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是一部由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著作的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呢?小編整理了一些網(wǎng)友們對這本書的觀后感,一起欣賞吧!
01
相比所看的前三本毛姆的書 (面紗 月亮與六便士 葉之震顫)這本更為復(fù)雜 難的是其中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讓你一次次絞盡腦汁去思索拉里他的經(jīng)歷 他的開悟 他的追求。
在一開始看著我以為這本書是想講說 精神和物質(zhì) 像伊莎貝爾 說到底我覺得她自私占有欲強 或許她的愛并不是愛 她想要的是方鉆和奢華服飾體面的生活罷了 但是為了粉飾她對拉里的愛 她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以證明我是受害者那一方我無奈去選擇了馬圖林 同時她又想占有拉里 就算沒有得到他 她也不允許他身邊有其他人的存在 我覺得毛姆的選角厲害的在于 他所描述的一個人恰恰是大多數(shù)人共同的特征 最后拉里說出自己最想結(jié)婚的人其實是蘇菲的時候 我呵了
相應(yīng)的拉里 我是羨慕他去不斷追隨自我是尋求自我的真諦 羨慕他可以行走于世界各地 看萬般景色 以獲心之安寧 然而前提是他有私人收入 他沒有家庭需要照顧 所以他又是幸運的 但是從愛情角度來說 其實他對伊莎貝爾并不公平 他讓她等她 卻等來他的自我 但換個角度說 這樣是對拉里是對伊莎貝爾最好的結(jié)局 畢竟她不懂他 他不能過她的生活 當(dāng)兩個人的精神追求世界觀已經(jīng)出現(xiàn)斷層 那么彼此離開放手確實是最佳選擇
最后以我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結(jié)尾:當(dāng)你認為有些事不可避免 那就只能在不利情況下盡力而為
02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有人說這書跟刀鋒毫無關(guān)系,想必是沒有看到扉頁的這句話。
人生最難能可貴的,莫過于知道自己要什么。追逐自己夢想的過程,便是salvation的過程,你得跨過銳利的刀鋒。救贖說得好聽,不過是討生活、過生活罷了。關(guān)鍵在于你想要什么的生活。
不止拉里,誰不是在救贖呢?救贖之路上,伊莎貝爾放棄與拉里的婚約,格雷經(jīng)受家業(yè)的破敗,蘇珊·魯維埃穿梭于蒙馬特畫家們的床笫,索菲從幸福的家庭主婦淪為倡條冶葉,艾略特垂死病床仍魁壘擠摧……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自己選擇。毛姆說,書里所有人物最終無不如愿以償,實則不無道理,這是最好的總結(jié),因為最后,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伊莎貝爾太真實了,她簡單、世俗、善妒、熱情,她和拉里,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們的分手太理所當(dāng)然了。“你們就像兩個朋友要一起去度假,一個要爬格林蘭的雪山,另一個要到印度的珊瑚礁去釣魚”。他們的內(nèi)心是兩個我,一個向世界妥協(xié),一個向世界宣戰(zhàn)。伊莎貝爾需要一個能宴請王公貴族的大客廳,需要一粒方方正正的鉆石和黑貂皮上衣,需要莫奈和高更不太過時的畫,才能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而拉里需要卸掉肉身,找到精神的庇所,“丟掉一個我字”,慈悲為懷。
想躋身上流社會社交圈的艾略特成了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拇罄,想賺大錢的格雷成了石油企業(yè)股東,蘇珊·魯維埃成了作品在著名畫室展出的畫家,伊莎貝爾住進了裝修雅致的別墅,拉里回到離我的美國就如戈壁沙灘一樣遠的美國…… 當(dāng)然,毛姆毫不諱言他對拉里的熱愛,他的真誠,他的純粹,他的好學(xué),他對真理之路近乎瘋狂的追求,我當(dāng)然也無法否定他的可貴之處,他確給了我們?nèi)松e齬道路上的些許光亮和力量。但我們無法簡單回答誰的救贖之路更困難些,更無法評論誰的精神世界又更高尚些,不過是追求不同罷了。
知道方向在哪里,就去追吧!忍過蝕骨的刀鋒,到達彼岸,再盡情地笑吧!
