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一書由余秋雨所著,文章類型是日記體散文,記錄了余秋雨跋涉四萬公里的經(jīng)歷,讓人佩服。下面小編帶來的是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路始于足下,文源自行中。
一個文采飛揚的學者,一段異國他鄉(xiāng)的旅程,一串如詩似畫的文字,成就了這本書——《千年一嘆》。余秋雨教授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走過北非、中東、南亞,于千禧之年的元旦抵達中國。這段旅程也成為他筆下的文字、心中的回憶,成為他追尋文化足跡的朝圣之路。
這三個月的旅程對余教授來說,是難忘的,是震撼的,是驚險的。他的足跡踏遍不計其數(shù)的宏偉景觀、名勝古跡。邁錫尼的斷壁殘垣,金字塔的蔚為壯觀,猶太古國的殘存氣息,巴比倫城的壯大磅礴,都刻在余秋雨教授的心中。我們讀者品味這質(zhì)樸的語言時,仿佛身臨其境,但卻無法真正感受這不凡的一路。
這一路,是壯美的一路。
這條路上的景觀無需多言。既可尋異域風情,亦能覓歷史足跡,何其壯美!我難忘這兩個片段:在愛琴海邊感嘆“浩大而不威嚴,溫和而不柔媚,在海邊熾熱的陽光下只須借得幾分云靄,立即涼意爽然”;在埃及沙漠低吟“平漠千頃,暮色已重,遠處的層巒疊嶂全都朦朧在一種青紫色的煙霞中”。碧海長空,飛沙走石,云霓緲然,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畫。
這一路,是危險的一路,
這段旅行雖然風光旖旎,卻也危機四伏。在埃及奔赴盧克索時,七百多公里,處處軍容森森,槍支如林,布防嚴密,各路警察皆來護送;在去伊拉克時,先是勉強入境,又穿越六百公里的“死亡公路”,快馬加鞭抵達巴格達;在伊朗克爾曼時,余教授執(zhí)意前往扎黑丹,此處形勢緊張,命案頻發(fā),并有沙漠風暴襲卷,最終,歷經(jīng)曲折到達目的地。危機四伏,險境重重,大漠槍影,似一部驚險的電影。
所有的見聞凝聚成回憶的結晶,融成文字的水流。這一路是不凡的,而文字卻顯得平凡,并無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等書中的華詞麗藻,妙語連珠,但含有一種質(zhì)樸簡潔的清新,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正如作者序中所言,隨行而記,并無修改。越艱難的路途,越能扣動心弦,感受文化之力;越不凡的旅程,越能打開心扉,聆聽歷史之音。這本書是對文化的傳承,是對本心的堅守。
明代的董其昌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兩者在余秋雨教授心中是并存的。讀萬卷書后,方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后,方成萬卷書。《千年一嘆》就是這萬卷書中的一顆明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想著成一部好書,缺不了你的足跡和閱歷。路始于足下,文源自行中,我們要積累文化底蘊,增加人生閱歷,做一個隨心的筆者,一個自由的行者,一個文化的傳承者!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