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園》是一部由王小波著作的雜文集,該書在網(wǎng)上的評分也很高,小編整理了一些網(wǎng)友們對這本書的讀后感,一起欣賞吧!
01
記得第一次讀王小波是無意中在一本類似「收獲」之類的文學刊物上看到「2015」,讀了幾行之后就迅速愛上了他,當時就跟身邊的男朋友(現(xiàn)在的老公)念了幾行,他也很感興趣,于是我們倆就這樣你念一段我念一段,愣是一晚上把那篇文章笑得連滾帶爬的讀完了。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1997年3月的一個晚上。當時我們還在說,2015,真遙遠啊,到那時,我們會是什么樣子呢?
轉(zhuǎn)眼,如今已經(jīng)2018了。時間真的是太可怕的東西,自顧自的走,從不為任何人任何事停留。
很可惜的是,1997年那個樂不可支的夜晚過去沒多久,就聽到了王小波心臟猝死的消息,令我震驚不已。馬上,他的小說、全集翻天覆地的出版、再版,他才算是真正的為更多人所知道、所喜愛。不少藝術(shù)家都是這樣的一種死后成名的宿命,這其實是另一種悲哀。
2008年的冬天,我是在北京度過的。有一天在四方景園的小區(qū)門口,我看到了李銀河女士。她正慈眉善目氣定神閑的過馬路走向一家干洗店,我沒上前去驚擾她,像小波那樣說句:你好哇李銀河,我只是一直默默目送著她的背影,然后致以我的敬意,給她,也給她的王小波。
我愿意相信,他們從未分離,他們一直在一起。
02
周六的下午,在以為熟悉實則陌生的TIT創(chuàng)意園某咖啡廳,用差不多兩小時的時間,大概翻閱了王小波的雜文選集《我的精神家園》。
書是在座位旁邊的店里書架取的。架上的書不多,五層的架子,只有大概頂上0.3層的位置放了書。底下2.5層密集放置著像是義烏批發(fā)來、看標價卻遠超越其賣相的小飾品。剩下1.5層,擺了兩臺共享充電寶機器和一層的純粹的雜物——包裝盒之類。
架上的書籍構(gòu)成,也如這個架子一般雜亂。既有哈姆雷特,有米蘭·昆德拉,夏目漱石挨著林語堂,也有余華和安妮寶貝,更有宋鴻兵的著名作品和南派三叔?偠灾,都是名人。
隨手取下王小波的這本作品。
其實也不是隨手。因為某些書我是不想看的,另外某些書則是不會在這個想著放松的下午看的。
20多年過去了,許多彼時的文章放在當下仍然適用。
例如小波談娛樂圈、談文藝、談追星族。
又例如關(guān)于尊嚴的三篇——人的尊嚴、飲食環(huán)境與尊嚴、居住環(huán)境與尊嚴。人要有尊嚴,人對尊嚴和體面的追求,以及一個人的內(nèi)在人格,會在他的環(huán)境中外化。國人在家庭及工作單位以外的公共區(qū)域,既無權(quán)利、也無義務意識的情況,現(xiàn)在有所改變嗎?
就在今天的中午十二點半,周末更顯繁忙的廣州,人來人往的麗影廣場門前、客村地鐵站C出口外、必勝客樓下,我仍看著一位中年女士緩緩走過一個垃圾桶,扒拉開上面的兩個飯盒,取出下面的兩個塑料飲料瓶子,裝進手中的塑料袋。這位女士除了臉色黝黑些之外,穿著尚算得體,上衣鮮紅外面綴著層層的紗,黑色長褲,毫不邋遢,還畫著眉毛和眼線。塑料袋不大,普通體積,看得出沒有裝幾個瓶子。
一個塑料瓶子能賣幾個錢?需要多少錢,一個人才愿意去做搜尋積攢塑料瓶并售賣的活計?
貧窮或富有,幸;虬鞓放c沮喪,體面和邋遢,當下的中國和那個寬泛意義的西方國家,上述的幾個and與or之間的區(qū)別和界限,存在于二者之間可能的跨越、跳躍及選擇變更,需要怎么做,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發(fā)生?
小波感嘆人已到中年,但仍可再奮斗。也羨慕青年人的青春和遠大的前程。
許多文章是1995/1996年間的,他有預料到自己的猝逝嗎?他對生活和現(xiàn)實、對社會抱持的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懷呢?是壓力和沉重,是無力的抵抗,或是猶存自我的希冀?
