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本采訪實錄,從當?shù)卮迕窈鸵黄鸩尻牭闹嗫谥形覀兞私獾搅肆暱倳浽谥鄷r期的艱苦成長歷程。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這本書了,不知道大家看完都有怎樣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網(wǎng)友是怎么說的吧!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翻開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像其他好書一樣,這本書翻開了便不愿再合上。這本書由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編著,主要素材來源于對習總書記在陜西延川插隊時的知青好友與當?shù)卮迕竦牟稍L實錄。
故事發(fā)生在那個大動亂的年代,那時黑白可以瞬間顛倒,曲直只在分秒之間。文化大革命運動致使工廠停業(yè)、學生停課、畢業(yè)生無處可去,新生無法入學,上千萬的學生被積壓在學校無處安置。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徹底改變了這批青年學生的命運。主人公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去陜西延川插隊時的習總書記,屬于俗稱'老三屆'中的年齡最小的一批,當時他只有15歲。在從北京開往陜西的火車上,大多數(shù)學生是哭著的,而習總書記卻是笑著的,因為父親的原因,他被扣上了“黑幫子弟”的帽子,留在北京前途未卜,甚至有性命之憂,所以這次離開北京,對他來說未嘗是壞事。但他不知道前邊等著他的是當時全中國最貧困農(nóng)村地區(qū)的生活。
我是一個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從小吃過苦,但書里描述的梁家河村的貧窮落后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不僅吃不上飯,喝不上水,還要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沒日沒夜地干最苦最累的農(nóng)活,那種艱苦對農(nóng)民來說都不好捱,更何況是對習總書記他們這些從小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高干子弟,知青們面臨的是不拼命干活就吃不上飯的境地。在習總書記發(fā)表的回憶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里提到,初到梁家河,他經(jīng)歷了四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其中前三關講的就是知青生活的艱苦。
初到梁家河,習總書記只是一個普通的青年。15歲,可以說是少不更事的年紀。但當時他就表現(xiàn)出了很多異于常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其中最為可貴的是他一直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對于村里去世的老革命前輩,他會尊敬地鞠躬致哀;對待村里的智障孩子,他從不譏笑欺負,而是格外地愛護與幫助;對于路上遇到的乞討老人,他會傾囊相助,不僅掏光了身上的糧票,還把御寒的衣服給了他;對于路上遇到的拉重車的陌生老人,他也會主動幫助,不求任何回報。他有的任何東西,只要別人有需要,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拿出來,包括書、衣服、錢、糧票。最后與老鄉(xiāng)分別的時候,他也贈送了他所有的東西,包括他母親親手為他縫制的針線包。
書里寫道,無論是一起插隊的知青好友還是當?shù)氐拇迕,對習總書記的評價都非常的一致。他不嬌氣,肯吃苦,能勞動;做事情有膽識,有辦法,有謀略;為人穩(wěn)重、踏實;愛讀書,有文化。在梁家河的七年,他已經(jīng)完全適應了當?shù)氐纳,與人們水乳交融。
我從這本書里讀到的更深刻的內(nèi)容,是一個高干子弟在經(jīng)歷過人生重大變故后,思想上的根本轉變,從最初的迷茫彷徨到之后的成熟自信,并且最終找到了人生正確的方向,完成了自身蛻變。這種蛻變離不開其他人的幫助,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離不開當時他們腳下那片土地蘊藏的深厚文化。但我更愿意把這種蛻變歸因于他自己努力奮進的結果,主人公是怎樣通過最后一關也是最難的思想關的呢?下面是書中給出的答案。
沒有人的思想覺悟是與生俱來的,對只有15歲且面臨巨大人生落差的習總書記來說也不例外,初到梁家河,他并沒有在陜北漫天遍地的黃土中找到人生方向。剛到農(nóng)村,他是迷茫的,勞動也不積極,但經(jīng)過家人的一番勸說,他的思想逐漸有了變化。他首先想的不再是未來可能是什么,而是要如何在當前的農(nóng)村環(huán)境下生活下去,然后用自己所學所能,為貧苦的陜北老鄉(xiāng)做出一番實事,改變他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干活卻還要忍饑挨餓的命運。
陜北黃土高原的貧瘠,趕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他們到農(nóng)村不久就開始利用各種關系走招工、當兵、上學等途徑離開了。到了1975年,也就是習總書記插隊的第七年,一萬多名到延川插隊的知青只剩下幾百人,這其中就有習總書記,而他插隊的梁家河的知青,只剩下他自己,同學、好友全都走了。一方面他是因為家庭原因沒有很多機會,但另一方面,他還從沒想過要走,這時候他正在梁家河干村支部書記干得熱火朝天。他帶領大家辦沼氣,開鐵業(yè)社、代銷店、縫紉社,辦夜校、辦掃盲班,給當?shù)卮迕窠鉀Q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給他們的生活帶去了巨大的變化。
這七年里,他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年輕后生變成了當?shù)卮迕竦暮脮,大家愛戴他、擁護他、信任他,決心要跟著他好好干下去。被選為村支部書記時,他只有21歲,因為農(nóng)村消息閉塞,村民們大都不知道他是國務院副總理的兒子。相反,因為父親被迫害,他自己受到牽連,十幾次遞交入團入黨申請書都得不到批準,但他從不放棄,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合格的團員、黨員。
我從書里讀到的是他的堅持與豁達。七年的知青歲月,正是習總書記確定他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這期間的成長經(jīng)歷對他以后得人生方向走著重要影響。他曾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他立志要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這七年的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他在基層崗位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找到了自信和人生方向。這七年知青歲月,對他以后的成長道路,乃至后來的治國理政思想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我從書里讀到的是他的負重與砥礪前行。因為政治原因他父親被下放,家人四離分散。但在朋友中,他表現(xiàn)出來的只是開朗、樂觀,從沒提起過家里的困難。一有機會他就開始看書,插隊時,他帶去了兩大箱子書,看完了還到處去借,煤油燈下和田間地頭都有他看書的印記,他涉獵甚廣,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學都看,經(jīng)?磿缴钜。在農(nóng)村那樣高強度勞動下,他克服了疲勞、饑餓,始終與書為伴,不斷地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充實自己。不僅自己看書,還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學習,一起討論。梁家河村民在他的帶動下,學會了識字、寫字,慢慢地對外面的世界有了認知。
我從書里讀到的是他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梁家河七年,是吃苦受罪的七年,也是磨煉成長的七年。在外人眼中,他是吃苦受罪,但他自己始終認為在他無處可去的時候,是梁家河村民接納了他,愛護他,包容他,給了他希望,教會他成長。村民們的善良樸實與熱心幫助,讓他感受到了別處沒有的溫暖,因此他離開梁家河去上大學后從沒忘記過那片土地和那里人們,經(jīng)常與他們保持聯(lián)系,掛念他們的生活。無論誰有了困難,不論是去找他求助的還是他聽說的,他都竭盡所能去幫助。他離開梁家河時說過:我的人走了,但我的心留在了這里。這句話絲毫沒有作假,他離開后一直心心念念著那片黃土地。
書中提到習總書記主席鐘愛的一句詩“待入塵寰,與眾悲歡,始信叢中另有天“。我從這句詩里讀到的是,在遇到了變故、困難、失意的時候,與其迷茫、苦悶、抗拒,不如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事,心中始終要堅信未來終將擁有一片美好的天地。這也是習總書記主席七年知青生活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