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一年這一本書是作者在東京生活一年的日記,里面展現(xiàn)了她對于一些藝術(shù)、作者的看法。書中沒有什么曲折的情節(jié),也沒有什么深刻的哲理,有的知識平平淡淡。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東京一年讀后感:換個角度看生活,快來看一看吧。
這本書是蔣方舟獨自在東京生活一年的期間寫下的,大概算是日記的一種,記錄了這一年時間她在東京的所見所想。
對于蔣方舟并不算熟悉,當然,熟悉的作者本來也非常非常少,只是偶然間看到這本書,然后看著看著就看完了。書本身就比較短,內(nèi)容很概括、凝練,蔣方舟不是一個磨磨唧唧的人,有些地方甚至讓人覺得有點兒太“概括”了,反正這本書挺容易看下去,就是一個日常的記錄,沒有什么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沒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也沒有什么“干貨”,就是看看別人的生活,想想自己的。
蔣方舟可看過太多書了,所以為什么別人寫個“日記”都能寫這么好,而有些人的日記都是早上我起床,然后吃了一個早飯。她對文學和藝術(shù)了解挺多的,在東京去看了好多的藝術(shù)展,書里寫了很多她對于一些著名作者和藝術(shù)家的看法、理解。
一個作家的生活,還是可以值得羨慕的,可以一個人到東京生活一年,不是為了工作,也沒有什么特別的目的,如果有的話大概就是找找靈感、體驗生活。這是作家的優(yōu)勢吧,畢竟普通的上班族通常是不能這樣的。
也許這個可以叫做“深度游”,居住一年比起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旅行確實是會來得深刻得多。
書里提到一些人在這一年的時間里自殺的事情,一些蔣方舟認識的人,這些人因為某些原因自殺,可能是因為抑郁癥,也可能就是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他們的自殺讓人感到惋惜,而蔣方舟和她身邊的一些人,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也會問問自己“我茍活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印象中很多天才作家、藝術(shù)家都會有輕生的傾向,大概是因為這類人都太過于敏感,感情太充沛,所以世間的美好在他們眼中放大很多倍,世間的丑惡同樣放大很多倍,而且自己并沒有能力去改變那些丑惡的東西,所以竟然不能改變,就厭惡、逃離,如果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的,那就離開這個世界。藝術(shù)家們好像都比較極端,梵高、尼采這些人既是天才,也是瘋子。
獨自去陌生的地方生活一年,這樣的事情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是沒什么好期待的,大概是因為很多自己想去的地方都去過了吧,對于其它的地方、風景、人文都沒什么特別的向往,去過的那些地方,給我的感覺是,看到什么樣的風景、留下什么樣的記憶,不僅僅取決于風景本身,還在于你是什么樣的人,更在于你路上碰到的人或者那些一起旅行的人,同樣的地方,和不同的人去,帶來的感受迥然不同。
看過蔣方周寫的幾篇短篇小說,幾乎都是關于愛情的,而且都是很悲傷的那種,都是把美好摧毀給你看的那種,我想她大概也不是一個很相信愛情的人。之前看過一本關于感情方面的心理學書籍《親密關系》,書里給一些人劃分了類別:安全型、逃避型、回避型,當然,安全型是最好的,不過每個人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安全型的人畢竟也不算太多。
有些人是克制和冷靜的,不那么容易把心里房間的門打開,至少不會輕易的全部打開,這需要時間。有些人從小就缺乏某些東西,于是在后來碰到的時候,就當做救命稻草一樣抓著,結(jié)果這根以為的救命稻草,最后卻是壓死駱駝的最后那一根,這是一件讓人很絕望的事情。每個人的堅強大概都是有程度的,不在乎的事情,當然不怎么能傷害到你,越是在乎什么才越會被傷害,所以慢一點,再慢一點,但愿好運,余生可期。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