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部金融史》一書由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教授所著,這本書講述了在各個朝代、各個年代的貨幣交流,不論在哪個年代,金融行業(yè)都是有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你有沒有讀過這本書?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侵袊遣拷鹑谑纷x后感2400字。
簡介:這本書由著名經濟學者陳雨露和他的學生楊忠恕合作完成,陳雨露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后來調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學界和業(yè)界的雙重背景,使其具備理論和實踐的綜合優(yōu)勢,善于站在決策者的角度,用大格局來解讀歷代經濟和金融政策得失!吨袊遣拷鹑谑贰芬詴r間為軸,以朝代、人物、事件為目,通過分析中國歷朝歷代的經濟制度和金融制度,用金融的視角解析中華文明進程中的盛衰密碼和進退定律,較為通俗易懂,屬于開闊視野,引發(fā)思考的好書。
主要內容:本書的解讀線索基本是土地政策及貨幣制度。從西周到唐朝,小農經濟是中國經濟的最主要經濟關系,土地政策則是經濟政策的核心問題。唐朝以后,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F(xiàn)選擇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最著名的亂世“三國”以及最輝煌的大唐“開元盛世”這三個時間點,來閱讀中國這部“金融史”。
我們知道漢代以前的八百年,中國基本都是在打仗,沒有哪一朝真正坐穩(wěn)了江山,秦朝雖然建立統(tǒng)一政權,但才十四年就完了。所以,漢朝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混沌的局面,管仲、范蠡、呂不韋等名相在金融實踐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也只是促進了局部的繁榮。直到漢朝,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集權政府。歸根到底得益于漢朝的經濟金融制度,也就中國最早的小農經濟社會關系,這一制度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崛起。漢朝的土地政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分田地的范圍擴大到全國范圍,讓普通老百姓獲得了土地這種生產資源,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同時,通過較低的稅賦,讓利于民,進一步調動社會勞動的積極性,讓財富得以不斷積累,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當時一個普通老百姓與一個漢朝的大夫分的田地差距是1:25;呂雉時代的稅賦叫做“十五稅一”,翻譯過來就是6.6%的所得稅)。這種政策,建立了皇權到官僚,再到小農的三級經濟社會關系,并以稅收作為紐帶聯(lián)結各個階層,在之后的朝代也被歷代帝王仿效。但小農經濟社會關系自身也有矛盾,其經濟框架是一種單向的權力分級的機制(底層的小農根本沒有能力和官僚講價,只能被動接受官僚的管理),另外皇權通過官僚對小農進行管理,政令的執(zhí)行和制定必然受到官僚的影響,所以官僚階層會向上向下,雙向擠壓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皇權不能有效遏制官僚階層對財富的掠奪,必然導致資源向官僚階級迅速聚集,這就容易造成“民窮國弱,官僚富強”的局面,從此走向衰敗。
東漢末年,官僚已經通過代代積累具備了相當?shù)膶嵙Γ蔀楣倭、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封建豪強,當國庫空虛、皇權衰弱時,這些豪強在對付外族的入侵過程中還逐漸掌握了軍事力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軍閥,例如袁紹、董卓、孫策、劉表等三國英雄。橫向比較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貨幣制度,來說明貨幣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國,進而影響三國最終歷史命運的。曹魏開放鑄幣權,允許民間私鑄。