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家孩子的教育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不會馬虎的吧,現在的發(fā)展很快,新的事物也很多,父母能教給孩子的東西就越來越少,責任也越來越重,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guī)硪黄恼隆?/p>
我兒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和愛人兩人都工作。家里老人幫著帶孩子,我和愛人只是晚上回來陪兒子一起讀書、畫畫、玩一會。整個幼兒園階段,兒子自信、樂觀、興趣廣泛,老師和小朋友都喜歡。但上了小學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我和愛人明顯感覺壓力增大,需要花更多精力投入孩子的教育。
我不禁要問,為什么?
一、兒童心理發(fā)展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
兒童從出生到小學畢業(yè),在人格發(fā)展上要經歷4個階段(整個人生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fā)展任務,實現不同的目標。這個是美國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提出來的,他曾經師從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學習精神分析訓練。
1.嬰兒前期(0-1.5歲)信任感
從出生到一歲半是嬰兒前期,是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階段,所謂信任感是嬰兒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地滿足保持一致。這個階段嬰兒對母親或者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外部環(huán)境是安全的,周圍人是可以信任的,從而能能夠擴展為對外部人的信任。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良好的關心和照顧,嬰兒前期發(fā)展較好,會形成兒童的“希望”品質。
2.嬰兒后期(1.5歲-3歲)自主感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發(fā)展自主感,消除羞愧感。這個階段兒童要發(fā)展獨立自主能力,比如吃飯、穿衣、走路、拿玩具等,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這個階段父母要積極與他們游戲、交互,鼓勵他們或者與他們共同探索外部世界,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有助于他們克服羞愧感,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力,形成自主感。
德國作家、記者瓦爾特.伍倫韋伯在《反社會的人》這本書中引用了一個研究,研究的內容是關于富人(指的是社會上的前1%)和窮人(指領取救濟金的人)養(yǎng)育孩子差異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到孩子3歲時,富人家的孩子從與外界互動中接受到的詞匯量要比窮人家的孩子多3200萬個。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后果就是窮人家的孩子不能守時、沒有自制力、認知發(fā)展水平低下、讀書困難,長大后他們會沒有工作能力,并且易焦慮、躁狂。最終的結果恰如馬克思.韋伯所說的“脫離了意義之網”的行尸走肉。其原因是窮人家的孩子一般是單親母親,單親母親雖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但對孩子只是通過簡單的是、嗯、啊等簡單的無意義的詞匯來進行回應,極少主動與孩子交流,。
3.幼兒期(3-6,7歲),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
在這個階段肌肉運動和言語發(fā)展能力很快,能參加跑、跳、騎小車等運動,能夠說連貫的話,此時孩子一般開始上幼兒園,所以他的活動范圍擴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圍。孩子此時充滿好奇心,喜歡問問題,積極通過觀察、模仿、語言、游戲等方式探索世界。如果鼓勵他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耐心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不是嘲笑、禁止、指責,尤其是不忽略,孩子主動性就進一步發(fā)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反之則會造成孩子產生內疚感和失敗感,影響下一階段的發(fā)展。
4.兒童期(6,7——12歲),勤奮感,避免自卑感
此階段,兒童智力不斷發(fā)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逐漸開始有深度,能力日益發(fā)展,參加的活動擴展到家庭和學校之外。除父母外,同伴、鄰居和學校老師對他更具影響。他們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性質,對工具感興趣,這些方面如果得到支持、幫助和贊揚,就會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促使他們產生興趣。
在這個階段,避免將孩子的勤奮看成是搗亂,否則孩子會自卑,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贊揚孩子取得的成功,鼓勵孩子努力完成任務,激發(fā)他們的勤奮感、競爭心和取的好成績的自信心。鼓勵他們最大努力地與周圍人產生互動,進行社會交往,這樣他們就能夠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夠做好,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有一種成就感。
二、學業(yè)增加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精力
在幼兒園里,孩子雖然也有學習任務,老師會教拼音、認字、英語和數學等知識性的內容,但更多還是以玩耍、游戲為主。一般由老師帶著,每個班里20多個小朋友從早上7:30開始,一直到下午5點多,孩子有大量的時間與其他孩子一起游戲,有好幾個老師隨時關注他,隨時給予他反饋。
回到家里后,家里老人可以和他一起,看著他,聽他讀書、玩積木。我岳父岳母愛說、愛笑、愛孩子,所以孩子回家后,他們喜歡和我兒子一起,聽他說、聽他講,并且給他講故事,這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沒有學習壓力,兒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被表揚、夸獎包圍著。
此外,作為父母,我和愛人每天回來后不需要為他的作業(yè)擔心,不需要陪著他因為作業(yè)的壓力一起焦慮,就是陪著他讀書、畫畫,回答他提出來的問題,并且鼓勵他自己探索。孩子幾乎感受不到壓力,他可以快樂成長。
上小學后,學習的壓力增大,老師每天都在微信群里面發(fā)布作業(yè),家長每天都需要看到其他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學英語、學數學的情況。作為父母的我們,回到家后看著兒子作業(yè)不會做,即使教過了還會錯一大片。雖然說好了不比較、不要以考試分數為重,但是由于缺乏思考、缺乏對孩子的整體設計,不自然的就會按照想當然的想法來對孩子、教孩子。
很多家長接受的理念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基于天道酬勤想法,父母就會要求孩子多學一些。帶著孩子去參加一連串的閱讀、奧數、英語、口語、國學、寫字等各種補習班。
三、社區(qū)教育功能缺失,家庭承擔較以往更多的教育責任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流動的增加,社區(qū)關系解體,社區(qū)內兒童教育功能逐漸缺失。
現在很多社區(qū)除居住功能之外,對人的教育功能、發(fā)展功能、互助功能、安全保障等功能已經嚴重削弱。以往的鄰里相望、雞犬相聞已不見。我們小時候無需家長陪伴,就是一群小伙伴天天追逐、游戲,社區(qū)提供了小伙伴們共同玩耍的環(huán)境,在與小伙伴們的交互和游戲中,發(fā)展了未來所需要的社會能力,比如自主、積極、樂觀、合作和競爭。
而在當下,隨著城市越來越大,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雖然我們周圍都是人,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反而我們越來越孤立。我們與周圍的人在物理空間近了,但是精神空間反而越來越遠。小區(qū)里雖然有很多孩子,但是出于安全性考慮,加上很多老人是外地過來,造成了孩子之間沒有機會一起玩耍。
在學校里面,老師和學校為了對學生安全的考慮,將學生限制在座位上,更加強化了這種孤立感。
為了打破這種孤立,幫助兒童實現更多交互,父母需要花更多金錢和時間成本,自己做更多事情以讓孩子好好成長。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