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的大批青壯男子紛紛“洗腳出田”,進城務工,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一員。與此相對應的是,清閑在家的婦女也按耐不住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跳出了“籬笆墻的影子”,用辛勤的汗水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人生價值。
曾幾何時,她們忍受著與丈夫兩地分居的孤寂,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贍養(yǎng)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成了家中名副其實的“頂梁柱”。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婦女”。如今,廣大的農村留守婦女擺脫了傳統的束縛,成為遠近聞名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近日,在連云港市灌南縣五隊鄉(xiāng)走訪調研時發(fā)現,一大批從“泥腿子”中催生的“巾幗能手”遍及全鄉(xiāng)的各個村落,她們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引領著“草根經濟”在廣袤的原野中“扎根發(fā)芽”。
一、跳出“農門”:都市外鄉(xiāng)人的成功路
今年42歲的李月霞,系五隊鄉(xiāng)六隊村村民。早在20年前,她還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如今,她成了上海一家廢舊品回收公司的負責人。“不容易呀,十幾年了,吃了很多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談起妻子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丈夫姜志富感同身受。
姜志富是該鄉(xiāng)中學的一名老師。雖說家庭不是很富裕,但經濟條件在當地還算不錯。因此,當妻子李月霞每每提起出去闖蕩的事情,身為丈夫的他總是有些顧慮。1989年,生性好強的李月霞還是鼓足了勇氣,只身一人來到上海,她沒有按照丈夫臨行前安排的做法——投奔遠房的姑姑。自己租下了一間小屋,四處找活干。
一次在街上閑逛,李月霞發(fā)現幾個安徽籍的婦女撿破爛,投到舊品回收站里賣,她靈機一動,花了80塊錢買了輛平板車,跑起了廢舊品拖運。一來可以節(jié)省那些撿破爛的腳力,二來自己也能賺取其中的差價。靠著平板車跑運輸,她一年能掙5000元。憑著雙腳賣苦力,她這一干就是6年!
現在,她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廢舊品回收公司年純利潤達200多萬元,在她的帶領下,村里的10余名婦女也都參與創(chuàng)業(yè)賺了錢。每人每年薪水都在8萬元以上。
二、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撐起帶民致富的“半邊天”
走進該鄉(xiāng)頭隊村的國城電子廠,一片繁忙的景象呈現在眼前:一大群婦女圍坐在操作臺邊,有的在剝皮,有的在插針,有的在總測……村支部書記江孝青告訴筆者,去年以來,在廠老板劉彩云的帶動下,現在全村已有120名婦女在廠子里打工。月工資平均為1000元以上。在村支書的帶領下,筆者見到了正在車間忙碌的劉彩云。
“,我和丈夫在常州太湖電纜廠打工?吹絼e人當老板,自己也想當老板,于是,利用這些年積攢下來的錢和學得的技術,去年回到家里搞起了衛(wèi)星連接器線纜。”說起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劉彩云的臉上寫滿了自豪。據了解,她廠子里每天生產6000個連接器,產品全部銷往德國、意大利。
由于工藝比較簡單,操作也方便。劉彩云就把村里的婦女召集起來,一起學習電子技術。一方面,解決了困難家庭的生活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充實農村婦女的生活。“過去,閑呆在家里,丈夫總是看著不順眼,經常鬧離婚,婆婆也被逼出去打工了,現在,我倆關系也好了,婆婆也回來跟著一起做活了。”面對筆者采訪時,村民李秀娥笑著說。
三、就地打工:家鄉(xiāng)的月亮同樣圓
在五隊鄉(xiāng)二號橋建材市場,喬本平一家四口正在廠里忙碌著……
今年47歲的喬本平是該鄉(xiāng)二隊村的村民。早在初,她和她的丈夫帶著兩個兒子,在張家港一家公司打工。“那時候,我在廠里做雜活,每個月才掙600元,除去水電費,剩不下什么錢。”面對筆者采訪時,喬本平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如今,一家四口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喬本平在建材市場靠上地磚、拖瓦,每月能掙1500元左右。丈夫和兒子幫助老板開車、配貨,也能獲得可觀的收入。她告訴筆者,去年春天,家里還蓋起了兩層小樓。和喬本平那樣一起回家就業(yè)婦女的還有很多。同村的小鄭,兩年前在無錫的強茂電子廠打工。“那時候上班很累,每天都是兩班倒,幾乎沒有休息日,為了掙錢只有忍著……”如今,她已經在當地的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上班,既不耽誤掙錢,還能料理好家里的事務。
近年來,五隊鄉(xiāng)黨委、政府大力實施“留守婦女陽光關愛工程”,全力實施“雙承接”戰(zhàn)略,為農民工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服務。結合返鄉(xiāng)農民工自身的工作經驗,創(chuàng)辦返鄉(xiāng)農民工創(chuàng)業(yè)基地。先后與縣有關部門和學校聯合培訓農民10余期,培訓農民1人次,培訓項目達15個,勞務輸出16800人。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