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小結
201*年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小結
高三生物總復習從每年8月至次年5月,共9個月左右時間,要完成一輪的復習工作,內容涉及高中三本教材和選修一本教材,根據《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要求,使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知識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提高。目前第一輪復習已經結束,本文就第一輪分析中得失兩方面的總結
第一輪復習小結:
由于第一輪復習時間跨度長,重在生物學基本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在復習中把目標定在梳理課本知識,加強和鞏固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并及時解決仍有疑問的知識點上,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的生物學知識網絡,要求每個考點過關。1、復習安排:
選擇一本較好的復習參考書,按照教材的章節(jié)體系,依次梳理各知識點,通過統(tǒng)一測試,找到學生知識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強化訓練,將高二做過的試卷、習題整理出來,選出有代表性的、易錯題的集中評講,達到知識點過關的目的。
在第一輪復習中一般不跨章節(jié)復習,但針對有聯系的知識點可以進行局部知識點的整合,如有絲分裂可與減數分裂比較、學習,就數目變化、染色體行為特征、圖形判斷加以重點講解,復習減數分裂的則側重精、卵子不同點與遺傳學三大定律內在聯系等方面介紹,減少重復性。2、第一輪復習的得與失:
我校第一輪復習預計三月底結束,通過幾次大型聯考的情況分析,通過第一輪復習,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大部分學生未達到相應的教學要求,對于考查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實驗方面與試題,得分率較低,在一輪復習中已暴露出一些問題。
(1)學生將前一輪復習看作高二上課的重復工作,只滿足于對一些基本知識演義的掌握上,不注重知識點之間的因果關系、運用條件和范圍,以及相關知識點的聯系和區(qū)別,一輪復習下來,各知識點仍是孤立的、零散的。
(2)不重視課本,學生在復習中關注的重點是復習資料,大部分時間忙于做題,對答案、提問上,對于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仍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如對什么叫性狀分離、顯性基因、雜合子仍是想當然,在解決考查概念的題型時,錯誤率較高。
(3)解題能力弱:在復習過程中,學生進行大量習題訓練,做的題多,但對失誤的地方不夠重視,缺乏仔細分析過程,只關注答案,出現一錯再錯的現象,同時也暴露審題不嚴,答題不規(guī)范的問題。
3我校多數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對知識的梳理能力差,學生方法也差,今后要放慢復習速度,幫助學生及時回憶舊知識加以鞏固。
擴展閱讀:高中第一輪復習三本書生物知識點詳細歸納總結
本資料來自高中生資料大全網
高中第一輪復習三本書生物知識點詳細歸納總結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jié)、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名詞:1、微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鐵)、Mn(門)、B(碰)、Zn(醒)、Cu(銅)、Mo(母),巧記:鐵門碰醒銅母(驢)。2、大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親)、N(丹)、S(留)、P(人people)、Ca(蓋)、Mg(美)K(家)巧記:洋人探親,丹留人蓋美家。3、統(tǒng)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這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tǒng)一性。4、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著差異性。
語句:1、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大約有200萬種,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2、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元素和化合物。3、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原生質的主要元素,大約占原生質的97%。②.有的參與生物體的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B能夠促進花粉的萌發(fā)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植物體內缺B時,花藥和花絲萎縮,花粉發(fā)育不良,影響受精過程。)
第二節(jié)、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名詞:1、原生質:指細胞內有生命的物質,包括細胞質、細胞核和細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細胞壁,其主要成分為核酸和蛋白質。如:一個植物細胞就不是一團原生質。2、結合水:與細胞內其它物質相結合,是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動,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yǎng)物
質和新陳代謝的廢物。8、無機鹽:多數以離子狀態(tài)存在,細胞中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鐵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維持酸堿平衡,調節(jié)滲透壓。9、糖類有單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動、植物細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蔗糖、麥芽糖,動物細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淀粉和纖維素(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動物細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10、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11、脂類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生物體內主要儲存能量的物質,維持體溫恒定。)b、類脂(構成細胞膜、線立體膜、葉綠體膜等膜結構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具有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殖過程的作用。)1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13、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1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1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有幾個氨基酸叫幾肽。1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17、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決定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種。氨基酸在結構上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種類不同。18、核酸:最初是從細胞核中提取出來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酸是一切生物體(包括病毒)的遺傳物質,對于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9、脫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類,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內,是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此外,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有少量DNA。20、核糖核酸:另一類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簡稱RNA。
公式:1、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2、基因(或DNA)的堿基:信使RNA的堿基:氨基酸個數=6:3:1
語句:1、自由水和結合水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血液凝固時,部分自由水轉化為結合水。自由水/結合水的值越大,新陳代謝越活躍。
2、能源物質系列:生物體的能源物質是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生物體內的主要貯藏能量的物質是脂肪;動物細胞內的主要貯藏能量的物質是糖元;植物細胞內的主要貯藏能量的物質是淀粉;生物體內的直接能源物質是ATP(A-P~P~P);生物體內的最終能量來源是太陽能。
3、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四種有機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種元素,蛋白質必須有N,核酸必須有N、P;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例:DNA、葉綠素、纖維素、胰島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化學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質的四大特點:①相對分子質量大;②分子結構復雜;③種類極其多樣;④功能極為重要。5、蛋白質結構多樣性:①氨基酸種數不同,②氨基酸數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鏈空間結構不同。
6、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蛋白質分子功能多樣性,概括有:①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調節(jié)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不是蛋白質);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注意: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是有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存在于一切細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兩者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團、腺嘌呤、鳥嘌呤和胞嘧啶三種含氮堿基。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第一節(ji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名詞:
1、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能夠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2、亞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細胞內各種微細結構。
3、原核細胞:細胞較小,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核區(qū),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無核膜、無核仁;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4、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綠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變形蟲、草里履蟲、瘧原蟲等。
7、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過,而其它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質、核酸、蔗糖)則不能通過。
8、膜蛋白:指細胞內各種膜結構中蛋白質成分。
9、載體蛋白:膜結構中與物質運輸有關的一種跨膜蛋白質,細胞膜中的載體蛋白在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中都有特異性。
10、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11、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tài)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12、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13、細胞壁:植物細胞的外面有細胞壁,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其作用是支持和保護。其性質是全透的。語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分類也就有了細胞生物和非細胞生物之分)。
2、細胞膜由雙層磷脂分子鑲嵌了蛋白質。蛋白質可以以覆蓋、貫穿、鑲嵌三種方式與雙層磷脂分子相結合。磷脂雙分子層是細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護作用外,還與細胞內外物質交換有關。
3、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性是選擇透過性。如:變形蟲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偽足,人體某些白細胞能吞噬病菌,這些生理的完成依賴細胞膜的流動性。
4、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a、自由擴散: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
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的離子(如K+)。c、協(xié)助擴散:有載體的協(xié)助,能夠從高濃度的一邊運輸到低濃度的一邊,這種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叫做協(xié)助擴散。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5、線粒體:呈粒狀、棒狀,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
6、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功能:增大細胞內的膜面積,使膜上的各種酶為生命活動的各種化學反應的正常進行,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8、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9、高爾基體: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組成,為單層膜結構,一般位于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分泌物的形成有關,并有運輸作用。
10、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位于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11、液泡:是細胞質中的泡狀結構,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內有細胞液;瘜W成分:有機酸、生物堿、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tài)、儲存養(yǎng)料、調節(jié)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12、與胰島素合成、運輸、分泌有關的細胞器是: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在胰島素的合成過程中,合成的場所是核糖體,胰島素的運輸要通過內質網來進行,胰島素在分泌之前還要經高爾基體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過程中線粒體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細胞中,具有雙層膜結構的細胞器是:葉綠體、線粒體;具有單層膜結構的細胞器是:內質網、高爾基體、液泡;不具膜結構的是:中心體、核糖體。另外,要知道細胞核的核膜是雙層膜,細胞膜是單層膜,但它們都不是細胞器。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是葉綠體,而動物細胞沒有,成熟的植物細胞有明顯的液泡,而動物細胞中沒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動物細胞中有中心體,而高等植物細胞則沒有;此外,高爾基體在動植物細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細胞核的簡介:
(1)存在絕大多數真核生物細胞中;原核細胞中沒有真正的細胞核;有的真核細胞中也沒有細胞核,如人體內的成熟的紅細胞。(2)細胞核結構:
a、核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核。說明:核膜是和內質網膜相連的,便于物質的運輸;在核膜上有許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種化學反應的進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連貫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核的通道。
c、核仁:在細胞周期中呈現有規(guī)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現(分裂末期),經常作為判斷細胞分裂時期的典型標志。
d、染色質:細胞核中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提出者:德國生物學家瓦爾德爾提出來的。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質構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細胞中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3)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代謝中心活動的控制中心。15、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主要區(qū)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也可以說是有無核膜,因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就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這里有幾個問題應引起注意:
(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2)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類都是原核生物,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線粒體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個階段兩個階段產生的氫結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應中,光反應產生的氫參與暗反應中二氧化碳的還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質是由氨基酸在核糖體上經過脫水縮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二節(jié)、細胞增殖名詞:
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布著一些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就形成了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3、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包括減數分裂)的間期進行自我復制,形成由一個著絲點連接著的兩條完全相同的染色單體。(若著絲點分裂,則就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了)。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1個DNA,每個DNA一般含有2條脫氧核苷酸鏈。
