許是最近事情多,好久沒哭,眼淚根本控制不住,使勁哭了一把,發(fā)現(xiàn)每隔一段時間人都應該哭一次,哭過之后眼睛明亮了,腦袋也清爽了。
稍微回到電影,因為很快就要結束。
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
其實這個世界上,你少了誰都能活。
瑪麗與馬克思都是因為自己本身人格缺陷所以才心心相惜,友情讓他們生活變得更美好,但假如失去友情,一切都還要繼續(xù)。
相對而言,瑪麗只是因為母親酗酒,父親工作,自己從小自卑,但她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有情感,所以她想更美麗,攢錢整容,向往愛情、友情,可以攻讀大學,出書,想去見曾經(jīng)鼓勵自己的筆友,也會因為友人難過而頹廢,因為不知所措選擇自殺,也會因為友人原諒而重拾信心,旣惍敃r暴飲暴食,頹廢,看著鏡子里映著母親的影像,可想而已,遺傳的恐怖。雖不敢斷言,瑪麗在失去馬克思之后的生活,真正幸福的可能性也不大,過度依賴于外界,沒有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以后路也會挺坎坷的。
相反,某種程度上講,馬克思是幸運的。他因為自身殘缺無法獲知絕大多數(shù)人的感受,他是單純的、簡單的,他受傷、困惑、焦慮的時候排解方式是逃避、暴飲暴食,當然這也不是健康的,慢性自殺,但即使他的世界少了誰,只會差一點,但是可以正常運轉。
也許我會反問自己,沒有色彩的漫長人生和豐富多彩的短暫人生我喜歡哪種。我的簽名是無疾而終,這不是想當然的答案。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們的人生說長很長,說短也很短,我們自己在選擇哪一種人生,我們在人生中有哪些選擇可由我們自己獨立操控,在每一個岔路口我們該何去何從,沒有正確答案,路只有一條,不能回頭。
這個世界上,感情真是件奇妙的情感,友情、親情、愛情。愿每個人都遇到,遇不到也不必強求。但希望在付出的時候都真誠一些,可以真正的哭泣或歡笑。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