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之處必有聲》是一部來自日本的和同性愛情有關的電影,影片劇情豐富曲折,畫面精致唯美,網友們對這部電影是怎么看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01
之前在B站上面看預告的時候,就喜歡上了這部劇,清新,陽光,溫暖,特別是那一曲鋼琴,讓人整個心都溫柔了起來。
航平由于初中時的一場高燒,導致聽力受損出現障礙,人物的內心獨白感覺更加深刻,不想麻煩別人一說再說,不想看到大家同情的目光,不想聽到喋喋不休的話,于是,他將自己的心慢慢的給封閉了起來,對于想理會和不想理會的人,大概都可以用一句“很抱歉,我聽不到”來解釋,因此,在學校他成了小有名氣的人,長得帥學習好,就是性格不好,不喜歡搭理人,不會澄清誤會,面對女孩子愛慕的目光,也是選擇避開。
直到太一,這個天生大嗓門的男孩(本人覺得應該是性格原因)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周圍的聲音嗡嗡嗡,唯獨他的聲音能夠清晰的傳進自己的耳朵里,不管是第一次見面時看到便當的星星眼,還是吃的時候發(fā)現的贊嘆的聲音,這個充滿陽光的男孩就這樣因為一場意外而闖進了他的生活。
為了生活,太一很少來學校,因此對航平這個名人也知道得很少,但是接觸中,太一可能是唯一一個在同齡人中,不將他聽不見這件事情當成一回事的人,“這又不是你的錯”,太一道,航平就因為這句話,心里的枷鎖開始瓦解,是啊,就是因為不一樣,所以要承受大家異樣的眼光和同情?明明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為什么還要被別人區(qū)別對待?
人類本群體動物,我們可能自己的內心都無法衡量其他人的目光對自己的影響有多重,因此,有的人選擇對抗,有的人選擇沉默,有的人得過且過,而太一,成了航平與外界的紐帶。
后來太一的朋友說有女生想認識太一,航平的心起了波瀾,面對那束照進心里的陽光,航平吃醋了,進而產生了誤會,以為太一喜歡上了香穗,而太一,因為航平面對自己躲閃和小心翼翼的樣子,以為航平喜歡上了香穗(雖然我很想知道,明明兩個人都沒有見過面,這誤會是怎么造成的?漫畫看了太久,也忘了~~),因此,在那個雨后,航平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也成功的引發(fā)了我的尖叫,整部劇唯一的吻戲,那蜻蜓點水的戛然而止,包含了航平的想說出的感情和以為再也不能見面的決絕,包含了太一的內心的震驚和情感上的醒悟,對了,原來對方的喜歡,并非朋友之間,而是情人間的喜歡,而自己對對方的在意,也并非哥們兒,或者,可以稱之為愛情的。
整部劇清水的過分,比《同級生》、《春風物語》等等都要清水,好歹《暹羅》還有一張床能夠讓人遐想,兩人感情的爆發(fā)也就是僅僅的那個吻,可是,那透過樹葉的陽光和航平面對太一的喜悅,太一面對航平的保護,都讓人覺得如沐春風,不得不佩服導演的用心。
其實,整部劇讓人驚艷的,除了兩只的表演(雖然有些地方可能還有些不成熟),還有就是場景的選擇和背景音樂,作為喜歡小清新電影的人,都推薦一下!
02
人世間不公平的,言語是最具有攻擊性的,會毀了一個人,也會激勵一個人,不要有過激的言語,因為別人會當真會傷心,在這個影片中我懂得了兩個道理:
第一:同性之間也有戀愛,同時他們會面臨許多的挫折,同時他們本身的是很重要的,因為在大多數都不贊同的情況下,只有自身彼此才是唯一,相互護持的走下去
第二:言語是一個好東西,會毀了一個人也會傷害一個人,控制好自己的言語,莫造口業(yè)
03
雖然很清水,但是真的有被暖到。受的顏值真的好高,是我喜歡的類型,攻剛看沒那么帥,但是慢慢的,我好心疼他,現在的高冷,只是因為曾經受過的傷。
幸好航平遇到了太一,讓我更加堅信,世界上真的會有那么一個人,來拯救你。
遇到他之前,每一天都只有漫無邊際的黑暗和孤獨。遇到他之后,每一天都是陽光,不再懼怕黑暗。
即使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只是一個很普通不過的人,他的缺點讓人討厭。但是,在你的眼中,他的缺點都是鍍著光芒的。
再高冷的航平,遇到自己心愛的太一,也會改變。
結尾讓我有點小感動,即使航平在表白之后,太一還有點懵,思考了一段時間。但是,在離開他的這段時間,航平有了變化,開始慢慢對周圍的人敞開心扉了。這都是太一的功勞。
航平的媽媽,就是我的偶像。我希望我以后結婚,生了寶寶之后,可以和她一樣,神助攻。
04
“本片深刻地批判了日本人說話聲音小的毛病。” 評論區(qū)的這句話觸動了我,畢竟與聽障人士接觸了多年,因此想借此片談談對聽障人士的誤解。
殘疾、障礙、缺陷,這三個詞,你怎麼理解?