4、有絲分裂: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細胞,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數目。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親代細胞的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5、細胞周期: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這是一個細胞周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間期。分裂期:在分裂間期結束之后,就進入分裂期。分裂間期的時間比分裂期長。6、紡錘體: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質中出現的結構,它和染色體的運動有密切關系。
7、赤道板: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著絲粒準確地排列在紡錘體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8、無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例如,蛙的紅細胞。
公式:1)染色體的數目=著絲點的數目。2)DNA數目的計算分兩種情況:①當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只含有一個DNA分子;②當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分子。語句:
1、染色質、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關系:第一,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細胞中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第二,染色單體是染色體經過復制(染色體數量并沒有增加)后仍連接在同一個著點的兩個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當著絲點分裂后,兩染色單體就成為獨立的染色體(姐妹染色體)。2、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DNA分子數的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是以染色體著絲點的數目來確定的,無論一個著絲點上是否含有染色單體。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染色體上含有一個DNA分子,但當染色體(染色質)復制后且兩染色單體仍連在同一著絲點上時,每個染色體上則含有兩個DNA分子。
3、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1)分裂間期: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結果:每個染色體都形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呈染色質形態(tài)。(2)細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現染色體、出現紡錘體②核膜、核仁消失;記憶口訣:膜仁消失兩體現(說明是染色體出現和紡錘體形成)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目最清晰,觀察染色體形態(tài)數目最好的時期;記憶口訣:著絲點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兩極移動②染色單體消失,染色體數目加倍;記憶口訣:著絲點裂體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現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記憶口訣:膜仁重現新壁成。
4、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①相同點是染色體的行為特征相同,染色體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②區(qū)別:前期(紡錘體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細胞由細胞兩極發(fā)出紡錘絲形成紡錘體;動物細胞由細胞的兩組中心粒發(fā)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末期(細胞質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細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形成細胞壁將細胞質分裂為二;動物細胞:細胞膜從中部向內凹陷將細胞質縊裂為二。5、DNA分子數目的加倍在間期,數目的恢復在末期;染色體數目的加倍在后期,數目的恢復在末期;染色單體的產生在間期,出現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絲分裂中染色體、DNA分子數各期的變化:①染色體(后期暫時加倍):間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單體(染色體復制后,著絲點分裂前才有):間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數目(染色體復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復):間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④同源染色體(對)(后期暫時加倍):間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7、細胞以分裂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征),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第三節(jié)、細胞的分化
名詞:1、細胞的分化: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相同細胞(細胞分化的起點)的后代,在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的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2、細胞全能性:一個細胞能夠生長發(fā)育成整個生物的特性。3、細胞的癌變:在生物體的發(fā)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
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xù)不斷的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4、細胞的衰老是細胞生理和生化發(fā)生復雜變化的過程,最終反應在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
語句:1、細胞的分化:a、發(fā)生時期:是一種持久性變化,它發(fā)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活動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b、細胞分化的特性:穩(wěn)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義:經過細胞分化,在多細胞生物體內就會形成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多細胞生物體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分化發(fā)育而成,如果僅有細胞增殖,沒有細胞分化,生物體是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的。2、細胞的癌變a、癌細胞的特征:能夠無限增殖;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fā)生了變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機理是癌細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fā)生轉化引起的。d、預防: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tài)健康,養(yǎng)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采取預防措施。3、細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代謝減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細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會導致頭發(fā)變白);c.色素積累(如:老年斑);d.呼吸減慢,細胞核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e.細胞膜通透功能改變,物質運輸能力降低。4、從理論上講,生物體的每一個活細胞都應該具有全能性。在生物體內,細胞并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為不同的細胞、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當植物細胞脫離了原來所在植物體的器官或組織而處于離體狀態(tài)時,在一定的營養(yǎng)物質、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條件下,就可能表現出全能性,發(fā)育成完整的植株。
第三章、新陳代謝第一節(jié)新陳代謝與酶
名詞:1、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類有機物。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2、酶促反應:酶所催化的反應。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應物叫做底物。
語句:1、酶的發(fā)現:①、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④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fā)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2、酶的特點:在一定條件下,能使生物體內復雜的化學反應迅速地進行,而反應前后酶的性質和質量并不發(fā)生變化。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②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
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③酶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原因是過酸、過堿和高溫,都能使酶分子結構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4、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在細胞內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細胞外消化道內起作用的;酶對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起催化作用與調節(jié)人體新陳代謝的激素不同;雖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數是蛋白質,它的合成受到遺傳物質的控制,所以酶的決定因素是核酸。5、既要除去細胞壁的同時不損傷細胞內部結構,正確的思路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酶具有專一性,去除細胞壁選用纖維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應過程,溫度、酸堿度都能影響酶的催化效率,對于動物體內酶催化的最適溫度是動物的體溫,動物的體溫大都在35℃左右。6、通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主要在適宜條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對蛋白質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環(huán)境(最適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隨pH升高,其活性下降。當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時,胃蛋白酶會失活,這種活性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
第二節(jié)新陳代謝與ATP
語句:1、ATP的結構簡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時,由于高能磷酸鍵的斷裂,必然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種高能化合物形成時,即高能磷酸鍵形成時,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2、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遠離A的高能磷酸鍵水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時生成ADP和Pi;在另一種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與一個Pi結合轉化成ATP。ATP與ADP相互轉變的反應是不可逆的,反應式中物質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環(huán)利用,所以物質可逆;但是形成ATP時所需能量絕不是ATP水解所釋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具體因為:(1)從反應條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應,催化反應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應,催化該反應的是合成酶。酶具有專一性,因此,反應條件不同。(2)從能量看,ATP水解釋放的能量是儲存在高能磷酸鍵內的化學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陽能和化學能。因此,能量的來源是不同的。(3)從合成與分解場所的場所來看:ATP合成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呼吸作用)和葉綠體(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場所較多。因此,合成與分解的場所不盡相同。)3、ATP的形成途徑:對于動物和人來說,ADP轉化成ATP時所需要的能量,來自細胞內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出的能量。對于綠色植物來說,ADP轉化成ATP時所需要的
能量,除了來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出的能量外,還來自光合作用。4、ATP分解時的能量利用:細胞分裂、根吸收礦質元素、肌肉收縮等生命活動。5、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第三節(jié)、光合作用
名詞:1、光合作用:發(fā)生范圍(綠色植物)、場所(葉綠體)、能量來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和氧氣)。
語句:1、光合作用的發(fā)現:①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fā)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②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fā)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fā)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④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2、葉綠體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種類:高等植物葉綠體含有以下四種色素。A、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包括葉綠素a(藍綠色)和葉綠素b(;B、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包括胡蘿卜素和葉素3、葉綠體的酶:分布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光反應階段的酶)和葉綠體的基質中(暗反應階段的酶)。4、光合作用的過程: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5、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qū)別與聯系:①場所:光反應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暗反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②條件:光反應需要光、葉綠素等色素、酶,暗反應需要許多有關的酶。③物質變化:光反應發(fā)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應發(fā)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還原。④能量變化:光反應中光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在暗反應中ATP中活躍的化學能→CH2O中穩(wěn)定的化學能。⑤聯系:光反應產物[H]是暗反應中CO2的還原劑,ATP為暗反應的進行提供了能量,暗反應產生的ADP和Pi為光反應形成ATP提供了原料。6、光合作用的意義:①提供了物質來源和能量來源。②維持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③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傊,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強度、光照的時間長短)、二氧化碳濃度、
溫度(主要影響酶的作用)和水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種的改變都將影響光合作用過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種過程中,可采用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夜間適當降低溫度(減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方法,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產物。當低溫時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會減少,主要由于低溫會抑制酶的活性;適當提高溫度能提高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應中酶的活性。8、光合作用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光反應和暗反應。前者的進行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并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強,后者有光、無光都可以進行。暗反應需要光反應提供能量和[H],在較弱光照下生長的植物,其光反應進行較慢,故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時,光合作用速率并沒有隨之增加。光照增強,蒸騰作用隨之增加,從而避免葉片的灼傷,但炎熱夏天的中午光照過強時,為了防止植物體內水分過度散失,通過植物進行適應性的調節(jié),氣孔關閉。雖然光反應產生了足夠的ATP和〔H〕,但是氣孔關閉,CO2進入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分子數減少,影響了暗反應中葡萄糖的產生。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強光變成弱光時,[產生的H]、ATP數量減少,此時C3還原過程減弱,而CO2仍在短時間內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濃度降低時,CO2固定減弱,因而產生的C3數量減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細胞的C3仍被還原,同時再生,因而此時,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
