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真正地把德育放在首位,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和諧德育體系,把德育建設的目標任務納入教師責任制考核的具體目標中,并明確德育管理的任務要求,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德育主任、大隊輔導員、校外輔導員、班主任及少先隊干部參與的德,實施德育工作“一把手”工作,德育主任、教導主任靠上抓,依照《小學德育綱要》、《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有較強組織管理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教師擔當,下面小編整理了德育基地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fā)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tǒng)活動過程。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和歸宿。德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現(xiàn)在,我國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許多新思想、新問題不斷出現(xiàn)。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面臨著一個改革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要求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既能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又要有較高的文化品德修養(yǎng)。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yǎng);當代中小學生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增強,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輸,輕交流,習慣于“我說你聽??”,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青少年道德觀的建立,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既需要靜態(tài)的曉之以理,更需要動態(tài)的品德踐行,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說教,輕交流,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huán)節(jié)。青少年兒童良好人格和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既有賴于嚴格的要求和紀律約束,更有賴于學生自身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不懈的自律慎獨,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輕內修。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
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漠視靈魂的塑造,這個民族肯定沒有希望。學校德育承擔著塑造青少年人格的歷史使命。當代青少年人格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走向何方。每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學校教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德育創(chuàng)新首先要牢固確定“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
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就是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個體性,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獨特的人類存在,并最終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F(xiàn)代的德育越來越強調發(fā)展人的潛能,激發(fā)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注重人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我們應該認識到德育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說教;不應該過于凝重,過于規(guī)范,過于封閉;不應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應該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實與現(xiàn)象,是可見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
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顯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要引導學生先學會做人,學會做文明的現(xiàn)代人,做社會主義中國的主人,然后教會他們做學問。學校必須始終堅持“以德立校,育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學的精神;培養(yǎng)適應性強、具有內在自由選擇能力的人,他們既能適應社會變遷,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道德需要產(chǎn)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yǎng)。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以往學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yǎng)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為卻不多。
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優(yōu)化德育形式,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fā)、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學?梢猿浞掷帽镜氐牡掠Y源,因地制宜地開辟校外德育基地,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統(tǒng)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軍事訓練基地、學習雷鋒基地、勞動鍛煉基地等。走出去,組織學生進機關、到工廠、下農(nóng)村、走市場,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實踐活動;請進來,請老前輩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教育,請模范人物對學生進行 成才教育,請企業(yè)的廠長、經(jīng)理介紹市場經(jīng)濟的知識,請民警、交警同志進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 三、建立和健全學!彝ァ鐣灰惑w的立體教育網(wǎng)絡。
我們的德育方法不能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不能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fā)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更不能忽視了家庭、社會對青少年道德思想形成的影響。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沖擊著學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當代中學生處于對外交流日益擴大、通訊傳播不斷 擴展、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的社會氛圍之中,每天都接受著廣泛的社會影響。他們在社會、在家庭,耳聞目睹的是許多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社會現(xiàn)象;而在學校接受的是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受到的是愉悅的道德情操的熏陶。
加強學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實效,是一項艱巨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作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