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發(fā)展,離不開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德育離不開這種生活環(huán)境影響下的價值觀以及思想觀念。德育的底線,是不做出格的事情,使自己不成為大家眼中的“異類”,而德育的養(yǎng)成,則離不開做人的大智慧。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于學生德育提升心得體會 ,歡迎借鑒!
學生德育提升心得體會1長期以來,大學生的培養(yǎng)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從改革開放起到90年代初,我國大學生一直是精英階層,然而隨著大學擴招以及社會的整體變革,大學生群體已經(jīng)不再是精英階層的代名詞。
然而,不可以否認,即便如此,大學生仍然是國家的棟梁,是祖國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支柱,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大學生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因此,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應對大學生的成長予以充分的關注。
大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其與初等教育的最本質區(qū)別,在于它的最終目標是激發(fā)學生自身動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包括品質,知識,體能以及其他社會能力等等。而其中,德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因為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將直接影響到20年后中國主流社會的道德水準。
接下來,我將用四年時間,通過自身經(jīng)歷,探索如何砥礪德行,尋求一條針對個體的德育發(fā)展道路。以下內容作為開題報告,將重點陳述我對大學生活的理解以及對自己德育總方向的要求。
1 以德育為靈魂的綜合發(fā)展
任何一個個人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國家的整體發(fā)展,因此,個人發(fā)展必須與社會需求保持相對一致。這就要求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社會發(fā)展需求,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些必要能力包括:健全的人格,專業(yè)技術以及強健的體魄,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德智體”。
在這三者中,“德”起到的是支配性地位。沒有健全的人格,就無法贏得他人的信任、肯定與尊重,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石,就不可能在任何領域取得建樹。
因此,德育,是整個人生,特別是大學四年的重要課題,是人生綜合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的核心內容。
在我眼中,德育的進程,其實是其他方面進步的副產(chǎn)物。品格的塑造,離不開其他能力的提高。
1.1 身體素質
體育鍛煉可以增進身體健康,使疲勞的身體得到積極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工作;同時,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充分發(fā)揮個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體育鍛煉通過與他人競技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人的進取精神,磨礪意志品質; 特別是在德育的進程中,體育鍛煉中的集體項目與競賽活動可以培養(yǎng)人的團結、協(xié)作及集體主義精神。美國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都曾經(jīng)是運動健將,許多卓有建樹的人也精通一項體育運動。
1.2 文化素質
作為社會中新銳勢力的典型代表,大學生的思想就是整個社會思想的風向標。只有具有進步思想的大學生才能具有高尚的追求,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塑造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因此,品德的塑造離不開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 綜上所述,大學四年,我的德育成長之路應著眼于身體素質與文化素質的雙重提高,以此作為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從而帶動整體素質的提高。相信隨著總體能力的提升,許多從前的不足之處將會迎刃而解。
2 關于我達到目標的方法
德育作為一個遙遠的征程,既需要長期投入,更體現(xiàn)出了達到目標的多種可能性。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最佳路線,結合自身實際,達到最終目的。下面陳述關于我如何達到目標的想法。