第四節(jié)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名詞:1、水分代謝:指綠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2、半透膜: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3、選擇透過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運載物質的載體,因為不同細胞膜上含有的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即使同一細胞膜上含有的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的數量也不同,因而表現出細胞膜對物質透過的高度選擇性。當細胞死亡,膜便失去選擇透過性成為全透性。4、吸脹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細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和干燥的種子。5、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叫做~。6、滲透吸水:靠滲透作用吸收水分的過程,叫做~。7、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可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細胞壁不屬于原生質。一個動物細胞可以看成是一團原生質。8、原生質層:成熟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可看作一層選擇透過性膜。9、質壁分離: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的現象,叫做~。10、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11、合理灌溉:是指根據植物的需水規(guī)律適時、適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體茁壯生長,并且用最少的水獲取最大效益。
語句:1、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區(qū)表皮細胞。2、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a.具有半透膜。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脹吸水:a、細胞結構特點:細胞質內沒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細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質中有大量的親水性物質纖維素、淀粉、蛋白質等,這些物質能夠從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舉例: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和干燥的種子。②滲透吸水:a、細胞結構特點:細胞質內有一個大液泡,細胞壁--全透性,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b、原理:內因:細胞壁的伸縮性比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小。外因(兩側具濃度差):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吸水,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c、驗證: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d、舉例: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等。4、水分流動的趨勢:水往高(溶液濃度高的地方)處走。水密度小,水勢低(溶液濃度大);水密度大,水勢高(溶液濃度低)。5.水分進入根尖內部的途徑:(1)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內部層層細胞→導管(2)成熟區(qū)表皮細胞→內部各層細胞的細胞壁和細胞間隙→導管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a、利用:1%~5%的水分參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b、散失:95%~99%的水用于蒸騰作用。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的意義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7、能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應該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細胞(成熟植物細胞)在處于高濃度的外界溶液中才會有的現象。(人體的細胞,它沒有細胞壁,也就不會有質壁分離。玉米根尖細胞沒有形成大型液泡,玉米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和伸長區(qū)的細胞,形成層細胞和干種子細胞都無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脹作用吸水,不會發(fā)生質壁分離。洋蔥表皮細胞和根毛細胞兩種成熟的植物細。)
12回復: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第五節(jié)植物的礦質營養(yǎng)
名詞:1、植物的礦質營養(yǎng):是指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2、礦質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大量元素7種N、S、P、Ca、Mg、K(Mg是合成葉綠素所必需的一種礦質元素)巧記:丹留人蓋美家。Fe、Mn、B、Zn、Cu、Mo、Cl屬于微量元素,巧記:鐵門碰醒銅母(驢)。3、交換吸附:根部細胞表面吸附的陽離子、陰離子與土壤溶液中陽離子、陰離子發(fā)生交換的過程就叫交換吸附。4、選擇吸收:指植物對外界環(huán)境中各種離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選擇性。它表現為植物吸收的離子與溶液中的離子數量不成比例。5、合理施肥:根據植物的需肥規(guī)律,適時地施肥,適量地施肥。
語句:1、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狀態(tài):離子狀態(tài)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區(qū)表皮細胞。③、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根細胞表面的陰、陽離子與土壤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吸附;二是離子被主動運輸進入根細胞內部,根進行離子的交換需要的HCO-和H+是根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與水結合后理解成的,根細胞主動運輸吸收離子要消耗能量。④影響根對礦質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為交換吸附提供HCO-和H+,為主動運輸供能,因此生產上需要疏松土壤;b、載體的種類是決定是否吸收某種離子,載體的數量是決定吸收某種離子的多少,因此,根對吸收離子有選擇性。氧氣和溫度(影響酶的活性)都能影響呼吸作用。2、植物成熟區(qū)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①吸收部位:都為成熟區(qū)表皮細胞。②吸收方式:根對水分的吸收---滲透吸水,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主動運輸。③、所需條件:根對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兩側的濃度差,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載體。④聯系:礦質離子在土壤中溶于水,進入植物體后,隨水運到各個器官,植物成熟區(qū)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①運輸:隨水分的運輸到達植物體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礦質運輸的利用,取決于各種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體內以離子狀態(tài)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轉移,能反復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tài);N、P、Mg在植物體內以不穩(wěn)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轉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tài);Ca、Fe在植物體內以穩(wěn)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轉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時,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現病態(tài)。4、合理灌溉的依據:不同植物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fā)育時期,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5、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呼吸作用相關,在一定的氧氣范圍內,呼吸作用越強,根吸收的礦質元素離子就越多,達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細胞膜上的載體的數量有限,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就不再隨氧氣的增加而增加。
第六節(jié)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
名詞: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結構復雜、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機物,經過消化,變成為結構簡單、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機物。2、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無機鹽等在內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通過消化道的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4、氨基轉換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轉給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5、脫氨基作用:氨基酸通過脫氨基作用被分解成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轉變成為尿素而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為糖類、脂肪。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通過食物獲得的氨基酸。它們是甲硫氨
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7、糖尿。寒斞呛扛哂160mg/dL會得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發(fā)生障礙,病人消瘦、虛弱無力,有多尿、多飲、多食的“三多一少”(體重減輕)癥狀。8、低血糖。洪L期饑餓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會出現頭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低血糖早期癥狀,喝一杯濃糖水;低于45mg/dL時出現驚厥、昏迷等晚期癥狀,因為腦組織供能不足必須靜脈輸入葡萄糖溶液。
語句:1、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脂類代謝的圖解參見課本。2、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并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三類營養(yǎng)物質之間相互轉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轉化的數量不同,如糖類可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二是轉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類不能轉化成必需氨基酸;脂類不能轉變?yōu)榘被帷?、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維持在80-100mg/dL范圍內;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會產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現低血糖癥狀,低于45mg/dL,出現低血糖晚期癥狀;多食少動使攝入的物質(如糖類)過多會導致肥胖。4、消化:淀粉經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質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氨基酸。5、吸收及運輸:葡萄糖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主動運輸),經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隨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隨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6、糖類沒有N元素要轉變成氨基酸,進而形成蛋白質,必須獲得N元素,就可以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形成。蛋白質要轉化成糖類、脂類就要去掉N元素,通過脫氨基作用。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質;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麥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腸液含腸淀粉酶、腸麥芽糖、腸脂肪酶(消化淀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8、胃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大腸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小腸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腸都能吸收的是:水和無機鹽;小腸上皮細胞突起形成小腸絨毛,小腸絨毛朝向腸腔一側的細胞膜有許多小突起稱微絨毛微絨毛擴大了吸收面積,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第七節(jié)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詞: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體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并且釋放出能量的過程。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
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4、發(fā)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
語句:1、有氧呼吸:①場所:先在細胞質的基質,后在線粒體。②過程:第一階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細胞質的基質);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線粒體);第三階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線粒體)。2、無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無氧呼吸進化而來):①場所:始終在細胞質基質②過程:第一階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產生酒精(如水稻),(蘋果、梨可以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產生乳酸,高等動物和人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3、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區(qū)別和聯系①場所: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階段不需O2,;第三階段:需O2,第一、二、三階段需不同酶;無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徹底,無氧呼吸--不徹底。④能量釋放:有氧呼吸(釋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無氧呼吸(釋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儲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4、呼吸作用的意義: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5、關于呼吸作用的計算規(guī)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物質的量之比為1:3②產生同樣數量的ATP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質的量之比為19:1。如果某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氣量相等,則該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氣,只產生二氧化碳,則只進行無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氣量多,則兩種呼吸都進行。6、產生ATP的生理過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應、無氧呼吸(暗反應不能產生)。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內,形成ATP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無氧呼吸)、葉綠體基粒(光反應)、線粒體(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第八節(jié)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名詞:1、同化作用(合成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生物體把從外界環(huán)境中攝取的營養(yǎng)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并儲存能量,這叫做~。2、異化作用(分解代謝):同時,生物體又把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質加以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謝的最終產物排出體外,這叫做~。3、自養(yǎng)型:生物體在同化作用的過程中,能夠直接把從外界環(huán)境攝取的無機物轉變成為自身的組成物質,并儲存了能量,這種新陳
代謝類型叫做~。4、異氧型:生物體在同化作用的過程中,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制成有機物,只能把從外界攝取的現成的有機物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并儲存了能量,這種新陳代謝類型叫做~。5、需氧型:生物體在異化作用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從外界環(huán)境中攝取氧來氧化分解自身的組成物質,以釋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這種新陳代謝類型叫做~。6、厭氧型:生物體在異化作用的過程中,在缺氧的條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機物分解,來獲得進行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這種新陳代謝類型叫做~。7、酵母菌:屬兼性厭氧菌,在正常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條件下,酵母菌將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8、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化學能來合成有機物的方式(如硝化細菌能將土壤中的NH3與O2反應轉化成HNO2,HNO2再與O2反應轉化成HN03,利用這兩步氧化過程釋放的化學能,可將無機物(CO2和H2O合成有機物(葡萄糖)。