所以我佩服書里的每一個人,我為他們高興。不止拉里。
03
一句“總有一些你想要成為卻不敢愛上的人”戳中了我的心聲,拉里就是這樣的人。
這本書太好看太好看太好看了,我打一百昏!比之《月亮》和《面紗》,肉眼可見,毛大叔對女性角色的描述頭一次手下留情了,偶有的刻薄嘲諷也不似往常,不管是伊莎貝拉還是蘇珊,都各有各的可愛的地方,讓我很喜歡。
拉里和《月亮》里的查爾斯一樣,都是這世界上鳳毛麟角的人,他們的人生更像是一場漫長追求自我的旅途。拉里仿若孤生高配版的查爾斯,當(dāng)然,拉里更討人喜歡,更善良,更溫暖,更真誠,更具有共情能力。誰會不喜歡拉里呢,類似脫離凡胎的神明,靠近他,便能治愈你。
毛大叔寫道,在喧鬧的鼓點和繚繞的煙塵中緩緩聊“梵”的拉里,是自己畢生難忘的一個畫面。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覺得很神奇,仿佛身體中淌過一陣電流,腦海里跟著就現(xiàn)出拉里的話“人往往妄自菲薄,智慧才是解脫之道;救贖不必靠出世苦修,只要舍棄自我即可;行事不為私利,能常保心地純潔;責(zé)任就是契機,讓人學(xué)習(xí)放下小我、成就大我。”我想,我有點懂了拉里的“梵”。
我還挺喜歡艾略特的,這位大叔明明有那么多讓人討厭的點,虛榮、勢利、圓滑、世故、愛炫耀,但他同時又是善良、仗義、慷慨、熱情的老紳士。我可愛他一邊毒舌一邊又請大家吃飯,喜歡他臭屁的在領(lǐng)口繡公爵標(biāo)記又暗暗炫耀,可憐他因為年邁不再被邀請宴會的悲傷模樣,他是活的多認真,多熱忱的人啊,盡管他奉獻一生的是最虛無縹緲的社交活動,但這就是他的信仰啊。他給自己的注解“吾不與人爭,勝敗均不值。鐘情大自然,次之為藝術(shù)。生命之火暖雙手,他日余燼消逝,吾可安然離去。”既諷刺又好笑,但不妨礙我喜歡這樣的艾略特。
伊莎貝拉和蘇珊,兩個都曾經(jīng)為拉里傾心的女孩兒,對比精神主義的拉里,她們其實遵循的都是實用主義。在命運齒輪和個人機緣巧合下,一個成為自律優(yōu)雅的貴婦人,一個化身瀟灑自在的女畫家,也算是都擁有了自己的美滿結(jié)局。她們愛他,愛過他,但不會嫁給他,愛情可以是一場救贖,但婚姻永遠不是。我甚至在想,倘若沒有那一場試探,逝世的蘇菲或許是真正適合拉里的人,或許結(jié)婚的拉里會度過不一樣的人生。我感慨蘇菲的遺物里獨留下了毛大叔贈與的書,扉頁是“寶貝兒,走,去看那玫瑰”,那個曾經(jīng)樹下讀詩的女孩兒,靈魂里透著香氣。
“寶貝兒,走,去看那玫瑰。”
04
對于大多數(shù)的我們而言,面對那些掙脫世俗生活的枷鎖、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的理想,大概已經(jīng)懶得去想或者說不敢想了。原因很簡單:qi~ong~窮,明天還要上班呢!
