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出臺的201*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著重強調了史料運用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師在高中階段提高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毫無疑問,史料是歷史教學的靈魂,適當?shù)倪\用史料,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歷史的真實感。那么如何正確使用史料則成為歷史教學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根據(jù)教材的需要選擇史料
史料不僅在內容上要進行仔細斟酌,在課程引入時也要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材內容晦澀難懂,通過史料來幫助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一些歷史課文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再引入史料未必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會帶給學生更大壓力,加重負擔。
二、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是史料
史料的選擇應當以課本教材為載體,在難度和內容上適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符合教學目標,順應新課改的發(fā)展。高中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發(fā)展,選擇史料時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除此之外,可以向學生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搜集資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注重自身對史料的積累
學生在課堂上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教師作為教學路上的引導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可以隨時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僅在備課時對所教授的內容做好充足準備,更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學習、多看書、多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歷史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在課程中從容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并為學生樹立榜樣,用自己的教學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