語句: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異同點:①相同點都是將無機物轉變成自身組成物質。②不同點: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無機物氧化產生的化學能。2、同化類型包括自養(yǎng)型和異養(yǎng)型,其中自養(yǎng)型分光能自養(yǎng)--綠色植物,化能自養(yǎng):硝化細菌;其余的生物一般是異養(yǎng)型(如:動物,營腐生、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數細菌);異化類型包括厭氧型和需氧型,其中寄生蟲、乳酸菌是厭氧型;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厭氧型(多數動物和人等)。酵母菌為兼性厭氧型。3、新陳代謝的類型必須從同化類型和異化類型做答。(硝化細菌為自養(yǎng)需氧型,藍藻為自養(yǎng)需氧型,蘑菇為異氧需氧型,菟絲子為異氧需氧型)。4、光合作用屬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屬于異化作用。
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第一節(jié)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
名詞:1、向性運動:是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運動。2、感性運動:由沒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轉變、觸摸等)而引起的局部運動,外界刺激的方向與感性運動的方向無關。3、激素的特點:①量微而生理作用顯著;②其作用緩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體內合成的、從產生部位運到作用部位,并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調節(jié)作用的微量有機物;動物激素:存在動物體內,產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稱為內分泌腺,內分泌腺為無管腺,動物激素是由循環(huán)系統(tǒng),通過體液傳遞至各細胞,并產生生理效應的。4、胚芽鞘:單子葉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狀物。胚芽鞘為胚體的第一片葉,有保護胚芽中更幼小的葉和生長錐的作用。胚芽鞘分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產生生長素和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
的部分是發(fā)生彎曲的部位。5、瓊脂:能攜帶和傳送生長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長素不能穿過的。6、生長素的橫向運輸:發(fā)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單側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會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發(fā)生從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的運輸,從而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側生長素分布多。7、生長素的豎直向下運輸:生長素從胚芽鞘的尖端豎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運輸。8、生長素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說,低濃度范圍內促進生長,高濃度范圍內抑制生長。9、頂端優(yōu)勢:植物的頂芽優(yōu)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由于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地積累在側芽部位,使這里的生長素濃度過高,從而使側芽的生長受到抑制的緣故。解出方法為:摘掉頂芽。頂端優(yōu)勢的原理在農業(y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實例是棉花摘心。10、無籽番茄(黃瓜、辣椒等):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涂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要想沒有授粉,就必須在花蕾期進行,因番茄的花是兩性花,會自花傳粉,所以還必須去掉雄蕊,來阻止傳粉和受精的發(fā)生。無籽番茄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2N。
語句:1、生長素的發(fā)現:(1)達爾文實驗過程:A單側光照、胚芽鞘向光彎曲;B單側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長也不彎曲;C單側光照尖端罩有錫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長;單側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長。達爾文對實驗結果的認識:胚芽鞘尖端可能產生了某種物質,能在單側光照條件下影響胚芽鞘的生長。(2)溫特實驗:A把放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B把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胚芽鞘不生長不彎曲。溫特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并運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長。(3)郭葛結論:分離出此物質,經鑒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進生長,故取名為“生長素”。2、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長素是在尖端(分生組織)產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生長素只能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運輸,頂芽向側芽運輸),而不能反向進行。在進行極性運輸的同時,生長素還可作一定程度的橫向運輸。3、生長素的作用:a、兩重性:對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生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生長。濃度的高低是以生長素的最適濃度劃分的,低于最適濃度為“低濃度”,高于最適濃度為“高濃度”。在低濃度范圍內,濃度越高,促進生長的效果越明顯;在高濃度范圍內,濃度越高,對生長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根、芽、莖最適生長素濃度分別為10-10、10-8、10-4(mol/L)。4、生長素類似物的應用:a、在低濃度范圍內: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條,可促進枝條生根成活;促進果實發(fā)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濃度范圍內,可以作為鋤草劑。5、果實由子房發(fā)育而成,發(fā)育中需要生長素促進,而生長素來自正在發(fā)育著的種子。6、赤霉素、細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
裂的部位,促進細胞分裂和組織分化)、脫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組織中,促進果實成熟)。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種激素相互作用來調控的。
第二節(jié)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一、體液調節(jié)
名詞:1、體液調節(jié):是指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過體液的傳送,對人和高等動物的生理活動所進行的調節(jié)。2、垂體: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腺。借漏斗柄連于下丘腦,呈橢圓形。3、下丘腦:即丘腦下部。間腦的一部分,位于腦的腹面,丘腦下方,下丘腦是調節(jié)內分泌的較高級中樞。4、反饋調節(jié):在大腦皮層的影響下,下丘腦可以通過垂體調節(jié)和控制某些內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與分泌,而激素進入血液后,又可以反過來調節(jié)下丘腦和垂體中有關激素合成與分泌。5、協(xié)同作用:不同激素對同一生理效應都發(fā)揮作用,從而達到增強效應的結果。如: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
6、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對某一生理效應發(fā)揮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胰島A細胞產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島素(胰島B細胞產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語句:1、垂體能產生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激素。甲狀腺能產生甲狀腺激素,胰島能產生胰島素,2、人體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長激素----促進生長,主要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骨的生長;促激素----促進相關腺體的生長發(fā)育,調節(jié)相關腺體激素的合成與分泌;甲狀腺激素----促進新陳代謝和生長,尤其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響,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胰島素----調節(jié)糖類代謝,降低血糖含量,促進血糖合成為糖元,抑制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含量降低。3、分泌異常癥:a、生長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癥(只小不呆)、幼年分泌過多引起巨人癥,成年分泌過多引起肢端肥大癥。B、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癥(又呆又小)。4、下丘腦是機體調節(jié)內分泌活動的樞紐。下丘腦通過促垂體激素對垂體的作用,調節(jié)和管理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5、激素的調節(jié):①縱向調節(jié):a、促進作用:寒冷刺激→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代謝加強。B、抑制作用:甲狀腺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腦和垂體使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甲狀腺激素減少→甲狀腺激素維持正常(反饋調節(jié))。②橫向調節(jié):協(xié)同作用和拮抗作用。6、在體液中除激素外,還有CO2、H+等對機體也有調節(jié)作用。
二、神經調節(jié)
名詞:1、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刺激的規(guī)律性反應。反射是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活動方式。2、非條件反射:動物通過遺傳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3、、條件反射:動物在后天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4、反射。悍瓷浠顒拥慕Y構基礎。通常由5個基本部分組成,即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5、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包括細胞和突起兩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條長而分枝少的軸突和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枝的樹突。6、神經纖維:軸突或長的樹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7、興奮:動物和人的某些組織或細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tài)變?yōu)轱@著活動狀態(tài)或弱活動態(tài)變?yōu)閺娀顒討B(tài)。8、突觸:把一個神經元和另一個神經元接觸的部位,突觸的結構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膜和突觸后膜。9、突觸小體:軸突末梢經多次分支,每個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狀或球狀小體。10、大腦皮層:大腦由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半球的表層是由神經元的細胞體構成的灰質,叫大腦皮層。11、言語區(qū):人類的語言功能與大腦皮層的某些區(qū)域有關,這些區(qū)域叫做言語區(qū)。12、運動性失語癥(say):當皮層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區(qū))受到損傷時,病人能夠看懂文字和聽懂別人的談話.但卻不會講話.也就是不能用詞語表達自己的思想,(能看,能聽,不會說)13、感覺性失語癥(hear):當皮層顳上回后部(H區(qū))受到損傷時,病人會講話會書寫,也能看懂文字,但卻聽不懂別人的談話.(能看、能寫、不會聽)
語句:1、興奮的傳導:①.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靜息狀態(tài)的膜電位----外正內負,興奮區(qū)域的膜電位----外負內正,未興奮區(qū)域的膜電位---外正內負,興奮區(qū)域與未興奮區(qū)域形成電位差。形成局部電流回路:a.膜外電流:未興奮區(qū)→興奮區(qū),b.膜內電流:興奮區(qū)→未興奮區(qū)。②.細胞間的傳遞(通過突觸來傳遞):a、突觸是由突觸前膜(軸突末端突觸小體的膜)、突觸間隙(突觸前膜與突觸后膜之間的間隙)和突觸后膜(與突觸前膜相對應的胞體膜或樹突膜)三部分構成。B、興奮傳遞過程:膜電位變化→突觸釋放遞質→膜電位變化;當興奮通過軸突傳導到突觸前膜時,引起突觸小泡破裂,釋放出遞質到突觸間隙內,遞質與突觸后膜的特殊受體結合,改變了突觸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個神經元產生了興奮或抑制。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興奮在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之間的傳導方向是:細胞體→軸突→樹突。2、軀體運動中樞(存在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a、當刺激中央前回頂部時,可引起下肢運動;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時,倒出現頭部器官運動;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時,可以出現相應器官運動。B、分布特點:皮層代表區(qū)的位置與軀體各部分的關系是倒置的;皮層代表區(qū)的大小與軀體的大小無關,而與軀體運動的精細復雜程度有關。3、神經調節(jié)與體液調節(jié)的關系:a、不同的:神經調節(jié)反應速度迅速、準確,作
用范圍比較局限,作用時間短暫;體液調節(jié)反應速度比較緩慢,作用范圍比較廣泛,作用時間比較長。b、聯系:神經調節(jié)為主,體液調節(jié)為輔,兩者共同協(xié)調,相輔相成,共同調節(jié)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三、神經調節(jié)與行為
名詞:1、趨性:是動物對環(huán)境因素刺激最簡單的定向反應,如某些昆蟲和魚類的趨光性,臭蟲的趨熱性,寄生昆蟲的趨化性等,它們都與神經調節(jié)有關。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條件反射按一定順序連鎖發(fā)生構成的,大多數本能行為比反射行為復雜得多,如蜜蜂采蜜,螞蟻做巢,蜘蛛織網,鳥類遷徙,哺乳動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動物的本能行為。3、印隨:剛孵化的動物有印隨學習,如剛孵化的小天鵝總是緊跟它所看到的第一個大的行動目標行走,如果沒有母天鵝,就會跟著人或其他行動目標走。4、模仿:幼年動物則主要是通過對年長者的行為進行模仿來學習的,如小雞模仿母雞用爪扒地索食。
語句:1、垂體分泌的激素與動物行為:a、催乳素:照顧幼仔,促進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發(fā)育和生理機能的完成,如促進哺乳動物乳腺的發(fā)育和泌乳,促進鴿的嗉囊分泌鴿乳的活動等;b、促X腺激素:垂體分泌的促X腺激素能夠促進X腺的發(fā)育和X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動物的X行為。2、行為分為:(1)先天性行為:趨性、非條件反射和本能。(2)后天性行為:印隨、模仿和條件反射。3、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后天性行為發(fā)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動物的判斷和推理能力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4、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jié)與神經調節(jié)是相互協(xié)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jié)仍處于主導的地位。5、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運動器官共同協(xié)調下形成的。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第一節(jié)、生物的生殖一、生殖的類型
名詞:1、生物的生殖:每種生物都能夠產生自己的后代,這就是~。2、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易保持親代的性狀。3、有性生殖:是指經過兩性生殖細胞(也叫配子)的結合,產生合子,由合子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具有雙親的遺傳性,有更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4、分裂生殖(單細胞生物特有):是生物體由一個母體分裂成兩個子體的生殖方式。如變形蟲、細菌、草履蟲。5、出芽生殖:母體→芽體→新個體,如水螅、
酵母菌。6、孢子生殖:母體→孢子→新個體,如青霉、曲霉。7、營養(yǎng)生殖: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發(fā)育為新個體,如馬鈴薯塊莖、草莓的匍匐莖,秋海棠等。8、嫁接:一種用植物體上的芽或枝,接到另一種有根系的植物體上,使接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新植物體的方法。9、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外植體(離體組織或器官)→消毒→接種→愈傷組織(組織沒有發(fā)生分化,只是一團薄壁細胞)→組織器官→完整植株。10、配子生殖:由親體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配子,兩兩相配成對,互相結合,成為合子,再由合子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11、卵式生殖:卵細胞與精子結合的生殖方式叫做~。凡是種子植物用種子進行繁殖時,都屬予卵式生殖。12、受精作用: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成為合子的過程,叫做~。13、花粉管:是萌發(fā)的花粉粒內壁突出,從萌發(fā)孔伸出而形成的管狀結構。主要作用是將其攜帶的精子和其他內容物運至卵器或卵細胞內,以利于受精作用。14、雙受精:一個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成為合子,又叫受精卵(染色體為2N);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結合成為受精極核(染色體為3N),這種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現象叫做雙受精。15、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包被著,種子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就叫做~。
