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一位長者提到80后,言談間頗有些輕蔑:那些80后小孩……
我立刻想起十幾年前,80后代表人物韓寒和一些老作家打嘴仗。
有老作家評論他“也就是十七八歲嘛,又沒讀多少書,知道的也就是中學校園那點事……”
韓寒笑答“叔叔,我24了,退學7年了。”
現(xiàn)在,韓寒都36了。
而80后最小的已經(jīng)28歲,最大的37了,哪里還是小孩。
所以,當年貼在80后身上的標簽:輕狂,自我,離經(jīng)叛道,垮掉的一代……也早就時過境遷。
張泉靈有次說:
我周圍很多80后,真心覺得他們不容易。他們不太靠得上父母,他們的父母是一樣不容易的50后,可能還趕上了下崗。
80后大多獨子,奮斗在異鄉(xiāng),上大學趕上擴招,看著上學容易,可是出來大學生不值錢了。沒趕上買房的好時候,不說了,都是淚……
基本都獨子,上面4個老人,還要鼓勵他們生二胎。
他們正是當下的中堅。我每次希望他們全情投入工作時,都先想著他們的不容易。
沒錯,今天的80后,其實是這樣的:
1、老大不小了
奔四的年紀,意味著大部分80后都已成家立業(yè),二胎繞膝的也不在少數(shù)。
隔壁班的女孩早已淡出視野,心里裝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幼兒園或者奶粉錢。
青春不知何時散了場,不覺間,那個長不大的少年,已是微微謝頂穿著秋褲懷抱保溫杯的準大叔,“人到中年”的感覺不時襲上心頭。
80后作家張悅然說:
這代人是不是變得太快了,好像青春結束得太早了一點,一下子就進入了一種很委頓的中年狀態(tài)里面。正是在這樣快速的消失當中,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停下來審視自己。
“委頓”這個詞稍微有點嚴重,但青春結束是事實。而隨青春一起快速消失的是什么?
是幻想力。大體看清了世界的面貌,現(xiàn)實一樁樁來到眼前,之前的想象也就無處安身,越往后,留給幻想的空間越少了。
是豪情。經(jīng)的事兒多了,對自己的了解也就多了,漸漸看到了自己能力的邊際,不再覺得有個杠桿就能跟地球抗衡。當年唱“壯志在我胸”的豪情,被現(xiàn)實一巴掌接著一巴掌地打回原形。
是幼稚。以前談戀愛要找憂郁深沉的,現(xiàn)在覺得還是陽光點好。以前覺得全世界都該圍著自己轉,現(xiàn)在基本擺正位置了。以前無條件地信任別人對別人好,現(xiàn)在不會了。
總之,很多關于孩子的特質都不見了。
有些人是把那個孩子藏了起來,有些人,是徹底丟掉了。
2、成了單位的主力軍和家里的主心骨
單位里的90后資歷尚淺,60后70后大多已是領導,專心指引方向開疆辟土。
扛著大梁沖在攻堅一線的,多是80后。
家里也一樣。
大部分80后沒有兄弟姐妹。小時候獨得恩寵,長大了就得獨擔責任。
父母日漸虛弱,孩子嗷嗷待哺,但凡需要點能力智力、社會資源的事,都得你來。
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才知道啥叫上有老下有小。
本來還稀里馬虎著,忽然有一天老媽生病住院,孩子在幼兒園等著接,愛人又開會走不開,心急火燎中,一下就明白了原來這個家是扛在自己肩上的,全家人都眼巴巴地指望你。
所以不敢生病,不敢造次,不敢沖動,不敢懈怠……只能健康陽光正能量地往前奔。
因為你不能有差錯,否則一家老小跟著倒霉。
3、被房所困
2000年房價開始漲的時候,70后有大約一半已經(jīng)結婚,有人提前買了房,有人還趕上了單位福利分房。
房價真正困住的,是80后。
因為在2000年,他們最大的也就20歲,未到婚齡,自然不考慮婚房,而到他們開始工作,早就沒了福利分房這回事。
等他們想安個小家時,房價已經(jīng)讓人望塵莫及。
莫及也得及,否則過不了丈母娘那一關。
于是東拆西借湊了首付,背上二三十年的貸款,開始月供。
剛開始都不敢細算。一個月的工資送到銀行,一大半都是利息,想想就撕心裂肺。
于是開源節(jié)流玩命攢錢,攢一筆提前還一筆,每次還完都如釋重負。
現(xiàn)在部分老點的80后已經(jīng)摘掉房奴的帽子。但房子是80后心中永恒的G點:買了嗎?要換嗎?升值了嗎?可以投資嗎?貸款利率降了嗎……隨便一點信息都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公眾號里類似“大逆轉!房價跌回一年前!”的文章,不管內容多糟爛,都能收割十萬加。
酒桌上聊別的都可能冷場,一說到房子每個人眼里都會泛出關切的光。
房子兩個字,隨時牽動80后復雜的情緒,愛或者恨,歡喜或者失落,慶幸或者后悔……
4、孤零零漂泊異鄉(xiāng)
80后趕上了大學擴招,同時也趕上了國家不包分配。
這兩件事湊在一起,就意味著大量80后都有機會離開家去上大學,并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城市留下來。
這也意味著,很多80后現(xiàn)在漂在異鄉(xiāng)。
其實80后小時候的日子是不錯的: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和饑荒,大部分家庭算得上衣食無憂,大部分父母育兒理念也跟過去不同,喜歡寵孩子,提倡贊美教育,再加上多是獨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現(xiàn)在的90后自稱寶寶小公舉,當年的80后可是公認的小祖宗呢。