2.1 通過集體生活,嚴格自律 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一個無法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根本沒有資格去對別人要求。大學是走上社會的前奏,我們需要在這里培養(yǎng)基本的生存能力——尤其是自律。別人迷茫時,我們不僅需要清醒的頭腦,更需要強大的自律能力使自己的生活始終處在正確的軌道上。而當你發(fā)現(xiàn)同學的閃光點時,我們更需要強大的執(zhí)行力,使我們得以時刻效仿對方,最終將對方優(yōu)點吸收到自己身上。因此,不斷自律的過程,不僅是對意志品質的不斷考驗,更是對自身素質的綜合提高,是德育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而言,我是個善于觀察的人,但我卻不善于將想法付諸長期行動。通過集體生活對其他同學的不斷關注,相信我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盡早適應社會。
2.2 樹立遠大追求,不斷進步
遠大追求,既體現(xiàn)出一個人對生活的最大期望值,更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視野開闊程度。心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大。大學時期,更應該樹立遠大理想。錢鐘書說過,一個人20歲時不狂,是沒有氣魄。大學生作為未來民族的棟梁,更需要這種氣魄。沒有遠大理想,就不存在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就不存在自身能力的大幅提高。 我本是個不敢想象未來的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是錄取結果出來前,我一直內心覺得會落榜,因為我不敢相信我能考進北京理工,但我真的做到了,于是我認為,生活中,如果多一些夢想,多一分勇氣,我們或許就可以走的更遠。
2.3 多種途徑組合,形成合力
這里必須提到我以往經(jīng)歷。我在高考中失誤,距離北京理工分數(shù)線33分,自主招生只能加20,但我還是被錄取了。這一事件中,首先得感謝學校給我的機會,讓我得以在更高的平臺施展能力,讓我擁有一群優(yōu)秀的同學和我共同進步。但這里重點是到我自己的付出。別人都認為,高中三年唯一任務是高考時,我卻一門心思弄起了競賽,生物弄完弄化學,順便弄起了物理,雖然我學習在班里一般,但由于參加了這些活動,得了3個省級獎,拿到了北京理工的自主招生名額,所以在高考嚴重失誤的情況下仍然逢兇化吉。別人通過一次高考做到了,我通過很多次其他途徑也做到。高考是“獨木橋”尚且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走過,大學生活中,選擇更多,更可以如此。這件事給我的啟示,就是大學作為多元社會,更應該通過全面發(fā)展,將德智體三者的發(fā)展進行有機結合,竭盡全力,將成功的幾率加到最大。
3 結語
踩著校園的落葉,走過四年的青春。用大學四年時光,交換無悔的青春。無論前面的路多么艱險,我們都應該昂起頭闊步前進,因為,年輕是我們的資本。
學生德育提升心得體會2也許有人認為,和其他人相比,我的演講不太嚴肅,并且實質性的內容并不多。特別是我的“昨天”那個部分有避重就輕的嫌疑。這其中有我自身的考慮,閱讀過《老人與海》之后,我被老人的品格所折服。老人從來不向他人講述自己的過去,同時,當大家收獲很多而自己一無所獲時,老人也不為所動。同時,老人也忌諱討論自己接下來的計劃,“夢想一旦說出來,就不會實現(xiàn)。”然而談論自己德育提升,相比于談論自己過去和將來實在是沉重了不少。因此我決定在展示時說說理想,深層次的想法,還是寫在這篇論文里面吧。
一、德育答辯
我在德育答辯中一個的困惑是我做的演講和所有人都不一樣。德育是什么,我有我自己的理解,這里做些解釋。
首先,回憶過去時,很多同學的線索是時間或者自己這兩年做的事情。我演講時,并沒有用事件作為線索,而是用了三個自我評價。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角度而言,這三個評價恰恰對應了我的本我(ID,普通青年)、自我(Eg,文藝青年)與超我(Supereg,二13青年)。并且我找的例子確實生動,并沒有泛泛而談。
其次,展望將來時,我提出“命”也沒有跑題,因為“命”簡單說就是客觀因素。雖然周院長說“共產(chǎn)黨員不信命”,但那個“命”是封建迷信,并且顯然共產(chǎn)黨員決策時還是會考慮客觀因素的,換句話說,就是“實事求是”。目前我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演講中也說了,就是“英語不好想出國”,如果把這些精力投入其他方面能力提升將會遠遠快于投入英語上。但我終究還是想獲得全面提升,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不得不去做這件我不擅長的事情。
二、德育再理解
我的另一大困惑是德育答辯中真正討論道德的人并不多,而僅有的幾個卻著實感人肺腑,比如我們班團支書的。我覺得這說明兩個問題,就是首先,德育是在討論道德問題,因此直入主題的人恰能切入要害。其次,德育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道德上,或者說道德在我們匯報的日常學習中無處不在,否則這一次得到老師、院領導高度評價的答辯就是一次跑題的答辯。
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元素,道德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在德育中介紹自己做了什么令自己驕傲或者懊惱的事情,因為我們很難承認一個不思進取的人會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這并非將成功與道德劃等號,只是說對成功的渴望是一種道德。我們談論自己的朋友,因為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就像復旦登山隊的隊員,在救援人員失去生命后卻在盤算著“注意危機公關,登山隊就是你的了”,盡管有人辯解他們非常優(yōu)秀參加了很多公益活動很有愛心,但仍然無法阻止人們的譴責、聲討。我們談論自己的未來打算,因為一個不關注自己的人無法獲得他人的信任。
