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古代三大名祭文有感 本文簡介:
讀中國古代三大名祭文有感閑來無事,這幾天專門品讀、比較了號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名祭文的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阡表》和袁枚的《祭妹文》。從三篇祭文中,我深深感到中華文明的人文精髓之所在,深深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之所在。這精髓、這魅力就在于來之于天地、來之于自然的血脈親情。普天之下,誰沒有
讀中國古代三大名祭文有感 本文內(nèi)容:
讀中國古代三大名祭文有感
閑來無事,這幾天專門品讀、比較了號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名祭文的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阡表》和袁枚的《祭妹文》。從三篇祭文中,我深深感到中華文明的人文精髓之所在,深深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之所在。這精髓、這魅力就在于來之于天地、來之于自然的血脈親情。
普天之下,誰沒有父母雙親,誰沒有妻子兒女,誰沒有兄弟姐妹?這種親情血濃于水,一旦割舍,誰又能不痛心徹骨。無論是對親人的思念和回憶,無論是對親情的描述和敘說,都無須雕鑿,無須矯情,即便是木訥者,也無不真情流露,更何況文章大家。
清代文學(xué)家袁枚的妹妹袁素文才貌雙全,然而由于素文“一念之貞,遇人仳離”,死于娘家,年僅40歲。袁枚自幼疼愛妹妹,妹妹死,他痛心疾首,邊哭邊寫了《祭妹文》,真可謂字字是淚。他回憶妹妹和他一起讀書的情形時說:“予幼從先生授經(jīng),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jié)義事, “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他回憶妹妹和他一起玩耍時說:“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稍長,袁枚外出求功名,妹妹拉著他的衣服大哭,不讓他走:“余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袁枚進士及第,回鄉(xiāng)省親,妹妹“從東廂扶案出”她調(diào)皮嬌嗔,非要哥哥穿上錦袍讓她瞧瞧,“嬌癡小妹憐兄貴,教把宮袍著與看”。幼時情形,真切動人,歷歷在目。寫到這里,想到再也看不到妹妹了,袁枚悲聲大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凡有情之人,讀到此處,誰能不潸然淚下。∥恼履┪,袁枚對著妹妹的墳塋哭喊:“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文到此處,悲痛之情達到極點。
三篇祭文各有千秋,然讓我品評,我以為袁枚的《祭妹文》第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第二,歐陽修的《瀧岡阡表》第三。歐陽修的《瀧岡阡表》略有為先人、為自己樹碑立傳之意。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多在責(zé)己愧疚,此二篇雖然也都情真意切,但不如袁枚的《祭妹文》如泣如訴,哀婉動人,刺疼人心。
但無論如何,三篇祭文都是珍品,不愧為千古絕唱,尤其是文中濃濃的親情,讓人深切體味到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之精華,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印證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最重視親情的民族,一切親、善、孝和家、族、國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都莫不是來自于這種親情和道義。知道了這一點,就知道了自己從哪里而來,應(yīng)該向哪里而去。
讀中國古代三大名祭文有感 本文關(guān)鍵詞:祭文,中國古代,有感,大名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