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傳統(tǒng)文化05 《老子》(五章)3
《老子》五章(第三課時)201*.10.11
教學要求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學觀!
2.把握《道德經(jīng)》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手法!
學習要點1.老子的思想主張!《老子》五章的思想內(nèi)涵!
3.學習《老子》的語言、行文、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藝術(shù)特色!
老子道家學術(shù),孕育三千年的中國心靈雞湯,助您洗滌心靈。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經(jīng)》是一個知識寶庫,內(nèi)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靈得到解脫,幾年前的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xiāng),(今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独献游魃(jīng).序說第一》:“以為圣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
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
《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文約義豐,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宇宙是一個自然產(chǎn)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
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
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斗爭,把轉(zhuǎn)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huán)往復。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后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chuàng)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后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創(chuàng)作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權(quán)下放,陪臣執(zhí)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現(xiàn)實社會中的士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fā)展,“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fā)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jù),因而具有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本章總結(jié)
本章總結(jié)了自然現(xiàn)象及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中矛盾對立依存轉(zhuǎn)化的例子,由此推論出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無為思想)
“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創(chuàng)建、去發(fā)揮能動性,去貢獻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
而順著自然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據(jù)為己有!安挥小薄安皇选薄案ゾ印,即是要消除占有的沖動。人類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極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怎么看待“清靜無為”
人有思想知識情欲作為,有為本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而有意地不作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實乃違反人之自然天性
無為悖乎人類生活之趨勢,逆乎生活創(chuàng)造進步之主流。受其影響,國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難辭其咎
擴展閱讀:初二傳統(tǒng)文化06 《老子》(五章)4
《老子》(五章)(第四課時)201*.10.18
教學要點
1.理解《老子》節(jié)選各章的思想內(nèi)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讀《老子》節(jié)選各章,積累主要的文言知識和文言現(xiàn)象;
3.本節(jié)課難點:讀懂《老子》節(jié)選各章,掌握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辯證法思想,“道”、“有”與“無”、“師法自然”、“無為而治”等的深刻內(nèi)涵,要做深入研討。
一、課前預習內(nèi)容學生課前預習內(nèi)容設計1.文言知識積累A.讀音
音聲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國之垢(gòu)雖有舟輿(yú)B.重點字詞
①道(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可道(演說,說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變的,為兩個詞)道(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
②名(名詞、名稱、稱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詞、名稱、稱呼等)。③此三者,以為文不足(以為:應為“以(之)為”的省略,“把(它)作為”之意)④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即使,表假設關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四個詞都是使動用法)。C.《老子》節(jié)選文本中的成語與格言
①成語:有無相生前后相隨絕圣棄智見素抱樸以柔克剛小國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D.斷句難點
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應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②“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察其徼”
應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察其徼!
2.學生查閱資料,了解老子其人其書,自學教材第20頁“閱讀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兩家的思想為什么能夠互補!
二、教學過程(一)導入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函谷)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為導入文字,創(chuàng)設情景。(二)檢查學生預習內(nèi)容。
(三)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國作家當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紀)和孟子(前371289)既沒有提到老子,也沒有提過《道德經(jīng)》;但是莊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紀譽滿全國的道教哲學家卻反復地提到過老子。
由于甚至對老子的存在都有爭論,我們對他的生平詳情就應該持懷疑的態(tài)度。但是下列的說法有很多的出處:老子誕生和生活在中國的北方;他在一個時期里很可能在國都洛陽當過歷史學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個尊稱,大體意思是“大師”;他結(jié)過婚,有個兒子,叫聰;聰后來成為魏國的將領。雖然道教開始時基本上是一種非宗教哲學,但是卻最終由此掀起了一場宗教運動。然而,雖然作為一種哲學的道教,繼續(xù)以《道德經(jīng)》中所表達的思想為基礎,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蕓蕓眾生的迷信信念和習慣所囊括,成為宗教,這些信念和習慣相對說來,同老子的說教沒有什么關系。
假定老子實際上是《道德經(jīng)》的作者,那么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部書雖然很。ú坏搅е形淖郑虼俗阋杂靡粡垐蠹埖禽d),但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整個系列的道家哲學家,都用此書作為他們自己思想的起點。
在西方,《道德經(jīng)》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圣經(jīng)》之外遠遠多于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
在中國,儒教大體上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xiàn)鮮明的對立時,中國人大都遵從后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況且在許多情況下,
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對數(shù)以百萬計的自稱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響。同樣,道教對于佛教哲學,特別是對禪宗佛教的發(fā)展有著顯著的影響。
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像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四)文本內(nèi)容講析;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如果)能夠說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來,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們用“無”來命名田地萬物的開始,用“有”來命名萬物的起源(母)。所以從永恒的“無”中,可以觀察宇宙的微妙之處;從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萬物的極限。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卻各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玄妙的道理。極遠啊,又極深,他是一切微妙的總門。
解讀:本章開篇明義,樹立高標!暗馈笔沁@章(也是《老子》全書)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學范疇。在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發(fā)動者,具有無限的潛在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不斷創(chuàng)發(fā)的一種表現(xiàn)!暗馈本哂胁豢裳哉f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本源!“無”和“有”用來指稱“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由無形質(zhì)落實向有形質(zhì)的一個過程。
“無”并不等于零,相反,因為“道”具有潛藏的特性,不能為人的感觀所認識;所以老子用“無”字來指稱這個“不見其形”的特性!盁o”在老子看來,蘊含著無限未顯現(xiàn)的生機,“無”蘊涵著無限的“有!
“不見其形”被稱為“無”的“道”,卻能產(chǎn)生天地萬物,所以老子用“有”來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實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與“無形”的一種特定的狀態(tài)。“無”和“有”,來源相同,有機聯(lián)系,相輔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綜合起來“道”是“無”中“有”,“有”中“無”,“道”超越于人的經(jīng)驗世界。這一章啟示我們:不可拘泥于萬事萬物的表象,而應該用心去體悟“道”的實
質(zhì)。這是老子思想的一個哲學出發(fā)點。老子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去闡述他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的。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就無所謂丑了;都知道怎樣才算善,這就無所謂惡了。所以,有無由互相對立而產(chǎn)生,難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長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xiàn),高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后左右互相對立而出現(xiàn)。因此,“圣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任憑萬物生長變化,而不開創(chuàng)它。生養(yǎng)了萬物,而不據(jù)調(diào)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自以為盡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為己有)。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
解讀:道是絕對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現(xiàn)象和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的。美與丑、善與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等等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相對的關系中產(chǎn)生的,同時這種相對關系也不斷地變動!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對的關系中,顯現(xiàn)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賴,相互補充。
在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規(guī)律而不強做妄為。天地間,萬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態(tài),圣明的人僅僅從旁邊輔助,任憑各自的生命展開其生命的內(nèi)涵。
同時,老子強調(diào)每個人都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動力,但是不能讓自己的私欲無限發(fā)展!吧挥小、“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為”、“功成”,正是強調(diào)人要去工作,去創(chuàng)建,去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但是對于人類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自據(jù)為己有!安挥小、“不恃”、“弗居”就是強調(diào)個人要消除占有的沖動,因為人類社會的爭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擴張自己的私欲。從這點看,老子的人生觀,并不消極。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初二傳統(tǒng)文化05 《老子》(五章)3》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初二傳統(tǒng)文化05 《老子》(五章)3: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