道德來自于反思。我的答辯中,有一本書我沒有提到,因為我只讀了一半,然后在楊凌——就是我中秋去的地方,交給了我未來的另一半,讓她讀。那本書叫《公正》,就是目前網(wǎng)上最火公開課ustice的演講稿。書中關于災后重建、舍己為人等辯題的辯論,簡單命題的背后,公共道德對抗經(jīng)濟利益的影子卻無處不在。我深刻的感覺到,我們的國家、社會缺乏這種聲音。我們并非沒有反思,只是這種反思由于失去了冷靜與理性而毫無意義。從我個人而言,這兩年做了太多錯事,無論是狂妄、懶惰、還是欠缺思考。錯誤無法挽回,我能做的,就是弄清前因后果,不斷提示自己一個錯誤決策影響有多么惡劣。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對德育的理解,已經(jīng)不是兩年前開題論文“文化+身體=綜合發(fā)展”那么簡單了。
三、收獲
我覺得這兩年最大的收獲仍然是內心的收獲——“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當然,我對心學的理解僅僅是入門級,自身很多地方并不完善。
上次德育論文,充滿激情,卻空洞無物。這正如大一時的我,在所有事情上都瘋狂投入,卻鮮有成效。事情的轉機是大二我決定全力投入物理競賽復習(這是非常不沾邊的東西,但確實如此),結束后由于對物理的想法確實很多,物理論文我寫的非常認真投入,并且我從中發(fā)現(xiàn)了樂趣——做到完美的樂趣。從那時起,我對自己說,要做最好自己。
然而我一如既往的并不是好學生,我從小學一年級到現(xiàn)在,只在上學期得過“優(yōu)秀學生”,“三好學生”則一次沒拿過。進入大學后我想做改變,提出全面發(fā)展。但從目前狀況看,實在是積重難返,這并不適合我。于是我提出,利用我過于發(fā)達、過于二13的supereg,做有特色的自己。在全面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勇于突破創(chuàng)新。不求“全面發(fā)展”,什么都可以讓步,但認定要做好并且“命中注定”可以做好的事情,就必須做第一。
但這種事情畢竟是少數(shù),生命中順風順水只是過眼煙云,最起碼,對我而言德育答辯就不在其列。面對這種情形,就去做出與眾不同而符合大綱的東西,彰顯個性,出奇制勝。
心學給我的啟發(fā),就是找出出奇制勝、杠桿撬動地球的支點——人的內心。舉例而言,我預料到中期答辯的氣氛肯定很沉重——因為無論是過去還是夢想都是沉重的——準備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幽默細胞多的優(yōu)勢,調節(jié)氣氛;而如果是一個課堂文獻匯報我是不會這么做的,生物化學的ppt展示,我的演講更加強調了邏輯關系,以體現(xiàn)科學的嚴密性。
心學的另一個啟發(fā),就是杜絕空洞無物。這一條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我的學習生活中。無論是我的德育中期ppt展示,還是這篇論文,任何一個論述都跟著一個例子,并且這些例子都力求自然、簡單。
當然,心學并不主張投機取巧。當我策劃“出奇制勝”時,我會確保我的奇謀中融入了真的智慧真的努力,是否合適。比如詢問舍友我這么做對不對,如果強烈反對的話我就會老老實實的做。
最后,可以把我這篇“二論”和我的“一論”對照下。“二論”的成長顯而易見,因為如果我還是那時候的我,我肯定會寫出我這兩年拿的所有獎學金、參加的所有社會實踐、取得的所有獎狀來證明自己德育可以得高分,而不去關注內心的收獲。相信“三論”時,我的論文將會伴隨著我的人生觀完全成熟。
學生德育提升心得體會3同樣是談能力提升與德育的關系,這是本人四年中寫出的第三個版本,也是最終完成版。的主題仍然沒有變化,但是每一次的思想,都有著更深層次的沉淀。
對于德育,我們應該追求什么?第一版我的答案是“文化+身體”,第二版我的答案是“道德”,最后一版,我希望談談“觀念”。
一、德育不能離開個人發(fā)展的土壤
德育離不開我們生活的社會之現(xiàn)實。同一行為,在某些時期天經(jīng)地義,而在另一時期卻離經(jīng)叛道,比如古人父母亡故必會回鄉(xiāng)丁憂三載,今人守孝至出殯已然完成任務。因此,德育決不能拋開我們所處的時代空談。
下面就簡單談下我們生活的時代。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身邊有兩條主線。第一,是科學技術發(fā)展帶來的信息爆炸。信息爆炸給我們的生活增加了極多的維度,如互聯(lián)網(wǎng)、微博這樣的新媒體,也或者是各種交通工具。科技進步增加的高維度空間帶來的好處,主要是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種種需求。而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帶來的高維度空間也給人們帶來了困擾,高維度的空間里,由于高維空間更大,人們更容易被分的更開,變得更加無助,變得更加不相信友情,進而導致人際關系更加冷漠。
基于這兩點模糊的判斷,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首先在我們生活的時代里,獲得別人的幫助,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應該對別人感恩;相反,被別人苛責、刁難,則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必要對此大動肝火,保持一顆平常心即可,這是我做人的一條準則,在此基礎上,與人為善,哪怕只是在細節(jié)上這樣做,對于其他人同樣這么認為的人而言,都是一種莫大的溫暖。其次,關于做事,務求親歷親為,切忌盲目相信其他人,哪怕其他人對自己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甚至是在全力幫助自己,都不可以盲目相信,因為別人好心也會辦錯事,任何事情都必須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才會有成功的希望。第三,仍然是處事,要把握好生活的方向。如果說我們的生活在高考之前只有分數(shù)一個維度,在大學中是分數(shù)為主、輔以科研工作這樣的少數(shù)幾個維度的話,進入社會后,我們將會被信息爆炸的氣浪卷著,飄向不同的方向,進入不同的維度,其中會有幾次決定方向的機會,也許抓住了會改變一生,也許錯過后抱憾終身。