有些已經(jīng)實現(xiàn)。例如VR技術(shù)。雖然實現(xiàn)得還不夠好。
有些已經(jīng)改變。例如彼時小波和曹工,一名大學教師與一名船廠的工程師,還需要去為華人餐館小老板做最基層的小工。
雜文集的最后一篇,談到“偉大一族”。擁有偉大夢想的一群人,我相信的確存在,就如小波也一樣相信。
二十年過去,這樣的人群是更多還是更少了呢?
科技的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的水平的確提升巨大。但社會的階級有因此而減少嗎?沒有。
窮人依然是窮人,底層依舊是底層。只不過,可能這個下限有所上升。
城市化進程又是二十年過去。
但污水橫流于地面的情狀仍未從我眼前消失。垃圾的堆放和廢品的積攢,仍是某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鄉(xiāng)村的消亡、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雜亂、垃圾圍城的境況,進一步擴大。
居者有其所,安居樂業(yè),簡單的幾個字,仍是許多人最基礎(chǔ)的追求。例如現(xiàn)下的我。
想想1995的小波,人到中年,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上山下鄉(xiāng)、教書求學、編程寫作,仍可坦然寫出屋無一隅的境況、依然認為尚有時間繼續(xù)努力。
該高興,至少我比彼時的他還多擁有20年的時間。
P.s.
周末的創(chuàng)意園,人來人往。老中青攝影團,Cosplay愛好者,高大的秋田犬和小個子的女主人,超小一只卻叫聲兇猛的斗牛犬與默不作聲敲鍵盤的男主人,打扮入時的青年男女,帶著一對孩童兒女雙全的幸福年輕父母,還有三三兩兩的男生或閨蜜。
點上一杯咖啡,打開Surface,做專注狀,繼而讓對面的友人或站或蹲前后左右至少換了三個大的角度為自己拍上半小時的照片。
兩三歲的小女孩獨自玩耍,嬰兒車中的弟弟默默手腳撲騰卻不哭鬧,父母各自看手機。
普通地喝咖啡吃小食聊天。
普通地玩手機、普通地自拍。
孰高孰低?
我心中是有一種價值判斷的。至于這種價值判斷是否正確、是否有失偏頗,那就是另一回事。
讀一本閑書,敲半頁文字,拋卻落地玻璃窗外的滿園春色,有何意義、有何價值、又能高到哪里去?
不過都是為了開心。
P.P.s
才發(fā)現(xiàn)在豆瓣原來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次、不同出版社,是分開評分的。
我讀的是這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就發(fā)在這里。
那本1997分更高、人更多。
這還有區(qū)別,有趣。
03
王小波在本書中為了支持取消書刊審查制度,建立書刊分級制度做了很多呼聲,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說作家和讀者。
王小波說高層次的讀者即使看那些所謂的不正經(jīng)的書也能有所收獲,他還坦言他看過不少色情小說,并感慨道有些色情小說家的才情在很多正經(jīng)嚴肅作家之上。
這一度讓我不愿意創(chuàng)作而愿意閱讀,因為我覺得好書已經(jīng)夠多了,活著一輩子已經(jīng)讀不完,沒必要自己再去添磚加瓦,成為讀者的負擔。
但是后來的成長讓我想法有了轉(zhuǎn)變:
1.有些書雖然很有深度和廣度,讀起來很考驗讀者的能力,比如托兒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但相比王小波的《紅拂夜奔》而言枯燥無味。也就是說,可以多寫一些有趣的書,也就是找點樂子。
2.書都能給讀者帶來收獲,可帶來收獲的頻率和密度不同,總體感覺也不同,現(xiàn)代小說的高峰就是最有才情的作家殫精竭慮寫的非長篇小說。讀杜拉斯的《情人》,感覺在這本書中出現(xiàn)了價值坍縮的現(xiàn)象,因為才華的密度感覺已滲透到了字里行間,這樣的書是新的百科全書式的小說。仿佛黑洞吸引整個星系一樣,王小波所推薦的那些書,則牽引著人類的所有知識。
總而言之,一本書里面所蘊含的價值是恒定不變的,所謂“過時”,其實是當時的流行價值變成了現(xiàn)在的歷史價值,所以,書是可以區(qū)分好壞的,存在一個稱之為價值尺度的界限,也就是美和丑,好和壞,有用和無用的界限,即使在好書里,也有價值高低的比較。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