總之相對前幾代人,80后的童年幸福感要強很多。
這是好事,但會導致一個壞結果:當成年后他們漂泊在外,會格外想念家鄉(xiāng)和父母,也會常常涌出深深的孤獨感。
孤獨會引發(fā)迷茫。于是每天投胎一樣擠地鐵的時候,看著黑色玻璃窗里自己模糊的臉,偶爾會有一瞬間的恍惚:我在哪里?日子就這樣下去了嗎?未來會怎樣……
關于留在北上廣還是回家鄉(xiāng)小縣城的討論一直綿延不絕。而80后是最迫切地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群體。
因為要考慮孩子誰來帶、上什么幼兒園、沒房子怎么過、戶口怎么辦、父母老了怎么辦……這都是實打實要面對的,不容回避。
想要大城市的繁華,就得面對它的艱辛。
想要小縣城的安逸,就得接受它的狹隘。
何去何從,沒有完美答案。
5、壓力和焦慮并存
人在接近中年時,壓力最大。
除了家庭、工作、房子,還有一種無影無形但人人都會感受到的壓力:人生發(fā)展。
對多數(shù)人來說,到了四五十歲,人生基本就能看出個眉目了,這輩子飛多高跳多遠有多大成就,八九不離十了(當然有例外的后起之秀,但畢竟是少數(shù))。
所以在奔四的時候,在一步步給自己的人生蓋棺定論的過程中,人會想得格外多,內心會格外動蕩。
加上這個時代本來就變化多端,多數(shù)人都不再追求穩(wěn)定,不愿意再像父輩那樣守在一家單位蹲一輩子,大家都緊盯著變化,企圖抓住新的機會和可能性。
渴望著突破和發(fā)展,各種可能性也不斷在眼前變幻,自己卻不知道怎么走才正確。
于是焦慮。
尤其,看到很多同齡人都踏上了風口平步青云,同學會上最出色那個被眾人簇擁,90后已經(jīng)升職成了自己領導……
焦慮自動升級。
很多人會在夜里被潛意識里的焦慮喚醒:別人都那么厲害了,自己也不小了,難道就要這樣庸庸碌碌一事無成過一生嗎?不要啊?墒,怎么辦?
于是長夜漫漫無心睡眠。
我認識一個81年的媒體中層,他會因為行業(yè)競爭慘烈、同事勾心斗角而整夜在陽臺上抽煙,煙頭塞滿兩個礦泉水瓶。
這種焦慮,可能很多80后都懂。
6、80后在趕上房價上漲的同時,也趕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
互聯(lián)網(wǎng)在中國幾乎是跟房價一起紅起來的。大約也是2000年,那時候80后們大多十幾歲,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學習能力又很強,所以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第一時間觸摸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跟上了時代的脈搏。有些60后70后當年搞不懂網(wǎng)絡,后來就了解不了新媒體,現(xiàn)在就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所以他們在很多領域都略顯笨拙。
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但80后中很少有這種菜鳥,相反,他們是科技時代最活躍的體驗者,甚至是最具創(chuàng)意的引領者。
這也意味著,即使科技大革命翻天覆地,多數(shù)80后也始終跟得上,短期內不會落伍,不會被湍急的變化甩掉。
7、比誰都累,也比誰都幸福
有個有趣的說法,說為什么“8”是吉數(shù)?
不是因為諧音“發(fā)”,而是,在0-9這幾個數(shù)字里,9最大,照說是最好,但它下一步面臨的就是0了,是驟跌,所以不好。而8則本來已經(jīng)很好,又即將登頂,前景光明,所以是最好的數(shù)字。
80后現(xiàn)在大概就是在“8”的狀態(tài)——年富力強,意氣風發(fā),即將迎來人生巔峰,是最有力也最光明的時刻。
固然有壓力有迷茫有焦慮,但那其實是因為生活自有它的平衡,最大的壓力,往往都壓在力量最大的人身上。
當然,承受最多的人,往往得到的也最多。
在家里,有孩子、愛人、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在單位,領導重視,下屬仰視。
而且這個年紀,稚氣已脫,本事傍身,精力旺盛,再也不用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擠在社會邊上,看所有人的臉色。
一定程度上,他們可以試著做自己了。
被愛,被需要,有價值感,有能力做自己……
這些,都妥妥地指向幸福。
所以,80后可能比誰都累,但也比誰都幸福。
其實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幸運和不幸,每代人也都有每代人的特質和使命。
從來就沒有什么垮掉的一代。
每一代在長輩眼里不成器的晚輩,長大后都承擔起了自己的使命。
就像多年前飽受詬病的80后,如今已經(jīng)思慮周全,殺伐果斷,鐵肩擔道義,敢為天下先。
今天的他們,真的像個大人了。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