以上幾條,是我在第二版完稿后的一年里,陸續(xù)悟出的為人處世之準則;谶@幾條,才有了我這一年多以來觀念上的諸多改變。
二、觀念的改變與本人的發(fā)展
大一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良鄉(xiāng)的空氣。經(jīng)常一個人自習到十點多,從北校區(qū)的綜教回宿舍,呼吸著帶著一絲涼意的空氣。良鄉(xiāng)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空氣,每次呼吸都會感到一陣寒意,體會著一個人的孤獨。良鄉(xiāng)時期的我,一直都是孤獨的,一個人自習,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市里玩,沒有合群的必要。那時候的想法也非常簡單,非常單純,我也從來沒有像那時候一樣關注過自己的學習,或者說,分數(shù)。
我常常想當時為什么沒有繼續(xù)那樣單純的走下去,但是大一暑假時的實驗室經(jīng)歷改變了我。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直以來,我都錯誤的理解了生物這門學科。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生命科學的科研,每天都在和大量做不完的“瑣碎問題”糾纏,并且面對著無數(shù)的失敗可能,以及失敗后的無從下手。相比而言,兩小時寫寫畫畫的考試實在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個“發(fā)現(xiàn)”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以后的時間里,我對課堂學習的興趣逐漸減少,在大二大三的階段,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英語、物理、計算機等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同時也嘗試著去實驗室學習。這個決定也直接影響了我的個人發(fā)展。大二時作為一個生物專業(yè)的學生拿了物理競賽的一等獎,托?剂90分,大三時開始進實驗室做實驗,學了“化工網(wǎng)絡虛擬實驗”“生物信息學實驗”這樣的計算機相關課程。這些雜七雜八的經(jīng)歷幫助我在大三暑期順利被北京大學生物動態(tài)光學成像中心(BIOPIC)錄取直博,雖然我成績并不突出,同時也沒有特別突出的獎項,無疑對我?guī)椭畲蟮氖俏掖笠粫r的“發(fā)現(xiàn)”改變了我的觀念。
三、困惑
我的德育論文最奇怪的地方在于,第一版里我沒有發(fā)現(xiàn)德育存在什么問題,完全是一根筋的想法,到了第二版則發(fā)現(xiàn)似乎有很多問題沒回答,于是就糊弄說到“三論”時就能回答。然后到了“三論”時,卻發(fā)現(xiàn)需要解決的問題反而更多了。
最大的困惑是,我發(fā)現(xiàn)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自己了。這一點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但之前自己的很多行為準則,都開始被新的觀念牽著走,而我新觀念的核心,則比以前淺薄的多。以往被各種高調、教條建立的道德觀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十分簡單、短時的觀點——“有沒有用?”。在“二論”那篇中,這種觀點已經(jīng)開始影響了我的生活,從那時的文字來看,我當時還算是“自我感覺良好”。而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開始感覺到這種觀點的不良后果了。
生活,需要有明確的目標,但是如果總是被一些短期的目標牽著走,反而會偏離最后的方向。這一點隨著生活的多元化、多維化,變得愈加明顯,不斷襲來的短期的收益,常常會把我們從追求的真正的快樂的道路上一步步帶走,把我們的個性一步步消磨,于是渾然不覺中,我們也就從“自然人”變成了“社會人”。
回顧本山大叔二十多年來的小品,這種感覺也愈發(fā)強烈。本山大叔的小品,一直被認為反映了百姓們內心的聲音,早期作品類似“領導來了,村里雞也不聽喝了,豬也不讓摸了,狗也上山坡了,池子里的王八也嚇休克了,都怕輪到自己上桌了”這樣辛辣的諷刺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劉老根第一部中尚有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胡作非為的“胡科長”,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都逐步被看上去更好笑卻沒有意義的包袱取代了。類似的,第四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的創(chuàng)作都止步于九十年代初,此后再也沒有超越過自己之前的作品……藝術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站在“成功”的角度而言,趙、張、陳三人現(xiàn)在無疑比九十年代更加成功,但無疑他們最好的作品誕生于那個時代。至于他們喜歡的是現(xiàn)在的自己還是之前的自己,個中滋味,也許只有他們自己能品嘗出來。
對我自己而言,這種感覺同樣存在。去研究生單位實習時,常常希望自己能安靜的坐下來,鉆進一個問題里,看很多書,然后一步一步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但無奈工作完成和自我提升確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完成工作是不一定完全憑借自己的能力的。脫離了工作的自我提升有用嗎?又被帶到了“有沒有用”的問題上。