語句:1、凡是種子植物用種乎進行繁殖時,都屬予卵式生殖,因為要產生種子,必須經過雙受精作用,即一個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結合。所以必然是卵式生殖。2、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3、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區(qū)別是有無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4、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優(yōu)點是:A、取材少,培養(yǎng)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動化管理。B、便于花卉和果樹的快速繁殖、便于培養(yǎng)無病毒植物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C、易保持親代的性狀。5、克。簾o性生殖中一種方式?寺〉奶攸c是由一個生物體的一部分(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克隆出來的個體以及同一無性繁殖系內的各個個體遺傳基礎在正常情況下完全相同。6、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克隆技術是利用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第二節(jié)生物的個體發(fā)育一.被子植物的個體發(fā)育
語句;1、對于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fā)育的起點是受精卵。不是種子。2、種子的形成和萌發(fā):①種子是由種皮、胚和胚乳構成的。②胚的發(fā)育:受精卵有絲分裂產生一行細胞形成胚柄,同時產生一團細胞形成球狀胚體。球狀胚體頂端兩側的細胞分裂較快形成兩個突起,發(fā)育成兩片子葉;兩子葉之間的部分細
胞發(fā)育成胚芽;胚體基部的部分細胞發(fā)育成胚根;胚芽與胚根之間的細胞發(fā)育成胚軸。③胚乳的發(fā)育:胚乳是由受精極核發(fā)育而成的。首先,受精極核分裂成許多細胞核,叫胚乳核;然后,圍繞每個胚乳核產生細胞膜和細胞壁,形成許多胚乳細胞。這些胚乳細胞內貯存營養(yǎng)物質,其整體就是胚乳。3、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頂細胞和基細胞(近珠孔端),頂細胞(多次分裂)形成球狀胚體(分裂、分化)形成胚。子葉、胚芽、胚軸、胚根四部分構成胚;基細胞幾次分裂形成胚柄,吸收養(yǎng)料供胚發(fā)育。受精極核多次分裂形成胚乳細胞,從而構成胚乳。珠被形成種皮。胚、胚乳、種皮構成種子。子房壁形成果皮,種子和果皮構成果實。4、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fā)育的過程中胚乳被子葉吸收了,營養(yǎng)貯藏在子葉里,供以后種子萌發(fā)時所需。種子萌發(fā)時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由子葉或胚乳提供的,而種子發(fā)育過程中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是由胚柄細胞提供的。5、植株的生長和發(fā)育包括兩個階段:(1)營養(yǎng)生長階段:此階段植株只有根、莖、葉三種營養(yǎng)器官,通過生長不斷長高長大。(2)生殖生長階段:營養(yǎng)生長進行到一定程度后植株長出花,開花后雌蕊的子房發(fā)育形成果實,里面有種子。這時就進入生殖生長階段。許多植物進入生殖生長后營養(yǎng)生長中止。6、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7、植物的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受精卵和受精極核的發(fā)育是不同步的,受精極核先發(fā)育,受精卵后發(fā)育,因為受精卵要經過一個休眠階段。8、以體細胞中含有2n條為例,則精子、卵細胞和每個極核中含有n條染色體。受精極核由2個極核和1個精子融合形成,所以受精極核以及由受精極核發(fā)育成的胚乳細胞應為3n條;由于在形成胚乳的過程中,胚乳細胞將解體,其中的染色體也會消失,所以胚乳細胞的3n不會影響到新個體的性狀遺傳。其他種類的細胞都屬于體細胞,都應為2n條。
二.高等動物的個體發(fā)育
名詞:1、生物的個體發(fā)育:生物的個體發(fā)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經過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組織、器官的形成,發(fā)育成一個性成熟的新個體。動物和植物的個體發(fā)育都分為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分界是:動物一般以幼體孵化或出生為界,植物以種子萌發(fā)為界。2、胚胎發(fā)育:是指受精卵發(fā)育成為幼體。3、胚后發(fā)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內孵化出來或從母體生出來并發(fā)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4、卵裂:早期的細胞分裂,屬于有絲分裂,不是減數分裂。5、變態(tài)發(fā)育:幼體和成體差別很大,而且形成的改變又是集中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這種胚后發(fā)育叫做~。
語句:1、原腸胚的形成:(1)蛙卵的特點:動物極含卵黃少,密度小,色素多,總是向上利于吸收太陽能提高溫度;植物極含卵黃多,密度大,貯存了大量營養(yǎng)物質。(2)胚胎的發(fā)育過程:受精卵(卵裂速
度不均)---囊胚(分裂分化)---原腸胚。①卵裂:受精卵的有絲分裂,特點是細胞數目增多而總體積不增大。②囊胚:受精卵卵裂形成囊胚。囊胚外表球形,內部有個空腔,叫囊胚腔。③外胚層:由于動物極細胞分裂比植物極快,細胞向植物極推移而覆蓋在植物極外面。④內胚層:植物極細胞被動物極細胞包入內部。⑤中胚層:內外胚層之間細胞分裂形成第三個胚層。⑥原腸腔:內胚層向內凹陷形成的一個通過胚口與外界相通的空腔。⑦原腸胚:有內中外三個胚層,有原腸腔的早期胚胎。2、各器官、系統(tǒng)的形成:原腸胚形成后,三個胚層繼續(xù)細胞分裂,并分化出各種組織,進而形成各個器官,功能相關的器官組成動物的系統(tǒng):由內外胚層發(fā)育形成的組織器官可用歌訣“內消呼肝胰,外表感神仙”記憶。內胚層發(fā)育成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肝臟和胰腺“內消呼肝胰”。外胚層發(fā)育成為表皮及其附屬結構、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tǒng)“外表感神仙”。3、陸生脊椎動物胚胎發(fā)育的特點:①胚胎發(fā)育早期在表面形成羊膜,里面貯存羊水。②原腸胚形成后,三個胚層繼續(xù)細胞分裂,并分化出各種組織,進而形成各個器官,功能相關的器官組成動物的系統(tǒng)。4、極體和極核的區(qū)別:極體是在卵細胞形成過程中出現的,因細胞質的不均等分裂產生和細胞,依附于卵細胞的動物極,因此而得名。極核是在雌蕊成熟時產生的,位于胚囊中部的兩個游離核。兩個極核與一個精子融合形成的受精極核發(fā)育形成胚乳。5、胚后發(fā)育的兩種方式:1)直接發(fā)育:幼體和成體在結構和生理方面相似,幼體經生長和性成熟直接發(fā)育成成體。如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2)變態(tài)發(fā)育:幼體和成體在結構和生理方面差異很大,在發(fā)育成成體之前必須發(fā)生某些方面的改變,即變態(tài),然后經生長、發(fā)育為性成熟個體。如昆蟲、兩棲類動物。6、陸生脊椎動物羊膜出現的意義:羊膜是胚膜的內層,呈囊狀,里面充滿了羊水。羊膜和羊水不僅保證了胚胎發(fā)育所需要的水環(huán)境,還具有防震和保護作用,因此使這些動物增加了對陸地環(huán)境的適應力。
第六章、遺傳和變異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名詞:1、T2噬菌體:這是一種寄生在大腸桿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存在于頭部內的DNA所構成。它侵染細菌時可以產生一大批與親代噬菌體一樣的子代噬菌體。2、細胞核遺傳:染色體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載體,且染色體在細胞核內,受細胞核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3、細胞質遺傳: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遺傳物質的載體,且在細胞質內,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語句:1、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關鍵是: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直接地觀察DNA的作用。2、肺炎雙球菌的類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體無多糖莢膜,無毒,注入
小鼠體內后,小鼠不死亡。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體有多糖莢膜,有毒,注入到小鼠體內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熱的方法殺死S型細菌后注入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2、格里菲斯實驗:格里菲斯用加熱的辦法將S型菌殺死,并用死的S型菌與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經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轉化因子)的誘惑,變成了S型)。3、艾弗里實驗說明DNA是“轉化因子”的原因:將S型細菌中的多糖、蛋白質、脂類和DNA等提取出來,分別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結果只有DNA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才能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轉化越有效。4、艾弗里實驗的結論:DNA是轉化因子,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即DNA是遺傳物質。4、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①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吸附→侵入→復制→組裝→釋放。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質中P的含量少;蛋白質中有S而DNA中沒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標記一部分噬菌體的蛋白質,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另一部分噬菌體的DNA。用35P標記蛋白質的噬菌體侵染后,細菌體內無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部;而用32P標記DNA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后,細菌體內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DNA進入了細菌體內。③結論:進入細菌的物質,只有DNA,并沒有蛋白質,就能形成新的噬菌體。新的噬菌體中的蛋白質不是從親代連續(xù)下來的,而是在噬菌體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說明了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③此實驗還證明了DNA能夠自我復制,在親子代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也證明了DNA能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5、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只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而沒有證明它是主要遺傳物質)6、遺傳物質應具備的特點:①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②能自我復制③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④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7、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病毒(如煙草花葉病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因此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8、①遺傳物質的載體有:染色體、線綠體、葉綠體。②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
二、DNA的結構和復制
名詞:1、DNA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T配對,G與C配對。2、DNA復制:是指以親代DNA分子為模板來合成子代DNA的過程。DNA的復制實質上是遺傳信息的復制。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兩條多脫氧核苷酸鏈配對的堿基從氫鍵處斷裂,于是部分雙螺旋鏈解旋為二條平行雙鏈,解開的兩條單鏈叫母鏈(模板鏈)。4、DNA的半保留復制:在子代雙鏈中,有一條是親代原有的鏈,另一條則是新合成的。5、人類基因組是指人體DNA分子所攜帶的全部遺傳信息。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分析測定人類基因組的核苷酸序列。
語句:1、DNA的化學結構: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組成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每個脫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組成:一個脫氧核糖、一個含氮堿基和一個磷酸③構成DNA的脫氧核苷酸有四種。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種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脫氧核苷酸;鳥嘌呤(G)脫氧核苷酸;胞嘧啶(C)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脫氧核苷酸;組成四種脫氧核苷酸的脫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樣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種含氮堿基:ATGC。④DNA是由四種不同的脫氧核苷酸為單位,聚合而成的脫氧核苷酸鏈。2、DNA的雙螺旋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形成兩條主鏈(反向平行),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主鏈之間的橫檔是堿基對,排列在內側。相對應的兩個堿基通過氫鍵連結形成堿基對,DNA一條鏈上的堿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的堿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3、DNA的特性:①穩(wěn)定性:DNA分子兩條長鏈上的脫氧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的順序和兩條鏈之間堿基互補配對的方式是穩(wěn)定不變的,從而導致DNA分子的穩(wěn)定性。②多樣性:DNA中的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是千變萬化的。堿基對的排列方式:4n(n為堿基對的數目)③特異性:每個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這種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就構成了DNA分子自身嚴格的特異性。4、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在堿基含量計算中的應用:①在雙鏈DNA分子中,不互補的兩堿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個分子堿基總量的50%。②在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嘌呤之和與嘧啶之和的比值與其互補鏈中相應的比值互為倒數。③在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不互補的兩堿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與其在互補鏈中的比值和在整個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樣的。5、DNA的復制:①時期: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②場所:主要在細胞核中。③條件:a、模板:親代DNA的兩條母鏈;b、原料:四種脫氧核苷酸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種,DNA復制都無法進行。④過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扭成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稱為解旋;b、合成子鏈:然后,以解開的每段鏈(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huán)境中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在有關酶的作用下,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隨的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不斷地延長,同時每條子鏈與其對應的母鏈互相盤繞成螺旋結構,c、形成新的DNA分子。⑤特點:邊解旋邊復制,半保留復制。⑥結果:一個DNA分子復制一次形成兩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⑦意義:使親代的遺傳信息傳給子代,從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連續(xù)性.。⑧準確復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夠自我復制,一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能為復制提供模板;二是因為它的堿基互補配對能力,能夠使復制準確無誤。6、DNA復制的計算規(guī)律:每次復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條鏈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個DNA分子復制n次則形成2n個DNA,但含有最初母鏈的DNA分子有2個,可形成22n條脫氧核苷酸鏈,含有最初脫氧核苷酸鏈的有2條。子代DNA和親代DNA相同,假設x為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母鏈的數量,形成
新的DNA所需要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數為子代DNA中所求脫氧核苷酸總數2nx減去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鏈的數量x。7、核酸種類的判斷:首先根據有T無U,來確定該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雙鏈DNA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T,G=C,單鏈DNA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來確定是雙鏈DNA還是單鏈DNA。
三、基因的表達
名詞: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間斷的直線排列,每個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2、遺傳信息:基因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就代表~。3、轉錄:是在細胞核內進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4、翻譯:是在細胞質中進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5、密碼子(遺傳密碼):信使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叫做~。6、轉運RNA(tRNA):它的一端是攜帶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個堿基,都只能專一地與mRNA上的特定的三個堿基配對。7、起始密碼子:兩個密碼子AUG和GUG除了分別決定甲硫氨酸和擷氨酸外,還是翻譯的起始信號。8、終止密碼子:三個密碼子UAA、UAG、UGA,它們并不決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自質合成過程中,卻是肽鏈增長的終止信號。9、中心法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RNA,再從RNA傳遞給蛋白質的轉錄和翻譯過程,以及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DNA的復制過程。后發(fā)現,RNA同樣可以反過來決定DNA,為逆轉錄。
