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師在督導工作中會扮演很多的角色,給予受督者更多的感悟,讓他能夠獨立的面對這些場景。下面是小編帶來的2018督導師工作心得體會分享,你真的明白督導師了?
前陣子教師節(jié),在seed督導課程結束時候,被大家刷屏祝老師教師節(jié)快樂。掐指一算是第二年過教師節(jié)了;厥走@一年督導的經(jīng)歷,有許多收獲和小感慨。借著簡單心理的邀請,跟大家分享一下作為督導這一年的體會。
01
新手督導師的焦慮
先講第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個咨詢師當上了督導,在面臨受督者的過程中,督導看起來淡定又接納,其實小腦瓜里非常的焦慮,總在擔心是不是能夠幫助到對方,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為啥自己不能像自己的督導那樣看起來自信從容,看起來無所不能,指點迷津呢。
這個小故事里的新手督導不是別人,就是我。后來參加了簡單心理和北師大的督導培訓課程,了解到不勝任感是新手督導師常面臨的一個問題。在督導理論中發(fā)現(xiàn),剛進入督導角色,在這一階段的新手督導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督導能力缺乏自信,對督導理論了解的也很有限,對自己的新角色還沒有真實感和認同感。
上完督導培訓學習了很多知識理論之后,我的焦慮感平復了很多,尤其是在后續(xù)的團體督導中認識了很多同督導團體的優(yōu)秀小伙伴,看到了大家作為新手督導師都一起經(jīng)歷著一些焦慮并且互相給予支持,慢慢找到了認同感。對于那個階段,害怕犯錯,害怕無法應對的我,也慢慢去除了對督導這個角色的理想化。
我記得Robert (Bob) Protnoy(北師大的督導老師)說督導并不總是做對的事情。因為新手咨詢師在這個階段害怕犯錯。如果督導可以允許自己犯錯,這其實對咨詢師是非常好的一個示范。也可以幫助咨詢師破除掉完美主義這部分。成長和舒適就像中國的太極圖一樣,在專業(yè)范圍內,成長總是不可避免的伴隨著冒險和犯錯。
02
好的咨詢師不等于好的督導師
因為保密原則,所以不能分享太多的案例。僅以下面的兩個小故事分享一下我在督導小組學習中的心得和體會。
再講一個小故事。A同學是個剛開始實習的咨詢師。B是個非常有經(jīng)驗的咨詢師。當A開始跟B督導的時候,A有非常多的焦慮,也認真非常的記錄每一個個案的行為和反向,希望跟督導B進行討論。但是當A跟B很細節(jié)的講述來訪的行為時。B都有些不耐煩。告訴A說希望A放松一些。不要這么緊張。這些不算什么。不應該專注于來訪的這些細節(jié),應該有更長期的可以看到來訪者的全景圖。A每次督導完都非常困惑,覺得并沒有收獲到什么有用的技巧。她知道B是個非常好的咨詢師,但是A并沒有覺得收到了想要的幫助。
我和很多初期的督導老師一樣,很迅速地希望受督者有改變和成長,希望很好地幫助咨詢師指導怎么做個案就可以了。但其實在受督的過程中,我漸漸發(fā)現(xiàn)督導關系跟咨詢中的咨詢關系一樣,督導關系在督導中也是非常重要的。Ellis(2006)在進行的督導研究調查中,督導關系被認為是十項督導因素中影響最大的。好的督導老師,不僅僅是把自己的“畢生絕學”都傳授給受督者,更應該看見受督者的需求,并且可以根據(jù)受督者的需求進行更靈活調整學習的速度。
再再講一個小故事,C同學也是一個剛開始實習的咨詢師,D是個非常有經(jīng)驗的咨詢師,每次C有問題和情況,D都會給出非常詳細的指導。然后C回去用D給出的技巧去面對來訪。時間久了,C覺得督導好厲害,越來越依賴督導。
很多人會誤以為督導是一個老師只是告訴咨詢師該做什么。在實際的督導中,督導經(jīng)常會扮演很多角色。比較常見的角色是教師,咨詢師和顧問。在老師的角色中,督導教授受督者咨詢中的技術,干預和個案概念化等。從咨詢師角色上來看,督導是幫助受督者中自我成長,解決因為在咨詢中受督者可能因此受到影響的個人議題。顧問的角色是幫助受督者提供一些選項和替代方案,而不是回答具體的問題。
督導的目標并不是讓受督者像搬運工一樣,去按照督導老師的指導在咨詢中運用,好的督導是可以靈活調整在各種角色,給受督者更多啟發(fā),讓受督者更獨立和成熟去面對各種情景。
03
做好一個守門人
好啦好啦小故事again: 督導E的受督者F是個新手督導師,F(xiàn)看起來很積極,對學習督導有很多熱情在,對E也有很多信任,但是F在咨詢中屢次犯錯,比如會打破設置跟來訪者半夜聊電話,一起喝咖啡,跟朋友八卦來訪者的情況。督導E屢次勸說沒有幫助,F(xiàn)決定想申請新手咨詢師,需要督導E的推薦,E有些為難,一方面E覺得F很信任自己,也對咨詢有很大熱情,很希望滿足她的期待,另一方面覺得F的種種行為不符合咨詢的倫理和設置。當E拒絕了F的邀請的時候,F(xiàn)非常生氣,覺得督導好無情,怎么可以這樣。
督導在咨詢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評估和守門人的作用。一方面,作為督導。我們要一直給與受督者鼓勵、支持和接納。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要在某些階段行駛自己評估的權力。在我個人督導的生涯中,也遇見過受督者因為一些倫理議題不得不進行一些處理。出于咨詢師的職業(yè)慣性,有很多的“不忍心”。但是與此同時,如果督導師不能好好做一個守門人,在這個期間把還沒有足夠的勝任力的咨詢師推進咨詢師這個行業(yè)。那么對潛在的來訪者來說,這可能是非常嚴重的二次傷害,也讓其他人對咨詢行業(yè)失去信心。
中國注冊系統(tǒng)在推薦人申請的時候,明確表明“如果我所推薦的申請人在獲得中國心理理學會相應注冊資格后3年的從業(yè)過程中出現(xiàn)了違反專業(yè)倫理守則或國家法律的問題,且被注冊工作組、倫理工作組審核核實并做出相應處罰決定的,則我本人的推薦資格也將在為期3年的時間內被停止”。在參加北師大督導培訓的時候,Robert (Bob) Protnoy說,一個督導師給受督者非常好的評價,這看起來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受督者也會非常喜歡這樣的督導老師。但是,這樣的督導也許會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督導,但是不是好的督導。
在Falender 和 Shafranske (2004)研究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督導師必須具備的專業(yè)能力有以下幾項:
在個案情況理解部分能做好溝通,理論基礎扎實;
了解督導的各種形式,并精通各種形式的督導;
有能力示范并發(fā)展堅固的督導同盟關系;
有能力通過支持、鼓勵及適宜的自主性增進被督的自我信心;
有能力給予反饋及做有建設性的批評,能提供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
有能力找出與被督之間的沖突,并提出來與被督溝通;
有適應力及彈性;
有能力將身心保持在平衡安寧的狀態(tài),即使危機當前,也能展現(xiàn)適當幽默感;
能夠開放心胸面對自我評價,以及被督與同輩督導的評價。
在督導漫長的學習道路,我們可能都會一直無線接近或者成為這樣的督導。去年督導結束的時候,我跟大家說,也許在大家眼里我是在幫助大家成長,其實我是跟大家一起在成長的。光榮在于艱巨,平淡在于漫長,大概是我和很多新手督導小伙伴們在督導之路的心得和體會。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