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學習目標,又是科學學習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尋求最佳組織探究活動的方法,力求讓學生積極主動、有秩有序、有的放矢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一、充分全面的課前活動準備
有的探究活動需要許多實驗材料。教師在課前要充分考慮并準備好相關的各種材料,或是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準備。同時,在課前要親自實驗一下,做到心中有數,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二、明確目的任務和活動要求
探究目的和任務不明確,就會導致學生置身于探究活動之外,顯的漫無目的。雖然有時學生的興致很高,但卻沒有達到探究活動的目的。因此在組織探究之前要讓學生明確所要探究的問題和目的,知道他們要完成的任務,并以適當的激勵語言去激勵他們,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討的主動性。筆者覺得較好的一個方法是在黑板上寫上學生要探究完成的目的和任務,或是要驗證的假設和注意的事項。
明確的活動要求是指引學生順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沒有明確的要求,學生不按正確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標的完成就沒有保障,也可能出現事與愿違的相反結論。
三、合理組織,分工合作
小組合作是當今課堂組織探究活動的主要形式,一個好的分組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而一個合作意識差的小組只會阻礙每個成員的學習進程,不利于探究活動的推進。那么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如何更好地實現小組的分工合作呢?
1.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進行搭配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小組合理搭配。在課堂教學中將優(yōu)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結合起來,組成若干個四人學習小組,由小組長負責,討論交流他們感興趣的或教師提出的問題。每一位學生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小組長、記錄員、中心發(fā)言人、操作員、協(xié)調員等。且這些角色要輪流互換,保證每個成員都體驗難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動手操作和記錄觀察的機會。
2.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和習慣需要長期培養(yǎng)
有些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從未使用過小組合作這種形式。當聽說要進行聽課活動時,才想起要使用合作學習。于是,臨時組建小組,用手指一圈定就是一個小組,也不管小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學習的推進,只要有這種形式就可以了。而學生由于沒有長期的培養(yǎng),沒有合作與分工的意識,會出現一言堂、一哄而上、無人應答等現象,就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作用。
4.小組合作探究時,教師還要在組間巡視、指導教師的巡視指導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是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操作、學習水平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二是教師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在一些活動的關鍵之處適時予于指導和講解,可以化解難點,使探究和討論進行下去;教師更要注意指導一些操作能力稍差一點的小組,讓他們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和被人尊重的感受,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合作學習的信心。
四、引導好交流與總結
1.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
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語言的描述是表達與交流最常用的方式,但有時它不是課堂上交流的最好方式。為了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可以采用其他的多種形式的交流表達方式,只要能將問題表達出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匯報方式就是好的?茖W課上的匯報的方式可以是演示、實驗、展覽、表演、圖片、動畫等生動有趣的途徑,以引起全班同學的關注與好奇。
2.交流中引導學生學會相互傾聽
傾聽是學生必備的學習品質,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表現欲強。小學生一般都習慣于聽老師的講述,而沒有耐心去聽別人,不習慣傾聽同學的發(fā)言,小組內的交流;有時會出現幾個同學相互插嘴,各不相讓的情況,人人搶著表達自己意見,卻沒有注意別人在說什么,甚至有時還會出現重復表述的現象。因此,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和能力,要幫學生明確應該干什么、怎樣聽、聽些什么,使其明確聽與說同樣重要,養(yǎng)成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踴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的習慣。另外,適時地激勵表揚可以促進他們形成好的傾聽習慣。
3.引導點撥學生得出結論
有時,小組內的交流并不能解決一些有難度的問題。這時,老師就要作適時的點撥和引導,否則,只會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或是因為學生多次回答的結論都不正確而影響了探究的積極性。
在講《杠桿的科學》時,教學內容有研究杠桿的秘密這一探究活動。學生按照既定的要求,順利地收集到了一些有效數據并填寫好了課本上的表格。表格下面要求統(tǒng)計記錄表中的數據,有幾種情況是省力的,有幾中情況是費力的,有幾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的,這些問題學生都能很順利地完成。最后要求分析實驗記錄表中的數據,找出規(guī)律: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學生面對著表格中的一堆數據,不知該從何處下手,不知該如何找這些規(guī)律。這時,筆者作了一個適時的點撥:老師有一個好辦法,你們可以把收集到的省力的數據畫一畫圖,看看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再把費力情況的數據畫一畫看看,比較這兩種情況,你就會得出結論的。學生一下子就有了思路,馬上動手,幾種情況的圖很快就畫下來了。不一會兒,全班的學生都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省力;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費力;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五、多元評價激勵,使學生形成探究興趣1.教師要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將自評、他評、互評有機結合起來。
教師應該用賞識的眼光來積極評價學生們的探究活動。只要學生能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即使探究沒有得到預期的結論,也要肯定他們的一些做法與態(tài)度,讓學生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要把他們遭遇的挫折和失敗轉化成再探索、再學習的動力。
開展自我評價與反思,有利于激勵學生自我發(fā)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自我評價與反思的過程中,可以使正確的及時得到了強化,錯誤的及時加以糾正。在互評中,學生能發(fā)現自已的優(yōu)點與存在的不足,能明確自己在同學們心中的地位和價值,更有利于學生形成探究的興趣。
2.將評價語言物化
將評價語言物化就是評價不只局限于語言上的激勵,而要上升到物質上的獎勵。這里指的物質可能是一顆紅星或是一張學習獎勵卡。物質雖小,但其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筆者就在班內行了星卡激勵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上或是在考試中有了好的表現,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星或卡的獎勵,得到的星或卡掛在班級之星大擂臺上,每學期的優(yōu)秀評選都是以學生的星卡多少來作標準的。這種形式極大地激勵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連課堂紀律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六、將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形成探究的意識
有時,課堂上的探究還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課外的探究是一種很好的補充。打破時空界限,開展后續(xù)性研究活動,將課堂內的探究延伸到課外,可以使學生形成探究的意識,更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如在學生認識了電可生磁,利用電可以制造電磁鐵之后,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去觀察哪些地方用到了電磁鐵,它們各自起著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個磁力強大的電磁鐵?這些問題讓學生感到很有興趣,當然也樂于去探索。長此以往,他們的探究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樂此不疲地去進行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是一個科學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目的所在。采用何種策略有效地組織學生的探究活動是科學教師恒久的探索主題,以上僅是筆者的淺顯看法。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