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是一部由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創(chuàng)作的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呢?網(wǎng)友們看完這本書有怎樣的感受呢?一起來看看吧!
01
《烏合之眾》也是一本我聞名已久的作品了。記得有次偶然聽得一位同學說著,要買《君主論》《烏合之眾》什么的來看。當時心里對其暗暗佩服,畢竟這種理論書籍,于我而言,總是有些高不可攀的樣子。這位同學后來貌似想和我探討一下《人間失格》,可惜時機沒找對。
在說對《烏合之眾》內(nèi)容淺薄的理解之前,先吐槽一下這本書的排版。大多數(shù)書都有序、譯者序等序文,這本無可厚非,奈何這本書在正文之前足足有三篇序:譯者序/著名人士的讀后感:《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作者序。尤其是《烏合之眾的得與失》,篇幅過長,隱隱有喧賓奪主之感。三篇序直接導致了我前期閱讀時的內(nèi)心煎熬。
好在正文各種奇特、偏激的觀點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歷史虛無論(歷史典籍的不可信、歷史記載的失實)、群眾愚昧、教育害人等一系列抨擊時政的觀點,直到今天,依然有其可取性。
群眾是否真的無可救藥?也許。但明顯的,我們可以通過“愚民”來提升民眾“素質(zhì)”。把高端理論、絕對真理民眾化、大眾化,不斷重復、不斷強調(diào),那么,這些“真理”就會根據(jù)在群眾的腦海,群眾也就成了高素質(zhì)的群眾。
學年制的教育是否對學生無用且有害、被關在封閉的學校不斷重復一些知識,是否有意義?無可否認,長期的待在學校的確會挫傷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實際見聞,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也難以接受。這也是社會實踐、科學實驗大行其道的原因。至于枯燥的背書教育,于我而言,自然不太喜歡,但這畢竟是挑選人才的一個方法。畢竟勒龐在書中也沒有給出令我信服的代替方案。這個世界不缺挑刺的人。
最后提一下書中有嚴重的反gong傾向,這也是一種歷史局限性的體現(xiàn)。1500年代的人永遠不可能預測到2000年代的事情。
02
“應試教育制度在社會等級的最底層創(chuàng)造了一只無產(chǎn)階級大軍,這個群體對自己的命運憤憤不平,隨時都想起來造反”
想想教育使人明智,對于許多會思考的人,無產(chǎn)階級會思考就會造反剝削,多么合情合理又貼合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象。
“盡管國家用教科書制造出那么多有文憑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預制只好讓另一些人無事可做。因此,它只能用飯碗留給先來的人,剩下的沒有得到職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國家的敵人”
想想現(xiàn)在無論是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大學老師的招人要求越來越高,就懂得了這個道理,也明白了早點工作的重要性。20年前的大學生已經(jīng)現(xiàn)在跟現(xiàn)在的大學生相比機會多很多,F(xiàn)在的大學生一文不值。
“從社會金字塔的最高層到最底層,從最卑賤的小秘書到教授和警察局長,有大量炫耀文憑的人在圍攻各種政府部門的職位。商人想找到一個代替他處理殖民地生意的人難上加難,可是成千上萬的人卻在謀求最平庸的官差”
又是一句貼合現(xiàn)實的文字。歷史沒有新鮮事。19世紀的法國是這樣,21世紀的中國也是一樣,同樣的應試教育、全民義務教育,推行到最后是同樣的社會結(jié)果。
03
人類是由動物進化來的,雖然人類經(jīng)過數(shù)萬年的進化,受教育以及文明的迭代。但是潛伏在人類深處,那種原始的動物本性是依然存在的。當人類以個體的形式存在于社會當中時,受道德法律的制約,理智告訴他們該怎樣去判斷對錯,對所做的事情該承擔怎樣的后果。
一旦個體進入群體之后,正如作者所說個體的行為就由大腦控制轉(zhuǎn)變?yōu)橛杉怪窠?jīng)所控制。個體的沖動,暴躁,野蠻以及巨大的破壞力就會暴露無遺。
這就像目前我們的社會所存在的網(wǎng)絡暴力情況一樣。一群匿名的網(wǎng)絡群體,肆無忌憚的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是辱罵,詛咒,某一個人。這樣的行為根本就并非什么直率而是一種因不用負責任而產(chǎn)生的無所顧忌。甚至一些人根本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就會隨大流去指責某件事或某個人。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個體被群體的同化。
04