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國家鑄造貨幣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貨幣數(shù)量就會常常跟不上,造成錢少物多,錢不夠用。通貨緊縮會導致交易的難度增加,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消費積極性持續(xù)低迷,失業(yè)增加,經濟進入惡性循環(huán),全面衰退。所以歷史上有很多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朝代,都會允許民間鑄錢,通過開放鑄幣權,來適應社會上不斷增加的貨幣需求。此外,曹魏還施行了較好的土地政策,逐漸擺脫了東漢末年的凋敝景象,農業(yè)經濟在這里逐漸恢復,商業(yè)、手工業(yè)、制造業(yè)也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jié)u漸繁榮起來,為曹魏積累了財力和人氣。赤壁之戰(zhàn)之后,劉備三分天下,卻也仍然是力量最薄弱的一方。為實現(xiàn)其匡扶漢室的夢想,故需要大規(guī)模地增強軍隊的實力,需要大量的軍費。到了蜀地,劉備立刻要官辦鑄幣,拿出了一套搶劫式的貨幣方案,他造了一種貨幣,叫做“直百五銖”,就是價值一百枚普通五銖錢的意思,但是這種直百五銖的重量只有五銖錢的3倍,官方非要強制按照100:1的價格,去市場上買買買,不接受,殺無赦。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透支社會的財富,切斷了經濟良性發(fā)展的通路。孫吳則效法曹魏,推行了類似的土地政策,振興江南。但在貨幣制度上,孫吳和曹魏不同,孫權要自己鑄幣,鑄造了一種“大泉五十”,規(guī)定一枚大泉五十換五十枚曹魏和孫吳都通用的五銖錢。這也是用行政命令,規(guī)定新版一塊錢可以當五十塊錢花,想用不足值的貨幣去搶劫。其初衷,是想去搶曹魏,可是曹魏不是孫權的地盤,曹魏老百姓不接受該交易,但在孫權自己的地盤上,這種大泉五十還是可以換五十個五銖錢的,所以就有曹魏的百姓在自己的家門口先把錢一比一換成這種大泉五十,這樣到了東吳就變成五十塊錢了,最后反被曹魏的百姓占了便宜。蜀漢、東吳都沒有能夠設計出一套長效機制,短期雖然可以通過一些貨幣手段來透支社會財富,但長期看,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曹魏最終勝出毫無懸念。
三國之后,經過了兩晉南北朝的混亂和分裂,中國終于迎來了隋唐盛世。唐玄宗上臺以后,裁撤了官辦產業(yè)(壟斷),搞唐朝版的“國退民進”,全面放開市場的進入門檻,給市場松綁,去掉各種條條框框,就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頒布《檢田括戶》的政策,類似開元年間的“限購令”,要求官僚和大地主,只能按照一定的標準持有土地,超過的部分,立即沒收充公。面對通貨緊縮,建立了三政策,第一政府建立糧食收儲機制,以高于市價收購農民手里的米,相當于現(xiàn)在的價格補貼。第二廢除義務徭役,變成雇傭制,給政府干活,政府就給發(fā)工資。第三取消府兵制,改為募兵制。這些政策都是有益于窮人,是切切實實地把增發(fā)的貨幣給到了窮人手里,給到了流通領域,大大提振了經濟。讓利于民,藏富于民,讓社會勞動積極性充分調動,這一政策將唐王朝推向了鼎盛的開元盛世?勺詈筇瞥臄÷,卻也敗在了其身上?粗洕蚝,唐玄宗對國富和民強的平衡發(fā)生了改變,政策也從讓利于民變成了搜刮和打劫。截稅收,建自己的大金庫。把原高于市場價買百姓的米,變成了打折買,差額進了大金庫。放棄了土地限購令,任由土地價格暴漲。對比唐玄宗前后的經濟政策,讓人不得不感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經濟政策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民眾的利益,國運就無法走強。
總結: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分配制度、貨幣的鑄造和發(fā)行制度,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規(guī)則和框架。經濟和金融制度的框架左右著財富和價值的流通,影響著每個人的行為。好的制度會激發(fā)民眾創(chuàng)造財富的動力,壞的制度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而社會正是在人與制度的不斷博弈中曲折發(fā)展的。無論治世還是亂世,提振經濟實力自然可以鞏固加強政權,而經濟疲軟則必然導致政權勢微。國運的興衰,是政治體制、社會文化、國際格局和經濟發(fā)展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制度也許只是影響進程的其中一股力量。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