有時真的希望自己不要想這種明明無解的問題,給自己徒增煩惱。而實際上,一切榮譽與煩惱,最終都會成為過去。暫時成功的結果可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慘,短期失敗的結果同樣也可能是為成功積累了充分的勢能。一切煩惱的,其實都來自自己的預期與實際情況的差別,因此其實這種情況下的解決方案也無非兩條,要么拼命的去接近自己的理想,要么就放低自己的理想。
四、智慧
最后想談的一點,是關于智慧的,做人的智慧。
隨著大學生活即將落下帷幕,自己也算是積累了一些生活經(jīng)歷、社會經(jīng)驗,同時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書籍,也為我開啟了一扇智慧的大門。
同樣是書中一句話,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看,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安灰晕锵,不以己悲”在初中時期看,多半是結合其他人的生活體驗,而現(xiàn)在則或多或少的看見了自己的影子,以往認為極為關鍵的東西,現(xiàn)在看來似乎沒有什么實質影響,比如高考“中獎”來了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當初如果去了其他學校,也許會有不同的體驗,但成長路線總歸會差別不大。相反,以往認為無所謂的東西,反而會左右個人的發(fā)展,比如我受高中學到的皮毛的影響,就認為自己以后必須弄生物,于是就這么一路走了下來。又比如我們班的同學們,特別是阿曼、董之威、李雷這幾位和我一起走下去的室友。沒有人上大學前會轉碼考慮室友問題,因為這確實是完全看運氣,而我則憑借著比進入北京理工大學還要好的運氣遇見了你們。阿曼的母語不是漢語,卻在他矯正發(fā)音時順便把我多年難改的錯誤發(fā)音也給矯正了,不僅如此,阿曼在談論事情時的直率,發(fā)現(xiàn)自己不對就批評自己,發(fā)現(xiàn)別人不對時同樣批評別人,讓很多事情一下子變得非常簡單。在自己遇到困難時,董之威舉重若輕的幾句話總能抓住要害,同時李雷出的主意肯定是最省事的。
繼續(xù)回來談智慧。固然有我們通過規(guī)劃、努力做到的東西,但同時也有許多偶然事件,并且這些偶然事件帶來的收益未必低于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同時偶然也是摧毀我們夢想的一大元兇,這就回到了第二版論文說的“命”的問題了。當時我說,面對天命我們毫無辦法。而當我們的生活逐步走進高維度空間時,我們要有理由相信,充分利用我們的可以到達的維度,很多困難,都可以解決,可以繞過去,這些技巧,是為小聰明。而想清楚以后我們需要做什么,則需要真正的智慧。我們時常生活在一種矛盾中,比如“我追求快樂”,“上研究生沒意思”,“還是要考研,不然沒出路”。事實上,以上三條放在目前的社會現(xiàn)實中,對一般人而言,哪條都是真理,而打破這一矛盾,關鍵就是打破觀念。比如可以“不追求快樂”,進而“追求全人類的幸福甘愿犧牲”,那“讀研沒意思”就沒意思了。或者是認為“上研究生有意思、很快樂”,抑或是“考研干嘛出路多的是”。這三條哪一條都和客觀實際有所差別,但這種錯誤的認識最終卻可以帶來快樂,所謂大智慧,就是不去計較某一細節(jié)的得失,將錯就錯,理清楚最基本的邏輯關系,然后順利的走下去。
學生德育提升心得體會4一、增強德育教學的藝術性
課堂教學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德育教學更是一種極具藝術性的高雅活動。由此,教師不僅需要按照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安排教學工作,還要以對待藝術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來對待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學狀態(tài)完成中職德育課的教學工作。當前中職學校的德育課教學中存在著教師重視德育理論教學,習慣于知識的灌輸,而且教師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過于嚴肅,在教導學生時也是保持古板、單調的方式,難免不被學生喜歡。面對這一現(xiàn)狀的最佳解決方式就是從教師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職德育教師的教學藝術。把德育教學當作藝術,不斷地用淵博的理論知識去充實教學內容;用巧妙的教學技巧去完善教學方式;用最能震撼心靈的方式去正踐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德育教師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學所包含的藝術特性。首先,教師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職德育課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師需要理解哪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理念最適合應用到對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調動學生德育學習的積極性
對一門學科而言,學生缺乏積極性是非常致命的弱點,德育教育從本身特質上看比其他學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師習慣性地采用教條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讓學生對德育課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情況比較嚴重的學生甚至會對德育課產(chǎn)生抵觸、厭惡的不良情緒。教師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學的多樣化
