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中國人》一書由陳舜臣所著,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差異在哪?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日本的絕對服從精神是從哪里來的?這更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你有沒有讀過這本書?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侨毡救伺c中國人讀后感1200字欣賞。
如題,本書作者為日本的華人陳舜臣先生,全書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陳先生的隨筆錄,如科普文章,文筆輕松,可讀性很強。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較容易就日中文化進行比較,在書中,作者也是對日中文化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對日中文化有了更細致的認識。具體而言,讀后的感悟如下:
首先,作者想要消除兩國人民的一個誤解,即大家自以為對彼此有很多了解。大家認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日本一直以中國為師進行學習,所以兩種文化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大家彼此之間是很了解對方的。但作者認為,日中文化有大同但更有小異,因為未認清小異,雙方會把自己的成見強加給另一方,所以才會有甲午、侵華等戰(zhàn)爭。作者認為,雖然日本學習了中國文化,但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畢竟不同,我們應該認清日中文化的小異,認識對方,才有可能消除彼此間的誤解。
第二,中日兩國有無大河的差異,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民族性格。作者認為,中國有黃河,遠古時代黃河水患,先民治水,戰(zhàn)勝水患,所以中國文化有人文主義的特點,即先民相信人力,相信人定勝天,所以在人之上,沒有超越的神的存在。先生的此點論述極為精彩,解釋了為什么中國人認為人性善而西方認為人性惡。而日本沒有大河,無法體現(xiàn)人力,所以日本文化講究“物哀”或者喜歡抹去“生活”的痕跡,我的理解,更崇尚道家式的自然吧,不喜歡人為斧鑿的痕跡。
第三,中國重文明而日本重血緣。作者認為,中國人不會因為對方沒有中華血統(tǒng)而認為其不是中國人,或者說,只要對方是文明開化的,即屬于了中華民族,中國先民對自己的禮儀文明似有極大的自信心,他們認為沒有文明開化,即便是自己民族的后裔,也是蠻夷,而有了文明開化,即便從蠻夷之地而來,也已是中華民族之一員了?傊,中國重文明開化,而不重血緣。日本則不同,更重視血緣,沒有血緣很難被日本人認同為日本人。這可能跟作者的經歷有關吧。竊以為,這是現(xiàn)代化以前中日兩國的思想,現(xiàn)在而言,面對現(xiàn)代文明,中華民族還會對自己的文化有理性地自信嗎?
第四,中國重行動前的說服、宣傳動員,而日本則重統(tǒng)一的行動。作者認為,中國人在做事前,要向其他成員進行動員,說服了其他成員才能行動。而日本人則注重整齊劃一的行動,不需要動員。因為如此,所以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日強,而中國則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艱難跋涉。之所以如此,作者認為中國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有創(chuàng)造的過程,需要爭論、研討才會創(chuàng)造出文化,而文化創(chuàng)造出來后傳到日本,只有結果,日本人遇到問題,直接去查找現(xiàn)有成果,缺乏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用爭論、動員。似乎因為此,日本人重效率,生活節(jié)奏較快。也許,日本如美國一樣,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反而可以輕裝上陣。
第五,豐臣秀吉對朝鮮的入侵,是中國對日本的一次不得已的主動了解。由于與日本作戰(zhàn),所以中國不得不對日本及其將領進行了解,以便于取得戰(zhàn)爭勝利。作者認為,這是現(xiàn)代化之前,中國對日本的唯一一次不得不的主動認識了解。作為一直被模仿的對象,中國可能不屑于對日本進行了解,直到對方的力量強大到可以挑戰(zhàn)自己的時候,才不得已對其進行了解。但朝鮮戰(zhàn)爭沒能將古老的中國驚醒,她仍生活在過度自信的迷夢之中,自我麻醉、自我陶醉,直到近代,面對列強的船堅炮利,我們才開始不得已地睜眼看世界。
總之,《日本人與中國人》告訴我們,與其整日看抗日神劇中手撕鬼子、褲襠藏雷,不如靜下心來,認真地認識了解對方。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生活在洞穴之中,不光要認識日本,更要認識世界,認識現(xiàn)代文明,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