語句:1、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須具有遺傳效應,有的DNA片段屬間隔區(qū)段,沒有控制性狀的作用,這樣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每個DNA分子有很多個基因。每個基因有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虿煌怯捎诿撗鹾塑账崤帕许樞虿煌。基因控制性狀就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DNA的遺傳信息又是通過RNA來傳遞的。2、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RNA與DNA的區(qū)別有兩點:①堿基有一個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則為胸腺嘧啶。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脫氧核糖,這樣一來組成RNA的基本單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則為脫氧核苷酸。3、轉錄:(1)場所:細胞核中。(2)信息傳遞方向:DNA→信使RNA。(3)轉錄的過程:在細胞核中進行;以DNA特定的一條單鏈為模板轉錄;特定的配對方式:4、翻譯:(1)場所:細胞質中的核糖體,信使RNA由細胞核進入細胞質中與核糖體結合。(2)信息傳遞方向:信使RNA→一定結構的蛋白質。5、信使RNA的遺傳信息即堿基排列順序是由DNA決定的;轉運RNA攜帶的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谷氨酸)能在蛋白質的氨基酸順序的哪一個位置上是由信
使RNA決定的,歸根結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決定的。6、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蛋白質是由信使RNA為模板,每三個核苷酸對應一個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NA)的堿基數目:信使RNA的堿基數目:氨基酸個數=6:3:1;脫氧核苷酸的數目=的基因(或DNA)的堿基數目;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7、一種氨基酸可以只有一個密碼子,也可以有數個密碼子,一種氨基酸可以由幾種不同的密碼子決定。8、基因對性狀的控制:①一些基因就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性狀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變導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②一些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的。(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第二節(jié)、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一、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
名詞:1、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此概念有三個要點:同種生物豌豆,同一性狀莖的高度,不同表現類型高莖和矮莖)2、顯性性狀:在遺傳學上,把雜種F1中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叫做~。3、隱性性狀:在遺傳學上,把雜種F1中未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叫做~。4、性狀分離:在雜種后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如高莖和矮莖)的現象,叫做~。5、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大寫字母表示,豌豆高莖基因用D表示。6、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小寫字母表示,豌豆矮莖基因用d表示。7、等位基因: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一對同源染色體同一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如高莖和矮莖。顯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顯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莖。等位基因分離:D與d一對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最終產生兩種雄配子。D∶d=1∶1;兩種雌配子D∶d=1∶1。)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體上或同源染色體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狀的不同基因。9、表現型:是指生物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性狀。10、基因型:是指與表現型有關系的基因組成。11、純合體: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而成的個體?煞(wěn)定遺傳。12、雜合體: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而成的個體。不能穩(wěn)定遺傳,后代會發(fā)生性狀分離。13、測交:讓雜種子一代與隱性類型雜交,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測交是檢驗生物體是純合體還是雜合體的有效方法。14、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在進行減數分裂的時候,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著配子遺傳給后代,這就是~。15、攜帶者:在遺傳學上,含有一個隱性致病
基因的雜合體。16、隱性遺傳。河捎诳刂苹疾〉幕蚴请[性基因,所以又叫隱性遺傳病。17、顯性遺傳。河捎诳刂苹疾〉幕蚴秋@性基因,所以叫顯性遺傳病。
語句:1、遺傳圖解中常用的符號:P親本♀一母本♂父本×雜交自交(自花傳粉,同種類型相交)F1雜種第一代F2雜種第二代。2、在體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成單存在。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①試驗現象:P:高莖×矮莖→F1:高莖(顯性性狀)→F2:高莖∶矮莖=3∶1(性狀分離)②解釋:3∶1的結果:兩種雄配子D與d;兩種雌配子D與d,受精就有四種結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構成情況是DD∶Dd∶dd=1∶2∶1,性狀表現為:高莖∶矮莖=3∶1。4、
測交:讓雜種一代與隱性類型雜交,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證實F1是雜合體;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分離的正確性。4、基因型和表現型: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環(huán)境相同,表現型相同。環(huán)境不同,表現型不一定相同。5、基因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①育種方面:a、目的:獲得某一優(yōu)良性狀的純種。B、顯性性狀類型,需連續(xù)自交選擇,直到不發(fā)生性狀分離;選隱性性狀類型,雜合體自交可選得。②預防人類遺傳。航菇H結婚。③人類的ABO血型系統(tǒng)包括:A型、B型、AB型、O型。人類的ABO血型是由三個基因控制的,它們是IA、IB、i,但是對每個人來說,只可能有兩個基因,其中IA、IB都對i為顯性,而IA和IB之間無顯性關系。所以說人類的血型是遺傳的,而且遵循分離規(guī)律。6、純合子雜交不一定是純合子,雜合子雜交不一定都是雜合子。7、純合體只能產生一種配子,自交不會發(fā)生性狀分離。雜合體產生配子的種類是2n種(n為等位基因的對數)。
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名詞:1、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在F1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這一規(guī)律就叫~。
語句:1、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①P:黃色圓粒X綠色皺!鶩1:黃色圓粒→F2:9黃圓:3綠圓:3黃皺:1綠皺。②解釋:1)每一對性狀的遺傳都符合分離規(guī)律。2)不同對的性狀之間自由組合。3)黃和綠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圓和皺由另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兩親本基因型為YYRR、yyrr,它們產生的配子分別是YR和yr,F1的基因型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種類和比例: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之間自由組合。四種配子YR、Yr、Yr、yr的數量相同。4)黃色圓粒豌豆和綠色皺粒豌豆雜交試驗分析圖示解:F1:YyRr→黃圓(1YYRR、2YYRr、2YyRR、4YyRr):3綠
圓(1yyRR、2yyRr):黃皺(1Yyrr、2Yyrr):1綠皺(yyrr)。5)黃圓和綠皺為親本類型,綠圓和黃皺為重組類型。3、對自由組合現象解釋的驗證:F1(YyRr)X隱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1)基因重組使后代出現了新的基因型而產生變異,是生物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通過基因間的重新組合,產生人們需要的具有兩個或多個親本優(yōu)良性狀的新品種。5、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1)正確地選擇了實驗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狀時,采用了先從一對相對性狀入手再循序漸進的方法(由單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實驗中注意對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狀進行記載和分析,并運用了統(tǒng)計學的方法處理實驗結果。4)科學設計了試驗程序。6、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比較:①相對性狀數: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1對,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2對或多對;②等位基因數: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1對,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2對或多對;③等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位于不同對的同源染色體上;④細胞學基礎: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在減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在減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⑤實質: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是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
第三節(jié)、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
名詞:1、染色體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種生物體細胞中全部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和形態(tài)特征。觀察染色體組型最好的時期是有絲分裂的中期。2、性別決定:一般是指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3、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叫做~。4、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叫做~。5、伴性遺傳: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它的遺傳方式是與性別相聯系的,這種遺傳方式叫做~。
語句:1、染色體的四種類型:中著絲粒染色體,亞中著絲粒染色體,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端著絲粒染色體。2、性別決定的類型:(1)XY型:雄性個體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異型的性染色體(XY),雌性個體含有兩個同型的性染色體(XX)的性別決定類型。(2)ZW型:與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雄性,而異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雌性。蛾類、蝶類、鳥類(雞、鴨、鵝)的性別決定屬于“ZW”型。3、色盲病是一種先天性色覺障礙病,不能分辨各種顏色或兩種顏色。其中,常見的色盲是紅綠色盲,患者對紅色、綠色分不清,全色盲極個別。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的相應位置上沒有什么色覺的基因。4、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在寫色覺基因型時,為了與常
染色體的基因相區(qū)別,一定要先寫出性染色體,再在右上角標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攜帶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見,色盲是伴X隱性遺傳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會色盲,而女性必須同時具有雙重的b才會患病,所以,患男>患女。5、色盲的遺傳特點: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說,色盲這種病是由男性通過他的女兒(不病)遺傳給他的外孫子(隔代遺傳、交叉遺傳)。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傳給男性)。6、血友病簡介:癥狀血液中缺少一種凝血因子,故凝血時間延長,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種伴X隱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與色盲完全一樣。附:遺傳學基本規(guī)律解題方法綜述
一、仔細審題:明確題中已知的和隱含的條件,不同的條件、現象適用不同規(guī)律:
1、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A、只涉及一對相對性狀;B、雜合體自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3∶1;C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1。2、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A、有兩對(及以上)相對性狀(兩對等位基因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B、兩對相對性狀的雜合體自交后代的性狀分離比為9∶3∶3∶1C、兩對相對性狀的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1∶1∶1∶1。3、伴性遺傳: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體上B、♀♂性狀表現有別、傳遞有別C記住一些常見的伴性遺傳實例:紅綠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鐘擺型眼球震顫(X-顯)、佝僂。╔-顯)等
二、掌握基本方法:1、最基礎的遺傳圖解必須掌握:一對等位基因的兩個個體雜交的遺傳圖解(包括親代、產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現型、比例各項)例:番茄的紅果R,黃果r,其可能的雜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種,寫遺傳圖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注意: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和基因都成對存在,配子中染色體和基因成單存在▲一個事實必須記。嚎刂粕锩恳恍誀畹某蓪蚨紒碜杂H本,即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2、關于配子種類及計算:A、一對純合(或多對全部基因均純合)的基因的個體只產生一種類型的配子B、一對雜合基因的個體產生兩種配子(DdD、d)且產生二者的幾率相等。C、n對雜合基因產生2n種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寫出這2n種配子的基因。例:AaBBCc產生22=4種配子:ABC、ABc、aBC、aBc。3、計算子代基因型種類、數目:后代基因類型數目等于親代各對基因分別獨立形成子代基因類型數目的乘積(首先要知道:一對基因雜交,后代有幾種子代基因型?必須熟練掌握二、1)例: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數目?∵Aa×aaF是Aa和aa共2種[參二、1⑤]Cc×CcF是CC、Cc、cc共3種[參二、1④]∴答案=2×3=6種(請寫圖解驗證)4、計算表現型種類:子代表現型種類的數目等于親代各對基因分別獨立形成子代表現型數
目的乘積[只問一對基因,如二1①②③⑥類的雜交,任何條件下子代只有一種表現型;則子代有多少基因型就有多少表現型]例:bbDd×BBDd,子代表現型=1×2=2種,bbDdCc×BbDdCc,子代表現型=2×2×2=8種。
三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具體題目解法類型)1、正推類型:已知親代(基因型或純種表現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現型等),只要能正確寫出遺傳圖解即可解決,熟練后可口答。2、逆推類型:已知子代求親代(基因型),分四步①判斷出顯隱關系②隱性表現型的個體其基因型必為隱性純合型(如aa),而顯性表現型的基因型中有一個基因是顯性基因,另一個不確定(待定,寫成填空式如A?);③根據后代表現型的分離比推出親本中的待定基因④把結果代入原題中進行正推驗證。
四、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總原則是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上的,所以應采取“化繁為簡、集簡為繁”的方法,即:分別計算每對性狀(基因),再把結果相乘。1、正推類型:要注意寫清♀♂配子類型(等位基因要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配子“組合”成子代時不能♀♀相連或♂♂相連。2、逆推類型:(方法與三2相似,也分四步)條件是:已知親本性狀、已知顯隱性關系(1)先找親本中表現的隱性性狀的個體,即可寫出其純合的隱性基因型(2)把親本基因寫成填空式,如A?B?×aaB?(3)從隱性純合體入手,先做此對基因,再根據分離比分析另一對基因(4)驗證:把結果代入原題中進行正推驗證。若無以上兩個已知條件,就據子代每對相對性狀及其分離比分別推知親代基因型
五、伴性遺傳:(也分正推、逆推兩大類型)有以下一些規(guī)律性現象要熟悉:常染色體遺傳:男女得。ɑ虮憩F某性狀)的幾率相等。伴性遺傳:男女得。ɑ虮憩F某性狀)的幾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遺傳(男子王國);非上述可能是伴X遺傳;X染色體顯性遺傳:女患者較多(重女輕男);代代連續(xù)發(fā);父病則傳給女兒。X染色體隱性遺傳:男患者較多(重男輕女);隔代遺傳;母病則子必病。
六、綜合題:需綜合運用各種方法,主要是自由組合。
所有的遺傳學應用題在解題之后都可以把結果代如原題中驗證,合則對,不合則誤。若是選擇題且較難,可用提供的AD等選項代入題中,即試探法;分析填空類題,可適當進行猜測,但要驗證!2、測交原理及應用:①隱性純合體只產生含隱性基因的配子,這種配子與雜合體產生的配子受精,能夠讓雜合體產生的配子所攜帶的基因表達出來(表達為性狀),所以,測交能反映出雜合體產生的配子的類型和比例,從而推知被測雜合體的基因型。即:測交后代的類型和數量比=未知被測個體產生配子的類型和數量比。
②鑒定某一物種(在某個性狀上)是純合體還是雜合體的方法:測交后代出現性狀分離(有兩種及以上表現型),則它是雜合體;后代只有一個性狀,則它是純合體。
七、遺傳病的系譜圖分析(必考):1、首先確定系譜圖中的遺傳病的顯性還是隱性遺傳:①只要有一雙親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隱性遺傳。o中生有)②只要有一雙親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現正常者,一定是顯性遺傳病(有中生無)2、其次確定是常染色體遺傳還是伴性遺傳:①在已經確定的隱性遺傳病中:雙親都正常,有女兒患病,一定是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②在已經確定的顯性遺傳病中:雙親都有病,有女兒表現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體的顯性遺傳;③X染色體顯性遺傳:女患者較多;代代連續(xù)發(fā);父病則傳給女兒。X染色體隱性遺傳:男患者較多;隔代遺傳;母病則子必病。2.反證法可應用于常染色體與性染色體、顯性遺傳與隱性遺傳的判斷(步驟:假設代入題目符合,假設成立;否則,假設不成立).
