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種痘》一文由魯迅所著,是一篇散文,種痘就是接種牛痘,這是今天的我們小時候就要接種的一種預防針,為了預防疾病的到來,相信那時在接種的我們發(fā)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你還記得嗎?下面小編帶來的是魯迅我的種痘讀后感1200字。
最近我跟一個好久沒有聯(lián)系的學員交流,打趣的跟她說:“這么久沒有跟我學習,感覺你掉隊了哦。”對方回答:“沒辦法,我報的課程太多了,同時報了書法、繪畫、瑜伽……在線上還報了魅力好聲音等。”我不禁贊嘆,真的是天才,如果把這些課都學精通了,真的能同時成為書法家、繪畫家、瑜伽達人,再成為超級演說家,簡直就是文武雙全,妙極了!可惜的是,一個都沒有!在看本文的你,有這樣的體會嗎?為什要去學習,歸根到底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啊,不是嗎?為了自己更有競爭力,學習是唯一的途徑,這個我相信不會有人反對的吧?然而,多拿一個學習的門票,你就會離成功近一點了嗎?也許很多人這么以為的。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我的種痘》,感覺到當年人們種痘的動機,跟現(xiàn)在的人花錢報課學習,都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文章中寫出,人們種痘的原因,是為了自己保命,能夠存活下來;當今社會人們報課程學習,也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而“種痘”,其實大概的意識都是一樣的。
當代社會人們“種痘”,就是打開千聊、喜馬拉雅等學習平臺,然后就報一大堆課程,美其名曰:“我要學習,要不然我的飯碗也保不住了。”然而,如果說學習就能成功的話,是不是圖書管理員應該最成功才對呢?他們永遠不會缺書籍,想看啥書都可以看,隨時隨地都能學。∪欢,他們永遠都只能是為我們這些學習積極分子服務的。我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大多數(shù)人,只是充當了不領工資的圖書管理員,僅此而已!他們屯了很多的課程,但至于能不能學習就無從考究,或者僅僅是走形式學完,再評論一句,這個課不錯,僅此而已。有沒有人能成為學霸的?有,但是學渣更多!
有的學習平臺還相對比較嚴格,比較負責任的,就會在課后給學員布置作業(yè)。想要把這些知識徹底搞懂,就必須按照要求把作業(yè)做好。當然,能有執(zhí)行力的人,真正有收獲的概率就會大大的提高。所以,如果遇到這樣的導師,就要好好珍惜,哪怕他們不成功,但也能夠成就你的事業(yè),為了你的前途逼你一把。如果哪些導師能像你的小學時候的老師那樣每天逼你完成作業(yè),就應該認真重視。
然而,更多的人都倡導“跟有結(jié)果的人學習”,正是因為這樣,很多的“成功人士”就會包裝自己,只要去照相館找一個帥帥的照片,瞬間變成一個“成功人士”了。在那些成功的會場上,轉(zhuǎn)化率是最高的,一次會議的營業(yè)額100萬都是起步價,更有最厲害的“食蟻獸”,居然敢跟馬云的“雙十一”叫板,三天要創(chuàng)造9億奇跡,就拿在場的螞蟻來開刀,相對比馬云的9億,都是實實在在的產(chǎn)品買回家,誰更有意義?
我也是在創(chuàng)業(yè),在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遇到不少的問題,用戶數(shù)量是一個硬傷。于是我跟那些所謂的名師大咖請教,如何才可以更好的增加用戶數(shù)量呢?他們給我的答案是,加入他們的平臺,就有幾十萬潛在客戶任你開發(fā)。也許,他說的沒錯,這個也是事實,只要加入就有機會。然而,為了推廣我自己,就要心甘情愿為他們做嫁衣嗎?無非是用戶數(shù)量而已嘛!其實答案就在我身邊,我打開小米公司寫的《參與感》,知道了“用戶思維”這個概念,就已經(jīng)知道答案了。下一步,只是如何把用戶參與這個事情落實這件事而已。為什么很多人要解決一個問題,就必須要進那些學習平臺病急亂求醫(yī)呢?因為學得多了,麻木了,就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其實,解決的問題可以很簡單。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發(fā)展包括外因和內(nèi)因,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內(nèi)因。所以,不論種再多的豆,如果你不施肥、不澆水,一切都是徒勞!如何提升自己呢?學習并不是唯一的選擇,還有自己的經(jīng)歷也是一種財富。不要怕出錯,只要試錯成本不高的情況下,哪怕出錯也給你帶來豐富的經(jīng)驗。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