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塔》想到的 本文簡介:
從《烏塔》想到的最近,我們學了《烏塔》這篇課文,當我第一次讀時,有點不可思議!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游歷歐洲,那沒有別的說法,只能說明這個孩子獨立性超強!同學們,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對大人說:“哎喲!求你了,就讓我一個人去玩吧!”而大人總有那么一大堆理由告訴你:“你找死啊!現(xiàn)在外面那么多壞蛋,咱們家
從《烏塔》想到的 本文內容:
從《烏塔》想到的
最近,我們學了《烏塔》這篇課文,當我第一次讀時,有點不可思議!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游歷歐洲,那沒有別的說法,只能說明這個孩子獨立性超強!
同學們,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對大人說:“哎喲!求你了,就讓我一個人去玩吧!”而大人總有那么一大堆理由告訴你:“你找死。‖F(xiàn)在外面那么多壞蛋,咱們家就你一個寶貝,把你弄丟了怎么辦?我告訴你,你去哪我們都會跟著你的,不然我們不放心,還有……”而這句話傳入同學耳中時,同學總是用手摸著他的頭懷疑:“他是不是精神質疾病呀?他不怕壞人嗎?”其實這在國外是屢見不鮮的。
外國小孩自己能旅行,而中國孩子卻做不到,甚至有一些從小就是在大家閨秀的人已經(jīng)成年了做完了一件事,還得問一下媽媽:“媽,我這樣對不對?”這說明西方教育與東方教育截然不同。
在西方,父母把孩子教會走路就不管了,即使孩子摔了一跤,得到的也只是一句簡單的安慰。最終,孩子必須自己爬起來。到了吃飯的時候,父母就讓孩子抓飯吃,不會用叉子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東西,就算孩子掉的滿身都是飯,父母也決不喂孩子吃。這標準是“老鷹”式的愛。
而到了中國就大不一樣了。父母就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護在翅下,不讓一陣風吹在孩子身上,不讓一滴雨在孩子身上。鞋帶要家長系、飯要喂、衣服要父母幫忙穿……簡直與老母雞沒啥區(qū)別。
不過在我們還很小很小的時候,由父母來教我們做事,F(xiàn)在長大了,就用不著了。因為我們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走向社會。如果你不能獨立,那就別提為社會做貢獻了。
父母按照自己“母雞”式的愛為孩子設計了將來的路程,并以為手把手的教孩子,不厭其煩地陪孩子就夠了。其實家長們忽略了獨立。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考上了一所名牌學校,幾個月后,又回家了。為什么呢?就因為他不會剝雞蛋。”
要知道,父母只能陪孩子一時,不能陪孩子一世,早日放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孩子必需要兩條腿走,不要以為學習好就夠了,你還缺一第獨立的腿。
大家經(jīng)常看見一位家長,帶著一個孩子玩時,家長說:“別摸臟東西!別走遠……”。然后孩子絆了一跤,但并沒有哭,而家長卻又拍又哄:“可惡的地!讓寶寶摔了一跤。”
對于許多家長來說,只要孩子離開自己的祖母就想出可怕的事:什么孩子被撞了,孩子游泳嗆水了……世上沒有怕孩子摔跟頭而不讓離子學走路的媽媽,但有的父母就給孩子設了禁區(qū)。
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不行,而是不要過分溺愛孩子。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前面的路很長,但要自己走。
從《烏塔》想到的 本文關鍵詞:想到,烏塔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