第四節(jié)生物的變異一、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名詞:1、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DNA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2、基因重組:是指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3、自然突變:有些突變是自然發(fā)生的,這叫~。4、誘發(fā)突變(人工誘變):有些突變是在人為條件下產生的,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學的因素來處理生物,使它發(fā)生基因突變。5、不遺傳的變異: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不能進一步遺傳給后代。6、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所引起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語句:1、基因突變①類型:包括自然突變和誘發(fā)突變②特點:普遍性;隨機性(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和生物體的任何細胞。突變發(fā)生的時期越早,表現突變的部分越多,突變發(fā)生的時期越晚,表現突變的部分越少。);突變率低;多數有害;不定向性(一個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fā)生突變,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條件或者生物內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復制過程出現小小的差錯,造成了基因中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的改變,最終導致原來的基因變?yōu)樗牡任换。這種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遺傳信息的改變,就引起了生物性狀的改變。⑤實例:a、人類鐮刀型貧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紅蛋白的DNA上一個堿基對改變,使得該基因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fā)生了改變,也就是基因結構改變了,最終控制血紅蛋白的性狀也會發(fā)生改變,所以紅細胞就由圓餅狀變?yōu)殓牭稜盍恕、正常山羊有時生下短腿“安康
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間強烈輻射而發(fā)生基因突變培育的新品種。)。⑥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種射線。b、化學因素:主要是各種能與DNA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化學物質。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細胞內的病毒。⑦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a、誘變因素:物理因素---各種射線(輻射誘變),激光(激光誘變);化學因素秋水仙素等b、優(yōu)點:提高突變率,變異性狀穩(wěn)定快,加速育種進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狀。c、缺點:誘發(fā)產生的突變,有利的個體往往不多,需處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產。2、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上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會引起一定的表現型變化。3、基因重組:①類型:基因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換(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②意義:非常豐富(父本和母本遺傳物質基礎不同,自身雜合性越高,二者遺傳物質基礎相差越大,基因重組產生的差異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組的變異必須通過有性生殖過程(減數分裂)實現。豐富多彩的變異形成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4、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不同點:基因突變不同于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產生了新的基因,產生出新的遺傳物質。因此,基因突變是生物產生變異的根本原因,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
二、染色體變異
名詞:1、染色體變異:光學顯微鏡下可見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或者染色體數目變異。2、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指細胞內一個或幾個染色體發(fā)生片段的缺失(染色體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體增加了某一片段)、顛倒(染色體的某一片段顛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等改變。3、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指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增添或缺失的改變。4、染色體組:一般的,生殖細胞中形態(tài)、大小不相同的一組染色體,就叫做一個染色體組。細胞內形態(tài)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就說明有幾個染色體組。5、二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如.人果,蠅,玉米.絕大部分的動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體.6、多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如:馬鈴薯含四個染色體組叫四倍體,普通小麥含六個染色體組叫六倍體(普通小麥體細胞6n,42條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3n,21條染色體。),7、一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8、單倍體:是指體細胞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9、花藥離體培養(yǎng)法:具有不同優(yōu)點的品種雜交,取F1的花藥用組織培養(yǎng)的方法進行離體培養(yǎng),形成單倍體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單倍體染色體加倍,選取符合要求的個體作種。
語句:1、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染色體數目變異。2、多倍體育種:a、成因: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在染色體已經復制后,由于外界條件的劇變,使細胞分裂停止,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成倍增加。(當細胞有絲分裂進行到后期時破壞紡錘體,細胞就可以不經過末期而返回間期,從而使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加倍。)b、特點:營養(yǎng)物質的含量高;但發(fā)育延遲,結實率低。c、人工誘導多倍體在育種上的應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實例:三倍體無籽西瓜(用秋水仙素處理二倍體西瓜幼苗得到四倍體西瓜;用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雜交,得到三倍體的西瓜種子。三倍體西瓜聯會紊亂,不能產生正常的配子。)、八倍體小黑麥。3、單倍體育種:形成原因:由生殖細胞不經過受精作用直接發(fā)育而成。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單倍體動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發(fā)育的植株是單倍體植物。特點:生長發(fā)育弱,高度不孕。單倍體在育種工作上的應用常用方法:花藥離體培養(yǎng)法。意義:大大縮短育種年齡。單倍體的優(yōu)點是:大大縮短育種年限,速度快,單倍體植株染色體人工加倍后,即為純合二倍體,后代不再分離,很快成為穩(wěn)定的新品種,所培育的種子為絕對純種。4、一般有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如果某個體由本物種的配子不經受精直接發(fā)育而成,則不管它有多少染色體組都叫“單倍體”。5、生物育種的方法總結如下:①誘變育種:用物理或化學的因素處理生物,誘導基因突變,提高突變頻率,從中選擇培育出優(yōu)良品種。實例---青霉素高產菌株的培育。②雜交育種:利用生物雜交產生的基因重組,使兩個親本的優(yōu)良性狀結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優(yōu)良品種。實例---用高桿抗銹病的小麥和矮桿不抗銹病的小麥雜交,培育出矮桿抗銹病的新類型。③單倍體育種:利用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再經人工誘導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迅速獲得純合體。單倍體育種可大大縮短育種年限。④多倍體育種:用人工方法獲得多倍體植物,再利用其變異來選育新品種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從而獲得多倍體植物。)實例---三倍體無籽西瓜和八倍體小黑麥的培育(6n普通小麥與2n黑麥雜交得4n后代,再經秋水仙素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至8n,這就是8倍體小黑麥)。
第五節(jié)人類遺傳病與優(yōu)生
名詞:1、遺傳病是指因遺傳物質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三類。2、單基因遺傳病: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屬于單基因遺傳病。3、多基因遺傳病:由多對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現出家族性聚集現象,且比較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4、染色體異常遺傳。豪邕z傳病是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5、優(yōu)生學:運用遺傳學原理改善人類的遺傳素質。讓每個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6、直系血親”指由父母子女關系形成的親屬。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孫子女等。
7、“旁系血親”指由兄弟姐妹關系形成的親屬。8、“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包括有共同父母的親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語句:1、單基因遺傳。篴、常染色體隱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癥。b、伴X隱性遺傳:紅綠色盲、血友病、果蠅白眼、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c、常染色體顯性:多指、并指、短指、多指、軟骨發(fā)育不全、d、伴X顯性遺傳:抗VD性佝僂病、2、多基因遺傳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原發(fā)性高血壓、唇裂、無腦兒。3、染色體異常遺傳;a、常染色體病:21三體綜合征(發(fā)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體細胞內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b、性染色體遺傳病。4、優(yōu)生及優(yōu)生措施:a、禁止近親結婚:我國婚姻法規(guī)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眀、遺傳咨詢:遺傳咨詢是預防遺傳病發(fā)生最簡便有效的方法。C、提倡“適齡生育”:女子生育的最適年齡為24到29歲。d、產前診斷。5、禁止近親結婚的理論依據是:使隱性致病基因純合的幾率增大。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遺傳。ㄏ忍煨孕呐K。,遺傳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第七章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jié)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簡介
名詞:1、過度繁殖:任何一種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強,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能產生大量的后代表現為過度繁殖。2、自然選擇:達爾文把這種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作自然選擇。3、種群: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個體間彼此交配,通過繁殖將自己的基因傳遞給后代。4、基因庫:種群全部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其中每個個體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庫的一部分。5、基因頻率:某種基因在整個種群中出現的比例。6、物種: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互相交配,并產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7、隔離:指同一物種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包括:a、地理隔離: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礙,使彼此間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東北虎和華南虎)b、生殖隔離:種群間的個體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
語句: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有四方面: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2、達爾文認為長頸鹿的進化原因是:長頸鹿產生的后代超過環(huán)境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它們都要吃樹葉而樹葉不夠吃(生存斗爭);它們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生存下來,頸短的因吃不到樹葉而最終餓死了(適者生存)。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也有四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改變基因頻率;隔離導致物種形成。3、種群基因頻率改變
的原因:基因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生物進化其實就是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過程。4、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都可稱為突變。突變和基因重組使生物個體間出現可遺傳的差異。5、種群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種群的繁殖使有利變異基因不斷積累,不利變異基因逐代淘汰,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緩慢進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實例樺尺蠖在工業(yè)區(qū)體色變黑:a、從宏觀上看:19世紀中期樺尺蠖的淺色性狀與環(huán)境色彩相似,屬于保護色,較能適應環(huán)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狀與環(huán)境色彩差異很大,不能適應環(huán)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變產生后,后代的個體數受到限制。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樺尺蠖棲息的樹干裸露并被煙熏黑,使得黑色性狀與環(huán)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淺色性狀與環(huán)境色彩差異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現為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B、從微觀來看:19世紀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為不利變異基因,控制的性狀不能適應環(huán)境而受到限制,因此,當時種群中淺色基因(s)的頻率為95%,黑色基因(S)的頻率為5%。到20世紀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狀能適應環(huán)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淺色基因(s)控制的性狀不能適應環(huán)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數量大量減少。淺色基因(s)的頻率下降為5%,黑色基因(S)的頻率上升為95%。結果是淘汰了不利變異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變異基因,通過遺傳逐漸積累。)6、物種的形成:物種形成的方式有多種,經過長期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是比較常見的方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14種地雀的形成過程,就是長期的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的結果。)7、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基因頻率定向改變,決定進化的方向。隔離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8、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①通過基因型計算基因頻率。例如,從某種種群中隨機抽出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分別為30、60和10,A基因頻率=(2×30+60)÷2×100=60%,a基因頻率=1-60%=40%。②通過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等于它的純合子頻率與1/2雜合子頻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頻率為30/100=0.3,Aa基因型頻率為60/100=0.6;aa基因型頻率為10/100=0.1;則A基因頻率=0.3+1/2×0、6=40%。③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等于1,種群中基因型頻率之和等于1。
第八章生物與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一、生態(tài)因素對環(huán)境的影響
名詞:1、生態(tài)學:研究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叫做~。2、生態(tài)因素:環(huán)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tài)、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3、種內關系: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4、種內互助:同種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維護群體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對捕食和御敵是有利的。5、種內斗爭:同種個體之間由于食物、棲所、尋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條件的矛盾而發(fā)生斗爭的現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體中,鱸魚,無其它魚類、食物不足時,成魚就以本種小魚為食。)6、種間關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4、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類與真菌共生體,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5、寄生: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體的體內或體表,從那里吸取營養(yǎng)物質來維持生活,這種現象叫做~。(例如:蛔蟲、絳蟲、血吸蟲等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內;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表;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體寄生在細菌內部。)6、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爭奪資源、空間等而發(fā)生斗爭的現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7、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
語句: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①光:陽光對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作用。A、光的強與弱對植物:如松、杉、柳、小麥、玉米等在強光下生長好;人參、三七在弱光下生長。淺海與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無植物生存。b、光照時間的長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開花;菠菜、鳶尾在長日照下開花。c、陽光影響動物的體色:魚的背面顏色深;腹面顏色淺;d、光照長短與動物的生殖: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可使家雞多產蛋。E、光線影響動物習性:白天活動與夜晚活動。②溫度:a、不同地帶的差異:寒冷地方針葉林較多;溫暖地帶地方闊葉林較多b、植物的南北栽種:蘋果、梨不宜在熱帶栽種;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種;c、對動物形成的影響:同一種類的哺乳動物生長在寒冷地帶,體形大;d、對動物習性的影響:冬眠-蛇、蛙等變溫動物;夏眠-蝸牛;洄游:遷徙;季節(jié)性換羽。③水分:限制陸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態(tài)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2、生態(tài)因素的綜合作用:環(huán)境中的各種生態(tài)因素,對生物體是同時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種生態(tài)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關鍵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3、區(qū)分共生、競爭和捕食關系的圖象。a、共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變化不同步,先增者先減少,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減少,為捕食者。被捕食者圖象的最高點高于捕食者;c、競爭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開始時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以后則你死我活。4、決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陽光。
二、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此項僅供參考,可以不掌握)
名詞:1、保護色:動物適應棲息環(huán)境而具有的與環(huán)境色彩相似的體色。2、警戒色:某些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3、擬態(tài):某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狀態(tài)。4、適應的相對性:指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的適應,不是絕對的。語句:1、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對性。因為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不斷變化,而生物的遺傳具有保守性,不會因為環(huán)境變化立即改變其遺傳性,因此適應的形成是長期的自然選擇的結果。選擇作用不會一次到位,更不會造成盡善盡美的選擇結果,所以,適應具有相對性。2、適應的普遍性: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動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外形的適應性特征。3、適應具有相對性的原因:遺傳物質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條件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4、保護色:動物體色與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敵,避役(變色龍)、比目魚、雷鳥、蝗、某些沙漠植物。5、警戒色:動物體色與背景色彩形成對比色,具有惡臭(毒刺)或者鮮艷色彩(斑紋)的特點,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敵人不要侵犯,以防止“兩敗俱傷”。警戒色是冒充的“藝術”,以鮮艷色彩向動物們發(fā)出警告。(例如:黃峰、蝮蛇體表的斑紋、瓢蟲體表的斑點)6、擬態(tài):生物形態(tài)、色澤模擬背景生物體,(如:竹節(jié)蟲、尺蠖的形狀像樹枝、枯葉蝶、有的螳螂成蟲的翅展開時像鮮艷的花朵,若蟲的足像美麗的花瓣、蜂蘭。)7、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生物在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種群和生物群落