教師將德育教材上的內容進行分解細化,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并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的元素和教學方式。如將中職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問題相結合,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引入教學內容之中,重視德育案例分析和實踐教育。上課時先以案例觀察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實情感和思維角度讓學生“動之以情”,并且引起學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隨后,教師對案例進行詳細分析,融入德育理論和德育常識,以這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對學生曉之以理,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學生在德育教學課堂上的地位
新課改后中職德育教育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程度有了顯著提升,但仍未達到以學生為主、雙向互動的標準。目前中職德育課上學生仍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所以還要繼續(xù)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育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和主動解決問題。
3.提高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
在中職教學中,學生對自己重視的學科學習積極性更高,然而作為以技能性專業(yè)為主的職業(yè)學校,中職學校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遠低于對專業(yè)課和技能課的重視程度。學校和教師這種對德育課相對輕視的態(tài)度自然也會影響到學生,讓學生不再重視德育課,也對學習這門課程失去了積極性。針對這種態(tài)度問題,需要從兩個層次來解決問題,第一層次是從輕視態(tài)度產(chǎn)生的根源出發(fā),轉變學校和教師對待德育課的態(tài)度,并且還要讓學生看到教師們重視德育課的態(tài)度。第二層次是從學生方面,通過直截了當?shù)恼n堂教學和潛移默化的思想滲透讓學生重視自身品德修養(yǎng),并了解到德育課的重要性。
三、增強德育教師的個人素質
增強德育教師的個人素質是提高中職德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現(xiàn)代中職德育課教學中不可缺失的一項措施。中職學校的德育課教學研究的基礎較薄弱,德育教師本身既缺乏教學指導,還缺少德育教學經(jīng)驗,在探索和實施符合中職學生的德育教學方式方面阻力很大。這樣的問題目前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調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如讓教師參加相關培訓,經(jīng)常性觀摩和學習比較優(yōu)秀的德育教學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學相關資料,并對資料內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會設計教案、分析教學類型、選擇教學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師的品德素養(yǎng)。即教師本身要明理,言語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同時具備教書育人的能力,對德育教師的職業(yè)責任感有深刻體會,能主動承擔中職德育課的教學職責和教學任務。
四、加大信息化教學力度
信息化教學是我國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課堂教學中,信息化技術和各項信息資源已充分應用。但在中職德育課教學方面,信息化教學力量還較薄弱,存在著信息化教學基礎條件差、德育教學與信息化技術互不干涉或兩者有機結合不完整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三點出發(fā):
。1)完善中職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先讓中職學生有條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學。
。2)對德育課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方面的系統(tǒng)培訓,或讓教師去其他學校或學科旁聽學習,借鑒經(jīng)驗。
。3)加大德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實踐力度,讓教師在實踐中提升能力、總結經(jīng)驗,摸索出最合適的信息化德育教學辦法。同時也能讓學生習慣信息化德育教學,縮短磨合期,增強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當前中職學校正處于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時期,中職學校教育要求中對德育教育的考核標準更高。作為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職學校德育教師有必要時刻謹記以上措施,不斷完善自身素質以及提高德育教學水平。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