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是一部由史鐵生著作的散文集,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學(xué)過一些梳理的文章,小編今天給大家?guī)砹司W(wǎng)友們對這本書的讀后感,一起欣賞吧!
01
這是史鐵生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他在21歲時生病,從此一生在輪椅上度過,之后開始嘗試寫作,在寫作中找尋著活著的意義,寫作對他的人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他開始由此回顧自己的過去,同時也在向前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新生活。就想今天剛讀到庫爾特-馮內(nèi)古特的一句話:“閱讀和寫作是迄今為止人類出現(xiàn)的最有營養(yǎng)的冥想形式。”
開篇就寫到他與地壇的故事,這個小時候經(jīng)常玩耍的地方,帶給他快樂的地方,在他經(jīng)受苦難之后,依舊能給予他寬慰,也許這是自然的力量,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它能分享你的快樂也能稀釋你的痛苦。
除了地壇,書中他還寫到他身邊的許多人,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那些人所經(jīng)歷的人和事,他的童年、他的母親、他的朋友、他的親人們,像是一本“人生回憶錄”似的記錄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和心路歷程,但其中流露出許多心酸、無奈、悔恨、悲傷。
許多人說讀完這本書能得到許多力量,可能是因為史鐵生先生的經(jīng)歷使讀者更能去體會健全的幸福,以及在對待磨難時,要有堅持下去的勇氣,我們可以通過許多方式去對抗磨難,在磨難中也許更能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整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心里才有點兒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02
史鐵生是一位在我腦海里印象特別深刻的作家,但是我在此之前只和他接觸過三次,第一次是小學(xué),有一篇課文是他寫的,我印象特別深刻,叫合歡樹,文章很短,是他懷念自己離世的母親寫下的,這篇文章是收錄在我與地壇里的。第二次是在高中,有一篇閱讀題像列賬單一樣把史鐵生與病魔抗爭的歷史羅列出來,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不好,好像因為史鐵生是殘疾人而敬重他,不是因為他作品寫得好而歌頌他。第三次,才算是直接接觸史鐵生,我讀了他的幾篇文章,算是和他直接對話了,這幾篇同樣出自我與地壇,都是講小時候和他奶奶的故事,小時候我是和姥姥住在一起的,大家都有溫暖的童年,所以我和他這幾篇文章有了共鳴,而且他的語言特別樸實平淡,很打動人。從此我就很想買我與地壇這本書,在前兩周,我終于如愿以償讀了我與地壇?赐暌院笪液芎闷,史鐵生在別人嘴里,別人的文章里總是像海倫凱勒,霍金這些名人一樣,因為身上的殘疾被拿來做勵志堅強的典范,而我真正讀了他的作品以后,發(fā)現(xiàn)他的語言毫不做作,也不拿自己如何與病魔做斗爭來說事兒,整部散文集幾乎都是講其他普通人的生活,所以這本書讀完以后,我反而更敬佩他。下面我就詳細說一說我與地壇。
北京作為皇城,有馳名國內(nèi)外的祭祀圣地——天壇,天壇也是去北京游玩的必到之地,有天壇就有地壇,可惜地壇不夠爭氣,根本不出名,里面全是雜草和破碎的磚瓦。地壇這個名字今天之所以能入了我們大家的耳朵里,完全是因為離史鐵生的家非常近。史鐵生癱瘓后回到家里,天天盼著自己的腿第二天就能奇跡般的好起來,可是這個疾病實在太嚴重了,讓他永遠也離不開輪椅。于是他每天推著輪椅去地壇,他并非去尋死,而是他覺得在地壇這個靜謐的公園里好似能讓他從一個世界逃到了另一個世界,或者說他希望在地壇公園里尋找一個活著的理由。他的母親鼓勵他說出去走走也挺好的,但是晚上的時候就害怕了,以為他是去尋死,于是幾乎每晚都跑來地壇尋找他,喊史鐵生的名字,癱瘓起初,史鐵生脾氣壞到了極點,總是發(fā)脾氣,用拳頭使勁兒敲自己沒有知覺的雙腿,自然,母親來找他,一開始他也是逃避的,躲起來,故意讓母親找不到他,后來他的母親四十九歲的時候去世了,地壇也再也沒有人喊過史鐵生這個名字。
除了自己和母親,史鐵生還在地壇見過很多人,同樣也是幾乎每天都要來地壇走走的普通人,有每天都來園子里散步的老夫婦,有獨自喝酒的老人,練歌的小伙子,還有僅僅是上下班路過這里的女工程師。但是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小女孩,她非;顫娍蓯郏偸呛透绺缫黄鹜,兩個人漸漸長大,后來就都不出現(xiàn)在公園里了,史鐵生想他們應(yīng)該是上學(xué)了吧。直到有一天園子里有一伙人欺負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史鐵生駕著輪椅去給小姑娘解圍,這時哥哥出現(xiàn)了,趕跑了那群人。這時候,史鐵生認出了這是當年在一起玩的兩個孩子,同時他也知道了原來這個漂亮的小姑娘從小時候就是智力有缺陷,小時候天真爛漫的玩耍讓他從來也沒有看出來。