名詞:1、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如:一個湖泊中的全部鯉魚就是一個種群)2、種群密度:是指單位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3、年齡組成: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4、性別比例:是指雌雄個體數目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5、出生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6、死亡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群落的總和。8、生物群落的結構:是指群落中各種生物在空間上的配置情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9、垂直結構: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結構。10、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區(qū)段現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如:林地中的植物沿著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現象。
語句:1、種群特征: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種群數量變化是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種群密度是種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以及遷人和遷出等都可以
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2、種群密度的測定:對于動物采用標志重捕法,其公式為種群數量N=(標志個體數X重捕個體數)/重捕標志數.3種群密度的特點:①相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不同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密度和種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種群密度下降。;出生率與死亡率大體相等,則種群密度不會有大的變動。5、年齡組成的類型:(1)增長型:年輕的個體較多,年老的個體很少。這樣的種群正處于發(fā)展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2)穩(wěn)定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樣的種群正處于穩(wěn)定時期,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wěn)定。(3)衰退型:種群中年輕的個體較少,而成體和年老的個體較多,這樣的種群正處于衰退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6、性別比例有三種類型:(1)雌雄相當,多見于高等動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見于人工控制的種群,如雞、鴨、羊等。有些野生動物在繁殖時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見于營社會性生活的昆蟲,如白蟻等。7、種群數量的變化:①影響因素:a、自然因素:氣候、食物、被捕食和傳染病。B、人為因素:人類活動。②變化類型:增長、下降、穩(wěn)定和波動。③兩種增長曲線:a、“J”型增長特點:連續(xù)增長,增長率不變。條件:理想條件。b、“S”型增長特點:級種群密度增加→增長率下降→最大值(K)穩(wěn)定;條件:自然條件(有限條件)。④研究意義:防治害蟲,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8、預測未來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看年齡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則顯示近期種群密度變化趨勢。
第三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和類型
名詞:1、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tǒng)。
語句: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物圈。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地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分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兩大類。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又分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等類型。在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又分為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3、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濕潤或比較濕潤的地區(qū);物種多,植物以喬木為主,樹棲攀援動物多,種群密度穩(wěn)定,群落結構復雜穩(wěn)定。4、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年降水量少的地區(qū);物種少,植物以草本為主,善跑或穴居動物多,種群密度易變,群落結構一般不穩(wěn)定。5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農作物種植區(qū);作物種類少,種群密度大,群落結構單一而不大穩(wěn)定,植物主要為農作
物,人為作用突出。6、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整個海洋,類型多,分布各異;微小浮游植物為主,有大型藻類,各類動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層,底棲動物適應性特殊。7、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淺水區(qū)為水生和沼澤植物,深水區(qū)表層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動物、魚類和底棲動物。
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
名詞:1、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尸體、排泄物和殘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huán)境中,在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來制造有機物。2、食物鏈: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事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叫做~。3、食物網: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的復雜營養(yǎng)關系,叫做~。
語句: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2、生態(tài)系統(tǒng)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種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陽光、熱能、空氣、水分和礦物質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3、生產者:自養(yǎng)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等)。4、消費者:包括各種動物。它們的生存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綠色植物制造出來的有機物,所以把它們叫做消費者。消費者屬于異養(yǎng)生物。動物中直接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也叫植食動物)叫做初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叫做次級消費者;以小型肉食動物為食的大型肉食動物,叫做三級消費者。5、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6、生物之間的關系:食物鏈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一般有捕食關系;而食物網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除了捕食關系外,還有競爭關系。7、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tài)系統(tǒng)賴以存在的基礎,生產者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主要成分,消費者不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必備成分,分解者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成分。8、消費者等級與營養(yǎng)等級的區(qū)別:消費者等級始終以初級消費者為第一等級,而營養(yǎng)等級則以生產者為第一等級(生產者為第一營養(yǎng)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yǎng)級,次級消費者為第三營養(yǎng)級。);同一種生物在食物網中可以處在不同的營養(yǎng)等級和不同的消費者等級;同一種生物在同一食物鏈中只能有一個營養(yǎng)等級和一個消費者等級,且二者僅相差一個等級。
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名詞:1、能量金字塔:可以將單位時間內各個營養(yǎng)級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制成圖,這樣就形成一個金字塔圖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語句:1、起點: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輸入能量)。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
=流經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3、渠道:沿食物鏈的營養(yǎng)級依次傳遞(轉移能量)4、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三個去處是:呼吸消耗,下一營養(yǎng)級同化,分解者分解。對于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這三個去處。并且可以認為,一個營養(yǎng)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釋放的能量十被下一營養(yǎng)級同化的能量。但對于最高營養(yǎng)級的情況有所不同。5、特點:傳遞方向:單向流動(能量只能從前一營養(yǎng)級流向后一營養(yǎng)級,而不能反向流動);傳遞效率: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yǎng)級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4、人們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設法調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5、計算規(guī)則:消耗最少要選擇食物鏈最短和傳遞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選擇食物鏈最長和傳遞效率最小10%。
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
名詞: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huán)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huán)境的循環(huán)過程。這里說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下系統(tǒng)生物圈,其中的物質循環(huán)帶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2、溫室效應:大氣中CO2越多,對地球上逸散到外層空間的熱量的阻礙作用就越大,從而使地球溫度升高得越快,這種現象就叫溫室效應。
語句:1、碳循環(huán):①碳在無機環(huán)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鹽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無機環(huán)境與生物群落之間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循環(huán)的。③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等有機物。生產者合成的含碳有機物被各級消費者所利用。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生產者和消費者死后的尸體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氣中。特點:隨大氣環(huán)流在全球范圍內運動,所以碳循環(huán)帶有全球性。2、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的關系: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經生態(tài)系統(tǒng)各個營養(yǎng)級時,流動是單向,不循環(huán)的,是逐級遞減的。物質循環(huán)具有全球性,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間可以反復出現,循環(huán)運動。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huán)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整體。
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名詞: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由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的遷入,遷出及其它變化使生態(tài)系統(tǒng)總是在發(fā)展變化的,當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保持相對穩(wěn)定,我們就把: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保持和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wěn)定的能力,稱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2、抵抗力穩(wěn)定性:在生物學上就把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稱之為抵抗力穩(wěn)定性。3、恢復力穩(wěn)定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遭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以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恢復力穩(wěn)定性。
語句:1、生物圈II號”實驗失敗說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難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樣,長期保持相對穩(wěn)定,具備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穩(wěn)定性和恢復力穩(wěn)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穩(wěn)定性的本質是“抵抗干擾、保持原狀”;生態(tài)系統(tǒng)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wěn)定性,就是因為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越單純,營養(yǎng)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jié)能力越小,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低。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相對定狀態(tài)就會遭到破壞。3、抵抗力穩(wěn)定性與恢復力穩(wěn)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系。抵抗力穩(wěn)定性較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力穩(wěn)定性較低,反之亦然。4、生物圈是人類生存的唯一環(huán)境,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范圍內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偏離穩(wěn)態(tài),我們要保護并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第九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第一節(jié)、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名詞:1、生物多樣性: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2、就地保護: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將包含保護對象的一定面積的區(qū)域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3、遷地保護:將物種遷出原地,移人動物園、水族館和瀕臨動物繁殖中心進行特護與管理.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樣性的合理利用。語句:1、生物多樣性的價值:①直接使用價值:藥用價值,工業(yè)原料,科研價值,美學價值。②間接使用價值: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③潛在使用價值:我們對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價值還未發(fā)現、未研究、未開發(fā)利用的部分。2、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①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物種豐富,特有物種和古老物種多,經濟物種豐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②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威脅:世界物種多樣性減少;我國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面臨威脅;我國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面臨威脅。③、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的原因: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和破壞,掠奪式的開發(fā)和利用,環(huán)境污染,誣賴物種的入侵或引種到缺少天敵的地區(qū)原有物種生存受到威脅。3、生物多樣性的保護:①就地保護:a、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區(qū);b、保護對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分布區(qū);吉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完整的溫帶森
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qū)保護斑頭雁、棕頭鷗等鳥類及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②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補充,它為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機會。4、我國已經滅絕的野生動物有犀牛、野馬和新疆虎等。還有不少動物滅絕了未被人發(fā)現或確定。5、大熊貓、金絲猴、野駱駝、銀杉、珙桐、人生等野生動植物的數量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tài)。6、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銀杉、水杉等是我國特有的物種。7、鵝掌楸、大葉木蘭、揚子鱷等是我國古老的物種。
第二節(jié)、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
名詞: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聚的過程。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點是化學性質穩(wěn)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體內積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會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2、富營養(yǎng)化:由于水體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過多,導致藻類等大量繁殖。藻類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類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質,致使水體處于嚴重的缺氧狀態(tài),引起水質量惡化和魚群死亡的現象.3、水華:在淡水湖泊中發(fā)生富營養(yǎng)化現象。4、赤潮:在海洋中發(fā)生富營養(yǎng)化現象。
語句:1、環(huán)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與噪聲污染。2、大氣污染的危害:①我國大氣污染類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煙塵、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②危害:直接危害人類和其它生物,導致吸系統(tǒng)疾病,(如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強烈。④可以通過水體、土壤及植物進而危害人及動物.3、水污染的危害:①水俁病事件:汞在水中轉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魚、蝦體內,人若長期食用了這些食物就會危害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運動失調,痙攣、麻痹、語言和聽力發(fā)生障礙等癥狀,甚至死亡。②水體中過量的N、P主要來自含有化肥的農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③赤潮和水華的形成都是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結果。4、土壤污染的危害:①“鎘米”事件:土壤被鎘污染后,會經過生物的富集作用進入人、畜體內,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損,導致全身性神經劇痛等癥,最終死亡。影響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危害動物和人的生存。5、噪聲污染的危害:損傷聽力,干擾睡眠,誘發(fā)多種疾病,影響心理健康。
第三節(jié)環(huán)境污染的防治
名詞:1生物凈化: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及轉化作用,使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污染物濃度降低或消失的過程。語句:1、我國防治環(huán)境污染的對策:加強法律意識,依法保護環(huán)境;增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利用高科技進行防治;把生物科學應用于環(huán)境保護中。2、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作用。3、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①吸收有害氣體: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kg②吸附粉塵:1hm2的山毛櫸樹林,一年之內吸附的粉塵就有68t之多。③殺滅細菌:有些植物能分泌強大的抗生素,如懸鈴木、橙、圓柏、等植物,都有較強的殺菌力。4微生物的凈化作用: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的凈化作用:a、較易分解---糞便;b.較難分解:纖維素和農藥;c、不分解:塑料和尼龍。②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
更多免點免注冊資料請到高中生資料大全網下載。網址:
201*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經典總高考生物重要規(guī)律性關系及公式歸高考生物易錯題解題方法大全(共201*最新高中生物易錯易混277個高中生物應背應記名詞及語句匯總高中生物應考知識點詳細歸納(必高考生物考點重點難點疑點熱點焦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經典總結201*年高考生物必備32個易錯點精高考生物易錯的120個問題以選擇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201*年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小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201*年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小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