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原生家庭能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那么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小編給大家?guī)淼囊黄恼拢M蠹铱赐曛蠖寄苡兴形,大家一起來看吧?/p>
嚴選君說:一提起“原生家庭”,絕大多數(shù)人都充滿了戾氣,自身生活的不好,都歸結于原生家庭的不好。可是,心理學引出“原生家庭”,真的只是為了讓人批判和怨恨嗎?
1
前幾天看《極限挑戰(zhàn)》,沒想到突然被扎心了。
節(jié)目組到某中學做了個特別節(jié)目,他們讓一群學生站在足球場的一條起跑線上。
六個主持人每人提一個問題,若答案為“是”則前進,否則留在原地。
問題一: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率先前進的學生,都是一臉高興。
問題二: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此時,起點又有一批學生前進,而已在第二排的同樣有人向前。
問題三:父母是否讓你持續(xù)地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著一定水準?
到了這里,依舊有學生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問題四:從小到大的旅行經歷當中,是否有過一次出國經歷?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個問題后還站在起點的孩子,這一次并沒有人向前。
問題五:父母是否承諾過要送你出國留學?
這時,鏡頭給原點的一名男生特寫,他看著身邊的人逐漸向前,顯得落寞。
問題六: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并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六個問題結束,領先的只有一名女孩,更難以想象的是,還有幾名學生停在起點。
這六個問題中,第一問說的是家長的知識水平,涉及見識、眼界層面;
第二問,則是最現(xiàn)實不過的金錢問題,代表的是物質水平;
而第三、四、五問,其實都是眼界和金錢的結合,兩者缺一不可;
最后一問,則是涉及心靈層面,父母是否給予孩子充足的愛和心理營養(yǎng)。
我們做家長的,常常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掛在嘴邊,但是“起跑線”究竟在哪?怎樣才能“贏”?卻不是所有人都心中有數(shù)。
而節(jié)目組,正是以這種“殘酷”的方法,將孩子是怎樣輸在“起跑線”的現(xiàn)實揭示出來——
父母的見識眼界、財富收入和給予孩子心理營養(yǎng)等層面,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在哪里。
換句話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可計量。
(視頻較長,建議在WiFi環(huán)境下觀看)
節(jié)目一播出,各種各樣的評論都冒出來了,原生家庭的問題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一位同樣看完這期節(jié)目的朋友跟我說:“某些人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父母的不作為。”
我不得不加一個附議。
2
中學同學T是班上唯一的特困生。
看得出來,他挺自卑,說話從來不敢對著別人眼睛。
他中考失利,上了中專,早早出社會工作,跟同學的交流越來越少。
我最近聽過的關于他的消息,還是別人爆料。
據(jù)說,T還是跟以前一樣,喝高了后,就怨天怨地怨父母:
埋怨父母窮困了一輩子,連累他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
埋怨父母沒有關系可以疏通,他只能自己不停地在社會上碰壁,至今轉了好幾家公司,月薪都沒有過5千;
埋怨父母給不了他任何幫助,反而像“吸血鬼”一樣,惦記著他本就不豐厚的薪水……
爆料的那位同學說,他聽著T埋怨了這么多年,有時候真的不想繼續(xù)跟這人保持聯(lián)系,但是真要斷了,又覺得T太可憐了。
像T同學這樣把自己遭遇到的所有不幸,都怪罪于原生家庭的人并不少:
賺不了錢,是原生家庭的錯;
找不了好工作,是原生家庭的錯;
沒有關系可以走,還是原生家庭的錯;
生活各種不如意,全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
一提起“原生家庭”,絕大多數(shù)人都充滿了戾氣,自身生活的不好,都歸結于原生家庭的不好。
原生家庭,成為了負面情緒的宣泄口。
看過有人說,心理學引出“原生家庭”,是要幫助人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不是用來批判和怨恨。
我深以為然。
即使在原生家庭的中,我們受到傷害,遇到挫折,但是這些經歷,亦是驅使我們成長的動力。
3
在網上爆紅一時的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指出,現(xiàn)在成績好的學生,家里都是富裕的,而家里相對貧窮的孩子,成績不如前者。
因為家里物質條件好,可以砸錢上補習培訓班、請私人家教,而且眼界更為開闊,家庭教育更具遠見,寒門子弟一出生就全方位地輸在起跑點上。
正如那句話說的,雖然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有人一出生就在羅馬。
而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牛蛙簡歷”,似乎更進一步地說明了這一點。
區(qū)區(qū)“幼升小”,卻弄得像是中科院招人,仿佛個個都是愛因斯坦轉世。這些“牛蛙”的背后,站著一個個高學歷、高層次的父母。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
但是“寒門”真的就出不了“貴子”嗎?
就如經典紀錄片《人生七年》,雖然有的人一出生,似乎就注定以后不會平凡,而有的人則是庸碌一生。
但是,就像仙俠作品中常說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來自底層的孩子,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
農民的兒子尼克,在同齡人因為貧困紛紛輟學時,他堅持上學。
如此下來,在21歲時,他在牛津讀物理,到了28歲,他已經移民美國,在大學里擔任教授。
作家蘇芩說:“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20歲后的人生是自己給的。別把自己的窘境遷怒于別人,我們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夠努力的自己。”
如果我們將一切不幸歸結于原生家庭不好,而放過不夠努力的自己,那么,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是真的會伴隨一生。
正如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所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
不同的原生家庭,帶了不同的人生差距。
我們無法改變這份差距,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4
上周英國哈里王子和梅根結婚,引起各界關注。
王妃梅根離過婚、拍過裸戲的曾經被擺上臺面熱議。
而我更關注的是她的原生家庭。
不說其他,單是在婚禮之前,梅根的親生父親和同父異母的哥哥、姐姐,使出各種手段。
他們打算利用這場婚姻為自己討到好處,全然不顧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會給新娘子帶來麻煩,甚至可以說,他們就是存著攪和婚事的心思。
有這么一群拖后腿的親人,梅根因此被媒體和網友diss,認為她配不上哈里王子。
而梅根的做法,證明她是一個果斷的人——除了自己的母親,其余親戚一個都沒請。
面對原生家庭的不幸,梅根選擇的是接受自己的家庭,建立一個積極的人生方向。
梅根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燈光師,非裔血統(tǒng)的母親是瑜伽治療師。
家庭給不了她多少幫助,但她憑借自己的努力,于美國西北大學畢業(yè),獲得戲劇與國際關系雙學位,還曾在美駐布宜諾斯艾利斯使館工作,最后進入娛樂圈。
她經歷過父母的離異,她自己也離過婚,但是她沒有被這一份陰影打敗,她做慈善,做演講,用自己的光芒,照耀別人。
她依然愿意相信愛情,最終她遇上了愛她的哈里王子。
“原生家庭”誕生的初衷,不是讓我們否認它,不是要我們把它當作一切不幸的源頭,并對父母大喊:
“是你們害了我,你們要為我的人生負責!”
它的意義在于,讓我們學會接受事實,學會對自己負責。
正如黃磊說的:“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不是場百米賽,是場馬拉松,是長跑。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