今天,有書君為大家?guī)淼倪@本書,為的就是要重新點燃你對實現(xiàn)理想的勇氣,試著尋得初心。它來自被譽為“英國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毛姆的長篇小說《刀鋒》。
本書的主人公名叫拉里,是一個來自美國西部的普通青年,他的生活本應(yīng)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努力讀書,畢業(yè)后去從事體面的工作,和一個相愛的女孩結(jié)婚并且生兒育女,度過平平淡淡的一生。然而,看上去陽光隨和的拉里卻叛逆的很,他堅持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其實,造成拉里特立獨行特征也是有原因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拉里加入了空軍,并在飛行隊里結(jié)識了充滿活力的愛爾蘭青年帕特西。兩人相交甚好,在一次對敵作戰(zhàn)中,拉里不僅目睹了戰(zhàn)爭的無情,而更令他難過的是,在一次空軍遭遇戰(zhàn)中,帕特西為了救自己而中彈犧牲。拉里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巨大的震動,面對死亡,他開始對人生的意義感到迷惑和不解。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拉里一直不能擺脫好友死亡的陰影,為了獲得自由,他拒絕了體面的金融工作,甚至還因此解除了與未婚妻伊莎貝爾的婚約。善良又美好的伊莎貝爾雖然不能忍受男方的不思進取,但仍一直對風(fēng)度翩翩而又放浪不羈的拉里傾心不已,她也曾苦口婆心的勸說拉里:“我只是一個平常的、正常的女孩子,我現(xiàn)在二十歲,再過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時行樂。我的確非常愛你,但這些無聊的玩意兒是不會使你有什么出息的。為了你自己,我求求你放棄它。”她期盼著拉里盡快去做一個男人應(yīng)做的事情,而不是在尋求自由的無所事事中浪費光陰。
但拉里卻義正言辭回答道:“我不能。這對我說來等于自殺。等于出賣我的靈魂。”聽了這樣的回答,相信一定會有很多女生想說:“這男的也太不成熟了吧!”的確,如果作為一個丈夫而言,拉里肯定不是合格的一位。
與此同時,伊莎貝爾還受到了來自家人壓力,他們認為拉里永遠也不會出人頭地,無論是在金錢上還是在地位上。無奈之下,伊莎貝爾最終選擇嫁給富商格雷,過上了相夫教子、而又衣食無憂的“正常人”生活。
其實,伊莎貝爾也曾有過自責(zé),認為也許自己不這么自私,就能和接受拉里的一切和他結(jié)婚,一起去過那樣顛沛流離的生活。殊不知,他們的分開,是價值取向天差地別的必然結(jié)果。美麗又惹人憐愛的伊莎貝爾和有錢人結(jié)了婚,那么拉里呢?他就此開始云游四海。
拉里最先遠遁去了法國巴黎,研讀了斯賓諾莎、笛卡爾等人的哲學(xué)著作,他希望在這些智者的言語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示,使自己的內(nèi)心不再那樣迷茫、彷徨,不再與他人的想法不同。然而,這樣沒日沒夜的讀書的結(jié)果并沒有如他所愿,拉里依然是那個與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的青年。后來,他又來到煤礦、農(nóng)場,企圖在艱苦的勞動過程中尋求人生真意,但這也并沒有使他得到滿意的答案。
直到拉里去往印度,他拜謁了神奇的宗教人士、參觀詭秘處所、歷經(jīng)奇異事件,最終通過研讀《奧義書》,這才使拉里了悟人生,認識到人生的真諦意味著精神生活的充實,那些關(guān)于生死與善惡的困惑都迎刃而解,成為在精神層面也獲得自由的探索者。
在尋得真理之后,拉里只身返回美國,將自我完善的最高理想內(nèi)化在塵世生活中,他成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出租車司機,永遠地隱身于紐約繁華喧囂的人海之中。
作者毛姆在故事的最后是這樣寫的:“我是個俗人,是塵世中人,我只能對這類人中麟鳳的光輝形象表示景慕,沒法步他的后塵。有時候一些比較接近通常類型的人,我自命能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對拉里,我不能。”
這段話可謂是直抵人心,使化身為“偽文青”的有書君都有種想要憤憤然去周游世界的沖動。毛姆以滿懷敬意的筆觸描寫了拉里探尋人生意義的歷程,深刻的揭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1929年經(jīng)濟大蕭條之后西方世界青年們的生存困境與精神空虛。他將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于《刀鋒》之中。
拉里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越過刀的鋒刃,走向一條最終通往自我完善的得救之道。誠然,書中的拉里是理想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誰又不是更喜歡安穩(wěn)生活的伊莎貝爾呢?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