上帝把漂亮和智力缺陷同時給了一個小姑娘,上帝把截癱帶給了史鐵生,上帝讓英年早逝降臨在他的母親身上,史鐵生用筆記錄下了這些讓人心碎的故事。史鐵生從截癱開始,幾乎每天都會在地壇度過人生的幾個小時,他熟悉了公園里的每一塊碎磚碎瓦,每一棵發(fā)黃的枯草,同時他也是在這個小小的世界里,透析了太多健全的人都無法想通的事。史鐵生說: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也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的話,眼前的一切就不再那么可怕。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遭受苦難的人爬起來之后必將站得更高望得更遠,而我們作為健全的人,更應(yīng)該從踏實中尋找答案。
03
概括地說,這是一本關(guān)于對過去的人和事物的回憶,以及由自身的遭遇而對命運、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探討。雖然史老是從一個不幸擁有殘缺身體的人的角度,來表達對生命的、對活著的看法,但在我看來,其中的很多見解對于我們,對于我們作為一個人、作為“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生命”,也是深有同感的。
我尤其喜歡書中多處關(guān)于人生問題的探討,“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可我為什么還想活呢?因為你還想得到點兒什么,你覺得你還是可以得到點兒什么的,比如說愛情,比如說價值感之類,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是了,人在這個世上的起點和終點已經(jīng)確定好了,剩下的是什么呢,或者說我們要怎樣走過中間的這條路呢,是過程。這樣一想之后,人生再沒有什么可怕的了。未來縱然不可知,但當我們摒除了對未來未知的恐懼后,人生中的每一個下一秒,不就都變成了一件值得期待的經(jīng)歷嗎?
是了,就是過程。在“好運設(shè)計”這一章里,作者說,對付絕境的辦法只剩下過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我想,人生的意義就在于這過程中的經(jīng)歷。我不必在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不必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而活而奮斗,我要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認真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世界上美好的地方和人都太多了,我要去經(jīng)歷它們。說我自私也好,說我享樂主義也好,我就是想好好地期待以及過好我的人生,想去美麗的地方,見讓我開心的人。想要憑自己的努力改變大環(huán)境的人很棒,想要努力經(jīng)營自己的小人生的人也很棒。
最后,以書中的結(jié)尾作此結(jié)尾,“而梵高所說的‘經(jīng)歷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
04
史鐵生是我最愛的作家之一,每次讀他的作品,都會讓我很心靜,在我看來他是為數(shù)不多的能坐下來靜靜寫作的的現(xiàn)當代作家。我總覺得站起來和坐下感受到的世界會與眾不同,這種不同既基于視角差,更源于心里的差異。就像司馬遷,若不是歷經(jīng)宮刑苦楚,或許《史記》就要另當別論。而史鐵生的文字細細品來總覺得很“苦”,就像《我與地壇》內(nèi),每一處的景致都是他輪椅碾壓得來,縱然描繪的云淡風(fēng)輕,可總能體會到這背后的深邃與沉著。而讀后的好就是“苦”勁過后,竟不覺的悲涼,倒是尋找了另外一條出路,就像“上帝給你關(guān)上一道窗,也會給你打開一道門”一樣所帶來的樂觀向上。
最開始看《我與地壇》是在課本上,只覺得文字美,老師又帶著分析學(xué)習(xí),當時也覺得只是寫自我如何認識自我的事?涩F(xiàn)在看來,《我與地壇》也是史鐵生追念母親的嘔心瀝血之作,雖有《合歡樹》也不覺比這篇來的情深意切,感人之懷。地壇的每一處車轍上必有母親的每一處腳印,地壇的每一處風(fēng)景,母子二人必定以兩種極致的眼光進行了審視,二者都在以它們尋找答案,兒子為自己尋找答案,母親從這一枝一葉上尋求兒子可能找到的答案,不甚哀涼與凄婉。親情總是人間大愛,而這種愛總會在缺失之后,才能憶及偉大之處。
總要有一個地方要承載自己的精神家園,地壇就是史鐵生的桃花源,“源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每個人找到桃花林的方式千方百種,但偶然居多。史鐵生在輪椅的陪伴下,來到這塊地,開啟了自己的另外一個世界。心遠地自偏,當人與一個地方合二為一,又是多么的幸福。這就像回到了生命的最初,生命體與子宮,那是最堅固的安全保障。而“母親”也是他精神上的子宮體,因此母親、地壇成為了一座物化的地方所在,用來擱放他的內(nèi)心之安。
而唯一遺憾的是“父親”你在哪里,看完《我與地壇》深感父親的缺失,網(wǎng)上也無從查及一些資料,深感遺憾。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