當然我想要的並不只是翻翻詞典就能得到的答案。實際上,連我這個因專業(yè)和工作與殘疾人接觸了多年的人,依然很難對這三個詞作出準確的界定。
其一,我認為“缺陷”這個詞對殘疾人不太友好,因此作為專業(yè)人士也很少用到,而以聽力障礙(簡稱聽障,後同)人士舉例,“殘疾”側重醫(yī)學領域,僅從生理角度界定,是為感官的缺陷,即聽覺殘疾,而“障礙”則側重教育和心理學領域,關注點轉移到感官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時的能力,不去強調感官本身的缺陷這一既成事實,而是注重聽力障礙人士的實際生活需求與效果。
再者,我這裡用“聽力障礙”取代一般人知道的“聾啞”,是由於對殘疾等級細分後的界定,“聾”即是聽力徹底喪失,也就是一點聲音也聽不到的狀態(tài),那麼片中的角色聽力損傷程度就不能叫“聾”,充其量只能叫“重聽”(聽力重度損傷),廣義上則叫聽力障礙。“啞”就更不能用了,比如片中的角色,說話很正常。
接下來就寫這篇評論的契機來談。“本片深刻地批判了日本人說話聲音小的毛病。” 評論區(qū)的這句話對我的觸動不小,原因在於說這句話以及其他點有用的那些人,和片中的大部分人一樣,對聽障人士存在深深的誤解。
誤解一:只要你大聲同他說話,他就一定能聽清。
片中所呈現出來的,大部分人對聽障人士完全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自說自話,暴露出傲慢、無知和淺薄。片中的角色後天失聰,佩戴助聽器,這一點就傳達出他多少能聽見一些,這樣的聽障人士多不使用手語。但是否就此認定,只要你大聲同他說話,他就一定能聽清呢?我在這裡特地用“聽清”來強調,實際上影片的細節(jié)很注意這一點,好幾次從聽障人士的角度說明了聽不清時聲音是什麼樣的。而要真正聽清,需要多重因素到位,比如說話人聲音的音量、頻率、咬字等,片中角色的內心臺詞就直接傳達了“語速太快”這一信息,當然還要考慮助聽器是否適合(片中角色的聽力狀況在惡化),以及說話者的態(tài)度給聽障人士帶來的心理因素的干擾。這種例子我在現實中就接觸過兩例,6年前,我開始接觸兩位聽障人士,都佩戴助聽器,一開始,她們完全無法接收到我傳達的訊息,經過一年又一年,我自己下意識地調整了音量和語速,漸漸地,她們不但能聽清我說什麼,還能與我對話。當然有人會說,看,你調整過音量,她們就能聽見,然而事實並不全是如此,和我一同工作的幾十位同事中,僅有個位數的人和這兩位聽障人士能清晰地交流,其他人同樣大聲對她們說話,她們照樣聽不見,我試想這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因素。
誤解二:殘疾人的能力一定不如健全人
(健全人一詞僅從生理學差異與殘疾人進行區(qū)分)
片中的角色後天失聰(中學時),會讀唇語,佩戴助聽器,不使用手語。以上這些,傳達出的信息有:由於是後天失聰,並且是中學時,也就是他原本能聽見,那麼他的語言基礎是不錯的,相對於先天失聰的人來說,他在理解上有極大的優(yōu)勢,並且他失聰以後並沒有進入到聽障人士的專門學校即特殊教育學校就學,而是依然在普校學習,專業(yè)術語叫做隨班就讀,能隨班就讀可算是殘疾人中的佼佼者,這一點影片也講到了,他在聽課時還是有不少障礙的,但他後來考入了大學,可見此人的學習能力很強,會讀唇語也是一個證明(日語是小口音,即便拋開這個因素,也不是每一個聽障人士都會讀唇語)。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他學習很好,其他方面呢?那也有請在問問題之前先自行思考一下,換作你是他,你覺得生活上會有哪些困難(或不便)?實際上,影片在這一點上相當寫實,也就是聽講和溝通。其他的並沒有(他能讀唇語,視力不錯,並沒有其他的生理缺陷)。而聽講和溝通則純粹是由單一的聽力障礙導致的問題,聽講的問題,他自己也嘗試著想辦法解決,比如找筆記代錄人,雖說是不得已而為之,卻也能看到他主動的一面;而溝通的問題,則不是他一個人就能解決的,回到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來看,如果健全人始終抱著誤解,不能站到平等的角度去理解殘疾人,那麼這個溝通的屏障就會始終存在。
暫時就寫這麼多,以上的言論絕無對誰有人身攻擊,僅僅只是就事論事。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