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昧的人云亦云,面對權威不應該過多的迷信,他不一定是對的。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讀《把時間當作朋友》思考心得1800字,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一)勤于思考
每一個擁有健康正常的大腦的人,都應該把它用上。獨立思考應該成為一種習慣,當我們接收到一些思想,或是聽別人說出一些道理的時候,應該習慣性的過一遍自己的大腦。用自己的頭腦鑒別一下,他的觀點是不是正確?符不符合邏輯?而不是盲目的接受,簡單的隨大流,不加思索。
對于“權威”,也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迷信過。而真實的情形是,權威也不一定就正確。就算權威正確,也只能說權威表達了正確。
我得到的結論是:真理,就是它本身,它不屬于說出真理的任何一個人。你可以崇尚真理,但是無需依賴或信奉權威。
(二)思維陷阱
思維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概念不清。
我們先來看一段關于學習中的基本概念的文字。(摘抄自第五章《思考》)
“一般人看見房子,不會覺得磚頭有多么重要;但是對建筑師來說,磚頭分為好多種,每種功用都不同------這就是內行和外行的區(qū)別。我年紀很小的時候,母親教我:“讀教科書,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記下來,暫時不懂的就死記硬背。把概念牢記于心,就可以通過以后的學習和實踐反復審視它,并形成透徹理解。”這一教誨對我的幫助非常大,以至我上學期間從未覺得哪個科目太難。后來做了老師,有機會大量觀察,才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學習困難和思維困境,是因為之前在學習基礎概念的時候不加重視造成的------沒有例外。”
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認知、思考和交流,也會因為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歧義,而導致思維陷入混亂。混亂的思維只能導致糟糕的行為。
比如,我們容易把“一個人”和“一個人的看法”不加區(qū)別。認為某個人的看法就代表了這個人,那么,很可能就迷信他,或因此誤解他。
有的家長對“學習”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夠全面。認為孩子只有在學校學到的功課才是學習。而投身于大自然的玩耍,業(yè)余時間讀課外書,結交小伙伴就不叫學習。這樣定義孩子的行為,不僅狹隘,而且容易剝奪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機會。
(三)因果關系
生活中存在太多的因果關系,但那些“因果”未必是正確的。讀完這段內容,我腦海中馬上浮現(xiàn)出一個經(jīng)常聽到的因果關系:因為孩子愛打游戲而導致學習成績差。
其實稍微用心想一想,就不難作出判斷。孩子學習成績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對學習沒有興趣、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基礎太差卻沒有及時補習等等多種原因.........
而孩子喜歡打游戲有可能影響學習,也有可能跟學習成績沒有什么關聯(lián);蛘,二者還可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很顯然,單方面的因果判斷是不靠譜的。
我們要養(yǎng)成用心思考的習慣,對腦海中的每一個念頭加以鑒別,就不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理解和判斷了。
(四)相關命題
作者舉了一個特別好玩的例子來說明相關命題。
原命題是:“你做飯,我就洗碗。”
它的逆命題:“我洗碗,你就做飯。”(那可不一定喲~)
它的否命題:“你不做飯,我就不洗碗。”(這可不行,我要是熱剩飯吃你也得洗碗那~)
它的逆否命題:“我不洗碗,你就不做飯。”(那當然了,你碗都不洗,還想讓我做飯?......)
千萬不能想當然的以為:一個命題成立,它的逆命題也成立。
反過來可不一定。
聽上去好笑,事實是,每天有無數(shù)多的人,因為分不清原命題和逆命題,而深受他人影響,理所當然的以為想的就是事實,沒有一丁點兒認真的態(tài)度。
(五)舉證責任
“誰主張,誰舉證”。不僅是一個法律術語,它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懂“舉證責任”的人,很可能在思考中誤入歧途。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我:所有的長毛貓都性情溫順。
兒:不對吧,應該也有脾氣暴躁的長毛貓。
我:那我們見過嗎?你能舉出反例嗎?
兒:嗯......暫時想不起來。
我:那不就得了,所有的長毛貓性情都溫順。
本來自己主張的事情應該由自己舉證,這就是“舉證責任”,而如果把自己的責任移交給別人,要求別人舉證出不同意的反例,若別人舉不出來,就認為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這個過程就是邏輯的混亂,思考的悖論,它會攪亂他人的思路,同時讓自己誤入歧途。
(六)語言的力量
言為心聲。人們說出來的話就表明了他的想法,但現(xiàn)實中,說話中使用不同的句式,會隱含不同的暗示。
比如下面幾個典型的句式,你能感覺到它背后的暗示嗎?
“要是.........就好了!”
表達的是后悔情緒。但,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更改的,現(xiàn)在的煩惱是無濟于事的。這些不現(xiàn)實的暗示句式,經(jīng)常使用,就會帶來很多消極的情緒。
“我總是覺得.........”
反復表達自己的感覺,沒有任何的說服力。不如用“事實上.........”來替代,不加偏見的陳述客觀事實。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或者:“.........和.........根本不是一回事。”
是的,說這話的人,一定是個思路清晰的人,拎得清,分得明。
“.........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
使用這樣句式的人,明顯的在刻意回避,回避那個主要、決定性的因素。可取之處誰還沒有點兒嗎?用那點兒毫不相關的可取之處,就能掩蓋主要問題了嗎?不是這樣的。
認真細致動腦筋,善于辨別,就不難發(fā)現(xiàn)自己或身邊人的一些口頭禪,它們真的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思維,縱容了不良習慣,滋長負能量。有意識的把它們剔除掉,做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思考當用心。
學過這一章,我也總結幾句“真知灼見”:
錯誤的思考方式,不僅會帶來交流的障礙,影響人際關系。長久以往,還容易讓自己大腦遲鈍,思維懈怠,行為紊亂,盡而影響情緒。而不好的心情又會加重陷入不良的思考模式而不能自拔。如此惡性循環(huán),嚴重不利于個體身心靈全面而健康的發(fā)展。
學會思考,學會正確的思考。
是你我生而為人的重要職責。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