第一卷第一章我感覺是整本書的精華,后面都是對本章的各個方面的論證和重復。這章主要解釋了什么是群體,以及群體的特征及產(chǎn)生原因。
首先,關注同一件事的一群人以及個人個性消失就會產(chǎn)生一個群體,同時擁有一個并不為全部加和的全新的心理――集體心理。其次,當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時,群體中的個人完全不同于獨立的個人,這是由遺傳基因控制的無意識造成的,即群體精神統(tǒng)一性。第三,同一群體的多數(shù)人都具備由無意識支配的普遍性格特征。即原本的突出才智被削弱、差異化被同質(zhì)化,最終退化成普通智慧。因此,群體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勞動,而涉及利益的決定都是由杰出人士組成的決策中心決定的。
作者闡述了群體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全新:一是在智力上,群體的表現(xiàn)遠不如這其中的個人。二是在能力上,群體雖比個人更有力量,但表現(xiàn)并不穩(wěn)定。三是在行動上,群體更易受感情主導,感情的強弱決定行為。四是在表現(xiàn)上,群體可能比個人更好,也可能更差,這一點取決于周邊環(huán)境。五在結(jié)果上,影響群體的暗示是積極的,那么群體的表現(xiàn)結(jié)果就是向上的。反之亦然。六是說群體更多為英雄主義。
為什么一群人加和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簡單表現(xiàn),而是一個全新的存在呢?作者提出了三個原因。一是本能。群體是無名氏,無名氏不需要負責,解脫了約束,群體中的每個人就會有最原始本能的表達和宣泄。二是傳染。情感的、本能的情緒特別容易傳染,被這種情緒傳染的人會聽憑一種陌生力量主宰,讓他表現(xiàn)的像另外一個人。三是暗示。長時間融入群體行動的個人,會慢慢因為暗示而淪為受群體沖動隨意支配的奴隸。個人已失去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成為無目標的不受自我控制的玩偶。
第二章介紹群體的情感和道德觀。第一,群體感情極端,因此做事也極端,行為易沖動,夸張的行為影響理性思考,導致群體智力平庸。第二,群體也只愿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因此在傳播信息時會添油加醋,加以自己的形象思維,導致事情最終面目全非,甚至被杜撰。第三,群體的思想行為等也易受傳染,好人變惡棍,惡棍也會暫時表現(xiàn)出嚴格的道德紀律。
第三章主要講群體的觀念推理和想象力。第一,群體只接受簡單觀念,因此只有簡明的觀念才能被群體所接受,且一旦接受就很難被動搖。第二,群體的思維方式也感性多于理性,也就表現(xiàn)為想象能力遠強于推理能力。因此掌握群體的關鍵在于掌握群體的想象力。一要有令人吃驚的形象,二是一定不要多解釋。
第二卷主要解釋群體的意見和信念。第一,作者把群體的意見和信念分為兩類:一是普遍的,這是一個文明的基礎;二是暫時的,多為各個時代在第一類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新產(chǎn)物。第二,群體的意見和信念由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決定,兩者相互作用影響群體活動。其中,間接因素有民族、傳統(tǒng)、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等,直接因素有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jīng)驗等。第三,群體必有領袖,且多為群體中最極端的那個。領袖的動員方法有三個: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其中傳染法的影響力最強,每個人都逃不掉傳染。這三種方法被普及開后,就會獲得巨大的威力――名望。第四,名望又分為兩種:一是先天名望,多為借助外力賦予某一群體以名望;二是個人名望,這接近于個人魅力,可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情感。個人名望雖無法通過學習獲得,但作者認為若意識到自己的名望,并以命令的方式運用起來可使名望不至于減少。同時,成功也可通向并維持名望。
這些看法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能輕易被證實。但凡涉及情感領域的事件都會被炒的沸沸揚揚,持不同觀點的人不論相識與否都會自發(fā)形成一個群體,逃脫了現(xiàn)實的束縛,由本能的驅(qū)使,往往會有不同于單獨個人的沖動表現(xiàn)――他們在網(wǎng)絡上指點江山、暢所欲言,但是卻失去了作為個體時擁有的理性和批判能力,易受暗示和輕信,外現(xiàn)為一種暴戾的言行。在一個群體面前,一切不同于他們的集體觀點的觀點都是錯誤的,都要與之爭辯,都要被推倒。綜上,告誡我們,在群體中,也切莫輕易被煽動,喪失理性思維和自我目標。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